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贬谪文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2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从柳宗元看贬谪者心路历程论文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的心路历程

贬谪文学作为与政治相关的某种文学现象,由来已久。早在《诗经》当中,就已有零星的表现遭贬之怀的诗作。而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正是第一位和贬谪有深刻关联的作家。其《离骚》、《渔父》、《卜居》等诗篇都是直接书写贬谪的作品。甚至,我们可以说,正是贬谪塑造了屈原文学创作的核心。后世凡遭贬谪,宦海失意者所书写的言志之作,无不与屈原所开启的贬谪文学传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其中,最为突出者是柳宗元。他的《永州八记》既是中国山水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贬谪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是人学,文学不能用伦理价值观念去衡量、品评,而应从美学价值上去观照。一帆风顺产生不了伟大的文学家。一定程度上讲,贬谪对古代文人来说,既是一种灾难,也是一种命运的馈赠。生活磨砺了他们,生活也成全了他们。贬谪文学成为他们最重要最完美的文学,成为苦难枝头上最绚丽的花朵。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虽多为苦闷沉痛中心灵的小憩,不免有清幽之感,难得之处乃在寻找和发现之中,心境一点点地开阔、舒朗,走向物我合一之境。在那一瞬间,蛮夷之地本来可怖荒凉的景色焕发出光彩,诗人笔下莫不细致奇妙,充满诗情画意,堪称“诗人游记”。

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从苦闷走向疏朗的?

初贬于永州之时,他正是充满抱负的青年才俊,在革新浪潮中充当英勇的弄潮儿,但对仕途的理解不足以及性格的正直天真必然使

篇二:论唐代文人贬谪与文学之关系

论唐代文人贬谪与文学之关系

论文关键词:高适,边塞,诗歌,仕途

论文概要:古语云:“学而优则仕”在每个文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唐朝科举制实行之后文人仕途之路放宽,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文人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时,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可能就会受到抑制。而当文人怀才不遇时,则恰恰可能是他文学才能大放异彩之日。本篇论文主要是想通过唐朝诗人高适一生的四个阶段来说明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往往出现于作者困顿之时。

一、功名不成,才华初现

高适,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衡水)人。高适自小便胸怀大志,想要建功立业。然而20岁西游长安便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打击。功名不就,失败的高适回到了洛阳,但他却没有因此颓废,并且开始在诗歌方面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仕途上的失败反而打开了他在文学上的大门。开元二十年之前,高适一直困守洛阳,在这几年中虽然他的仕途没有任何进展,但是他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便《别董大》,在诗中作者流露出一种对朋友的自信,同样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自信。有时我不禁在想,若高适早年功成名就仕途畅通,那他还会有后来辉煌的诗歌篇章吗?仕途上的琐事诸多,很可能会影响高适在文学上的创作。所以虽然对于高适来说仕途坎坷是不幸的事,但对于一位诗人来说这个不幸恰恰有可能是最幸运的事。

二、游历边塞,创作极盛

开元二十年之后,高适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游历边塞。这个决定使得唐代诗坛上又多了一颗璀璨的边塞明珠。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高适来说也一样,他正是因为真正体验了边塞的生活才能写出那些流芳千古的名诗佳作。在此时,高适那激昂慷慨,雄浑悲壮的诗歌风格才得以显现出来。这是只有在边塞那苦寒之地才能体会到的呀。若高适是整日居于庙堂之上的官员,他又怎么能写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呢。官场上的声色犬马,曲意逢迎对于高洁典雅的诗歌来说只能是一种莫大的讽刺。诗歌的创作需要的一种高尚的心灵,而官场上黑暗则会使一颗明珠蒙尘。文学与政治既冲突对立又相互联系,实在是一对让人捉摸不透的兄弟呀。

三、初入仕途,诗歌依在

天宝十二载对于高适来说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担任了哥舒翰的幕僚。在这一段时间,他仍然并未正式步入官场,因而得以继续创作。此时的高适对于民间的疾苦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的现实诗歌。这种风格的转变来源于他人生的转折。初入仕途的他想必怀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而作为一个文人在这种心态下反而更能激发他的文学才华。有时对诗人来说,小官或许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可以贴近现实,创作文学,但这是对于文人。高适想当的不仅仅是文人,还有政治家。

四、仕途极达,诗歌不复

至德元载后,对于高适来说或许是他最高兴的一段时光了,因为他终于在仕途上获得了成功。另一方面,他也从一个文人正式转化了政治家。从他对昔日友人李白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他已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了。在这一段时期中高适虽然也有一些佳作,但于之前相比,实在是逊色许多了。官场上勾心斗角让他不复再有诗歌上创作的源泉。古语云:“有得必有失”想必说的便是如此。

司马迁曾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对于唐代诗人来,仕途上的贬谪往往是他们在文学上创作的源动力。所以,诗人困顿之时,往往是千古佳作诞生之日。

·

篇三: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

一首优美的诗词无不是通过意象打动读者,获得长久的艺术魅力的。所谓意象即来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作家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贬谪文学论文)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留下了大量的名作,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而且是一位智者。文为心声,作品必然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本文试通过对苏轼作品中的典型意象作简要分析,探索一个智者的情思。

关键词:意象 梅 月孤鸿

The emotion of a wise man

——from the images of Sushi’works to analyze his inner world

Abstract

Graceful one poem word all is charm by the fact that the images touching readers , gaining long artistic charm. The so-called image is to come from objective things presentation, minds and sentiments and life philosophic theory, manifest the implication writer poet with language characters poetry images. Su Shi has been our country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ancient times previous resplendent star , has left large amount of famous production , be a great man of letters , writer of literary theory and be one sage not only. Be tattooed with thought emotion , life philosophic theory expressing a poet for heartfelt wishes , work necessity , the main body of a book is tried by the fact that the feeling assuming brief analysis , probing a sage to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Su Shi work thinks of.

