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秦汉文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1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秦汉文学比较论文

大秦二世不灭之文学假设

前言

众所周知,历史不能重演,无法篡改。面对历史,我们只能回顾,只能探索,只能借鉴!但是,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不妨对必然的历史作一番偶然的假设推论,改变历史的既定轨道,那么,我们得到的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笔者仅选取一个历史片段加以粗略分析。假设秦朝在秦始皇之后顺利传承延续而非二世而亡,那么在短时期内中国文学的走向将会和汉代文学的发呢?

说明

演绎方法:笔者选取与二世秦朝 和汉朝的文学形态加以分析,然后假设上述命题,将历史的两端加以连接,以期“合理”的接轨。

指导原则:一定时期的文学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反映。

正文

现行秦汉文学概况

秦朝文学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相反,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由于秦王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统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文学创作空前冷落。

纵观秦朝建国至嬴子婴即位(公元前207)不久为刘邦所灭,仅历时15年,文学上无重要建树。秦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不仅如此,秦王朝还对儒生实行肉体消灭政策,曾一举坑杀儒生460余人。在秦王朝统治期间,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先秦时代的文书典籍几全遭毁灭。“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文心雕龙·诠赋》),“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即使遗留一些杂赋、仙诗(仙真人诗)亦皆亡佚。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秦始皇巡行各地时,李斯等人写作的歌颂功德的文字,刻在各地山石之上 。它们在形式上模仿雅颂,为四言韵文,多以三句为韵。文学价值不高,但由于它们是今存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的碑志文有一定影响。

秦朝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 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 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 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也多出自李斯之手, 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 响。

在治国思想上,秦朝采用法家的学说治理国家,认为所有国内臣民不需要接受任何道德教育,也不需要任何宗教、信仰及价值观,他们一生只需保持本性,知晓法令,严明赏罚。这是商鞅变法的基本主张之一。所以秦朝严禁书籍在国内的传播、严禁从事说教之人在国境内活动,连歌舞、杂耍、说唱之类的艺人都被认为会是蛊惑人心的,以上各类人等凡被举报发现的一律处以极刑。这种国家价

值观在人类历史上极为罕见,事实也造成了秦朝的短命,在秦国统一中国之前,荀子就曾指出过商鞅这种治国理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在汉武帝时期,王室通过与儒家哲学家联盟,推出官方“儒教”,但它是被董仲舒修正过的儒家思想,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提法都是董仲舒自己的发明,最终被列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这明显违背了孔孟的民本思想。

在宗教祭祀上,秦朝皇帝每年都会去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并且这是皇帝的特权。成文的宗教系统是不存在的。秦官似乎相信类似万物有灵、神秘主义、巫术之类的上古鬼神之说。

西汉文学 西汉初年

汉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政治上恢复了分封同姓侯王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黄老的“无为而治”学说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 在文化政策方面,惠帝时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加之战国以来百家之学的影响,各地侯王也仿效战国诸公子的办法,招致各种人才于自己的门下,这使汉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都比较活跃自由,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 辞赋的发展上。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喜欢奔走于诸侯、权贵之门,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的发展。汉初政论文作者以、为最著名。他们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但汉初辞赋作者缺乏那样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现存的《招隐士》,其气象、格调逼近屈宋,为其中的佼佼者。贾谊在贬谪长沙时写有《吊屈原赋》和《鸟赋》,其中渗透

了个人的身世感叹,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特别是后者,在体制和写法上,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是文景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以上书吴王、谏阻其谋反而知名于世。他的《七发》虽然不是以赋名篇,但其写法和格局都可以说是汉代新体赋──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汉赋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时代,西汉封建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经过汉初以来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汉武帝雄才大略,内外经营,进一步加强了汉王朝的封建集权制。与此相适应,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在儒家思想的外衣下,包容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和黄老、刑名等思想。它不仅解释了汉王朝夺取政权的合理性,而且也指出了巩固统治的方法。从此以后,儒家思想就一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这一方面对封建统一帝国的形成和封建集权制的巩固起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定于一尊,对当时和以后的学术和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

