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在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种对客观本源的深度认知,一系列对客观实践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绝非只是我们看到的现实存在,它无形中的引导作用更能给予我们更多。

相对来说,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比较科学的,因为那是亲历实践,深刻总结的经验。纵然世间万物无不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总有规律可循。这样一个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尤其是对于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更是必不可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各种矛盾的日益浮现。亟待我们以一个创新的思维逻辑去触碰更深的层面。

如果把现代社会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那些繁衍出来的枝枝蔓蔓就是构成其所有的客观物质与主观矛盾。物质的客观性相对立的是精神的主观性。于是,就有了矛盾的诞生。很多事物,很多现象都在反映着这个问题。我们不排斥任何矛盾的存在,但是却也无法在众多矛盾中纠结。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而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铺垫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它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包涵着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更甚为关注的是对于现

代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世界逐渐融为了一个整体。生产关系的影响力较之于生产力也有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作用。主观的因素越来越凸显了主体地位。

从宏观角度来看,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很自然的影射到了很多方面。人权问题、文化问题、伦理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提到的“运动与发展”的矛盾在此时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人的主观世界对于人权的追求是无限量的,是个无极值。于是就涉及到了利益,进而引发矛盾。人权问题与文化问题本该是本与末的关系,但是现在却以一个单体矛盾出现,可见其渗透力之大。因地域与历史的差别,文化结构的不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杂糅,意识形态从此分道扬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比的社会发展问题、生态问题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着一番番的较量与思考。这无疑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触及的领域之宽,之深。当某种社会或者自然现象发生时,我们都会以这种哲学的态度去说明,并加以阐释,却也能从反方向进行推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与现实的相互对抗,如何能达到一种相融合的程度是我们所期许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就不得不谈到社会意识形态。这是个极为敏感但又不得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总是密切联系于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研究资本主义到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似乎就走向了一个极端。对科学社会主义如此的坚定,对资本主义又是那么的深恶痛绝。但是,从社会主义实践来看,20世纪初期和中叶这一事业曾经辉煌

过,但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目前在国际范围处于低潮期,而资本主义世界却相对稳定。看来,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至关重要。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马克思的遗产被共产主义的失败掩盖住了。”是的,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返本”的思想态度。

就目前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头号大国来说,可以说是社会矛盾迭出不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各种矛盾随时存在被激化的可能.于是,就有学者如此来评判中国社会的现状:

中国最心酸的是贫富悬殊,最失望的是国进民退,最难懂的是政策多变,最担忧的是房价物价,最头疼的人民币升值,最沮丧的是媒体报喜不报忧,最难受的是民企艰难,最无奈的是国企垄断,最挑战的是能源匮乏,最紧张的是中美关系,最诡异的是中日友谊,最蹊跷的是经济腾飞股市低迷,但最可怕的是教育拜金!

中国最要整治的是拜金教育,最要着力的是民富国强,最要崇尚的是诚信精神,最要推动的是政经改革,最要执法的是食物毒化,最要尊重的是知识产权,最要抵制的是歌功颂德,最要明晰的是资源保护,最要关注的是年轻一代,最要保护的是公平竞争,最要歌颂的是反腐倡廉,最要提升的是危机意识,融入大世界!

不论是客观事实,还是蓄意夸大。总之,这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造成这众多矛盾的渊源,但是最后又不得不依靠马克思主义去调和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的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种思想的指导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改革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100年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从贫穷落后到富国强兵,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弱国无外交到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的一路指导与实践,而今,只不过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客观的说,这是必经之路。即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是毫无阻碍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在各种矛盾严重激化之前如何突破这种发展瓶颈的办法。因此,我们不得不“返本开新,服务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下诞生的社会主义不会就此终结,因为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从未曾放弃。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论述题

1、试述社会进步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每一新的社会形态都会比被取代的社会形态更高级、更进步。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从根本上说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一致的。

第二、社会进步都是通过既克服又保留的“扬弃”实现的,所以每一次社会进步都使社会上升到更高更新的水平。

第三,社会进步由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总是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复杂的,时快、时慢甚至会有暂时的停滞和不同程度的倒退。因为:第一,社会进步是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不走任何弯路是不可能的。第二,社会进步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不受任何偶然的干扰是不可能的。

(3)社会进步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其中,前进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曲折性,因而前进、上升、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

(4)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充满必胜的信心,不可为一时一地的曲折与困难而动摇信念;同时又要懂得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要经得起最严重的挑战与考验。

2、试述社会进步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1)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

第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第二、从每一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冲击或干扰,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2)社会进步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

第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有的国家由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发展中会跨越某一个甚至某几个社会形态,直接进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第二、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即使是相同的社会形态,不同国家或民族也会有各自的特点。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有的要经历严重的社会冲突、社会动荡,也有的会相对平缓。