Key words: Images plum moon lonely swan

一个智者的情思

——从苏轼作品中的意象看其内心世界

前言

意象是来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作家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是诗人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是诗人的意识与外界事物水乳交融的结果。“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是客观的外界事物。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赋予外界物象,外界物象就不再是单纯客观的了,而成了审美对象,带有诗人的思想情感,能引起有共同心理基础的读者的共鸣。一首优美出色的诗,给人的印象绝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概念,而往往是栩栩如生、可感可触的真人真事。抽象说理的诗,即使道理说得十分雄辩,也不可能成为一首好诗,也许它可能在瞬间给人深刻的触动,但这种触动不会持续多久。诗是注重传神的表现与气韵的生动的,这就有赖于所描写意象的活动力,这样才能在读者潜在的经验世界中唤起强烈的共鸣。

意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直接的、具体的物象,而作者的主观感觉或情思则隐藏在这些物象的背后,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很少直接表露出来,它躲在“幕后”,通过物象曲曲折折地透露出来。因此,意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暗示性。象征,对于意象的形成和显现非常重要,是意象的表达手段和存在方式,也是区别意象和形象的重要标志。象征是文学创作常用手法之一,通过具体形象暗示某种抽象意义,比如兰象征君子、菊喻隐士等。暗示是象征的常用手法。所谓暗示,就是不将意义明显的表达出来,取消或割断象征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把这种意义之间的联系留给读者去完成,如折柳暗示别离。意象还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苏轼作为宋代文坛上的一位旗手,不仅在诗、词、文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着世人。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都富于哲理意味,我们不得不说,他超越了传统士大夫人格,对宇宙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是一位哲学家、智者。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轼的

研究可谓风起云涌,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本文拟从苏轼作品中几个典型意象入手,探讨这位智者的情与思。

一、梅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书》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又曰:‘终南何有,有条有梅。’毛氏曰:‘梅,鉧也。’陆机曰:‘似杏而实酸。’盖但取其实与材而已,未尝及其花也。至六朝畴,乃略有咏之,及唐而吟咏滋多。至宋朝,则诗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丛香草而不应遗梅。” [1]梅花从六朝时期开始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最早出现在宫怨题材的作品中,用以比喻佳人的千娇百媚,感叹年华易逝,关注梅早春而发、凌霜傲雪等自然特征,并发掘出踏雪寻梅、折梅赏枝等题材。六朝名士、寒士从不同精神类型赋予梅花不同的人格化内涵,为宋代咏梅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林和靖爱梅,与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合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四爱图》,可见他对梅之喜爱是深入骨髓的。他以高士的身份隐居在杭州孤山梅园,有“梅妻鹤子”之称,极大地提高了梅花意象的诗化程度。他将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到梅花意象中,使梅花意象具有了丰富的人格意蕴和道德内涵,从此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若无和靖即无梅”,他的咏梅诗八首被称为“孤山八梅”,而最富盛名的是《山园小梅》,其中寄寓的是一种苍凉疏淡的意蕴和遗世独立的风骨,成为宋以后对梅花审美的主要方面。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是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在文学上表现为对道德人格意趣和人生高雅品味的追求。林逋将梅花开创出具有隐者风范的高洁人格形象,为宋代士大夫标举人格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的新意象。自此,“梅花”意象具有了与世无争、遗世独立、高洁绝尘的隐者意味,完成了从象征“美人”到象征“高士”的性别变异。

苏轼对梅花意象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提出“梅格”的概念,他对梅花精神价值的确认并命名,标志着梅花形象人格化,梅花意象从此定格为一种高洁绝尘、遗世独立的崇高人格形象。据统计,苏轼共有48首咏梅诗和9首咏梅词。影响巨大的咏梅名作《红梅三首》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

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针对石延年《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提出异议,具有思辩色彩。“梅格”概念的提出,使梅花意象具有了成为精神标尺的崇高精神价值和人格境界。苏轼在当时文坛上的霸主地位使得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这首诗也成为咏梅作品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梅花意象自林逋发展以来就具有了与世无争、遗世独立、高洁绝尘的人格象征意蕴,苏轼继承发展了这种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了“梅格”的概念,他是以梅自喻的,借咏梅花寄托自己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

宋元丰二年,苏轼因写讽诗入狱即“乌台诗案”,后被贬往黄州,当他顶着风雪艰难地攀登过麻城的大安山时,山坡上簇簇傲寒绽放的红梅引发了他的诗兴,于是写下《梅花二首》: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何人把酒尉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以动衬静写梅花生长的环境,侧重表现野梅远离人世的喧嚣,冰心玉骨不杂尘的绰约风姿。第二句写野梅蓬勃的生命力与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烧的意思,“烁”是光亮的样子。朵朵梅花像是缀在枝头的团团星火,开放得热烈、夺目。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黄白而枯败的,“棘”也是绿叶尽脱。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衬,梅花则更显得容丽品高,卓然不凡。“一夜东风吹石裂”,“一夜”足见时间之长,而袭击竟在“夜”里进行,使你难以提防、抵挡,足见用心之险恶,“吹石裂”足见打击之猛烈。 而“半随飞雪度关山”一个“半”字说明尽管寒风凛冽,梅花并未在这猛烈的打击里一败涂地,仍有梅花“灼烁”枝头。句句景语皆情语,这首诗苏轼在写梅花,也是在写自己。当时险恶的政坛就好像“一夜东风”,具有“吹石裂”的摧毁力,诗人自己则是风雪之中的梅花,虽然遭到摧残仍不屈不挠。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