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中国道教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3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道教文化论文-炼丹炉

关于道教炼丹炉的探讨

摘要:“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是中国的固有宗教,它作为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而尤其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而道士法术中又尤其以丹道修真最具科学主义的神秘色彩。我从研究炼丹炉灶这一个小的角度来研究其蕴意无穷的丹术,便也有了一定了参考价值。

关键字:道教文化;丹道;炉灶

一,我们眼中的炼丹炉

1-1,总体印象

金丹,长生不老之药,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令人向往憧憬的神秘色彩。虽然现在的人们很少亲自尝试着去炼制丹药,但我们对古时候道士们炼丹的方方面面都充满好奇,尤其是炼丹炉,则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或美或丑的猜想。

我们大多数对炼丹炉的了解还仅仅局限于西游记里的这一段描绘: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这里的八卦炉便是炼丹炉。而这段七十余字的描述几乎就是我们对炼丹炉的全部了解。形体外貌、类别区别、具体原理、内部结构??我们都了解甚微。

求是

创新

1-2,炼丹炉外貌

对炼丹炉的不了解,于是从我们的好奇心中衍生出来了各式各样的炼丹炉,五花八门。尤其在游戏中,道士往往是一种重要的种族,于是炼丹炉便因为游戏制作者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披上了一层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1-3,我们认为的炼丹的原理

出于《西游记》里面对炼丹炉的认识,我们大多数的人们对其原理仅仅停留于用火烧的层面。就像是烧火做饭一样的简单,把一些七七八八的材料往锅里一扔,烧个所谓的七七四十九天便自然练出一个丹来。

以上种种片面的猜想,大都是源于我们对炼丹炉与古代另一种器皿的混淆。那就是鼎。那么,炼丹炉真的就是鼎或仅仅局限于鼎吗?我进行了一下研究: 二,炼丹炉总概

2-1探讨之前

丹道炼丹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所以在了解炼丹炉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谈谈炼丹炉所依赖的基础——丹道修真。

求是

创新

2-1-1什么是丹道修真

丹道修真也叫丹道修炼。丹道修炼是道教法术的核心和精髓。丹道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生命哲学为思想支柱,以中医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医学基础,以人体的精、气、神为修炼对象,以意守三丹田、通任督二脉、追求人体和谐有序为入手功夫,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位、七政、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等符号来描述修炼过程,以达到人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体道合一而得道成仙为最高目标,是一项为开发生命潜能和探究心灵奥秘而修炼的人体系统工程。

2-1-2怎么丹道修真

除了最重要的炼丹所用的器皿和材料以外,修炼与修行者本身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丹道(这里我们所说的丹指的是“内丹”)的修炼分为四大步骤:筑基、初关、中关、上关。筑基就是保养身体,打好丹鼎基础,除病补亏、调节呼吸。初关就是炼精化气,分为采药(锁住精液)、封固(防止外泄)、烹练和止火(生成内药)四个层次。中关就是炼气化神,包括六根震动、七日生大药、抽铅添汞、温养圣胎、移胎等过程。上关就是炼神还虚,包括哺乳温养等过程,达到圆融虚空的虚丹境界。

2-2坛炉鼎灶

在了解完丹道之后,我们来看看文献与相关研究里面对于炼丹炉灶的介绍: 我们都知道修炼过程中炼丹始终显得极其神秘诡异。①选择设置炼丹炉的处所都很有讲究,炼丹炉应放在人迹罕到、有神仙来往的名山胜林里面,否则“邪气得进,药不成也。”②还有选择炼丹炉开始炼丹的时辰必须选则“开山月(意思是三或九月)”的吉日良辰;③然后,选完地址和时间,建造炼丹炉前还有种

求是

创新

种仪式。烧符篆,炉鼎插置宝剑古镜,祈福求仙??④再比如,打开炼丹炉时,道士们必须先斋戒、洁冠、披袍,跪捧药炉,面南祷请大道天尊??如此等等。

在古代道教文献中也有这么一段描述:“择其福地,置灶为匡,炉通一窍,窍运阴阳,形如锅釜,圆厚相当,中安金鼎,造作有方,如鸡三足,橐龠舒光。”(见于《浮黎鼻祖金药秘诀》第四章)它的意思我虽然不能完全弄明白,但参考相关书籍的注释,其大概意思为:建造丹炉房室,必须择选灵山福地,筑坛三层,坛上安灶,灶上有炉,炉中鼎,鼎有神室,室有胞胎,悬镜挂彩,镇符炼丹。

再者见于葛洪关于炼丹炉的描绘:炉象日中鸥乌,三足包裹,神胎无有丝亳走漏,是谓橐钥,所谓:“员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均,腹齐三,坐垂温,是也。”

这番描述之后,我们了解到炼丹炉完全不仅仅是一个鼎那么简单,它的结构是多么复杂离奇,真是古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三,炼丹炉的分类

