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莫言诺贝尔文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7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浅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浅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摘 要】最近,诺贝尔文学奖出炉,莫言的夺魁,令国人为之

一振,举国同庆,万人空巷。莫言成为我国第一位诺奖得主。在欣

喜之后,有些人不免抱着“吃不到葡萄就会葡萄酸”的心理,对其

作品乃至人格大放厥词,挑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水战”。站在风

口浪尖的莫言就钓鱼岛问题提出“搁置争议”,更是被一些爱国者

深恶痛绝。于是,“反莫起义”大爆发,口诛笔伐接踵而至,真是

“我花开后百花杀”。笔者认为,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

【关键词】莫言;诺奖;低俗文学;政治

一、莫言的创作之路

获得诺奖之前,莫言似乎真的“莫言”,不露面,不奔走,不呐喊,

只是一个人青灯黄卷、奋笔疾书。正是在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森”的环境下,成就了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成就了他作品中的人

性。他给农村改革的弊端打出了《四十一炮》,为答谢母亲而让她

《丰乳肥臂》,使草根英雄血染《红高梁》,又给愚昧的国民上了《檀

香型》,道出了轮回中的《生死疲劳》,走出了死人和活人艰难的《十

三步》,迷恋于《透明的红萝卜》,醉生梦死于《酒国》、《蛙》声一

片,叫出计划生育血泪史,《天堂蒜苔之歌》,唱出无奈农民控诉歌。

伟哉,莫言!扬我国威,秀挹中华,扬士气。大有“兴酣落笔摇五

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之壮实。莫言一直坚持着写作,他却过着清

贫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吃”的影子,如《丰乳肥臀》

篇二: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3

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摘 要: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是中国文学逐渐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标志。

关键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里程碑;

一、莫言获奖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因为他融合了民间传说,历史和当代的魔幻现实

主义风格。”瑞典学院评奖委员会在宣布莫言获奖时说。

莫言获奖,举国欢腾,这是对中国于诺奖深厚而纠结的情感的

莫言诺贝尔文学论文

一次最直接的抚慰,是中

国文学逐渐走向世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标志,也是中国软实力渐渐获得世界认可的迹象。国

人为此欢呼绝对理所应当,掀起“莫言热”也绝对在情理之中,但所有的赞美、所有的自豪都

应在理性范围之内。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我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经济、科技,我们也要看

到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西方社会看莫言,褒贬共存

新诺奖得主莫言的出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一番新的争议。认可者称莫言堪与英国最伟大

的小说家狄更斯相比,并将此视为中国软实力获得世界认可的证据;质疑者则以政治偏见与

意识形态挂帅,渲染莫言是“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共产党员”、“跟政府走得太近”。这样的观

念深刻反映了西方国家现阶段对中国认识的“两面性”。如美国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总统大

选,中国是其无法逃脱的“假想敌”,中国的华为、中兴等品牌在美国遭到不公正待遇等。但

同时,我们又看到两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深入与密切的合作,越来越依赖彼此。这

样的“两面性”表现在: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日益增

大,一批有着深厚民族底蕴的作家赢得各国人民的热爱,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早晚的事。可以

这么说,不是莫言需要什么奖,而是诺奖需要莫言。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也存

在着“嫉妒”与“畏惧”的心理,“中国威胁论”便是最有力的证明。同时,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

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一呈现在世人面前。于是,佩服并学习中国文

化者有之,鄙视并声讨中国文化者有之。但是,在面对这种“两面性”时,我们自己要泰然处

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用实力证明自己。

不过,88岁的瑞典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生评奖马悦然则表示:莫言获得诺贝

尔奖无关政治、友情和运气,唯一的标准就是文学质量。在他看来,莫言的作品继承了中国

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也敢于批判社会现实。

无论如何,莫言未必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中国文学也未必在现今达到了顶峰,但

世界目光对中国概念的关注从来没有如此强烈持久。由此观之,目前是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文

化的最佳时期。因此,针对西方人对中国“既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就需要运用西方话语模式

探入别人的内心深处,从而触动人类内心共有的柔软部分并引起共鸣,但要想使中国文学真

正走向世界,这当然仅仅只是一小步,将来的路真可谓“任重道远”。

三、国人消费莫言,有喜又优

莫言获奖,国人兴奋,这绝对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我们不应当有超出理性范围的举动,

不应偏激地解读莫言,不应过度消费莫言。

回望莫言获奖的舆论氛围,谈论金钱要远远多于谈论文学。从帮他分析奖金怎么花到帮

他计算未来版税能收入多少,从网络书店高价出售莫言手稿、天命书再到抢注莫言域名、出

售“莫言同款衬衫西服”......拜金主义气息混合着被强行提炼出来的国家主义自豪感,共同

构成了一个怪异景象:莫言获奖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被剥离出去,只剩下一场以金钱为核

心的集体狂欢,莫言的文学成就也不再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而成为许多人消除文化自卑、

宣扬政绩的工具。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翻看报纸上的畅销书排行榜,莫言作品有数部

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这给人一种错觉,文学在中国又“金贵”起来。读书可以折射一个

国家的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举国热爱文学的国度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然而这些现象恰恰反映

