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价值是什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9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内蕴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实践的丰富思想资源,也体现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较量中所展现的生命力即关于人的实践本质和超越本性的最深刻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实现,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应以一种彻底的“实践精神”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正从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面临新一轮信任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复而大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它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适用于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突出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追寻

每一个时代真正的哲学都是人的生存意义的自我澄明。因而,哲学不可能固守不变的问题域和不变的定位。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面临时代内涵转换的需要,这是维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力的关键。

首先,有必要明确“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的概念区别。“马克思哲学”指的是蕴含在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手稿、书信、谈话等原始资料中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马克思同时代的或以后的研究者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中形成的各种文本。由于研究者个人见解的融入,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里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马克思哲学”基础上生发形成的。

以往的哲学是从先验的理性原则出发“解释世界”,这就意味着要让现实屈从理性的抽象原则。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现实世界出发,试图“改造世界”。宏观的现实性变革必然要求马克思哲学重新构建自己的问题域,建立新的视野,从而构筑自己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当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是:在经历和面临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苏东剧变、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与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等等之后,如何重新理解和看待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当代意义,提升马克思哲学的活力。

在西方,崛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进行分析、紧缩和重建,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定问题和概念谱系”,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经院化马克思主义。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要求激进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批判现实,并对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前东欧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关注并介入生活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自治人道主义和异化的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观点,至今仍具有价值。而作为世界体系理论派代表人物的沃勒斯坦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四个基本观念仍然有用,而且必不可少,它们是:阶级斗争、两极分化、意识形态和异化。德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赫尔茨认为,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毫无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科学进步相同步,必须不断修正、扩充和更新它的概念。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性问题是讨论得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否会过时或已经过时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如何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探讨如何从马克思哲学中汲取提高自我意识和观察能力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精神意境,如何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和时代精神间的张力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却又超越了产生它的时代局限,它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是因为:从内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具有强大的理论活力;从外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契合了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功效。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重大意义就在于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就在于关注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改革问题,就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即在实践中强化它的批判功能、预见功能、说明功能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现实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成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上找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精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规律。尤其是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的原理,关于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全面性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等等俨然超脱了时代的局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指导,可以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规律的阐述,可以客观评价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同时客观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揭示金融危机爆发的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可以正确处理民主、法制、党的领导等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为指导,可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科学分析商品经济社会下人的“物化”与“异化”,探讨人的价值与终极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导,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以自然辩证法观点为指导,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与社会协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自身内蕴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实践的丰富思想资源,也体现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较量中所展现的生命力即关于人的实践本质和超越本性的最深刻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是内在的自我批判,从而为诸多西方思想家所借鉴。在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苏东解体后的世界新格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科学解答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因而也可以概括为社会转型、现代性批判和全球化问题三个主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实现,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前提是继承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原则、哲学精神和哲学思维方法,遵循他所开拓的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

类命运、关注实践的哲学研究之路;在中国就是要参加和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当前学界一直在呼吁“回到马克思”,希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建立在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进行原初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并不繁多,唯物性、实践性、辩证性、历史性、人道性、批判性等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和特性,这些都为各种不同哲学见解从不同角度或侧重点上加以肯定。应以上述基本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总体定位。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紧迫要求。哲学形态是哲学的理论内容与体系结构的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统一。从哲学形态学的角度提出和回答问题,首先必须关注哲学理论的科学更新,因为哲学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理论内容,只有内容的科学更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同时必须关注体系的变革,因为哲学作为一种体系性的学问,其科学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体系结构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在内容的当代充实与体系的科学更新的统一中把握哲学的当代发展,这正是哲学形态学研究的独特思路和有效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实现的条件就是要有宽松的社会环境和鼓励创新的机制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主体的哲学功底和素质的提升。在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变革的社会中,研究者特别需要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抵御诱惑,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通过与当代其他哲学思想特别是当代西方哲学形成广泛和深入的批判性对话,才能在批判的对话中使当代问题的核心暴露,并呈现其本质上的当代性。

正如学者贺来认为,不应是以实践的言辞或概念,而应以一种彻底的“实践精神”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即是以我们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而不拘泥于现成词句,从而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变革和当代价值。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这是西方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肯定,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指导了人类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它是一种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曾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以前的哲学思想,其出发点在于少数人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整个人类的解放充满了关怀,正像《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并与时俱进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的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指用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用当代哲学与文化视野去激活已经蕴含于马克思的著述中、甚至尚未被马克

