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调研报告 > 列表页

六个一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9  分类: 调研报告 手机版

篇一:六个一干部下乡贮存活动调研报告

“六个一”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调研报告

根据潞城市委的安排部署,在潞城市“六个一”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中,我联系潞城市成家川办事处祥井村。十多天来,我进行了认真的走访调研,深入农户家中访贫问苦,向村民仔细了解生产、生活、收入等情况,组织召开了村、支两委座谈会。经过调查和研究,认识了解了祥井村,并对该村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思路。

一、详井村基本情况

祥井村位于潞城东部,全村185户,人口726人,拥有耕地1310亩,林地380亩。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村里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约有550人,占总人口的75%,而从事的也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据村支书吴天良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年(主要是打工收入)。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大葱为主要农作物。有约200亩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木,但缺乏管理,不成规模;养殖业主要是村民散养的猪羊鸡等,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 2009年一户村民引进了60多只波尔山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死

亡率高,目前存栏80余只,效益不好。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祥井村的主要困难有三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吴天良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旱地西红柿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2万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2万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

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虽然都已通电,但线路老化,导致电压低、电压不稳等情况,很多离变压器稍远的村民家中电压只有100多伏,甚至是连电风扇都无法启动。村内路灯少,只在村中主道上有几盏路灯,村民对此抱怨很多,因为都是老弱病残,晚上活动很不便;没有健身器材,许多村民说,城市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许多村也有,为什么我们村没有。但村委干部说,我们村没钱。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

二、具体帮扶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立足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扶:

1)力所能及地解决路灯问题。我们认为,越是政策光辉暂时照不到的地方,越能体现政策的温暖,越能体现党对群众的关心。经过调研,我局计划为村中道路解决路灯20盏。并联系解决该村的全民健身路径问题。

2)开展标志性帮扶共建项目。拟选择一些市场前途好的绿化苗木,在该村种植“工商林”。既是帮扶的见证,也是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年年岁岁,共同呵护,希望其最终成为一座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友谊之林。

3)实施造血工程。经过研究,我局拟帮助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其注册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带动周边,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在该村积极培育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三、几点建议

我市东部乡镇办事处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基本相近,从祥井村着眼,从振兴我市东部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定期约请农业专家来为村民做技术推广及保障,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业,力求上规模。

2)建议突出规模养殖。通过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功的典型,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大对养殖业投入的同时,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方式,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进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业,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一是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三是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臵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篇二:“六个一”干部下乡驻村活动调研报告

“六个一”干部下乡驻村活动调研报告

金井乡党委书记杨宝屯

根据区委干部下乡驻村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对帮扶的谢家营村进行了工作调研,深入谢家营村召开村干部座谈会,听取村两委对本村情况的汇报和发展经济的设想与建议;深入25户农民家中进行家庭状况、收支构成和增收思路的抽样调研。综合思考,该村的具体情况和帮扶思路如下:

一、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区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帮扶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客观需要,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合力的重要举措。通过驻村帮扶这一载体,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帮扶村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村庄面貌呈现新变化,基层组织发挥新作用。

二、谢家营村基本情况

谢家营村位于金井乡东北角,全村203户783口人,耕地面积1900余亩,全村共有党员24名。经济林以桃、果为主,共1300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年输出劳动力的140多人。2009年争取上级资金打深水井一口,完成通户自来水,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谢家营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一处集村民有事办事,无事娱乐的活动场所。自投入使用以来,为村民咨询和办理各种符合政策的事项,从而方便了本村群众,增强了干群关系,化解了干部工作作风,凝聚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活动场所内办公、电视、电话、广播、远程教育网络和图书、象棋等设施配套齐全,各种规章制度上墙,帮助村民办理包括农机补贴、农村低保、两免一补、粮食直补、计划生育、医疗合作等20多项内容,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特别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村民学习、了解信息提供了便利。发挥了活动场所的功能,使村级活动真正成为农技咨询,技术指导,信息发布的中心,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技术培训的阵地,凝集民心的载体和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

三、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调研中干部群众对帮扶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盼送致富技术;二盼搞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富裕,文明程度不高,公共事业和综合保障不健全,因地制宜开展工

作创新不足,管理、保障措施不完善,工作成效不明显。

3、缺少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使农户在技术、销售、互助等方面缺乏依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4、农民怕担风险,不敢进行投资,投入能力也不足。如适合发展大规模圈养羊,但农户怕搞不成赔进去,加上没人组织,不敢投资。除各户少量养羊外,多数不敢养,怕赔不起。

5、帮扶村群众有较为严重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借力发展、奋发自强的精神不足,期望值过高,有相互攀比现象。

6、一些困难户经济条件太差,去年住房因雨倒塌或成危房,与周围反差十分明显,需予以关注。

7、村里领导班子领导能力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没有好的办法和出路,战斗力和号召力不强,

四、开展帮扶的目标和措施

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形势下搞好驻村帮扶工作是加强社会义新农村建设,兴农富民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针对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严密组织,及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

