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中国古玉器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4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关键词发展 文化内涵 文化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在中国石器时代,玉一直被视为一种有着丰富灵性的自然崇拜物,作为古人类美化自身的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避邪去灾的吉祥物。古人将玉奉为神物,极尽所能地创造美,欣赏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和田白玉(夏商王室认可的帝王之玉)、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白玉璜、玉璧以及兴隆文化遗迹发掘的白玉块,显示了古人类的智慧与一刻一磨的劳动结晶。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已超脱出原始的美感和装饰意义,逐步走上了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成为信仰、权力、地位的象征。红山文化出土的“C”字形白玉龙(红山文化最典型的玉器品种,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和青白玉雕太阳神,在光素、简洁的形体中透露出一种威严和神圣。良渚文化中的青玉琮、玉璧反映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了先民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在盘古开天、黄帝、尧舜禹时代,白玉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质,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商周春秋时期,玉器与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文化融为一体,“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比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六瑞、六器、组佩与吉、凶、军、宾、嘉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出现了大量浮雕、圆雕人物、动物玉器,并以独特的结构、几何形纹饰、流畅的线条、准确生动的造型,使各种玉器富有宗教与文化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玉比德,这位“大成至圣”的儒学先师在经典《礼记·聘义》一书中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

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玉的温润、致密、柔和、坚韧、正义、光洁、谦和、清越绵长、表里一致、瑕不掩瑜、气如白虹等一系列特征代表了君子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德、道等完美品行,概括了“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把德和玉结为一体,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的玉意识,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孔子将玉人格化、神圣化,强调佩玉的本质不只是表现外在美,而要表现人的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用玉来表现君子的才识渊博,洁身自好,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以玉修身示德,要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汉代崇尚玄学、道教、皇权贵族祈求长生不老,渴望得道成仙。汉代玉器采用写实与夸张的创作方法,将人们想象中富有浪漫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中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神气瑰丽、富有梦幻色彩的艺术佳品。在玉器的造型上,采用粗旷豪放、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注重整体效果。道教是思想、教旨、文化都源于中华本土的民间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从东汉末年形成,南北朝时期已发展成为能与儒、佛教抗衡的重要宗教流派。道教对中国玉文化的贡献就是使玉文化在儒家礼玉制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能顽强地延续下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以玉的方式表现为人自身的修炼和长生,生前食玉是为了“生”,死后葬玉也是为了“生”。其“养生”“贵生”“不死”“长生”的思想与玉器联系在一起;为躯体不腐、灵魂不灭,用玉制作了大量的口塞、鼻塞、玉冶、握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大量的丧葬玉器。

唐代是中国玉文化、玉器极为重要的转折时期,摆脱了上古玉器以“礼”为中心和以丧葬玉为主的传统,开创了以实用玉器为中心的新时代,为其后一千多年玉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代玉器玉料精美,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工艺细腻、精湛,内涵丰富。玉带是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使用者受身分等级的制约。《唐实录》亦有“天子以玉,诸侯、玉公、卿、将相之带,二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绔,龙文、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唯天子方得使用。”唐代玉器以其卓越超凡的品质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画卷中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宋代玉器纹饰综合发展,各种深浅浮雕、圆雕、镂雕均有特色,其中平浅刻和镂空技艺空前高超,具有鲜明的特点。玉带板的正面、背面纹饰以多层次、复杂又工整的镂空纹饰表现出来。

元代玉器除陈设用品愈见功夫外,当时的玉雕艺人已经在雄浑天然的子玉上动脑筋。《渎山大玉海》是中国玉文化中第一个山子玉佳作,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黑绿白变织纹路,怪兽和海水的完整画面,气势磅礴,风格浑厚,显示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明代玉器内容繁多,寓意丰富,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玉器制作发展的巅峰,其玉器具有淳朴、简古、精工、细致的典雅风格,尤以山子玉器为世人瞩目。气势恢弘、重达5吨的大型和田青玉雕《大禹治水》成为中国玉雕的稀世珍宝,是清代玉器的杰作、我国玉器业发展的丰碑。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

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 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中国古玉器文化论文)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

求吉祥的共同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愿望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吉凶祸福都是相对立的,能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幸福。祈求吉祥,免除灾祸是古今人类的共同愿望。人们信奉玉能起到趋吉避凶、免祸保安的作用,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观念与其说是一种迷信,倒不如说是一种风俗,一种由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风俗。

