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意思 > 列表页

薮怎么读渊薮的意思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9  分类: 意思 手机版

篇一:语文教案

篇二:字词

1.

2.

3. 一言以蔽之[yī yán yǐ bì zhī]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银样镴枪头[yín yàng là qiāng tóu]样子象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薰莸不同器[xūn yóu bù tóng qì]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

共处。

4.

5.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què]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

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6.

7.

8.

9.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tóu tòng yī tóu,jiǎo tòng yī jiǎo]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如堕五里雾中[rú duò wǔ lǐ wù zhōng]好像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fān shǒu wéi yún,fù shǒu wéi yǔ]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10. 覆巢无完卵[fù cháo wú wán luǎn]覆: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

不能幸存。

1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

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12.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chán yì wéi zhòng,qiān jūn wéi qīng]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

真伪混淆。

13. 诡谲[guǐ jué]1奇异多变2离奇古怪3狡猾

14. 骀荡[dàidàng]:舒缓荡漾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色。

15. 疾首蹙额[jí shǒu cù é]疾首:头痛;蹙眉:皱眉。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

16. 稽首[qǐ shǒu] 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17. 沙碛 [shā qì]1.沙滩;沙洲。 2.沙漠。

18. 愆期[qiān qī]失约;误期

19. 黔首[qián shǒu]指平民;百姓

20. 纤手基本含义读音①:【xiān shǒu】 释义:纤手,亦作“纎手”,指女子柔细的手。 读音②:【qiànshǒu】 释义:拉船的人,

同纤夫。 释义:给人介绍买卖的人(多指介绍房地产交易的人)。也叫拉纤的。

21. 愀然[qiǎo rán]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22. 衣衾[yī qīn]1衣服与被子。2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

23. 跫然足音[qióng rán zú yīn]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1

24. 逡巡[qūn xún]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25. 缉鞋口[qī xi? kǒu] 缉:缝纫方法。 解释:用相连的针脚密密地缝鞋口

26. 倾箱倒箧[qīng xiāng dào qiè]箧:小箱子。把大小箱子里的东西都倒出来。比喻全部拿出来或彻底翻脸。

27.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28. 稼穑[jià sè]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29. 讪笑[shàn xiào]1讥笑2羞惭,而尴尬地笑

30. 歃血[shà xuè]古人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31. 悭吝[qiān lìn]吝啬;小气

32. 掮客[qián kè]指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人。也常喻指投机者。金融学中掮客是指一种专门帮助资本流动,并从中赢利的

职业。

33. 缱绻[qiǎn quǎn]以用于描写人物神态之中。解释为牢结;不离散,或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也表示事物的美好姿态。形容词。

34. 倩影[qiàn yǐng] 比喻身材美好,亭亭玉立(多指女子)

35. 翘首[qiáo shǒu]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36. 倾轧[qīng yà]倾轧一指挤压;二指排挤打击。以争吵、摩擦和对立为特色的持久的不和

37. 虬枝[qiú zhī]亦作“虯枝”。盘屈的树枝。

38. 糗粮[qiǔ liáng] 干粮

39. 龋齿[qǔ chǐ]1蛀齿。牙齿发生腐蚀性病变。2牙齿外露。

40. 畎亩[quǎn mǔ] 田地,田间,田野

41. 斩将搴旗[zhǎn jiàng qiān qí]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42. 切肤之痛[qia fū zhī t?ng]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43. 沁人心脾[qìn rén xīn pí]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44. 面面相觑[miàn miàn xiāng qù]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45. 方枘圆凿[fāng ruì yuán záo]枘:榫头;凿:榫眼。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46. 缫丝[sāo sī]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

47. 杉木[shā mù]杉树的木材。

48. 芟除[shān chú]斩伐,消灭;除草,刈除;删削。

49. 栅极[shān jí]由金属细丝组成的筛网状或螺旋状电极,插在电子管另外两个电极之间,起控制板极电流强度、改变电子管性能的作用

50. 苫布[shàn bù]遮盖东西用的大雨布或用草做成的盖东西或垫东西的器物:草苫子。

2

51. 疝气[shàn qì]医学名词,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52. 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53. 滥觞[làn shāng]浮起酒杯。喻事情的开始