思明确指出, 但却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还有许多尚未发掘的价值隐藏其中。

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才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种价值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减弱,相反会和时代相结合,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学号:1141101129 姓名:苏佳辉 机械系机本4班 文章摘要:从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理解出发,揭示真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再回归大学生本身,从大众哲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联系进行浅显的解读,强调“实事求是”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最后就自己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解,给出其三大功能,提示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课程。

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或许因为多数哲学家都用高深的词句来谈论哲理,所以一般人反变糊涂了,以为哲学太难理解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说一下自己对哲学的理解!

一 什么是马可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科学的观点和学说总称.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理论体系,有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又称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称谓,所至的内容大体上是相同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科学的规律的科学,是唯物史观的延伸和科学论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劳动的秘密,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业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科学社会主义时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策略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归宿.

一般地说,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教

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们的联系

马克思不可谓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思想和精神寄托。我们国家是个神权意识淡漠民族,急切需要一种精神寄托来指引我们的生活,马克思主义适时的诞生了,对于我们大学生尤甚。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我们的价值观: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短短20余年就已经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现代化将引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日,将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时!每当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价值观念的转换必然被提上日程。19世纪,西方哲人尼采曾经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价值大革命、价值观念大震荡的时代。在这种思想潮流的冲击下,我们具有怎样的价值观,又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地说,它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等等,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

马克思主义还有个令我们称道的是它的“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观存在着的事物的规律性。按照传统的理解,这里所谓“客观存在着的”就是所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实事”可以是在人类实践之外存在着的,如纯粹的自然界;“是”就是这种纯粹客观事实的纯粹客观的“规律性”。

先有了这种“客观存在”,然后才有人对它们的认识,再后才有人对它们的改造亦即实践。于是就有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将认识和实践割裂开来的公式。这里,作为纯粹认识的“实事求是”是在实践之前、之外进行的。“实事”作为唯一的实在,就是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存在”,即人的存在。

“实事”不是那种与人无关的东西。“实事”作为人的存在,也就是实践。实践就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因为对人来说,人的存在也就是世界的存在。

这就是说,世界是存在于人的实践域之中的,是内在于人的存在、内在于实践的。一切实体枣自然、物质、理念、上帝等等,都在实践的“视域”之内,都在人的存在背景上呈现,因而都是人自己的“事”。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哲学的世界观意义总是通过人生观体现出来的。因此,哲学具有培养不同阶级人们的道德和人格的伦理功能。任何一种哲学如果失去伦理功能,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把人生的意义、人的使命和美德当作是主要的哲学问题。他身体力行,追求思想方式和道德行为的一致。当受到雅典当局的审判时,他宁肯饮毒而死也不背叛自己的原则。马克思因此称他是“哲学的化身”。崇高的人生目的,哲学的思维本质全在于论证最崇高的道德价值。 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观价值,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少年毛泽东在探讨如何改造中国和世界问题时,就很注意砥砺品行。在这方面给他影响最大的是杨昌济老师。杨昌济讲授伦理学,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秉公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对毛泽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当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他出色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更加重视哲学的伦理功能。他写有《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作,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真谛,也是最崇高的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观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部活动,出现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 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不应当只是原理的认识,应当应用这一哲学的伦理力量去感染、陶冶、培养自己;应当充分展现革命领袖的人格魅力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从哲学上加以升华,将理论学习与修养相结合,帮助我们解决“品德正”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功能

哲学又是认识论,它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哲学方法论的总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功能,表现为它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一般的方法。思维能力的高低,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认识的重要因素。思维能力不高,尤其是缺乏理论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主观片面,必定给认识

