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7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讲义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期上。这是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根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后经恩格斯修订后,于1888年出版了单行本。文章经过恩格斯修改后,前面加了一篇序言,同时他还把马于1845年春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解。

《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专著。在这本书中,它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今天,重读《终结》别有一番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思想的碰撞和挑战。如何正确对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何全面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以及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重温一个多世纪前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教诲,会对我们有许多新的启迪。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需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弘扬传统的优秀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在对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历史背景(序言)

《终结》的写作背景,恩格斯在本书的序言中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序言》共有五个自然段。

《终结》一书的写作,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恩格斯在序言中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写作的原因。

远因:系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的心愿。

近因:国际共产运动和思想战线斗争需要(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恩格斯全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导因:施达克对费尔巴哈作出错误评价直接导致恩格斯“欣然同意”全面评述德国古典哲学。

二、中心思想

全书通过分析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吧哈哲学,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而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教学主要内容

正文共有四章,有一个结束语、一个序言。第一章是对黑格尔哲学作全面的评述,阐述唯物辨证法的基本思想;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费尔巴哈哲学作全面的评述,第三章主要分析批判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中的历史唯心主义;第四章是前三章的概括,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结束语里面分析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理论的态度,阐明哲学的阶级性,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一章:对黑格尔哲学作全面评述,阐述唯物辨证法的基本思想在这一章里,恩格斯从解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角度,概括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在学习本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一、黑格尔的哲学历史背景和阶级本质(1—2段)

(一)恩格斯通过对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回顾,着重指出19世纪的德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准备。

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段)。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2段)。

恩格斯在阐述黑格尔哲学的历史作用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哲学革命就是用进步的哲学理论反对和代替落后的、反动的哲学思想,就是用唯物论或辩证法反对和代替唯心论或形而上学。

二、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3—7段)

(一)、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即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

1、黑格尔唯心辩法中包含有“合理的内核”(3—4段)

2、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就是辩证法思想(5段)

3、辩证法思想的实质(6段)

4、辩证法思想与自然科学中的某些语言是否矛盾(7段)

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8—10段)

1、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矛盾的表现(8段)

2、黑格尔体系和方法为什么会有矛盾(9段)(分析产生黑格尔哲学体系方法之间矛盾的社会、阶级根源)

3、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包含着的丰富思想(10段)

四、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和费哈哲学的出现(11-18段)

1、黑格尔哲学在当时德国社会中的影响(11段)

2、黑格尔哲学解体(12—14段)

①黑尔逝世后,其哲学分为老年黑尔派和青年黑尔派(12段)。 ②青年黑格尔派内部也有思想上的分歧(13段)

③在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人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14段)

3、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15-18段)

(1)费尔巴哈哲学的出现,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胜利(15段) 这段恩格斯主讲了费尔巴哈这部书的主要成就(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出现):

第一、费尔巴哈在唯心主义的长期统治下,批判了唯心主义,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胜利。

第二、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的神秘外衣,批判了宗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

第三、这部著作还分析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揭露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联系,宣布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胜利。

(2)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16段)

这一段,恩格斯进一步说明了费尔巴哈哲学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甚至这部书的缺点也加强了它的一时的影响”。

第一、文学的词句、夸张的笔调;

第二、对“爱”的过度崇拜,过分夸大“爱”的作用,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思想,以超阶级观点论证“爱”。

(3)费尔巴哈并没有彻底克服黑格尔哲学派(17段)(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过程中缺点)

(4)费尔巴哈的哲学也后被时代抛在了后面,从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全部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其他一切旧哲学就全部终结了。(18段)

第二章 对费尔巴哈哲学作全面评述

一、阐述哲学基本问题,批判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1—6段)

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1—2段)

①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

②哲学基本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被尖锐的提出来的。(2段)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3——4段)

①这个问题把哲学家分成两大阵营。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中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4段)(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科学标准)

3、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5——6段)。

①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所抱的态度(5段)。

②对不可知论的批判(6段)。

恩格斯用实践的观点驳斥了(批判)不可知论。

哲学史上,也有一部分哲学家“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知性”。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

二、揭露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7—16段) 恩格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以前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了他们的局限性,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界限。

1、17世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欧洲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概括。

恩格斯首先指出这段时间(17世纪以来),哲学上两条路线发展的状况:一条从笛卡儿——黑格尔,这是唯心主义哲学路线的发展;另一条:从霍布斯——费尔巴哈,这是唯物主义哲学路线的发展。

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8——10段)

①施达克不了解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8段)

②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和他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9段)

③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在认识论上的根源(10段)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旧唯物主义(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1--13段)

恩格斯论述18世纪唯物主义的三点局限性。

①机械性。

②形而上学性。

③唯心史观。1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14—16段)

①费尔巴哈的缺点不是犯了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14段) 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缺点及其形成原因(15—16段) 为什么费尔巴哈不能克服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把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一步呢?

