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之学哲学话改革

学哲学,话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摘要】: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作一个总体性的思考 , 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 , 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 ,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几年 ,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三十几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之间 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的矛盾,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等问题。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关于所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关键词】 : 改革开放 宏观计划调控 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公平

【正文】:

一个不会反思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民族。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其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历时三十几年,对于这样一场关系全国人民福祉的伟大运动,我们更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反思就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然而,总结经验会有不同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掩饰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贯做法和宝贵传统。既然改革开放是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结果,既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么,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经验,当然可以用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 。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博大精深,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有三条基本规律作为主线,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

矛盾,经济基础内部的矛盾,上层建筑内部的矛盾,以及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既有一脉相承的内核及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的应变及创新,传递着不断变化着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几年,中国共产党人有“左”反“左”,有右反右,不断在“左”和右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创新了执政党建设理论,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辩证的看待改革开放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分为两个互相对立和互相统一的部分,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简明的表达,他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想象,这就是辨证论法”。对于改革开放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是迅速扩大,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长,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进出口贸易增递,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稳步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总体上有了巨大的改着,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复活,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三十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社会经济面临,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遇到了少有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腐败盛行,经济案件愈多愈重,对于这种发展态势大家感到担忧,认为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辩证的一分为二看,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有问题并不能掩盖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不能说社会主义改革已经失败。不能倒退,改革不容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改革再跟高层次上的综合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简单地说,就是正、反、合,事物是矛盾的事物,矛盾的斗争,从量变到质变,是一重否定;由新的量变再到质变,又是一重否定。矛盾发展,否定了前一个阶段的事物,然后再发展,又否定了上一个阶段的事物。

对于中国的改革进程也要辩证地看。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是“正”,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期就是“反”,这是一个否定。这里的“反”是纯粹从方法论上,从逻辑上讲的正反,而不是价值判断,不是要否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正、反很清楚的表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有:①经济运行机制②所有制结构③分配制度。

三十几年以来,一正一反,才形成现在的局面,也积累了不少新矛盾。经过三十几年,当前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对一些新矛盾进行一些新的正反,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

(三)关于经济运行体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着作用

改革后,经济运行机制逐步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场逐渐取代了计划,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占领阵地,推动中国经济。生动活泼的向前发展。现在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市场经济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发展到位。也有因为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之后,市场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充分展现出来。一方面,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出现新的矛盾,资源环境,分配制度等矛盾越积越多。因此,在继续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强调加强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市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也凸现出来,然而目前在“市场化改革”的口号下,迷信市场成风计划大有成为禁区的趋向,在这种氛围下,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加强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四)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到拉开收入差距,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是完全正确的,是改革后一次最成功的否定。让先富带后富,缩小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分配领域的跟高综合。

无论是运行机制,所有制结构还是分配制度,都有正反合三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过程中否定之否定的“合”的阶段正在开始,能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观,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改革开放由正到反,进一步从反到合,走向更高阶段的过程,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这样的综合,绝不是倒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前途就灿烂光明。

(五)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过程也充斥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二者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市场经济”主要着眼于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然很难有效力。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主要着眼于强调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公有制,共同富裕这些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离开了这些本质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

(六)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有反作用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组织了社会进步,三十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经历了不少风雨,最重要的莫过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关系了。

三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仍然需要继续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但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正确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放过去积累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呢,正确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步扫除妨碍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意识形态,树立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思想新观念。不能忽略社会主义的底线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篇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它正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深刻而伟大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精神对当今社会依然起着巨大作用。它确实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词:解决问题 基本特质 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它与旧哲学根本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哲学遗产的继承和总汇,又是哲学思想发展的更高的阶段。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魅力是它在改造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中的巨大能量,来自它敏锐地捕捉到关乎人类社会历史命运的一个大问题,并且准确地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提供了付诸实践的科学方案。它抓住了并解决了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这并不是偶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的发展,有着内在的历史必然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则是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各主要国家都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技术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多,财产越来越聚集到少数人的手里,而工人的人数却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困苦。于是,雇佣工人反对资本家的斗争次数就越来越多,规模就越来越大。就是说,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可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魔鬼。”②准确地说资本主义社会要往哪里去?资本主义社会的下一个社会应该是什么社会?无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和任务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抓住这些问题,对它进行了研究,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抓住的这些问题,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大问题。可以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至今仍是我们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清楚的。事实上,许多人对这些问题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或者只接触到问题的某些现象方面,而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用他们的慧眼看准了时代的大问题,并紧紧抓住了它,他们之所以能够抓准这个时代的大问题,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外,与他们本身的主观条件如个人素养等等,也是不无关系的。比如他们亲身投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当时的工人运动,他们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的壮志雄心,他们渊博的学识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等等。他们不是把这个时①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8页。

