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天文学论文格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18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天文学小论文

天文学作业

10130316

吴文迪

问题:

1. 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

2. 太阳系是如何诞生和演化的?

3. 太阳要经历哪些演化阶段?它最终归宿如何?

4. 为什么冥王星被开除出九大行星?新行星的定义是什么?

解答:

1. 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

2. 约在六七十亿年前,宇宙中有一团质量巨大的、密度均匀的原始星云,太阳系从这个原始星云诞生而成。这是个星际气体尘埃云,也就是弥漫物质云,这个原始星云延伸范围极大,是我们现在太阳系疆界的一千多倍。这团气体的成分由75%氢和25%的氮和少量的重元素组成,气体中的粒子处于无秩序运动状态,各行其是成为混沌局面。随着星云不断地收缩,内部产生了涡流和缓慢的自传。原始星云不断地收缩,内部产生了涡流和缓慢的自转。估计原始星云的角度很大,在它的继续收缩中,由于维持角动量不变,则自传速度快,混沌的星云在赤道附近自转达到一定速度时,开始成为扁平,内薄外厚的连续星云盘中心部分密度最大,最后演化为太阳,原始星云的外围形成许多尘埃粒子。星云盘形成以后,气体受压缩,使其内部产生巨大的热量。同时,内部压强也增大,靠近中央平面的热气则向上浮起产生气泡,当他们升到表面变冷,然后再下沉又形成了对流。星云内部对流特别激烈而使星云内的物质充分得到混合,成为化学组成相当均一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物质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土物质”,主要由铁、硅氧化物构成;二类是由碳、氮、氧等及其氢化物的组成“冰物质”;三类是由分子氢和氦构成的“气物质”。这些物质组成与现在太阳外处的化学组成相似。

星云继续收缩,凝聚成大大小小的尘粒,经过不断的碰撞,慢慢地增大为千千万万个大小不同的星子。然后通过星子之间的碰撞,使小星子像滚雪球一样,吸附较小的颗粒而逐渐增大形成了行星胎。行星胎又不断地增大而形成了原始星。原始星通过引力吸引获得了气体外壳。在靠近中心的那些原始行星,由于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速度减慢了。众星子在围绕太阳旋转的时候,它们的轨道总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近乎正圆;有的扁长为椭圆;有的离太阳近旁;有的远离太阳。大多数公转为逆时针,只有少数为顺时针。但是众多星子围绕太阳旋转时,逐渐形成近圆形,同向性和共面性的特点,在质量和体积上,各个星子又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样太阳系由原始的星云逐渐演化成为现在壮观的太阳系。

3. 太阳的演化要经历原始太阳星云--主序星--红巨星--白矮星

幼年阶段,原始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密度不断增大,温度不断升高。历时数千万年形成原始太阳。

青年阶段,太阳处于非常稳定的主序星阶段。按照观测得到的氢和氦的丰度估计,太阳还可以生存50亿年之久。今天的太阳正处在他的鼎盛时期。

中年阶段,约持续10亿年时间。当热核反应的燃烧圈接近一半太阳半径时,将会难以支持太阳自身的巨大引力,中心将会塌缩,这个塌缩过程所释放巨大能量使太阳外部大幅膨胀,这时的太阳体积大、密度小、表面亮度强,演化为一颗红巨星。

老年阶段,太阳转变为一颗脉动变星,终于,内部核能耗尽,整体发生坍塌,内部被压缩成一个密度很高的核心,冷却后形成一颗白矮星,并长久地留在宇宙之中。

4. 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

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布朗等人的发现使传统行星定义遭遇巨大挑战。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的新行星定义, “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在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这些要求。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新行星定义为一颗行星是一个天体,它满足围绕太阳运转,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近于圆球)形状,同时所在轨道范围的邻里关系清楚。

篇二:天文学基础小论文

天文学基础小论文

浅谈天文经纬度及天文方位角测定原理

摘要:天文测量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在早期测量中常用到的测量手段。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虽然天文测量学在应用上有所减少,但在某些领域其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介绍了天文测量中的坐标系统以及时间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天文经纬度和天文方位角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的工作可为天文大地测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天文坐标系;天文经度;天文纬度;天文方位角

Abstract:Astronomical surveying is a basic discipline, but also our means of measurement used to in the early measur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geodetic techniques, although astronomical surveying a decrease in the application, but in some areas of its status remains unshakable, it is worth to stud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stronomical measurement coordinate system and the system is,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astronomy and astronomical azimuth measurements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Work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study of astronomy geodesy.

