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宅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5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宅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试论“宅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鲁 杰

写作这篇论文的动机源于笔者接待寒假兴趣班招生咨询时,几位家长的反映,他们的孩子放了寒假整天大门不出,将自己封闭在家里 整天?挂在网上?,作息时间紊乱,串门逛街一律不去,所有交往、娱乐、学习甚至叫外卖全部在网上搞掂,对父母的要求、批评充耳不闻,自称?我宅了?。几位家长面对同样的问题犯愁。这让笔者有了研究?宅?的动力:?宅是什么???为什么宅了?? 通过网络,笔者发现居然还有?中国宅人网?,据该网站自称:?根据CMMS数据,2007年,中国本土宅人的数量已经达到6478000人,占15-35岁人群的21%。2008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宅人的数量更是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如今,恐怕没有人敢轻率地断言自己从来都没有‘宅’过。因此,中国宅人网的用户群体可以说是最庞大的。?

笔者从事群众文化和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37年,出于职业的习惯,立即感到?宅?已经从社会现象发展为文化现象,当?宅?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会有什么后果?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这种担忧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它。

一、 ?宅?是什么

百度词条解释:?宅人?一词起源于日本,原为御宅族(OTAKU)

的简称,最初含义是?ACG(动漫游戏)的过度狂热者?。经历了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尤其是概念被引进国内之后,?宅人?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和演变。只要是对于某种事物有着强烈爱好,十分专注,习惯于居家,喜欢上网,很少但不一定不喜欢外出的人,都可以被称为?宅人?。

宅人群体认为:宅人的形象也逐步为大众所接受,成为健康时尚一族的代表,经常听到人们自称为宅男或宅女。

二、哪些人在?宅?

资料显示:?宅一族?涉及的人群主要以16-26岁的初高中和大学以及大学毕业刚刚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其主力是大学生。大学生刚刚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完成了人生的重要一步,多年的课业压力转瞬释然,产生强烈的反弹。其中尤以大二的学生最为明显,大学生活已然习惯,课业不重,弹性时间较多,年龄上还在青春期末期,心智仍不大成熟。宅族中还细分为学生宅一族、明星宅一族、白领宅一族等等。

三、当宅成为一种文化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王建新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所谓?宅文化?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现象。这个亚文化的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只是领域不同。年轻人一般主攻ACG(动画、漫画、游戏)

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由此可见:

1、宅文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电视、电话、电脑进入家庭,为人们交流交往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硬件条件,网络、3G提供了人们远距离沟通的平台。

2、当民主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更加重视个性自由。标新立异成为时尚。

3、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文化产品的引进为?宅文化?提供了内容上的条件,电游、动漫、网购、博客、快递等为?宅一族?提供了生活空间。

4、由于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年轻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却越来越弱,快节奏生活、社会风气浮躁、城市空间拥挤等成为?宅文化?产生的土壤,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组织,他们不再是孤独的而有了同伴,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面对现实社会。

?宅文化?产生的直接诱因是寂寞,缺少精神寄托,由于人际关系冷漠,所以投身于二次元世界(指的是相对于三次元的立体的现实世界,二次元的平面的游戏,动漫和网络世界)中去体验或寻找属于自己的,或者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去塑造一个自己想要的自己,以追求一种满足感或者成就感。

四、?宅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

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注意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才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它列入未来发展的规划中。网络离不开宅人,宅人更需要网络。是宅人就一定得上网,已经是宅人群体的共识。?宅文化?的产生其本质是一种现代文明病,?宅族?实质上是?网瘾一族?、?电视瘾一族?,他们不喜欢与陌生人交往,比起说话,他们更喜欢用网络聊天工具。他们熟知一切网络新语言的语义和用法,因为长时间面对电脑、电视,他们的体型更趋向过胖或过瘦。

从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度?的限制,一旦走向极端,便成为病态。电脑和网络本来是科技带给人类的方便和文明,是人类造福的工具,但同时它也带来人们对它的依赖。据了解,本市图书馆读者数量较20年前,减少了70%以上,人们把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转化为浏览网络。对网络、电视的过分依赖打破了人类既有的生活工作方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 活动减少,体质下降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期,受?宅文化?影响的青少年,长时间面对电视、电脑,视力下降,由于户外活动过少,光照不足,容易导致缺钙,影响骨骼发育,身体素质下降。