汉武帝时期至西汉末,文学上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乐府机关的设立、扩展,辞赋创作的繁荣和的出现。

汉高祖时,叔孙通制定朝仪,使汉高祖体会到了“为皇帝之贵”,也使他认识到制礼作乐对建立封建王朝秩序的重要。汉初设立的乐府,其主要职能就是为了管理郊庙、朝会的乐章。但由于“大汉初定,目不暇给”,还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定制度,兴礼乐”(《汉书?礼乐志》)的工作。汉武帝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以兴太平”(《汉书·礼乐志》)为目的,把乐府规模和职能加以扩大,大规模搜集各地的民间歌谣,以丰富朝廷乐章。所谓“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班固《两都赋序》),“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汉书·礼乐志》),反映了当时制礼作乐的实际情况。乐府机关的设立和扩大,使各地民歌有了记录、集中和提高的条件,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汉乐府所演奏的乐章,除汉高祖唐山夫人以“楚声”为基础创立的《安世房中歌》和武帝时《郊祀歌》外,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还有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各地民歌55首。现除《铙歌十八曲》外,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铙歌》是武帝时吸收北方民族音乐所制的军乐,它的歌辞由于文字衍误过多,大都难于读通,其中少数言情和反映战场惨象的篇章,明白可诵,有一定现实意义。

大秦二世未亡 文学发展流向假想

假想一:官府文学与民间文学在“明争暗斗”中高度发展

始皇灭六国,修长城,通灵渠,天下归一,首创中央集权制,废井田,行县治,统一文字等等,何其壮载!秦始皇自以为功盖尧舜,其自大之心可见一斑,其后的继承者安于享乐,建功进取之心日减,奢靡腐化之风日盛,夜郎自大,闭目塞听却又好大喜功。加之秦朝前期国力强盛,统治稳定,官府文学由此盛行。描写帝王和贵族的奢侈豪华生活、夸张奇方异物、专供帝王和贵族们消遣的极端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被政治绑架。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心理需求”,上层贵族阶级、部分儒士文人藉此寻求政治上的“护身符”,或阿谀奉承,或明哲保身,或立志入仕,力求在严酷的阶级统治下安身立命,这类官府文学多是歌功颂德,躬逢盛事,回顾历史,或记述其礼乐教化,描绘官府祭祀、宫廷宴会、重要典礼舞蹈唱辞场景。而这类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学作品,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大加奖赏。可以想见,创作并敬献官府文学作品,已然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举例说明:李斯在秦朝统一之前写的《谏逐客书》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广泛招揽人才的重要性,力陈逐客之害,宏放雄伟,生动形象,是战国后期散文的代表作。秦朝建立以后,他的创作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写了一些为秦朝歌功颂德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刻石留传后世,对秦汉以降的碑铭和赋颂文字有一定的影响,他还作有《论督责》和《狱中上书》,前者为使自己免祸而极力取悦秦二世,怂恿他实行严刑峻法,表现了李斯的卑劣人格和法家的峭刻文风。后者是他受到赵高陷害时自明冤屈之文,文中全用反语,历数自己相秦之功,发泄满腔怨愤,写得斩截峭刻,在后事相当有名。

与此相反,源自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学则悄然萌芽,滋生暗长,形成与官府文学相对峙的一支文学力量。奢靡浮华的文风掩盖不了秦朝残酷的统治和尖锐的矛

篇二: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总论

第一节秦代文学

刘勰:“秦世不文”

1、寿命短。

2、文化专制主义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的门客所编。属于杂家学派代表作

秦汉文学论文

,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分,又名《吕览》,客观上反映出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文风朴素而简练,往往借寓言故事说理,有一定的文学意味。

《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

一、体系严密。

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编排,论文内容与四季相配,各有侧重。春纪以论生为主,夏主乐、秋主兵、冬主死亡。

八览: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属地理范畴。

六论:由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各篇在论法上大体一致,每篇大抵分议论、故事两部分。