造成困难,导致认识上的错误和行动上的失败,我们相对重视工具性实证科学的学习,忽视理论性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这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恩格斯曾经针对蔑视一切理论的自然科学家指出:“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 受惩罚的。对一切理论思维尽可以表示那么多的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的确无法使自然界中的两件事实联系起来,或者洞察二者之间的既有的联系。在这里,问题只在于思维得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地进行思维、因而是错误地进行思维的最可靠的道路。” 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帮助他们解决“方法对”的问题,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育人功能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伦理功能和认知功能。三方面的功能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而结为整体。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学习,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主义真”,树立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品德正”,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方法对”,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方法。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价值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主体自觉选择的文化互动过程,在这其中,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诉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关怀、异化观、实践观之间构成了三个相关的共同问题意识,由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获得了落实的价值根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则取得了文化整合的思想资源与方法启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价值观;人类性;异化;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以中国的实际为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的互动。[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话语背景下的思想学说,那么,像中国这样的非西方、后发现代化的国家为什么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自己的思想武器,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拒斥异质文化传统的国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够广为传播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纲领,无疑,这里有历史的机遇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它绝不是历史的偶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为人类文化提供的思想资质直接相关,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哲学系统,不断现实化与本土化的哲学运动过程相关联。而在这个双向的哲学运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事实上是与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经验、话语方式及价值诉求拥有了诸多层面的思想契合,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一个主体性选择的过程。否则,中国传统文化将很难走出那种被弗洛伊德称之为“那咯索斯主义”的自恋情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将更加步履维艰。当然,这种内在的思想契合事实上也为我们本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带来了诸多困境。

价值这一术语的意义在社会科学或哲学中并不是确定无疑的,人们对于价值的定义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唯一的一致之处是,价值代表了人类生活中的某种重要事物,[2]价值哲学的核心是应然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说,人们在世界上生活,不仅要认识周围的人、事、物以及其自身,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应是什么”,做出“好”与“不好”,什么更有价值的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在日常生活中渐渐积淀而成人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个人如此,民族亦然, ———个民族的价值观也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渐渐积淀而成的,它深层次地范导着民族文化与心理的走向。

从结构的角度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念一样也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即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思想家所主张的价值观念和大众实际奉行的价值观念,[3]但与西方价值观念在这三个层面上有着相对一致的思想基础这一总体特征相对照,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差异比西方的要大得多,而且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其一,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主要根据儒家的一家之言,即道德治化,这直接源于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文化制式;其二,思想家所主张的价值观念彼此迥异,虽然中国传统社会最终形成了“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文化格局,但儒释道三家与法家、墨家等其它思想事实上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了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不同人群;其三,大众实际奉行的价值观念比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要实际得多,尽管这些观念并未被理论化和系统化,他们追求的是现世人生的幸福而不是严格的道德理想。千百年来,三个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念通过不同的方式与路径交互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想与现实人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其丰富的思想因子在不同的层面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了诸多共同的问题意识。正是在对以下三个层面具体问题的相关性讨论的视域背景之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进程获得了落实的文化价值根基与现实可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质地蕴涵的非西方的人类性关怀与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化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构成了两者之间第一个相关的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自我反叛精神,因此它逻辑地蕴含了非西方的现代化与人类化追求“, 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哲学的政治与社会批判是必然的中介与过程,其目的在于哲学上的人学理想或者说是人本身的历史建构(其核心是人类解放论) 。政治与社会批判,意在获得人的生存与生活条件,人类解放论则是人类精神与信仰层面的超越性。”[4]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思想的反叛最终目的是希望实现信仰传统的转变,即从有神论的信仰历史性地转向无神论的信仰。这里“, 无神论的信仰是个体与社会共同性的沟通以及个体通过社会共同性向人类性的开放与融通,其实质是社会性的信仰。这一信仰,其核心价值观即‘自由人联合体’,也即所谓‘共产主义’,但不是那种基于某种群体认同需要而简化成物质生活条件的‘公产主义’,而是强调人类共生和谐的理想生存境界的‘共生主义’。”[5]显然,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揭示了一个超越西方思想传统的社会理想,它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理想进行了一个可能的开放。

在伦理一政治型的文化范式之下,在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土壤之中,中国传统儒家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之上的“仁爱”、“德治”思想有着某种天然的形式合理性,因此,孔孟儒家的思想事实上是向夏、商、周三代“以德配天”社会价值理念的回归,它们以维护、承继和阐发这种社会主导观念为己任,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功底与深切的生命体验为这种观念的理论完善与民间渗透奠定了基础。以后,经由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大一统,儒家的价值观念渐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 内圣外王”成为了中国传统士人的人格理想与人生理想,“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通达理想的修身之途,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则是其理想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

