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 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 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 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 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 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 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本质属性就成 为了人的社会性。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 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 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 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 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 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 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 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 “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 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 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马克思主义哲学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 惟一性。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 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 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 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世纪 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 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 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 追求资产者的私利。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 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正像恩格斯所指出 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 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 ‘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 头 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 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而当今,我们认为,对 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 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 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 “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 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 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自我的价

值当然也要 从这里去寻找。

因此女人要成为有价值的人,不仅要把自己追求的目标当 作目的,还要将这种目的融在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目的之中, 否则,个人的目标永远不能实现。

尤其当前,时代的步伐已进入 !" 世纪。整个人类经历了从 蹒跚学步到能跑会唱的漫长岁月,进入了它的青春发育期。这 个人类伟大的青春化历程,它所引起的世界面貌的一系列深刻 的嬗变,正在把现代文明进化的速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种种持续发生的巨变,以多重角度的巨大冲击力,以执著而又 威严的挑战姿态,为国家的、民族的、个体的生存,提供着瞬息万 变而又无法逃避的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种种新旧矛盾的合流,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相互撞击、相互强化的矛盾运动,使人类生存 的背景呈现着矛盾日益复杂、日益深刻的局面,同时,也使处于 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具有不同文化建构的民族,和拥有不同素 质的个体生存力,面临着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严峻的考验。 所以,无论是国家、民族或个人,要想在当今世界体面存,展现出文明的风貌,必须重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创造 自我。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

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②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确认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是否定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即整个世界历史无非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并通过人的自觉创造过程实现并体现出来。“自然历

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与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人的价值的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及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这几个知识点还有可能以辨析题或论述题形式出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复习时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论表达及其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人性论的区别。人的价值问题也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要着重掌握人的价值的特点:作为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作为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基本原理,可以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分析。要求领会或掌握人的价值实现问题,主要掌握人的价值实现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作用的相互关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主体的选择性是人的活动的能动性的体现。所以这一知识点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另一说法。

2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就人类的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客观的过程;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在这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内在地统一的。主体的选择性不是对社会形态发展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主体选择性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主体的选择有既定的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这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3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是指: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秩序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是指:就具体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严格按照上述序列依次演进的,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方式走向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社会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多样性并不是对统一性的否定,从人类历史总体来看,封建社会的产生不可能晚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资本主义的出现必然早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2)现实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这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即社会根本性质上的统一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即不同国家,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别,表现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同是封建社会,中国和西欧不同;同是资本主义社会,日本和美国又有不同。

4.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一上升性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2)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3)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战胜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

(二)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1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含义

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归纳起来说,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所谓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人是什么,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生产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离开了人所依存的生产实践及其社会关系是无法理解的。

(2)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关系。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离开了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人的社会属性又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在其中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从而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社会,人的自然属性就退化成为动物的属性。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固然具有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中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突破了自身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意识属性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社会决定的,是社会的意识。人正是在创造社会中创造了自己。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这个内在根据只能是人的社会性。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社会性孤立地考察人的自然属性和意识属性,因而是抽象的,不科学的。

第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关系和各种具体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着人的社会关系,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现实的人总是在种种社会关系中活动着,都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体现着人的本质。人不能离开各种社会关系而孤立、抽象地存在和活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要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区别。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发生的,只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全面考察人的社会关系,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以往的人性论,孤立地只从政治或伦理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特别是忽视了生产关系在确定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抽象的,不科学的。

第三,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其一,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具体的特殊本质。人处于不同的具体社会关系中,就具有不同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人处于特定的阶级关系之中,人的本质集中表现为阶级性;在阶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人的阶级本质也不同。其二,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即发展着的,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以往的人性论,离开人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寻找人的本质,

而且还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先天固有不变的,比如认为“人都是自私的”等等,同样又是抽象的,不科学的。自私不过是私有制观念上的反映,不是人类的共同本质,也不是人的永恒不变的本质,它随私有制产生而产生,并将随私有制消灭而最终消灭。

3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价值的内涵

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问题时所特有的总的方法论。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应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在哲学上是标志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等特定关系的范畴。

在这里人是价值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需要,任何客体都无所谓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人对自身的价值,即人能以特殊方式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具体来说,这表现在:第一,价值是人的创造物,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通过创造物的价值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满足自己需要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显示了人本身的价值,人既要为自己创造物质价值,也要为自己创造精神价值,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

第二,人的价值具有自我目的性。人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我实现,它的意义就在于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由自己创造、占有价值。人不以任何别的东西为目的,人本身就是目的,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具有自我目的性。

第三,人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工具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其自身实现价值的工具。人具有工具性的一面,因而其自身可以成为价值客体。但创造价值的活动又必须由人来完成,因而人是其自身价值实现的主体。一般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人的价值中主要表现为目的性与工具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存在根本区别。宗教神学认为人的价值就在于对上帝和神的意旨的服从。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价值是绝对理念或精神的客体化。这两种观点都把人的价值神秘化了,并且否定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人的价值具有两重性,即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是二者的统一。作为价值的主体是指他有人的需要和享受的满足。作为价值客体,观念包含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和他人的责任和贡献;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在二者的关系上社会价值是首位的,但也不能忽视个人价值。

(2)人的价值的实现

篇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课 程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研究

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2014年 11月8日

试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的指导原则,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观点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社会学历史上就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深个渊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学说,以及当代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阐述的社会学理论和学说。然而经过仔细推敲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学之间的渊源不仅仅止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本文就提取其中一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关系进行初步论述。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社会学研究方法;关系;普遍;特殊

一、论文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是哲学科学与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具体科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本文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学指导意义的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含义

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what/why]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三)两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两种方法论的比较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生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这种划分既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的基本技术要求,从而也是具体研究技术的基本特征的概括性表达。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实证主义方法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其最典型特征。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在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是其典型特征。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学研究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普遍性原理

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反映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的主体是社会的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这即是说我们需要对人的行为活动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它涉及到行为过程中的人的思维以往社会生活的经验与认识,涉及到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群体、组织、社区及整体社会,涉及到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各种规章和设置,而这些社会过程与事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些特征正反映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中表明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反映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强调深入到个体及其行为过程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因此大多注重对社会个体的经验事实的收集,进而归纳或验证相关理论。社会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要求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其行为及其社会后果。人文主义者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这些与实践的自觉能动性表明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相一致。

(二)作社会学研究亦表现出其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学研究一方面符合马

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普遍性原理,另一方面社会学研究也表现出其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学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与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有细微的差别。

虽然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要求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将社会现象当作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可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但是社会学研究方式在总体上是经验的,它并没有否定遵循实践的客观现实性,而是说社会学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经验性,与哲学研究的思辨模式有所区别。社会学研究依据可感知的经验事实来认识社会现象的整体状态,比如,我们可以铜多有效地收集不同个体的教育、收入、职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数据,就可以大致地结实和分析整体社会中的社会结构。社会整体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材料有助于我们获得相关的知识。而客观现实性要求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从这个角度讲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实践从本质上指导了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它属于实践基本形式中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实践的本质就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学研究既然本质上是一种实践,那么在社会学研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对象的客观性都是社会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生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划分,这种划分既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的基本技术要求,从而也是具体研究技术的基本特征的概括性表达。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然而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从本质上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