二、用事说理生动。

继承先秦诸子用大量比喻故事帮助说理的传统,在作类比推理的同时,文章显出生动性、趣味性。

三、寓言故事丰富多彩。

记录和保存了大量寓言故事和传说,每篇文章通常都有三四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多至六七个。寓言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寓言故事主体往往简练生动,中心突出,有效地服务于哲理。故事结尾往往点明寓意。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

李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

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艺术特点:论据充分,说理周密。写法上多铺陈排比,抑扬开合,有纵横家气势。文多对偶,辞采华丽。

“骈体之祖”(清·李兆洛《骈体文钞》)

刻石文:记载秦始皇的巡游封禅,采用四言韵文,浑朴庄严,气魄雄伟,对后世的碑铭文有影响。

第二节 汉代文学

一、汉代的政治概况

汉初黄老哲学休养生息

汉武帝时期,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并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 西汉末期,外戚专政,王莽纂位,引发了农民起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国家复归一统,东汉前期,国力强盛。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权力削弱,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政,社会矛盾激化。黄巾农民大起义,由此形成了军阀割据,直至刘氏政权被曹氏取代。

二、汉代的思想文化概况

汉初至武帝时期:作家普遍具有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学博士

东汉谶纬之学

“经”,织布的纵线,汉人解释为“常道”,用来尊称儒家典籍。

“纬”,织布的横线,汉朝儒生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学解释。

“谶”,又称谶语、符命、图谶。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来“预决吉凶”的宗教性迷信。假托神的启示,预告政治事变。

赵壹、祢衡

三、汉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创始期:高帝到景帝时期。

散文、赋

散文的代表作家为贾谊和晁错。政论散文。

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

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

枚乘:《七发》

鼎盛期

武帝到宣帝时期。

散体大赋

史传文学:《史记》

乐府诗歌

中兴期

西汉元帝到东汉和帝。

辞赋创作出现鼎盛期之后第二个高潮,扬雄、班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辞赋作家。

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班固:《两都赋》

班固:《汉书》

王充:《论衡》

变异期

东汉安帝以后

辞赋

张衡:《两京赋》、抒情小赋《归田赋》

赵壹、蔡邕

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四、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以廓大为美是汉代文学显著的风格特征之一。

2、以刚健为美是汉代文学又一显著的风格特征。

成就事业,追求人生不朽,成为两汉时期普遍的人生理想。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霍去病《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

司马相如向往“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难蜀父老文》)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卷66《陈蕃传》)

3、朴拙、生动之美是汉代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第一章 西汉散文

第一节 贾谊、晁错与西汉论说文

1、贾谊:《过秦论》和《陈政事疏》

散文内容: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针对如何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过秦论》借秦的灭亡告诫汉朝皇帝不要重蹈复辙。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先讲秦自孝公到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等等。再讲其灭亡,并由此总结秦亡的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 下篇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力挽狂澜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暴政导致君

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

《过秦论》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论证方法上,采用逐层推进法。

其次,采用渲染、夸张等手法,增强了史实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第三,文章使用了排比句、对偶句、比喻句,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

《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系统地阐述治国主张。驳斥“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方面指陈社会危机和潜在隐患,表现了他洞察社会矛盾的能力和对国家大事的深切关怀。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2、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

“贵民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贾谊、晁错文章风格比较:

贾谊文章语言精练形象,多用排比句、感叹句和反诘句,言辞激切,感情饱满,气势充沛,富有文采。

晁错文章朴实流畅,议论严密,切合实用,在文采方面逊色于贾文。

第二节 经学文风与西汉其他散文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董仲舒

《春秋繁露》以公羊学派观点阐发《春秋》,艰涩枯燥,文学性不强。

《天人三策》:提出了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主张,从思想上提出了推崇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的理论。

2.刘向

《说苑》、《新序》

刘向和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著作。

3.《淮南子》

《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写,共21篇,是西汉的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但并非抽象说道,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第二章 两汉辞赋