代的大问题,仅仅当作一个哲学来研究,仅仅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而是以宽广的视觉把它当作综合整体对象来对待,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去研究它。哲学在其中起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对前人的理论遗产,采取的是批判吸收的态度,即消化吸收和发扬一切合理的、有用的、积极的因素和成分,批判和否定错误的、消极的和有害的东西。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起了非常好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用了逻辑和历史相结合、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他通过对当前最现实最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追溯和透视一切已经成为过去的私有制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再根据过去和现实的逻辑关系,推断和预测未来社会的结构和形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是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以往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必然有着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把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本源性上说,自然是人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先于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自然的这种先在性,但不归结为这种先在性,它同时承认人对自然及具有自然属性的社会的能动作用。二是实践、劳动、生活是一种能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劳动、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在于实践、劳动、生活的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实践、劳动、生活的关键,同样,实践、劳动、生活的全过程也完全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关键所在。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这两方面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特质,可以更好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精神,而这些基本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求实精神:“既然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和什么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和遇到如何复杂的情况,都要做到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种求实精神换句话说就是实事求是。”②开拓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人的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面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探索精神:强调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否则就不会有新的事物和新的局面的出现。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强调实践是主体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改革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倡导的这种革命或改革精神在现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认为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的实际效用是人所共知的。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定位是在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方面,指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强调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价值,要求把人的社会价值与①周书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1月第1期。

②高军,伍玉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6期。

个人价值统一起来。这些基本精神对当今社会有着巨大影响,时刻教导着我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举世公认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哲学学说。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在全世界能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地深入亿万人民的心中以及灵魂中,让其认同、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确实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周书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1月第1期。

[2]陈中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来自哪里,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3]高军,伍玉林,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6期。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三:浅谈我国社会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浅谈我国社会改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泸州市委宣传部任晓波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思维,决定了在社会生产领域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第一性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所依存的生产资料所有、产品如何分配等经济制度内容,则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一性决定第二性,这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点论的辩证思维指导我们:全面地看待改革中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问题,分清主次,不但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不但看到事物的现状,也要看到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为部分先富的目的则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全面联系的系统思维告诉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大至宏观的宇宙系统,小至微观的基本粒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周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整体。整个世界就是由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组成的统一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

变革,而变革的各个领域必然是相互联系的系统领域,从而为我们“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目标,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质变的底线思维告诉我们: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又称飞跃、突变或革命,这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定了基本遵循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唯物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哲学形态,它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本文拟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唯物哲学依据、判断改革成败的辩证思维哲学依据、改革系统性“五位一体”目标的系统思维哲学依据、改革基本遵循的底线思维哲学依据等四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理论支撑。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唯物思维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思维,决定了在社会生产领域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第一性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所依存的生产资料所有、产品如何分配等经济制度内容,则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一性决定第二性,这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

恩格斯曾经在总结哲学发展史的过程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其中,第一个方面最重要,它决定了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一切哲学理论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也是世界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

反映。”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②这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

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也有物质决定意识的问题,这是哲学问题的延伸,也是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及其变革的哲学依据。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它又有两个方面的性质:从生产技术结构方面来看,具有自然的性质,是人和自然之间发生物质变换的方式;从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来看,具有社会的性质,同时规定着人和人之间的活动互换。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根本形式,实行统筹兼顾的计划经济。这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起到了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翻身得解放、成为物质生产生活资①

②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8卷,第13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料主人广大人民也以极大地热情投向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使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当时的社会经济体制是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但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如物质决定意识,它决定着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乃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曾经起过积极作用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物质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国家统得过多、管得太死、经济布局的条块分割、分配领域的一大二公、平均主义大锅饭,成为物质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些体制、制度的内容,是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的意识范畴,物质决定意识,它将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生变革,才能适应物质生活方式的发展。可见,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思维,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

二、判断改革成败的辩证思维哲学依据(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确保各项改革有条不紊、有序推进)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