第一,他没有利用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15段)。

第二,没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16段)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错误(17——22段)

施达克不懂得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结果造成了混乱。恩格斯根据哲学基本问题,从唯心主义确切含义和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和哲学史事,批判了施达克的错误观点。

1、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17段)

2、恩格斯对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标准的批驳(18——20段)

①恩格斯指出从哲学的事实上看,施达克的这义标准同哲学史上的事实不符合。(18段)这里,恩格斯以哲学史上康德为例进行了说明。

②从逻辑的推论上看,这个标准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荒谬的。(19段)

③从历史实践上看这标准同历史事实也是不符合的。(20段)

3、施达克在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问题上犯错误的原因。(21段)

4、施达克在保护费尔巴哈过程中的成绩(22段)

第三章:针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唯心史观,尤其是唯心主义宗教观和伦理观的批判,揭示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和根源

本章共分27自然段,分为三大部分。

一、本章的内容结构

(一)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1—10)

1、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的错误

2、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做宗教变迁史的错误

3、批判费尔巴哈抹煞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错误

(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伦理学(11—25)

1、费尔巴哈伦理学出发点是抽象的人

2、费尔巴哈伦理学是贫乏和肤浅的

3、批判费尔巴哈道德观基本原则

篇二:《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读

(一) 写作背景

第一,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以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生物进化沦等“三大发现”为标志的最新成果。但是,一些自然科学家如福格特、毕希纳、摩莱肖特等人却以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这些自然科学成就,抹杀了思想与物质的原则性区别,以至于费尔巴哈拒绝把自已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

第二,19世纪4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欧洲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不仅复活德围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还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典哲学之问的关系,以达到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代表性的思潮是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和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

第三,费尔巴哈发表的唯物主义和无神沦著作,遭到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的否定和围攻。丹麦哲学家卡尔·施达克出版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费尔巴哈辩护。但是由于施达克根本不懂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而是根据费尔巴哈“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目的”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把费尔巴哈说成是唯心主义者,结果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这种情况下,“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就成为摆在恩格斯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应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的邀请,以评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为契机,恩格斯于1886年写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

(二) 重要意义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对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考察开始,到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束,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产生作出了科学阐述。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理论来源——德罔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靠对传统哲学极端谨慎、细致和科学的态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

立了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给数千年来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哲学史梳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和鲜明的阵营,并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能面临的争论提供了科学辨析的武器。

(3)把社会历史的研究置于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此外还深入考察了人们有目的的行动如何创造历史,提出探究历史真正动力的途径。

因此,《费尔巴哈论》不仅回击了当时社会上的错误思潮.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内容分析

《费尔巴哈论》由一篇序言、四章正义和一个结束语构成。

序言主要说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目的。

第一章全面评述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学派的解体。阐明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所具有的革命性质,揭示r黑格尔体系和方法之问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分析了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必然性以及费尔巴哈哲学出现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分析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明确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揭示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批评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主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论述了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上陷入唯心史观的表现及其阶级根源和理论原因。

第四章系统阐述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概括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说明了辩证法取代形而上学的科学基础,并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结束语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同古典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这里主要介绍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

(1)首次科学地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他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对识别哲学派别性质的理论意义。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或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组成两个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存在、物质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只是在说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这一“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使用和区分的,离开这个根本点,只会造成混乱。