(3)社会进步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统一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前进趋势和必然要求,多样性则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条件的特殊性和解决各自矛盾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统一性表现为多样性,多样性体现着统一性。

(4)深刻认识社会进步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就当代中国实际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是任何人也不可改变的。但强调中国特色,则是中国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选择,体现了社会进步道路的多样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社会进步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的极其生动而具体的范例。

3、怎样全面正确地认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答:(1)必然同必然性是一个意思,指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一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离开了对必然性的认识,是谈不上任何自由的。二是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所采取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的统一。人的自由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和基础,没有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就无所谓自由。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所谓具体的自由,其一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二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其三是说,自由不是头脑中幻想的自由,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要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片面性是无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否认自由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甚至根本不承认任何因果性和客观必然性,主张绝对的意志自由,认为人的意志可以支配一切。这是唯意志论观点。另一种片面性是只承认必然性,否认自由的存在,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安排好了的,人们的一切都要服从于注定的命运。这是宿命论观点。前一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后一种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的联系和统一。

4、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人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件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个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

社会作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5、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是上层建筑的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在服务方向上,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使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服务效果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对社会和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等。

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重要反作用主要是:其一,通过教育,抵制种种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袭,防止损害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的蔓延。其二,通过教育,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其三,通过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水平,反腐倡廉,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巩固、完善、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自觉性,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

②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

③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人民服务;④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

⑤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及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等。

(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7、试述“生产标准”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原因的。社会发展过程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得到更新,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形态以及全部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因此,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3)所谓“生产力标准”就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也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它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明确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它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据此,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地将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第三、它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8、试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

(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重大意义。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前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实现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从而使党的事业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从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9、运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这一原理对我国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作为主导方面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腐朽、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思想道德,它腐蚀毒害人们的心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这一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是用先进的社会意识,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道德观,教育人民,对干部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腐朽的思想道德观,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10、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如何正确对待祖国的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它或指历史上延续下来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或指本土的民族文化。一般说来,本民族的文化由于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代表着本民族的整体意识和价值取向,往往更具有巩固性、持久性和相对稳定性,也更容易从历史上沿袭下来。因此,传统文化一般也就是民族文化。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正确地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第一、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任何一种新文化的诞生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更不能视为包袱,丢掉了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第二、传统文化是有两重性的,必须正确对待,批判继承。任何传统文化都可以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

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总有其积极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存在某些落后的、消极的、保守的因素。因此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1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又很不平衡,既有机械化、自动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有半机械化生产和手工生产。因此,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是社会主(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反腐倡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建立在机械化、自动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发展“三资”企业,在整体上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

(4)总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是正确的。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是上层建筑的根源;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在服务方向上,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服务形式上,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使自己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服务效果上,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而对社会和生产力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而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

②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社会主义经济健康运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任务的重要保障。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都是以独立法人的资格走向市场,在平等竞争中求得自身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公平竞争与合法经营。

④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也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惩治腐败、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我国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13、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意义。

(1)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们认识的任务就是要求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题目:试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而不是离开具体时间、地点、条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符合的正确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的正确认识,人们不可能超越实践和事物发展的历史阶段,去追求和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会变得不统一,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样就会犯右倾保守主义或“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损失。

右倾保守主义错误:陈独秀――认识落后于客观事物和历史的发展,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王明――超越了客观事物和历史的发展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天等于二十年等。

14、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科学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当它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就会引起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发生重大变化,并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

(2)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一般的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为:

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们体力劳动;在近代,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因素仍然是资金、劳动力和资源的投入;而当代,科学技术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比重中超过一半,有些地区和部门甚至高达60%—90%。从而,科学技术因素成为与古代和近代生产力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科学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无论是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劳动工具的变革和创新、劳动对象的开拓,还是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产活动最优化的组织管理,都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来实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已经一体化了,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③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认识“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③现代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求我国必须发展高科技的知识经济,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15、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告诉我们,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2)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期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我国造成严重的人口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我国面临的严重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制,降低出生率,把过多的人口数量逐步降低;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我们既要看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对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充满信心。

16、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①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

17、运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阐明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

①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更高级的新内容,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 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仿佛又回到出发点,使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周期性,因而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③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们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主义必然最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两个基本问题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

2、 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 三个基本规律

1、 质量互变规律

2、 矛盾对立统一

3、 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5) 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 五大范畴

1、 本质和现象

2、

3、

4、

5、

四、

1、

2、

五、

1、

2、

3、

4、 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 可能与现实 内容与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 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

标准

6、 认识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 生态保护(生态破坏、保护意识

差、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国际问题)

2、 产业结构(劳动密集性、劳动集

约性、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产业管理)

3、 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党的三大法宝) 党的建设

1、 延安整风运动

2、 三讲学习活动

3、 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4、 争先创优活动

5、 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6、 党员反腐倡廉教育活动

7、 建党90周年

8、 党的先进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