2、 习惯独处,恐惧社交

现代城市居家现状由过去街道、胡同、大院的邻居方式变为社区单元住房方式,邻里间互相封闭较少来往。出于安全考虑,家长不鼓

励孩子串门,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双职工子女单独居家,只好通过网络、电视排遣寂寞。假期同学间由于居住距离原因很少聚合,一般通过QQ、MSN等方式聊天,社交方式变成间接、单一的行为,时间长了,孩子社交能力降低,甚至恐惧交往陌生人。

3、逃避现实性情孤僻

青少年游戏方式越来越少身体运动,更多地是面对电脑的游戏、动漫、网络等眼脑配合方式,孩子习惯了在电视和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和成就感,对现实社会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就会越陷越深,使之产生逃避现实社会想法。长时间的独处,孩子容易养成孤僻性格,加深社交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

4、自我封闭焦躁忧郁

身体素质的下降,社交能力的降低,网络所带来的快感成为唯一的自信和安慰,导致孩子深陷其中。更有甚者,由于网瘾的干扰,精神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并由此产生焦虑感。为了摆脱焦虑心理,在无法得到帮助的时候,更深地陷于网络安慰,导致精神忧郁。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深陷网络时,多是用提醒、警告、限制的方式,而没有看到孩子自己无法从中走出来,需要家长的帮助引导。更多父母将孩子的焦躁忧郁看作是青春期的叛逆,进而错过了对孩子问题的最佳干预时间。

四、如何应对?宅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校、家庭、教师、父母对这类问题的知识相对匮乏,往往只见到现象,

篇二:宅文化是生活更单调 一辩稿

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网络时代,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宅文化也随着这个时代的浪潮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面对宅现象的来势汹汹,是让生活更加丰富还是更加单调?这必将引起同学们对其的思考和讨论。我方认为,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当今社会节奏快速化的必然结果。我方坚信,宅文化必定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单调。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什么是“宅”?宅文化中的“宅”不同于我们一般认知上的“宅”,它起源于英国的“沙发土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用日本的“御宅族”一词传入中国。宅是一种观念,它即指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和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者学习的一种状态。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乃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它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我们去亲身走进社会,体验社会。迷恋某一事物并没有错,错的是迷恋而导致的迷失自我。一个人如果选择了宅,这既不利于培养我们的交际能力,也很容易与社会脱轨,被社会所淘汰。试问,一个人若被时代所遗弃,生活何来丰富?

首先,什么是生活?“生活”二字,即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从物质方面讲,生活带给我们很多的选择,它驱使着我们在各种选择之间不断的接触社会,接触新鲜事物,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而如果选择了宅,便会把生活限定在狭小的空间,失去成千上万种接触外界的机会。请问,当我们在室外有更多选择时,却将生活限定在如此狭小的空间,生活怎会不单调?从精神层面讲,一个人得以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一个人只有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出来。生存不容易,生活更是不容易,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我们何必在单调乏味的宅生活中迷失自我?

最后,宅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何种不良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宅男宅女们的生活大都围绕这电脑和网络,极少甚至不与外界有所接触。长期下来,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孤僻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并伴随着更多的生理疾病。宅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会使其社会责任感淡化,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宅文化覆盖了所有的生活,当泡网吧,玩游戏成了宅文化中的主打,这种宅文化的氛围深度淡化了人们的生活乐趣。由此看来,宅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导致的生活单调更是毋庸置疑了。

综上所述,宅文化的种种表现,都充分说明了其的产生和发展将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单调,而不宅才是让生活更丰富的源泉。作为群居式生存的人类已经不能容许宅文化成为主流了。对方辩友,走出宅所吧,缤纷的大千世界需要走出去才能领略!

谢谢主席!也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论述。不过,我方实在无法苟同对方辩友的凿凿言辞,并从中听到了许多不妥之处。

首先,

其次,

最后,

因此,宅文化是生活更单调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对方辩友,不要再执迷不悟了,早日告别宅生活吧!

1.宅文化定义

在对宅文化的定义上,对方辩友强调宅是一种长时间待在宅所的状

宅文化论文

态。这明显不符合事实依据,我方在开篇立论中就指出宅是一种观念,它指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电脑和网络,足不出户,厌恶上班或者学习的一种状态。并且清楚地说明的宅文化的历史由来,对方

辩友的一面之词,真是难以放我放信服。而且,从对方的定义仅是对宅这个动作的定义,并没有对宅文化这一现象进行定义,这本来就不符合对宅文化的理解。

2.单调的客观性

在对方辩友与我方()辩的交谈中,对方辩友说到对于??,我们说什么是单调?单调即是单一重复无变化,无论对方辩友如何主观上觉得只做一件事情的生活的丰富的,但我们不能否认从客观上讲,它就是单调的。宅文化驱使我们单一的沉迷于一件事情,这从本质上讲就是单调了我们的生活。