第二个方面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峰持世界叮知论的观点。但是,还有少数哲学家,如休谟、康德等,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坚持一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或怀疑论观点。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世界上只存在目前还未被人类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对于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2)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异同。在自然界中。除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外,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推动着社会发展。但是,社会发展始终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这就造成了和自然界完全相似的情况。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研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去探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其领袖)行动起来的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的研究,才是“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这就承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研究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纯粹经济的原因导致的结果。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欧洲主要国家(如英法),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无产阶级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他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主要讨论了国家和由公法、私法、宗教和哲学构成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国家和带有普遍效力的法律独立于经济基础,但它们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宗教和哲学是“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它们与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之间的联系由于经过一些中间环节而更为复杂和模糊,但这种联系是存在的,哲学和宗教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引起的。

篇三: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述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不仅继承了欧洲大陆唯理论、特别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传统,而且还综合了英国经验论哲学中的成分。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

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

至(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含义)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的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

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

2、费希特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解决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但是他最后设定的“绝对自我”已经预示着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化。

3、谢林用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来实现对立面的同一,但是这种“绝对同一”却不能有效说明自身的运动,具有神秘的色彩。

4、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来超越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在绝对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5、费尔巴哈用感性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抽象精神,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四、主要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前,辩证法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得到了最详尽而全面的探究,虽然这种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就,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用辩证法代替了形而上学。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反对把世界看作固定不变、没有矛盾的东西,而把它理解为具有矛盾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运动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以来统治人们头脑的形而上学世界观。这一哲学革命的带头人康德早在“前批判时期”所写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就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目前所有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因此地球和整个太阳系都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这就动摇了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点,在主张宇宙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从而为辩证的自然观开辟了道路。

辩证法在费希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费希特承认矛盾对立是发展的必然环节,“自我”必须要设立自己的对立面“非我”,才能存在和发展,并通过矛盾斗争而达到新的更高的统一。他明确地提出了正、反、合的辩证法,作为发展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费希特着重探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他强调“行动”,认为“自我”不仅是认识着的主体,而且更重要的是行动着的主体,因为行动才是生存的目的。费希特的这些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他的唯心主义基本立场,他所说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实践活动,始终只是自我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不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因此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只是被他抽象地发展了。

谢林哲学中也有不少辩证因素,他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在他看来,对象本身含有内在的矛盾,正是矛盾的对立面构成对象自身的同一。例如,“自我”不是如费希特所说的那样去设立“非我”,而是本身之中就含有自己的对立物“非我”,对立的双方互相依存,没有一方就没有另一方,而“自我”的一切活动就是由这种矛盾出发的。谢林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认为这是一切运动的“最终根据”。他还用辩证的观点去解释象自由和必然那样的重要哲学范畴,指出它们并不是绝对对立,而是辩证地同一的,即“自由应该是必然,必然应该是自由”。

辩证法在康德、费希特和谢林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只是到了黑格尔,才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作了充分的、全面的阐述,把它作为系统的、自觉的思维方法和客观的发展规律。黑格尔明确地指出,辩证法是推动实在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原则,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灵魂。在哲学史上,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并力求给以普遍的应用。黑格尔关于整个世界的辩证发展的思想,彻底打破了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统治,其真实意义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尔以辩证发展的思想为基础,探讨和论证了关于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着重阐述了矛盾学说。黑格尔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真理和人的认识看做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并且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思想。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也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他强调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这表现为主体从自身中树立起对立面,自身分裂为二,异化为客体,然后又克服和扬弃这种异化,征服客体。所以他指出,人不仅要理解世界,而且还要去“宰制”世界。在理论活动中,人研究世界,获得知识,以纠正自己的主观片面性;在实践活动中,人要按自己的观念“陶铸锻炼”世界,认识就是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所说的矛盾辩证发展的主体始终是精神,而不是物质世界。因此,他只是在观念的辩证法中猜测到了事物的辩证法,他不是从自然界和历史中引出辩证法规律,而是把辩证法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这就把辩证法头脚倒置了。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它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体系发生着经常的矛

盾,这种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矛盾。辩证法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根本不承认有什么终极的绝对真理,而黑格尔的体系则要求设立一个发展的终点,似乎到了绝对精神的阶段,特别是在黑格尔本人的哲学中,精神就完成了自我认识的运动而达到绝对真理,一切发展也就此完结了。这样,在他的保守体系的重压下,辩证法终于被窒息了。

五、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终结,可以视作是终点、结束。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可以说是自康德以来不断延续的哲学的结束。然而,这种古典哲学终结,必然会有一种新的意义上的哲学形态的产生,从内部颠覆了古典哲学的研究模式,彻底清算了古典哲学,并实现哲学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结束