了国人内心的荒芜和对莫言的不理智解读。

莫言获奖,一种较为理想的长远影响是:刺激更多中国优秀的作家摆脱“怎么写、写什

么”的困境,为处在边缘地带的作家带去一些光亮和希望。让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让

文学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生活方式。改变现在的出版环境,降低商业文学的市场占有比

例,让更具品质的严肃文学作品获得生存尊严。而想要实现这个理想效果,必须要消费莫言,

但必须在理性范围之内,以正确的方式来消费莫言。

四、反思莫言获奖

莫言得奖是诺贝尔委员会对中国崛起的肯定,对中国成就的肯定。中国近些年的国际地

位确实有了很大提升,仿佛迎来了一个“盛世”一般。但盛世的体现不该仅仅只是诺贝尔奖、

奥运金牌、军事实力,也不该仅仅只是高楼大厦、高铁动车。“盛世”还应该反映在日常生活

里,应该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还应是国人有礼节,有情致,春风拂面,生活安稳。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莫言的文学价值和对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巨大贡献。但是,在一片掌

声中,我们应该理智地看到诺奖是对中国文学的鼓舞而非终极目标。

“莫言是一个开始。”正如英国某网站如此说到。一个走向辉煌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李云雷.莫言获奖的三重意义[N].中国文化报.2012 .

[2]黄阳阳.莫言获奖经济效应盘点[N].扬子晚报.2012.

篇三: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答案

莫言在世界文化版图上为人们贡献了一种中国化的叙述图景一种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檀香刑》全书弥漫一种难以言状的血腥暴力感,然而这种暴力和血腥又是那样美,以至于当代文学理论界对此束手无策。如何解释这种特殊情况的美,我们需要一种该地方性知识的内部逻辑。而这种逻辑的发现,我认为是20世纪末,中国现代小说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典范作品的标志。在语言上,我认为莫言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汉语言体式,展示一种方腔小说的可能性,《秦腔》(贾平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话的乡土小说,那种乡土无法发声的小说。《秦腔》好就好在,它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我数年前在莫言的《檀香刑》中就听到了,并且很赞赏,写文章传扬一通。我把莫言和鲁迅比,鲁迅的小说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的人不说话,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智慧,不配说话,也说不出话,或者,因为太有知识,太有思想,这种人看得太透,颓唐了,不愿意说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阿Q、闰土是前一种人,在酒楼上的孤独者等人是后一种人,鲁迅小说里主人公的这种无声,和鲁迅小说的不能读,不能发音,是一致的。反过来,莫言小说在寻求一种声音,他的人物是唱着的,赵甲是一个没有什么知识、修养,更没有自觉意识的人。但是,莫言对赵甲的处理,与鲁迅对阿Q的处理完全不一样。他让赵甲近乎狂欢化地发声,小说里充满了鸹噪,莫言把它定义为猫腔。当然猫腔是莫言想象的。《秦腔》也是如此,它是发声的,但是,它的声音要比猫腔弱一点,所以它能被批评家们理解,或者准确地说,它能被那些评委理解。相比较而言,在语言上,莫言走得比贾平凹极端,尽管我认为这种极端,对于汉语小说的尝试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许正是这种极端,让莫言的在现代汉语创作上,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前辈们的路径,而且走得非常远。他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我把这种语言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莫言获奖,会成为很多人的论据,来论证我们作为现代文化大国的崛起、实现以及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莫言的获奖,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他正是一个站在现代启蒙文化、现代白话文创作的废墟上的一位作家,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作为方言而不是作为普通话的胜利,他显示的可能是汉语小说作为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一种汉语叙事传统的胜利,而不是现代白话小说的胜利,他显示的是汉语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胜利,而不是一种普遍知识的胜利。莫言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获奖的汉语作家,他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可能:汉语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汉语小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汉语小说?汉语小说如何对世界构成贡献?也许我们应该暂时抛开价值判断,抛开20世纪的种种政治鸿沟,从诺奖中学会如何来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节选自葛红兵《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10.下列选项中符合对加点字声音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是小说《阿Q正传》中阿Q那类人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感叹。B.是《秦腔》中人物喧嚣下的悲伤,热闹后的寂寥时那种综合性的乡土声音。C.是鲁迅小说中的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的那些无语与叹息。D.是对生活的聒噪,狂欢式的表演,犹如赵甲这个人物在行刑之前的叫嚣。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与贾平凹相比,莫言在语言上走得极端,这种极端与前辈的语言创作完全不一样,这让作者为之担忧万分。B.作者认为莫言的获奖,于其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失败,言外之意他不赞成这次诺奖的结果。C.莫言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依靠他所创造的独特的汉语言体式,作者将其称为非普通话的方音语言。

D.莫言的获奖,显示了一种文化自信,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看待我们自己的语言和叙事。12.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莫言能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的一项是()A.他的作品中体现了许多中国地方性的知识。B.他继承和发展了鲁迅、贾平凹等人的写作技巧,并将白话文小说带向世界。C.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民间说唱文学的延续和汉语叙述传统的优势。D.莫言彻底地摒弃了那种西化的知识分子语言,在中国民间语言的土壤上,建构了一种真正的汉语语言方音语言。阅读答案:10 D 11 C 12 B 13.B、E(A、文中只写读《灭亡》和《新生》

感到牺牲精神。C、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与文章内容不符。D、前后没有必然联系,内容也与文章不符。两个都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给3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