54. 哂笑[shěn xiào]1、讥笑,有嘲讽的意思 2、强颜欢笑。

55. 卜筮[bǔ shì]1、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2、推测,估计。

56. 倏忽[shū hū]指很快地,忽而间

57. 栏楯[lán shǔn]栏杆。纵为栏,横曰楯

58. 嗾使[sǒu shǐ]煽动指使人干坏事

59. 婆娑[pó suō]1、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2、枝叶纷披的样子

60.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61. 畋猎[tián liè]打猎。

62. 沙汀[shā tīng]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汀,水边平地

63. 骰子[tóu zǐ]

64. 暴殄天物[bào tiǎn tiān wù]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65. 剡溪[shàn xī]

66. 艄公[shāo gōng]操舵驾驶船的人,也泛指以撑船为业的人

67. 参商[shēn shāng] 参星与商星。两星不同时在天空出现,因以比喻亲友分隔两地不得相见,也比喻人与人感情不和睦

68. 谂知[shěn zhī]解释知道,详细了解.

69. 骨殖[gǔ shi]即尸骨。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一般焚烧只能将骨松质和肌肉等软组织烧成灰,但骨密质则成为骨殖脱胶原组织,

仍是块状的骨殖。说白了就是尸体火化后的余骨。

70. 名姝[míng shū]著名的美女。

71. 刷白[shuà bái]颜色白而略青

72. 渊薮[yuān sǒu]渊深水,鱼住的地方;薮:水边的草地,兽住的地方。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73. 簌簌[sù sù]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纷纷落下的样子。

74. 燧石[suì shí] 一种矿石,黄褐色或黑色,质地坚硬。古代用来取火,现代工业中用做研磨材料等

75. 莎草[suō cǎo]

3

76. 摩挲[mā sā]摩挲是指用手轻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或用手抚摸.也作“摩娑”、“摩莎”。

77.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

78. 年高德劭[nián gāo dé shào]劭:美好。年纪大,品德好。

79. 箪食壶浆[dān sì hú jiāng]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

的情况。

80. 覃思[tán sī]深思。

81. 誊写[téng xiě]指照着抄写。

82. 佃作[tián zuò]从事耕作。

83. 垂髫[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84. 恸哭[tòng kū]恸 :极悲哀。放声痛哭,号哭

85. 彖辞[tuàn cí]彖辞是《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也叫“卦辞”。

86. 氽水[tǔnshuǐ]氽(部首是“人”),读tun(三声)。“氽”是漂在水上的意思。在烹饪里,“氽”的做法即油炸(把食物放在

油锅里炸时,它会浮起来)。

87. 氽水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引申为把东西丢到水里或人钻入水中,如:水氽丸子、氽汤、氽黄瓜片。

88. 击柝[jī tuò]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

89. 阗[tián]充满;填塞宾客阗门

90. 崔嵬[cuī wéi]形容高峻,高大雄伟的物体(多指山)。

91. 揾[wan]拭,擦:~泪。

92. 斡旋[wò xuán]1、调解争端。斡旋在当代国际交往中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之—。由第三方为争端当事国提供有利于他们接

触和谈判的便利条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转达各方的意见2、扭转;挽回

93.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94. 狎昵[xiá nì] 指过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95. 籼米[xiān mǐ]籼稻碾出的米,粘性小

96. 崤山[xiáo shān]

97. 楔子[xiē zǐ]戏曲、小说的引子。一般放在篇首,用以点明、补充正文,或者说引出正文或是为正文做铺垫。指旧小说的引子,通常

放在小说故事开始之前,起引出或补充正文的作用。

98. 鲑菜[xi? cài] 古时鱼类菜肴的总称。

99. 囟门[xìn mén]指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4

100. 惺忪[xīng sōng】1、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2、从睡梦中醒来并恢复意识

101. 远岫[yuǎn xiù]远处的峰峦。岫1、山洞2、山

102. 勖勉[xù miǎn]勉励

103. 圩场[xū cháng]也作:墟场。乡下的集市

104. 苋[xiàn]

105. 荨 [qián]〔~麻〕a.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卵形,对生,开穗状小花,茎、叶生细毛,皮肤接触时会引起刺痛,茎皮纤维可以做

纺织原料,亦可做麻绳;b.这种植物的茎皮纤维。

106. 荨 [xún][荨麻疹]一种过敏性皮疹,俗称“风疹疙瘩”