细细分来,关于工具和设备,在炼丹文献中有相关介绍的大约有十多种:丹炉、丹鼎、水海、石榴罐、甘蜗子、抽汞器、华池、研磨器、绢筛、马尾罗等。

它们虽都服务于炼丹,但外貌、分工、结构、原理各不相同下面我选其中的资料相对完善的炼丹炉,简单的为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个大家庭: 3-1,丹炉

3-1-1,丹炉外貌

从目前可以考证的资料图片来看,丹炉和鼎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验证了我之前的结论:炼丹炉不仅仅局限于鼎。

求是

创新

3-1-2,丹炉的结构原理

丹炉也叫丹灶。(《丹房须知》中有“既济炉”和“未济炉”的分别。)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坩埚,有的用金属(金、银、铜)制作,有的用瓷制。可以将药物放在炉中加热,使在里面熔化并起反应,或使它升华。

3-2,丹鼎

3-2-1,丹鼎外貌

丹鼎,顾名思义。是鼎的一种,其外貌可见于相关照片:

3-2-2,丹鼎的结构原理

丹鼎与丹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丹鼎是安置在丹炉内部的反应室,又名“神室”、“匮”、“丹合”,用金、银或其他金属制作,或瓷制。(《金丹大要》中有“悬胎鼎”,内分三层,“悬于灶中,不着地”。)所以,与其说是将金属、药材放入丹炉反应,不如说是放入丹鼎中使其反应或升华。

3-3,石榴罐

3-(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中国道教文化论文)3-1,石榴罐外貌

如图

篇二:中国道教文化课程论文 3130101749 顾佳辉

篇三:道家与道教文化论文

道家与道教文化论文

何为道

中 华 民 族 的 始 祖 , 中 国 人 自 称 为 炎 黄 子 孙 。

黄 帝 在 传 说 中 为 「 龙 跷 仙 踪 」 的 始 祖 , 道 教 将 其 奉 为 神 仙 , 系 五 天 帝 之 一 。 《 道 藏 》 中 有 许 多 道 经 托 名 是 黄 帝

所 作 , 著 名 者 如 《 黄 帝 阴 符 经 》 、 《 黄 帝 龙 首 经 》 等 。《史记·五帝本纪》、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第60-6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第16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道祖老子据 《 史 记 · 老 子 传 》 记 载 : 老 子 为 楚 国 苦 县 人 , 姓 李 , 名 耳 , 字 聃 , 周 守 藏 室 之 史 。

老 子 是 先 秦 时 代 的 著 名 思 想 家 , 所 著 《 道 德 经 》 对 後 世 影 响 非 常 深 远 。 唐 代 皇 帝 曾 尊 封 老 子 为 太 上 玄 元 皇 帝 , 宋 代 加 号 称 太 上 老 君 混 元 上 德 皇 帝 。 道 教 尊 老 子 为 祖 师 , 称 为 太 上 老 君 , 又 为 三 清 中 的 道 德 天 尊 。 道 教 经 书 说 老 子 从 远 古 以 来 世 代 变 化 , 降 临 人 间 演 法 弘 道 。 参考文献:

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3-1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第62-6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1卷第214-218页,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第36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第254-270页,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南华真人庄子:先 秦 时 道 家 学 者 。

著 有 《 庄 子 》 一 书 , 大 旨 本 於 《 老 子 》 , 也 有 自 己 独 到 见 解 , 对 後 世 哲 学 、 文 学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

唐 玄 宗 时 封 为 南 华 真 人 , 《 庄 子 》 得 称 《 南 华 真 经 》 。 宋 徽 宗 时 封 为 微 妙 元 通 真 君 。 道 教 学 者 中 解 释 《 庄 子 》 的 代 表 作 为 唐 代 成 玄 英 的 《 庄 子 疏 》。

参考文献:

《史记·庄子传》、

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第362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道教与道家的同异:道 教 是 以 长 生 不 老 之 道 为 最 高 信 仰 的 中 国 本 土 固 有 的 宗 教 , 它 用 神 仙 不 死 之 道 教 化 信 仰 者 , 劝 人 通 过 养 生 修 炼 和 道 德 品 行 的 修 养 而 长 生 成 仙 , 最 终 解 脱 死 亡 , 求 得 永 恒 。 道 教 与 道 家 不 同 , 道 家 是 中 国 哲 学 史 上 的 一 个 流 派 , 而 道 教 是 宗 教 , 但 二 者 之 间 又 有 联 系 , 道 家 思 想 的 核 心 范 畴 「 道 」 为 道 教 所 继 承 改 造 , 道 家 创 始 人 老 子 被 道 教 塑 造 为 太 上 老 君 , 《 道 德 经 》 和 《 庄 子 》 既 是 道 家 典 籍 , 又 成 为 道 教 的 「 真 经 」 。 道 教 在 多 方 面 继 承 改 造 了 道 家 的 东 西 ,继 承 显 示 出 与 道 家 的 联 系 , 改 造 则 显 示 了 区 别 。 可 以 说 , 道 教 与 道 家 的 价 值 取 向 根 本 上 还 是 不 同 的 。 按 照 後 世 的 划 分 标 准 , 一 般 把