3.剔除大家都会做的事情

对方辩友认为,网络、动漫等是宅文化更加丰富。我们不否认这一点,但对方辩友请记住网络、动漫在丰富着宅文化的同时,也丰富着大家的日常生活。难道网络动漫丰富了宅文化,便可推出宅文化是生活更丰富了吗?农药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使我们的菜色更加丰富,那么就可以得出农药是我们的菜色更加丰富吗?显然不可以,对方辩友请不要偷换概念。

4.更

而说到这个“更”字。我们说宅文化的出现,减少了我们外出捕捉丰富画面的机会,减少了我们与朋友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而把生活限定在狭小的空间,是生活缺少了很多,自然是生活变得更单调。但对方辩友认为其是生活更丰富,但对方辩友并不能证明宅文化让你给生活多了什么,那么对方辩友的论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5.实践出真知

哲学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都充分说明了只有亲身去实践,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从而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对方辩友的观点实际上是割裂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本身就与实际不符。况且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等。这都说明了亲身走出去的重要性,而“纸上谈兵”只能让生活更加单调啊!

问题:

1.对方辩友既然认为宅文化让生活更丰富,那么对方辩友是否可以证明宅文化让生活多了什么呢?如果不能,对方辩友的论题不就是不攻自破吗?

2.我方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搜集,认为宅文化起源于英国,由日本传入中国,从而形成了这种文化。对方辩友既然如此定义宅文化,那请问有何理论根据?或者是你们胡乱捏造的谎言呢?

篇三:大学生宅生活论文

历史与民族学学院

社会工作09-12班

周菲

大学生宅生活分析

—以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124宿舍为例

【摘要】:宅文化目前已经十分流行,而且这也在人们中引起了热议。现在的很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多的时间也是宅在宿舍,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有其出现的客观原因和存在条件,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去除对大学生“宅”群体的片面标签,全面正确的看待这一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此文将从现在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方面进行探讨。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及建议将会对大学生“宅生活”的定性及良好发展以和大学的文化建设起重要作用,力求引导大学生正确和理性地看待宅文化,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宅生活影响建议

“宅”来源于日本,“御宅”在日语里指“你的家”,是一种敬语。到了80年代,人们把那些热衷于动漫和电游戏,足不出户且不善于与人相处的男性称为“御宅男”,这个词在日本大多带有负面含义。随着在中国广泛使用和同化,宅的原意已经发生改变了,指痴迷于某事物,足不出户,依赖电脑和网络,厌恶上班或上学,另伴有收藏癖的新兴人类,语义也渐趋中性。如今的宅已经成为典型的流行词之一,由于其新颖性而得到众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追捧,很多年轻人以“宅男”“宅女”自居,“宅”已不仅仅成为了时下青年男女一种日渐普遍的生活方式,更是在全球范围内衍生出了一种文化———“宅文化”。 高校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自然走在了“宅文化”的前端,并衍生出校园“宅一族”。不少大学生还乐于承认自己是“宅一族”“宅男”“宅女”,以宅为豪。面对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宅一族”, 了解高校大学生中“宅”现象的现状、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正确引导,是一个值得高校认真探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次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大学生“宅”群体的访谈分析,对当代大学生的“宅”生活现状进行研究,从大学生“宅”群体的视角对大学生宅生活进行分析。

大学生“宅”现象

笔者统计了一下大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从大到小排序如下:在宿舍玩电脑>学习>打工>谈恋爱>其他。大学校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在宿舍无外乎睡觉、上网。在所有“宅在寝室”的活动中,玩电脑所占比例最高,一回到宿舍就用电脑,不然不知干什么好,这里的玩电脑,并非单纯的指玩电子游戏,包括上网,聊天在内的使用电脑进行的娱乐活动皆包括在内,主要因为网络的便捷与较少的限制,使得信息的更新,传播,有了更快捷的途径,电影、小说、仍是大学生“宅一族”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宅居”过程中基本活动有玩游戏、看电影、看电视剧、泡论坛、看小说上网聊天、看新闻、做作业、网购、无所事事等等。

(一)大学生“宅”原因

主观原因

(1)个人原因

个人自由惬意地呆着,不受打扰”,持这类观点的人数最多,寄情于虚幻的网络、小说、丰富的影视资源等来舒解压力,向往安逸生活的内心催生了“宅”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这也是“宅一族”得以迅速流行的一大动因。 另认为只是因为自身“懒惰,不愿意出门”,他们“宅”在寝室,或自习,或上网,或看电影,没有固定的喜好,单纯是在寝室打发时间。