在《礼记礼运》篇中“, 大同”社会被设计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

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尽管以儒家的面目出现,但作为先秦各家社会思想精华的融合“, 大同”理想显然已超越了孔孟儒家的“亲亲”之情,它是对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济天下以及孔孟老安少怀、博施济众、均无贫以及周急而不济富等主张的综合与总结,它表达了传统中国人对“至德之世”的美好愿望。而正是这个沿袭千年不灭的梦想中所蕴含的人类性关怀,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产主义”理想在文化心理上的共振、相容与认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共同问题意识,尽管两者的理论前提与实现途径并不一致。

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同”理想以道德治化为前提,它建立在培养完善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基础之上,而在宗法—专制型的社会结构下,儒家脱离了血缘亲情的“仁爱”观所赖以生存的道德自律因传统文化本质上内涵的理性缺失已不能不具有了某些空想的色彩;老庄道家的深邃在于他们对人性与人类文化的清醒意识与深刻批判,然而对人类理性的怀疑又不能不使他们向后看,以至于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寄托于“小国寡民”的无为而治;墨家寄希望于“兼相爱,交相利”以克服儒家思想的狭隘与空疏,然而其“济世救民”的宗教情怀却因“自苦至极”而不为世所用,最终几至于湮没。因此,《礼记礼运》篇中主要论述了如何行礼、守礼以达到所谓的小康之世,而对大同社会只作了一个大致的理想勾勒,至于如何从小康到大同则未能提及。然而,人类理想永远不灭,所以,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学想象到近

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亲身践履,一次又一次道德理想主义的失落并没有妨碍“大同”梦在传统中国人心中的滥觞。

也正因此,当近代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内忧外患的压迫下被迫转型之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因其具普世性质的人类关怀而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大同理想有了一种天然的亲缘契合。然而,虽然同是一种社会信仰,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西方文化传统内部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自我批判与反叛,其“自由人联合体”是全面、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体所组成的和谐共生的理想生存境界,它不仅是一个实体境界,更是形上境界和实践境界,[6]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反思的方式所确立的一种社会信仰,它以人的实践理性为前提与根基。这无疑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需要再认识的,那么,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追寻“共产主义”的理想,怎样才能走出传统价值观中泛道德主义的文化弥漫,又怎样才能培植出真正具有实践理性精神的和谐、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个体呢,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急需我们探求的理论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理论与中国古代“元典”的忧患意识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第二个共同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其“异化”观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四种劳动异化现象:劳动者的劳动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其劳动的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虽然马克思是从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出发来阐明劳动异化现象的,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人类性关怀则使其异化理论并不是就异化谈异化,它始终将探寻异化现象的根源与异化的克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因此,其异化理论实质上内蕴着普遍的、一般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它研究和说明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普遍性。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全部人类历史应是社会发展历史、自然史与人自身发展历史的统一,因此,人类要走向理想、克服异化,就必须在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人的本性,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见,异化理论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性本源与人类命运的终极关切与忧虑,而这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周易》并被后世思想家不断加以阐发的对人的本性丧失及人类家园迷失的忧患意识构成了共同的话语主题。

