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4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关于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

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啊。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景,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

1.种上庄稼 用美德

2.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3.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是因为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并且种上谷子而形成的。www.

5.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再赴约去口头回答了。

6.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坏的习惯要用好的习惯来代替。当代成功学指出,思想指导言行,言行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一个人的思想思路是多么重要。

篇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案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家和弟子不同除草方法,通过对比认识到哲学家方法之巧妙,并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能从这个故事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中,明白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感受心灵的触动。

3、引领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增强感触。

教(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哲学家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学重点: 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最后一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2、师:哲学家一直都在探讨人生的奥妙,有着丰富的知识,既然是他上的最后一课,想必会集中其一生学问,将这一课上得玄妙无比了,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浏览课文,说一说这最后一课在哪里上的,讲了什么问题。

二、学习课文

1、交流 2、哲学家在他给弟子们上的最后一课中,竟然提出了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你们说得真不错!都想到他的弟子们的心坎里去了。

3、出示:同学们都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谁来读好这句话。 (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强调了“惊愕”,为什么?)(我从你的话我从你的朗读中突出了“简单”。为什么?这“简单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强调了“竟”,你是怎么想的?)

4、想一想,他的弟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想想看哲学家面对的是一群怎样的人啊? 游历十年、个个满腹经纶、成了饱学之士。

5、面对如此有学问的一群人,满腹经纶的哲学家竟然问出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难怪他的弟子们都非常——惊愕(板书)指名读。

你是哲学家的学生,你觉得奇怪吗?感到诧异吗?吃惊吗?

6、是呀,这些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十年的游历生涯让他们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对于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能把这种由于不解而产生的巨大困惑的语气读出来吗?

7、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同学们默读第4——10自然段,边读边圈画,看看弟子们是如何做的,哲学家又是怎么做的,你倾向于谁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最后请一位同学做总结。

8、谢谢你的总结。弟子们讲了这么答案,从哲学家的行动来看,他并不赞赏,但虽然如此,他是如何评价弟子的答案的呢?细心读读,你读懂了什么?(“点点头,示意下一位”“微笑着”,这是无声的语言,多么“智慧”的评价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他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用事实来说明一切。

9、一年后,弟子们如约而至,不过他们所看到的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 而是——变成了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请大家注意两个字“长满”,(反复读) 说明什么?

对,杂草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我想此时此刻,那些弟子们看到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一定也会惊愕不已,当然不是对当初那个简单幼稚的问题而惊愕,而是为了什么呢?

10、所以,弟子一个个由惊愕转为敬佩。我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特点。(学生分角色朗读4——10自然段)

11、你们看,哲学家充满睿智而高明,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是——满腹经纶、饱学之士。

12、他们对如何铲除杂草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齐读第11段。这句话里有两个杂草,各表示什么意思?请大家讨论一下。(第一个杂草指旷野里的杂草,第二个杂草是指人头脑中的不好的思想。)(灵魂里的杂草指丑陋的东西。)(指私心杂念。)

13、对,灵魂里的杂草是指人性中丑陋的东西,头脑中的不良思想,那么,具体指哪些呢? (懒惰、自私、欺骗、凶残、偷窃、妒忌、怨恨、报复……)

14、对,要铲除这些灵魂里大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美德来占据它。例如,要铲除懒惰这棵杂草,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勤劳来占据;或者说,用勤劳来驱除懒惰。(示)我想用 来驱除 ?……

15、很好,只有这样,那些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杂草才会彻彻底底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人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纯洁。只要我们从小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真的种子,就能开出善的花朵,就能结出美的果实。对吗?

16、三读话:(1)这就是这位哲学家一直在探讨的人生奥妙,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课上,想告诉学生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读)

(2)这就是那些满腹经纶的弟子们,通过实践、观察、比较、亲身体会到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3)那些学生把这条人生哲理,写进了书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对,要我们每个人都记住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践行这个人生哲理。那就是—(读)

17、现在看来,哲学家当初问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还觉得简单吗?你还为他最后一课问这个问题而感到惊愕吗?(擦去惊愕)这真是至理名言呀!这是哲学家用了一生而感悟出来的道理。这样的收获,哲学家没有直接的告诉同学们,而是通过——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会得出来的呀。 你说,这是一位()的哲学家。

18、课即将结束,可我读课文的时候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哲学家带着学生们游历十年,这直年中有的是机会上这一课,为什么要选择在他们的学业即将结束的时候上这一课呢? 读:卓越的才华必须要有高尚的情操引领。

19、是的,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只有拥有纯净的心灵,才能成为真正的生活的智者,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作业:将这段至理名言制作成书签,就像老师常用来奖励你们的那样,把它夹在书里,时时温习,时时提醒自己,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下课。

板书:

根除旷野里的杂草:种上庄稼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惊愕) 铲除灵魂里的杂草:美德占据

篇三:(公开课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