(2)从众心理

良好的群体氛围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亦然。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分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宅一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

客观原因

(1)校区远离市区。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宿舍成员在没有重要的事情的情况下很少出校园逛街,游玩。(2)由于是分校,校园不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娱乐设施少。(3)人数不多,民族成分多元。

(4)校园文化不丰富,没有活动可以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或意义下降,难以吸引人员参与。平时除了上课,没有可以吸引人外出的活动。校园不会每天变样,对于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生活在大学内的学生来说,不断更新的网络世界,精彩的动漫显然比校园更吸引人。

(5)文光校区为文科校区,大部分专业为文科专业。在大学的各个专业中,“宅文化”影响较深的多为文史类专业,文史类专业较之理工科专业,对感性认识要求比理性认识强,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从个人爱好,个人习惯上比理工科类学生更安静,因此文史类专业中“宅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

(6)由于目前大学课程乏味、大学管理松弛,首先深究现在大学生上课现状,很多大学生反应课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而且大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这给大学生逃课“宅”在宿舍提供了理由;其次,现在大学管理制度松弛,学生考核全用分数说话,考核内容单一、死板,从而使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因此使大学生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7)大学教育特点和形式的影响

大学与之前的教育不同,小学与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范畴之内,许多学校招收学生是采用的是以“校区”这一概念为门槛,以接受“本学区”内的学生为主,少量“外学区”的学生为辅的方式,因此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周围同学大多来自同一地区,地域差异几乎为零,而高中入学有“中考”这一门槛,但参加“中考”的都应是本市的学生,当学校招收学生的范围扩大到全市时,来自城市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逐渐产生,但这种差异不会太大,在经历了高中入学的军训这一必要环节后,大多数差异感可以消除。但进入大学,通过的“高考”,尽管不是全国统一标准的高考,但高校在录取学生时面向的是全国的学子,天南海北的学生进入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寝室。班里的群体基本以宿舍为单位,大学没有固定教室,全班的同学也只有平时上课才能见面,下课后就回各自的寝室。同寝室的成员每天吃住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交流较多,感情较深,归属感较强。而对宿舍以外的成员交流较少。班级和班级之间,学院和学院之间的往来沟通几乎为零。“宅”这种生活方式则通过网络的虚拟生活弥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随着网络生活的多样化,“宅文化”在他们中普及起来。

(8)宅生活有保障

在大学校园里想要成为“宅一族”并不需要有太大的成本投入,寄宿式的模式:学生有寝室作为相对稳定的居住场所,只要有空余时间就可以“宅”在寝室。大学学分制模式允许学生掌握自己的时间来自由安排“宅居”活动;相对于

中小学管理模式,大学校园里宽松的氛围也使得大学生在遵守校纪校规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大学生活的相对闲暇,大学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为大学生的“御宅”提供了前提条件。进入大学后,学业压力大幅减轻,课程的设置比较宽松,以前由学校和家长安排的作息时间现在全部由自己支配。 这些都为他们的“宅”提供了条件。“宅”的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而不是特定人群的特定行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宅”文化在高校发展具有普遍性和高影响力。发达的校园网络和完善的生活服务保障进一步强化了“宅”现象。

(9)电脑的普及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

124宿舍8名成员在6人有了电脑后基本集体进入宅生活状态。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几乎全在宿舍上网,上网主要内容为:看电视剧、看电影、聊天、网购、看小说、逛论坛。电脑的普及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达尤其近年来,随着电脑价格不断跳水,大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大幅提高,互联网为大学“御宅族”提供了自由表达思想、疏泄压力和情感的有力平台,“一方面,互联网为“御宅族”提供了丰富的、可供痴迷的对象,发达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这些都是消磨时间的最佳伴侣。另一方面,又为“御宅文化”的蔓延提供了绝佳的技术支撑和传播渠道。

(10)大学生活的相对闲暇

大学相对宽松优越的环境及自主的选课安排给日这在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中表现更甚,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大学生流行休闲的放松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之外来的各种关于动漫、网络的信息,和宣扬“宅”文化影视作品,也使得年轻人逐渐被这种气氛所影响。大学生闲暇时间相对充裕和自由如果说电脑和网络给了大学生一个宅的理由,那么有足够的时间就创造了条件。大学里相对较少的课业和松散的管理,使他们有时间宅。除了上课就是待在宿舍消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熬通宵,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几年下来,个人积累不但没提升,反而在吃老本,好的可以顺利毕业,但也有人因此荒废学业,到大学里白走一遭。