费尔巴哈认识到了黑格尔主义中唯心主义成分,并认识到了“绝对观念”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真理。绝对观念是先于世界的存在,而费尔巴哈的理论是我们处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不是某个观念的外化产物,自然界也不依存于其他东西所存在。这些唯物主义观点都存在于费尔巴哈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之中。

费尔巴哈之前,对于黑格尔的质疑和彷徨并非一时或一人的,但是真正使得黑格尔的迷信被打破,“体系被炸开并被抛弃在一旁了”,是费尔巴哈的功劳。恩格斯也说“这部书(《基督教的本质》)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甚至连马克思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学说的深刻影响。 但是,后来恩格斯和马克思又逐渐意识到了费尔巴哈理论的深刻局限性。

首先,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片面的和不彻底的。费尔巴哈基本上只是简单地宣布了黑格尔的哲学是错误的。他并没有从内部证明黑格尔哲学的片面性,并不是真正制服了这种科学。

其次,费尔巴哈本人也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在自然领域中他是坚持唯物主义学说,但是一旦步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中,他便不是这样了。特别是“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融化在宗教中。”费尔巴哈以强调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并没有对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加以借鉴和发扬。也是他的学说逊色于黑格尔学说的方面。

再次,费尔巴哈生活的时代自然科学和工业已经日益迅猛发展起来,但费尔巴哈居于乡间的孤寂生活并没有对于科学家们的重大发现给予重视。这本来是一个机会让他提升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排除学说中的偏见的绝佳时机,最后他也没能再进一步。所以,这也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并不先进,并不能和当代工业社会适应。

总的来说,费尔巴哈批判了德国占主导地位的黑格尔主义的思想牢笼,强调了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并将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推向了顶峰,以此作为了他的思想内核。引发了之后德国哲学的巨大转变,使得德国古典哲学结束。但是,他并没有从内部体系中清算黑格尔的学说,“没有批判地克服黑格尔,而是简单地把黑格尔当作无用的东西抛到一边”,没有说服力。同时,也没有重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更没有对1848革命表现出想法。所以,他只能是做到结束德国古典哲学,并没有展开全新的研究方式。而这个新的途径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六、德国哲学的新发展

想超越一个哲学形态必须从内部超越,而一旦进入哲学形态内部,便成了该哲学形态的一部分。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定意义上都是黑格尔主义者,他们是真正进入了黑格尔哲

学理论的内部,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开了德国哲学发展的新篇章,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这个层面也才宣告结束。

马克思建立新的哲学派别的第一步就是改造了黑格尔的学说,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误区,合理借鉴黑格尔辩证法的学说,创建了唯物辩证法。

同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峙并不绝对。而马克思更是敏锐地从这一角度出发,在那一时机上,提出了以实践的方式来展开哲学的新的研究方式。无论是对于唯物主义还是对于唯心主义来说,实践都是必须通过的区域,来证明它的价值。不然,所有的哲学观点都流于形式化,或者跟费尔巴哈的学说一样惨白无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将“将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以实践为切口,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哲学研究。这也是他们试图以科学的手段和方式研究着哲学,推动哲学的科学化的手段。恩格斯更是指出,所谓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社会的科学。所以,他们选取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核心,采用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精髓,以实践为突破口,清算了纯粹的自然哲学,实现了对学说体系的颠覆。费尔巴哈面对科技,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而不是大厦的本身。”但是马克思对于科技给予足够重视的同时,更将各种科技作为技巧帮助实践,来增加他的哲学理论的科学性。他重视工业,是因为工业是将科技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部门,而工人便是马克思哲学所特别关注的群体。

在黑格尔的学说中有着一些革命的成分,但这种革命的成分被他的复杂的体系所掩盖了。而马克思通过实践的观点进行哲学研究,将目光投到了工人运动,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方面恢复了,同时也摆脱了那些曾经在黑格尔那里阻碍它贯彻到底的唯心主义装饰。

正是以实践的学说,马克思解决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另一种研究的角度代替了古典哲学体系化的解答,将哲学从自然领域延伸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将哲学科学化。所以,这是真正地完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因为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在新道路上重新启程的可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