第一节 汉赋概说

一、赋和散文、诗歌的区别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汉书·艺文志》:“不歌而颂谓之赋”,意思是赋为一种脱离音乐的诵读方式。

赋与诗的不同在于,赋多以铺陈手法体物描写,诗多用比兴手法抒情写意,一直露,一含蓄。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与散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形式上。赋体通常韵散相间,句式较整齐,讲究节奏;散文则没有这些拘束,自然流畅。

二、汉赋的渊源

汉赋主要渊源于楚辞。《招魂》

荀子的赋也对汉赋有影响。

先秦诸子中纵横家的散文也是孕育汉赋的渊源。《战国策》

三、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分类

(一)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期。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

大赋开始出现,枚乘《七发》。

(二)从汉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

汉大赋

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班固、张衡等。

(三)东汉中期至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的衰落,也是汉赋的转变时期。大赋创作减少,抒情小赋兴起。

代表作有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在内容上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侧重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在形式上模仿楚辞,追求句式整齐,在表现手法上,尚铺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但篇幅不太长,且富有抒情色彩。如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散体大赋),汉赋的主体。其体制特点是篇幅较长,规模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散相间,散文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因善于铺陈,对事物作穷极声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善用铺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描写事物,所描写的主要是

篇三:秦汉文学教案

第一编第二分编秦汉文学教案(33课时)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秦汉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对秦汉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汉赋和史传散文、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培养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李斯、贾谊、晁错的政论文;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的大赋;司马迁、班固的史传散文;汉乐府民歌等的文学成就。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秦汉文学概述 1课时

第二讲:秦及西汉散文 2课时

第三讲: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6课时

第四讲:司马迁与《史记》 8课时

第五讲:两汉乐府诗 4课时

第六讲:东汉辞赋4课时

第七讲:《汉书》及东汉散文 4课时

第八讲:东汉文人诗 4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周建忠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 秦汉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秦汉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讲授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嬗变与分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汉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势力夺取政权,于公元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土地财富集中问题仍没解决。统治集团外戚、宦官长期争斗、吏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黄巾起义和各路豪强割据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被魏取而代之。秦汉文学就是从秦始皇统一到三国时期魏代汉,这一时期的文学。

一、汉代作家群体的形成

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 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第一,汉代形成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

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 文学作品。因此,师生在诵读五经的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提高自 身的文学素养。事实上,汉代士人的阅读范围并不限于五经,而是广泛得多,尤 其是解读辞赋的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西汉时期,解读楚辞是一种专门学问。严助向武帝推荐他的同乡硃买臣,“召见,说《春秋》, 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汉书·硃买臣传》) 硃买臣同时向汉武帝讲解《春秋》和楚辞,因此得到提拔。武帝还令淮南王刘安 为《离骚》作注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 离骚》传。”(《汉书·淮南王传》)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 召见诵读。”汉赋和楚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这种新文体确立之后,也和楚辞一 样成为士人贵族的诵读物,汉宣帝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及 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其中的奇文当有楚辞 类作品。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 了诵读王褒赋的风气。(事见《汉书·王褒传》)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诵读辞赋 的兴趣依然很浓,就连贵族妇女也主动参与,出现了像王逸《楚辞章句》这样的 专门著作。诵读辞赋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虽然诵 读辞赋者并未都成为辞赋作家,但汉代许多人确实是从诵读辞赋开始而顺理成章 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扬雄少而好学,“顾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 他诵读屈原的《离骚》、司马相如的赋,并且加以摹拟,他本人也成了汉代重要 的作家。王逸著《楚辞章句》行于世,他还创作诗赋等作品多篇。汉代解读辞赋 的社会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因此,汉代的文人也以辞赋家居多。第二,以文才取士的用人制度

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 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 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两汉选拔人才注重 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 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 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 取士。

