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

A.个人的生活活动

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A3.C4.C5.D6.B7.B8.C9.C10.D

11.D12.D13.A14.A15.C16.D17.D18.A19.D

20.D21.B22.B23.B24.D25.B26.D27.B

28.D29.B30.D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篇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摘 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用科学的实践观指导生活,明辨真理,批判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社会生活

马克思的实践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强调哲学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与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感性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自觉地能动性,只有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真正的实践意义。实践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也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实践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 并且发展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在实践中产生,实践创造了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在社会活动中改造自然,社会活动制约人对自然的改造,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人类社会。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自然界是自发运动,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是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关系系统。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合适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要深入实际生活中,联系实际,将人的意识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通过正确的认识引导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当今的生态,环境,人口和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现今人们不断将自然界朝着自身发展需要的方向改变, 但出现的很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些问题已经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这就需要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指导,认真面对错误深入反省,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从中更好地指导实践。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体现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毛泽东说的更明白:“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尊重实践。首先在于尊重以往的实践的检验,坚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敢于否定陈旧的结论,敢于坚持正确的结论。他坚决否定“两个凡是”、辩证的审视和处理市场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都是尊重实践得出的结论。江泽民继邓小平之后,继续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实践的观点使我们具备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眼光去面对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具备批判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在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中,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抓住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就必须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的对待一切事物。在批判的同

时还要作创新,发挥人们群众的首创精神。马克思的实践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社会历史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结果。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和破坏,而是为了创造和发展,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在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建造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人在实践中具有创新的精神。

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践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我们要科学地开展实践,将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批判和创新,更好地认识世界,将世界改造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肖磊、孟小月、金鑫,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J】,湘潮(下半月), 2012年01月

[2]贾君亮、王惠霞,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实践和实践批判【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月,第32卷第1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4]李秀林、杨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5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