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萌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作为一部占筮之书,其六十四卦之卦爻辞始终贯穿了一条忧患以及如何解脱忧患,居安思危,化险为夷,趋吉避凶的指导思想。无疑,《 易经》的忧患意识源于周人在激烈的社会变动之际对现实社会生活转型的思考,它首先表现为对宗族、王朝、社稷、国家、民族的一种挚爱和责任情感,但是,在这一特定时代问题的背景之下,《 易经》周易、变革的哲学思维方式中已本质地蕴涵了其对人类本性的思考和对人类社会走向的关切。《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尘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之道首先是人性乃至万物之性变化(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价值是什么)的根据,在阴阳之道变化流行的过程中,人性得以形成、发展。由此,在这一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诸子各家在纷争中展开了他们对人性本质的反思与探讨,并最终在历史文化的激荡中积淀而成了“天人合一”的人性思考向度。 应当说中国古代各家思想对人性的看法并不相同,不同的人性理论演绎出了诸多不同的治世学说和人生理念。但是,无论是性善、性恶、性灵、性无善无恶、性善情邪,还是道性、佛性,以及后世儒家的心性说、理气说及“性日生日成”说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思维框架下,它们都将人的存在当作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天、地、人三材乃是宇宙系统生成、演化的基础。儒家《中庸》以“天地之谓性”开头,老庄道家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理论核心,墨家不仅心怀天下,更是身体力行,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则以“自足于心”的“圆融无碍”为旨归,即使是韩非子,在警醒人们意识到人性自私的弱点的同时,其法治理想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专制君主的道德价值,而明主的依法行事则依违于“天”的公正无私“, 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8]可见,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人的本性都是向内的道德涵养,在保持对自然和未知世界的神圣感与敬畏感的前提下,人可以参赞万物,以人的精神统摄、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各种矛盾,从而找到人自己的本质生命感。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异化的方式是侧重于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改造,希望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它带有历史理想主义的倾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是希望借助复性的方式,在天、地、人参赞化育的具体过程中解决人存在的异化问题,它具有鲜明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9]因此,两种理想指向的一致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另一层面的理论契合,而且,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其特有的政治与社会批判功能已刺激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变革,但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依然无法摆脱异化的生存状态这一现实,两者的融通进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当然,不可否认,道德理想主义曾经带给传统和现代中国人的梦想与创伤几乎是同样深重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穿越道德理想主义的迷雾,在共同的问题意识的思维背景下整合传统文化各家思想,并使之真正触及人的生命本质与理想、和谐的人类生存境界呢? 这无疑也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中国传统社会大众所奉行的实用理性之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三个相关问题意识。如果说人的历史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性诉求能得以实现和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异化状态能得以克服的最核心内秘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理性事实上是不在同一个思想层面的,而且,这其间的理论跨度可能还需要现代中国文化经历相当长久与艰辛的理性启蒙和现代化转向才可能渐趋接近。因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在西方哲学深厚的理性传统与漫长的现代启蒙的基础之上的从抽象的精神历史向实践着的人的历史的回归,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唯物与唯心的两元对立,它不仅从客体的、直观的方面去理解事物、现象和现实,也不仅仅从感性的、主观的方面去理解它们,它还要从人的实践活动方面去理解它们,这样,在实践活动中,世界才变成了意义的存在,人的全面而丰富的内在本质才得以了发掘与实现。显然,这样的实践理性是超越了形上理性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它不同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缺乏纯粹思辨根基的实用理性。

然而,实用理性始终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土壤的大众价值诉求,在“天人合一”的思维与价值框架下,传统中国人并不以宇宙自然为异己的力量,相反,人生天地之间,人与宇宙共为一体,人的价值通过现存世界来表现,人不追求现实之外的玄想,由此可见,由实用理性演化而来的实惠价值观念在传统社会是为统治观念所认可的,也是思想家们“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思维范式的自然延伸。同时,在封建伦理所要求的严格秩序、道德理想与普通大众的现实需要或愿望之间,实用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真实的人生期待和价值追求,又以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保存和流传下来,因此,它深层次地范导着传统中国人的现实价值选择与思维方式。而且,从价值的角度看,实用理性以合理的利己主义为前提,人对自身幸福的关注只要不伤及他人利益,不违反法律均无不可,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加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不是抽象的、神圣的,而是具体的、开放的,它对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追寻是以现实、历史的缺陷与遗憾为背景的,它更强调的是人的不断完善与实践追求的过程,由此,马克思的实践理性涵容了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两者之间拥有了相关的价值契合。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最初是以实用为特征的,它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前提,是为了民族独立和救亡问题,为了人民解放和自由问题才选择、剪辑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而此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为基础,在长期的深入大众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才渐渐找到了“实事求是”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精髓,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进程开始得到落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本质地理解也才得以真正展开。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事实上是一个文化主体选择的过程,它不是偶然的;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世性特点是由其理论的实质内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思维方式,[10]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理应是自觉的、融会贯通的。因此,在现代社会,当整合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意义日益凸显之际,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意义重大的思想资源和方法启迪。

【参考文献】:

[1]张洪波,葛善泽. 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

[2][美]路易斯拉思斯. 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江畅,戴茂堂. 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 .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 ] [5 ]邹诗鹏. 如何本质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J ] . 哲学动态,2004 , (8) 1

[6 ]张奎良. 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 ] . 社会科学战线,2004 , (4) 1

[7 ]夏建国1 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性与“地球异化”现象的克服[J ] . 江汉论坛,2004 , (5) 1

[8 ]《韩非子. 八经》

[9 ]戴兆国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意识[J ]1 学术界,2004 , (4) 1

[10 ]李文阁1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J ] . 学术研究,2004 , (7) 1

(白萍 求实(2005.5))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