107. 畏葸不前[wèi xǐ bù qián]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108. 寡廉鲜耻[guǎ lián xiǎn chǐ]寡、鲜:少;廉:廉洁;不贪污;耻:羞愧;羞耻。原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用作贬义。现多用来形容没皮没脸;不知羞耻。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109. 飨[xiǎng] 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会。~宴。~客。

110. 枵腹从公[xiāo fù cóng gōng]枵腹:空腹,肚饥。指饿着肚子办公家的事。形容一心为公。用作褒义。因为有文言色彩;所以一般

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111. 高山景行[gāo shān jǐng xíng]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112. 圩田[wéi tián] 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

113. 怃然 【wǔ rán】 1.怅然失意貌。 2.惊愕貌。 3.形容失望的样子。

114. 翕动[xī dòng] (嘴唇等)一张一合地动

115. 窸窣[xī sū]拟声词:形容树叶、花草等细微的摩擦声音。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116. 阋墙[xì qiáng]阋墙指兄弟不和睦。

117. 叶韵[xié yùn]叶(xi?)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

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118. 噱头[ju?tou]一是引人发笑的话和举动;二是花招;三是滑稽。

119. 视如敝屣[shì rú bì xǐ]敝屣:破鞋子。像破烂鞋子一样看待。比喻非常轻视。

120. 层见叠出[céng xiàn dié chū]层:重复;叠:一次又一次。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121. 昳丽[yì lì]神采焕发,容貌美丽

122. 喑哑[yīn yǎ]嗓子干涩,不能说话

5

篇三:《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一.引言

《山海经》既是一部挑战性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

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史子集图书分类法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在现代,它又给既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界限造成很大的麻烦。无论是中国古时候的知识分类还是现代国际通行的学科体制,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方志学家,科学史家,民族学家,民俗学家,文学批评家,乃至思想史家均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但谁也无法将它据为己有。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却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

一般说来,20世纪以前,国人较多地把《山海经》视为地理著作(《辞海》"地理学"条目下云:"地理学一词始见于我国《易经.系辞》和古希腊埃拉托色尼《地理学》,我国最古的地理书籍有《禹贡》,《山海经》。")而自1903年西方的"神话"概念假道日本传入中国,人们较为普遍的把它看成是上古的神话著述。还可以再进一步追问:如果神话是幻想的产物,具有非理性的特征,又是怎样和作为科学理性产物的地理学统一呢?

《山海经》的构成,带有明确的政治动机,它之所以出现,和上古文化走向大一统的政治权力集中的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神话政治地理书。更确切的讲,它以山川地理志的外观表现着现实世界与神话时空交织的内容,而这种虚实相间,半真半假的空间图式之实质,则是服务于功利目的的宗教政治想象图景。只要从祭政合一(或政教合一)的远古社会的政治特色着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制。

二.地理与政治之缘

地理学作为人类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理性认识结果,在西方学术体系中一直占有着重要位置。一般又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之划分。不过,随着20世纪以来科际整合的冲击,晚近的研究呈现出打破旧的学科划分,寻求新的交叉组合的趋势。其中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引人注目。这种学科嫁接的结果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地理学的问题有时不能从地理学本身得到完满的解释,原因在于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非地理的因素制约,特别是政治和军事的因素(广义的政治又可将军事包括在内)。有法国学者认为,西文中的一些有关空间的比喻既是地理的,又是战略的,因为地理学就是在军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可以看到在地理话语和战略话语之间存在着概念的流通。地理学者的"地区"也就是军事区域(从regere,即"指挥"演变而来),"省份"一片被占领的领土(从vincere,即"战胜"演变而来)。"区域"则使人想到"战区"。对此思想史家福柯表示:"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迷恋。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所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换位这样的术语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形式。政治--战略的术语表明了军事和管理把它们自己刻在话语的形态和材料上。"福柯认为,他与地理学专家的对话和交流足以导向一门能使双方都受惠的交叉学科。他在一次访谈中对法国的地理学杂志《希罗多德》的编辑说道:&qu(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薮怎么读渊薮的意思)ot;我越是进行持久的研究,就越是认识到,对话语的形成和知识的谱系所进行的分析,不应该根据意识的种类,感知的方式和思想的形态来进行,而应该从权力的战略和战术的角度出发:战略和战术通过对领土的移植、分界、控制,以及对区域的组织来实行,这就构成了某种地理政治学。"