第三、诸侯王养士的风气

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汉 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如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 景之际。”(《汉书·地理志》)投奔吴王刘濞门下的文士有枚乘、邹阳、严忌, 他们都擅长辞赋。后来吴王谋反,枚乘、邹阳等人见刘濞不听劝谏,一意孤行, 就离开吴地而投奔梁孝王。梁孝王待他们为上宾,司马相如也弃官前往梁国,宾 主相得,过着文酒高会的生活。参加梁园唱和文人还有羊胜、路乔如、公孙诡、 韩安国等。“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汉书·地理志》)流传 下来的《淮南子》就是出自刘安的宾客之手。《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群臣赋44篇。显然,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 事辞赋创作的群体。汉初几位诸侯王以文才取士,聚集在他们周围的辞赋家则是 以文会友,他们置酒高会,游赏唱和,汉初作家群体首先在几位诸侯王那里生成。

第四,帝王的爱好与提倡

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武帝还有诗赋传世。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他们出于本身的兴趣,大量招揽文士,许多人就是因为有文才而 得以在朝廷任职。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 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扬雄等。有些人虽然不是靠文学创作才能 而进入仕途,但是,他们成为朝廷命官之后,在天子的倡导下也加入了辞赋创作 的行列。自武帝起,创作辞赋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 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东汉光武帝、明帝都不好辞赋,但是,兴起 于西汉的进献辞赋之风依然在东汉延续,基本上保持了它的连贯性,许多文人就 是因文才出众而倍受青睐。

东汉政权长期被外戚把持,那些身居显位的外戚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 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杜笃曾任车骑将军马防的从事中郎,战殁于射姑山; 傅毅任军司马,马防以师友之礼待之。(《后汉书·文苑列传》)马融先后依附 大将军邓骘、梁冀。(《后汉书·马融列传》)在那些显赫的外戚中,窦宪网罗 的文人最多,“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复请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及宪迁大将军,复以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宪府文章之盛,冠于当世。”(《后汉 书·文苑列传》)当时几位著名作家都在窦宪府供职,成为历史上一件盛事。

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使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 汉代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第五,乐府、东观等设立

两汉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 作诗歌,司马相如等几十名作家曾经为乐府写过诗赋。后汉的洛阳东观也是文人 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东观是文人向往的地方,“是时学者称 东观以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后汉书·窦融列传》)东观任职人员的 主要工作是校雠经书,不过,既然众多作家汇集在一起,当然少不了诗文唱和之 类的活动。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选送,一度多达千人。灵帝下诏,为在鸿都门就学的乐 松、江览等32人图像立赞,用以激励学者。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 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期的一件大事。

第六,游宦风气

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西汉早期,文 士的游宦活动主要是在诸侯王之间进行的。武帝朝至东汉初期,游宦之风稍衰。 东汉中、后期,游宦又成为社会时尚。“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 荐引。”(《后汉书·王符列传》)有些文人通过游宦进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成 为侍从文人、幕僚文人。而那些不能入仕的文人则是大量的,绝大多数没有留下 自己的姓名,他们或滞留太学,或穷居野处,和侍从文人、幕僚文人鼎足而立, 是汉代作家群体的重要成分。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第一,以巨丽为美的审美风尚。汉朝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疆域的扩展,使那个时代的作家充满胜利的 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古往今来、天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要置 于自己的观照之下,加以艺术的再现。司马相如说过:“赋家之心,包括宇宙, 总揽人物。”(《西京杂记》卷二)司马迁称,他撰写《史记》的宗旨是“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一 个是辞赋大家,一个是传记文学巨匠,他们处于文学创作的不同领域,却不约而 同地提出了基本相同的主张,对作品都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欣赏那种 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在大赋中,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东西,都要囊括包 举,细大无遗,无远不届。在史传文学中,天文地理、中土域外、经济文化等面 面俱到,远至黄帝,近至当世,从帝王将相到市井细民,三教九流、诸子百家, 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就是篇幅有限的郊祀歌,也具有兼容并包的性质。汉代文学 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它的表现对象、领域 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第二,文人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太平盛世。汉代文人生 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 的愿望。他们追求人生的不朽,希望能够青史留名。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了实 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