新内容、创新方法,健全机制,多策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根据谢家营实际,如何开展帮扶工作?我认为应立足当前,抓住重点,确定目标,中长结合,分步实施。对该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发挥潜在优势,做大做好做强主导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三至五年努力把谢家营村建设成为小康先进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为以后奠定基础。

1、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帮助村、组制定一个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要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群众主动求发展的积极性。

2、鼓励开展劳务输出,包括短期务工,增加农民近期收入。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组织一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帮助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同时大力倡导农闲时到县城和附近企业做短工。

3、联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作务水平。初步拟定年内邀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进行2-3次科技知识讲座。配合区乡农技部门在该村分产业确定若干个农业科技示范点,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创造一个好的推广载体。

4、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建立养殖类、种植类专业协会组织,创建生产、技术、销售及农资服务载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5、加强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联系,着手解决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是积极与区有关部门联系,尽快完成谢家营村通户道路的硬化问题。二是与有关部门联系,帮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缮问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民主进程。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保障农民民主权利,逐步建立健全村级管理新机制。争创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农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增强基层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通过搭建舞台、正确引导、创业扶持,支持“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发挥作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调动农民参政议事的积极性,共同决策村级大事,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篇三:根河市“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调研报告

根河市“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调研报告

“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是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推进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里,根河市委、市政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百姓关注的“一个稳定的工作、一份较高的收入、一套舒适的住房、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素质、一个愉悦的心情”六大主题为核心内容,以全力提高根河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主要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关系问题,努力使全市人民实现劳有应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安居、老有颐养的“五有”目标。

一、建立了“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的长效机制 根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不断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机制,强力推进。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根河市第四次党代会的精神上来,充分认识“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对建设和谐根河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以人为本、凝聚力量、加大投入、攻坚克难,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民生工作高强度推进、高效 1

率落实、高标准完成,努力实现使各民族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成果。

2、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充分发挥领导组织的核心作用,站在全局的高度,继续落实好推进“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四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的“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领导小组,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开成整体合力,强力推进,加强督查,及时反馈,确保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3、落实责任、分工明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设有专职工作人员,设立了一个综合推进组和六个专项工作组,明确了各组的职能职责,各推进组设具体负责人,并明确了核心部门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制订了《根河市“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2011年实施方案》,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建立健全了工作(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六个一调研报告)调度、督查和信息发布等规章制度,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和有序开展。

二、六大主题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切实保障百姓有“一个稳定的工

作”。一是将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积极扶持创业、鼓励就业;二是推行人本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全市劳动力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三是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 2

升劳动者就业技能。重点开展了中式面点、计算机、电气焊

等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技能培训247人,创业培训18人,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四是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规模和额度,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并带动一部分人就业。截止上半年,全市实现新增就业8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上半年,全市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591人、29008人、19183人、20081人。完成6821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增调工作,养老金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

2、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保障百姓有“一份

较高的收入”。一方面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新的经济点。以林区经济转型为重点,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发展黑木耳、狐貂产业,扩大特色种养业规模,促进就业并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2011年累计种植黑木耳200万袋,预计实现收入400万元。一方面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将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截止上半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9亿元,同比增长11.3%;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2350万元,同比增长5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582元,同比增长 13.5%。

3、继续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切实保障百姓有“一 3

套舒适的住房”。以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居民小区治安、环境卫生和水电暖配套服务,大力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保障城乡居民拥有舒适的居住条件。一是加大住房公积金管理力度,提高居民住房消费的能力,构建以住房商品化为主体和住房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二是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城市城镇管理水平,提高优化城镇住宅小区环境优美度,提升群众幸福愉悦度;大力推进城市西扩,拓宽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兴建廉租住房,进一步改善林区群众住房条件。2011年,新建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74563平方米,共计1504套,确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平方米/人。

4、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切实保障百姓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全面加快生态市建设工作,组织实施好天保工程二期、重点公益林保护等工程建设,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城市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敖乡、金河镇获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满归、阿龙山获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二是做好根河—拉布大林一级公路开工建设。三是继续加大根河机场前期工作力度,年内争取试运行。四是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五是继续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要求100%达标。六是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和绿色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开展重点污染源治理,积极 4

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

5、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切实保障百姓有“一个良好的素质”。一是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为前提,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力推进校舍安安工程,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组织大型观摩示范课和校际间观摩课;选派教师赴上海等地参加培训,举办中小学教师教学能手评选等,有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大力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全力解决城镇居民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上半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5917人,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三是加大食品卫生监督力度,扎实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四是积极倡导全民健身。先后举办了全民健身乒乓球比赛、企业员工歌唱比赛、万人健步走活动等多项大型活动。

6、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切实保障百姓有“一个愉悦的心情”。一是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力化解民间纠纷。成立了呼伦贝尔市首个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继续深入开展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筑牢化解民间纠纷的“第一防线”。二是积极推进“平安根河”创建活动。在根河市区建设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和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三是依法开展信访工作,全面开展党政主要领导大接访活动,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四是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危险化 5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