(二)大学生“宅”生活的影响

1、交流方式,内容的改变。宿舍成员类似以前闲聊的交流少了,网上交流的多了,交流的内容也由日常生活的琐事转为网上看到的新鲜事,和上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新闻、网络电视、甚至通过网络已经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包括获取知识、信息和生活用品,网络新闻信息量大、透明度高、时效性强,使“宅一族”足不出户便能开阔视野和知晓天下。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更丰富了与身边人沟通的话题。

2、对周围人的影响。下课后回到宿舍有电脑的人就窝在自己床上玩电脑,没有电脑的人,或者自己待在宿舍做自己的事,或者和有电脑的同学一起上网。大学生吃住学都在一起,所以受同辈的影响很大,宿舍80%的人宅在宿舍,整个宿舍就会全体进入宅生活状态。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生活模式, 从众心理很强,极易受身边人的影响,“宅”的风气一旦在校园内形成气候,就会影响到一群人、一代人,乃至社会的发展。

3、购物方式的多元。新增购物方式—网购,并倾向于网购。在没有电脑之

前,宿舍成员都是外出去实体店购物,有了电脑之后,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选择宅在宿舍进行网购。因为网络购物商品种类齐全,可供挑选的余地大。且性价高,物流四通八达。能够节省大学生出校购物时间,可以节约成本,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也发现,正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宅一族”在高校的壮大提供了厚实的物质保障。 通过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宅一族”可以轻松实现在线交易,购买到日常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源。这些年轻人因为可以通过在线购物、聊天或是收看媒体节目来节约时间或是降低消费成本, 越来越喜欢上了这种生活。 因此,网络的迅速发展与完善为大学生“宅一族”流行奠定基础。

4、日常生活的改变:(1)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衍伸出派遣式带饭,派一两人去食堂把宿舍所有人的饭带回来。(2)看手机小说转为看网络小说。(3)外出减少。

5、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大学生“宅一族”运动时间显著少于“非宅族”,身体素质亟待加强。长时间的宅生活有害身体健康, 笔者在对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中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方面做了调查,经常有人抱怨上网时间长了眼瑟、眼干,头疼,脸上长痘,长时间坐床上腰疼。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下降。宿舍一成员几乎天天宅宿舍,经常感冒。从访谈资料中笔者认为大学生“宅一族”身体素质普遍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锻炼。 相比于“非宅”学生,大学生“宅一族”的运动量明显偏低,大三没有了体育课后,宿舍成员表示几乎从来不运动。 他们认为,“宅”在寝室,即低碳又环保,根本没有必要去户外运动。 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宅一族”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很有自信,但是体能测试成绩往往不怎么理想,一般情况都是刚好合格,要取得优秀成绩非常困难。

(三)对大学生“宅”现象的评价和认识

新疆师范大学文广校区124宿舍的宅生活与其他地方的大学生“宅”现象,有很多相似点,例如宅生活大部分时间在玩电脑上网,宅生活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身体健康。但也有其特点,(1)宅生活的原因偏重于客观原因。(2)对宅人的心理和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影响较小,人际交往和宿舍关系融洽。(3)网络世界拓宽了宿舍成员的眼界,充实了知识,丰富了交流。(4)对学业的重视度没有降低,大部分人在工作日或考试前会自觉减少上网时间,选择去自习室学习。大学生“宅”现象是大学生群体不断寻求自我实现的又一表现全球时代的不断前进,文化的持续繁荣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宅”现象的出现和迅速流行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又一尝试。 通过“宅”这种独特的方式,大学生“宅一族”或能更加有效廉价地获取各种资源,迅速达成学习、工作目标;或能在网络世界中袒露真实自我,舒缓压力,寻求快乐;或能独自享受私人生活,不受外界打扰;或能交流和互动,彰显自身能力,等等。“宅文化”在青年的不断尝试和创新中愈来愈成熟和丰满。 透过大学生“宅”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当代青年在自我实现上要求满足“尊重”、“归属”、“显示”、“共感”、“创造”等心理需求。当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很好实现的时候,便有可能转为“宅一族”。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大学学习的过程,是完善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对人生做出长远规划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宅文化”的出现既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隐患,“宅人”,们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不仅有害身体,同时也会影响学习质量,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上,容易受到其他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一现实令人担忧。但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大学生“宅”现象看做是个体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