《山海经》虽然乍看起来确实像一部地理书,甚至还给人以科学实录的假象:不厌其繁地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些虚实难辨的陈述,总体上看则是服务于特定功利目的的政治想象图景。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试图用纯实证的方法对《山海经》内容加以考实的种种尝试均不能令人如愿,不免陷入无尽纷争之中。我们若能从政治地理的观点去考察,也许能说明《山海经》的构成奥妙。

与其说它记录着可以考实的地理知识,不如说反映的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的知识生产模式。鉴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山海经》当作知识社会学的对象来研究,要比把它当作地理知识来研究更具有学术价值。借用福柯的词,不妨把它视为"权力地理学"的一个古代中国个案。权力与地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地理方面的差异特征不只是科学研究所关注的,而且也是权力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福柯讲到18世纪末的地理大调查时说:"那时候人们在世界上到处旅行,收集资料。他们收集的并不是原始资料,他们真的是在探索,遵循着一种他们或多或少有着自觉意识的规划。我们在地理学可以找到很好的例子,证明惩罚系统地使用度量、探索和审查。"《希罗多德》杂志的编辑对此也表示了看法:"地理学家的功能是把资料收集到清单中去,这些资料是未经整理的,除了权力以外,没有什么人会对它感兴趣。权力需要的不是科学,而是大量的信息,权力的战略使它对这些资料能够加以利用。"了解到这一层,地理知识对于权力机器的效用和它在认识论上的非科学一面就不难理解。这种以怪异奇闻方式对异族异国信息加以编码的现象,表明了政治需要和权力作用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还改变叙述形式。

地理政治的世界是一个巧妙结合而成的机制。地理政治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综合考虑产生这个总体的各种因素,以便更好地认识全局的性质。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式的思考方式作用下,地理现象和政治现象本来就不是截然分开的。古文献中有关生态政治的思想颇为引人注目,可视为政治地理观念的先河。古人叙述山川之形势,陈列物产之所出,实与国家之兴亡,天下之治乱息息相关。《国语.周语上》引伯阳父云:"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国)亡之徵也。""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可见在古人心目中,山川河流的秩序与人类社会的秩序就是如此唇齿相依,因果相系的。

山川地理同人及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宗教思维惯常的解释是通过神灵作为中介者来建立这种关系。而抱有人本主义世界观古代思想家则以圣人或圣王来充任此一中介。《大戴礼记解诂》注引曾子曰:"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天地山川既然都是为圣人宗主天下而设定的,那么叙述地理和物产方面的知识也当然是为圣人治天下所用。这就是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政治地理观。受此影响,有关国土的观念当然是以某种山川地理的集体表象为根基的,不过,这种集体表象却又同史前信仰密切相关。《山海经》一书对此种古老的联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书中每述及一地一山,必要交代当地的祭祀情况,各种奇异的山神形象也是屡见不鲜。如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韦尔热所说,我们目前掌握的有关史前期人与土地及环境关系的知识告诉我们,这种关系带有神秘和迷信特征:"土地、树木、植物、动物、河流、湖泊都被看作是可以与之保持人际关系的超自然力量。通过祭祀可以得到这种关系,违背禁忌就失去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讲,领土也被人格化、主体化了,而不是被看作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客体。"(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杨祖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5页。)这些论述有助于理解《山海经》为何在记述山川形势和动植物分布之后总要归结到祭祀的仪节方面。只有通过世代相沿的祭祀礼仪的象征作用,圣王对国土的控制才会得到传统信仰上的支持。地理知识对于维系政治权力的绝对必要性也是通过祭祀活动而得到突出表现的。可知,政治地理学的前身必然是某种宗教政治的地理观。《山海经》可作为此种宗教政治地理的标本来看。

三.同心方空间与"中国"中心的世界秩序

现代的《山海经》研究者发现,这本书中反映的国土观念不同于儒者之"中国"观,乃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大世界观"。 如蒙传铭所说: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内", "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故就地理观念言之,儒家所谓天下,犹今言"中国"; 《山海经》之作者所谓天下,犹今言"全世界"也。这位学者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不论《山海经》的"大世界观"还是儒家的"中国"观,都受制于同样一种自我中心式的想象作用,因而体现了政治地理观的特征。

阅读《山海经》一书给人的深刻印象首先就是那五方空间秩序井然的世界结构。这种按照南西北东中的顺序展开的空间秩序并不是从现实的地理勘察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而是某种理想化的秩序理念的呈现。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