道 家 的 发 展 阶 段 分 为 : 先 秦 老 庄 道 家 , 秦 汉 黄 老 道 家 , 魏 晋 玄 学 道 家 。 魏 晋 以 後 , 道 家 实 际 上 已 成 为 一 个 历 史 名 词 , 不 复 存 在 , 道 家 被 道 教 取 而 代 之 。 所 以 魏 晋 以 後人 们 所 说 的 道 家 , 除 了 确 指 先 秦 和 汉 魏 晋 道 家 以 外 , 多 指 的 是 道 教 。 即 便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 唐 代 钦 定 道 家 」 , 其 骨 干 多 是 道 教 中 人 物 , 实 际 上 也 是 道 教 。 因 此 可 以 说 , 魏 晋 以 後 道 教 取 代 了 道 家 的 地 位 , 在 社 会 上 扮 演 角 色 , 发 挥 功 能 作 用 。

美 国 学 者 唐 纳 德 · 毕 肖 普 教 授 主 编 的 《 中 国 思 想 导 论 》

一 书 指 出 : 「 认 为 道 教 是 作 为 纯 哲 学 的 道 家 思 想 的 普 遍 堕 落 和 腐 败 的 产 物 的 看 法 是 毫 无 道 理 的 , 我 们 应 用 另

一 种 眼 光 来 看 这 两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 道 教 的 思 想 体 系 中 包 含 了 道 家 的 哲 学 思 想 所 缺 少 的 因 素 , 而 这 些 因 素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对 於 人 来 说 却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例 如 , 道 家 诉 诸 心 灵 或 理 性 , 而 道 教 却 诉 诸 於 人 的 情 感 、 情 绪 或 情 趣 。 道 教 充 分 普 遍 而 又 巧 妙 地 利 用 人 的 敬 惧 、 神 秘 和 惊 异 等 感 觉 , 而 道 家 却 对 此 熟 视 无 睹 。 」 不 仅 看 到 道 教 与 道 家 的 差 异 , 而 且 认 为 两 者 是 互 补 的 , 道 教 对 於 一 般 人 的 现 实 生 活 更 具 有 特 殊 的 意 义 。 要 认 识 和 理 解 道 教 , 必 须 明 确 区 分 道 家 与 道 教 , 同 时 又 不 要 忘 记 二 者 间 的 密 切 联 系 。

参考文献:

《文史知识》1987年5期

任继愈《道家与道教》、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老子、老聃与道教》,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李刚《汉代道教哲学·导论》之三,巴蜀书社1995年版 先秦道家思想:先 秦 道 家 是 种 学 术 上 的 派 别 , 并 非 宗 教 ,《 老子 》、《 庄 子 》 也 都 是 学 术 著 作 , 而 非 宗 教 经 典 , 它 们 成 为 道 教 的 思 想 理 论 来 源 之 一 是 历 史 形 成 的 , 也 是 道 教 主 动 地 大 加 利 用 的 结 果 。 道 教 之 所 以 能 利 用 先 秦 道 家 的 思 想 作 为 其 宗 教 教 义 的 基 石 , 是 道 家 思 想 中 有 一 些 可 供 选 择 的 因 素 。 道 家 比 较 注 重 养 生 , 其 中 有 些 思 想 便 说 到 「 长 生 」

先 秦 道 家 思 想 是 道 教 形 成 的 重 要 思 想 理 论 渊 源 。

有 学 者 认 为 , 老 庄 思 想 与 原 始 宗 教 本 有 渊 源 , 道 家 和 道 教 来 自 同 一 种 古 老 的 宗 教 根 源 , 故 二 者 关 系 极 为 密 切 , 道 教 是 道 家 思 想 的 延 伸 。 这 种 紧 密 联 系 正 是 先 秦 道 家 演 化 为 後 世 道 教 的 内 在 契 机 。

先 秦 道 家 成 为 道 教 教 义 的 理 论 基 础 , 其 关 键 的 演 变 阶 段 正 是 秦 汉 的 黄 老 道 家 。

先 秦 道 家 哲 学 的 「 道 」 具 有 神 秘 蕴 义 , 道 教 将 其 进 一 步 神 秘 化 , 把 它 人 格 神 化 , 使 之 成 为 有 意 志 、 有 感 情 的 造 物 主 , 从 而 使 道 家 哲 学 宗 教 神 学 化 。

参考文献:

蒙文通《古学甄微·道教史琐谈》,巴蜀书社1987年版、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上编《论老聃》、《论庄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牟锺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上编第2-235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