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

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中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此外,玉还能美容。宋代医学名著《圣济录》 中有这样的处方,“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 汉书·王莽传》 对此也有记载。

篇二: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bond.Jad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recipients.Its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关键词:发展 文化内涵 文化影响

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

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约有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从其出土位置可知,玦是耳部饰品。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

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 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

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开始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强调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此外,玉尚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于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因此,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尚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文学的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现象则更为常见。

纵观我国一万多年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以玉为中心的道德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的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高尚、美丽等精神美和崇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人们爱玉、敬玉,认为宝玉通灵,玉能养人,人亦养玉。戴一件玉观音或玉佛,则可祈求神灵的保佑,把多少祝福、多少心愿、多少期待都寄托在这精美的玉佩中。

结束语: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

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

参考文献:

【1】《礼记聘义》

【2】《中国玉器通史》,陆建芳著,海天出版社

2014.9

篇三:中国玉石文化论文

《我国的玉石文化》

姓名:李溪楠

学号:20101345021

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班级:10级1班

我国的玉石文化

建国以来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和研究玉文化,建立玉文化学术体系已十分必要。

一、“玉”、“玉器”的概念

在探讨研究玉文化之前,首先必须对“玉”、“玉器”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几种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所说的玉,它不仅包括和阗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其它传统玉石。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能单纯地依赖现代矿物学的标准,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的习惯,把广义的玉作为我们研究玉器、玉文化的对象。

关于玉器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三是制成的玉器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再者, 我们所研究的玉器,应是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必须强调它的历史文物价值。 属于现今生产的玉器,是工艺品或具有某种专门用途的物品,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二、玉文化的研究范畴

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首先是研究玉器的起源及其品种与装饰艺术(包括造型与图案)及琢玉技术(制作工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即玉器发展史。以玉制器,始于何时,现无从知晓。 据《史记》所载:黄帝有厘订玉制之举。由此推断,当时用玉已极为普遍。既然用玉已经有了定制,想必玉的使用由来已久,而不应该始于黄帝时代。

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期已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晚期则在我国东部北自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到广东石峡文化广大的半月形沿海地区。早期玉器一开始是用作佩饰、实用工具或财产使用的,然后才慢慢地通过它与原始宗教与原始崇拜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其礼仪活动的用途。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史前玉器以红山文化玉器、凌家滩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最为发达,达到了中国古玉发展的第一高峰。 第二高潮是商、周、 秦、汉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玉被不断地神化,玉器地位很快上升,玉礼器从商代开始便在全社会“热”了起来,以致于形成一股潮流。及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以人为中心的诸子学说的影响,玉礼器相对地减少,而玉佩饰大量增加,并且出现了成套的剑饰、带钩以及人身佩玉,玉器的制作进入了为人服务的实用领域,并在汉代达到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玉器的发展走入低谷。隋唐时期,随着国家从统一走向强盛,玉雕工艺也随之又一次兴起,但好景不长,唐朝灭亡之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玉器发展的步子相对慢了下来。至宋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的发展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玉器向着世俗化、装饰化的方向发展。至明清时期, 达到了中国古玉发展的顶峰,形成了中国制玉史上的第三次高潮。琢玉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进步,制玉工艺从史前的制石工艺中分离出来表明玉器的制造业已经开始,而琢玉的重要工具——铊具的出现则标志着玉器的制作已进入成熟的阶段。铊具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琢玉技艺如开片、成型、减地阳刻、阴刻、浮雕、圆雕、镂雕、钻孔、俏色巧作、活环、曲线构图、镶金银、嵌宝石、抛光等等随着时代的

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日趋精湛娴熟。中国玉器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中国制玉工艺的发展史。准确地认识历代玉器的品种特点和不同时代的典型造型、 装饰艺术及琢玉技艺,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

(二)是对玉器多重文化内涵的研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 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2、祭器。 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专人(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 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

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 、 《礼记》

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 规格与用途。 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 男执蒲璧”。 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 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三)是对玉器生产制度的研究。玉器生产制度应属于手工业发展史的范畴,它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玉石的来源、玉石的运行路线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玉匠的来源、 玉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官办玉器作坊与民间玉器作坊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玉制技术、工艺效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即玉器经济史的研究。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玉器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几千年玉文化持续兴盛的经济基础,也是历年来对玉器研究最欠缺的地方。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玉文化的研究范畴,这四个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平衡的。第一、二项的研究较受重视,也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后二项的研究虽有所论及,但仍需亟待加强。只有这样,玉文化的研究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