Key words:Astronomical coordinate system; astronomical longitude; latitude; astronomical azimuth

目录

1 绪论 .................................................................................................................................................. 1

1.1 基本概念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天文学论文格式)............................................................................................................... 1

1.2 天文观测的坐标系统及时间系统 ....................................................................................... 1

1.2.1 天文观测的坐标系统 ................................................................................................ 1

1.2.2 天文观测的时间系统 ................................................................................................ 4

1.2.3 研究思路 .................................................................................................................... 4

2 理论基础 .......................................................................................................................................... 5

2.1 天文经纬度测定理论 ........................................................................................................... 5

2.1.1测定天文经度的基本原理 ......................................................................................... 5

2.1.2恒星中天法测定钟差的基本原理 ............................................................................. 6

2.1.3测定天文纬度的基本原理 ......................................................................................... 6

2.2 天文方位角测定理论 ........................................................................................................... 7

2.3 天文测量成果的归算 ........................................................................................................... 7

2.3.1 经纬度和方位角的归心改正 .................................................................................... 7

2.3.2 经纬度和方位角归算到大地水准面 ........................................................................ 8

2.3.3 经纬度和方位角的极移改正 .................................................................................... 8

3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1 绪论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宇宙万物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于宇宙空间的探索更是尤为热衷。在科技文明落后的年代,人们靠肉眼观察所得的各种信息,去了解周身有限的空间,人们知道了北极星能够指北,知道了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借助各种科学设备可以获取更广阔天地的各种信息,如今人们可以给地球上任意一点定位,可以推算地球大致的运行状态……,天文测量就是这些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为我们认识宇宙万物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技术途径。天文测量无论在基础科学,还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VLBI、LLR、SLR和GPS等)的发展,虽然天文测量在应用上有所减少,但在大地测量的绝对定位和中远程武器的发射等领域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技术。天文经纬度以及天文方位角的测定是天文测量中最为基础的工作。

1.1 基本概念

⑴ 天文经度

测站的天文子午面与格林尼治天文台(平均天文台)的天文子午面之间的夹角,称天文经度,常用λ表示。

⑵ 天文纬度

测站铅垂线与天球自转轴之间所夹锐角的余角,称天文纬度,常用Φ表示。

⑶ 天文方位角

测站点所在的天文子午线指北方向,按顺时针旋转至目标方向线间的水平角,称天文方位角,常用A表示。

⑷天文天顶

垂直向上或头顶上的点,即铅垂线向上无限延长与天球的交点,称天文天顶。

⑸天文垂线

天文地平圈的主方向是由重力确定的铅垂线,称为天文垂线。

⑸黄道、赤道及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黄道。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称赤道。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⑹春分点

由赤道以南穿过赤道所经过的黄道与赤道交点叫做春分点,用符号?表示。

⑺恒星日及恒星时

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观测者子午圈的时间间隔,称一个恒星日。一个恒星日平分成24小时得到的时间系统,称恒星时。

1.2 天文观测的坐标系统及时间系统

1.2.1 天文观测的坐标系统

我们常说的天文坐标系包括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黄道坐标系和时角坐标系四种。它们是我们在天文观测中主要参照坐标系。

㈠地平坐标系

实际观测应用中,最重要的几何坐标系是以地方天文地平作为基本参考圈的坐标系。它是表示天空形象的一种方法,是在旋转的天球上建立和应用坐标系必需的中间媒介。把直接观测到的天空形象用严格的几何方式系统的进行表示时,它是实用中唯一可用的坐标系。其

篇三:天文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天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科学》《科学画报》与中国近代天文学(1914-1949)

朱文鑫《天文学小史》研究

民国时期中国天文学会研究

试论古希腊天文学对古希腊历史学的影响

哥白尼的天文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游艺的天文学思想与宇宙模型初探

晚清天文学译著《谈天》的研究

基于球面天文学的月球探测器轨道特性研究

《崇祯历书》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

伽利略天文学成就在中国的传播

《说文解字》与古代天文学

聚类算法在天文学中的应用

射电天文学历史成果中的技术作用和理论背景及其思考

面向天文学领域的大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何承天文学综论

《淮南子·天文训》中天学思想的科学史视角透析

人类宇宙观述评

数字天文台资源注册与发现系统的设计

朱文鑫《十七史天文诸志之研究》研究

陈遵妫的天文科普工作

何承天天学研究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科学成就取得之社会因素分析

利用星系旋转曲线及行星近日点异常进动对弦理论中规范场限制的研究 焦循的数理天文工作研究

南怀仁科学思想研究

古代中印晷影测算方法之比较研究

《恒星历指》研究

明末清初基督教宇宙观在中国的传播

先秦汉代的宇宙演化与结构探析

张衡论“自然之天”与“宗教之天”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文献的基础研究

AlGaN基MSM结构紫外探测器的设计与研制

LAMOST中的波长定标研究

《春秋左传注》中历日干支之验算

《黄帝内经》天道观研究

桌面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薛凤祚中西科学会通思想探微

Blazar天体的相对论喷流效应

《日躔历指》中的太阳理论及其学术价值

杨泉自然哲学思想新探

《释名》中的医学内涵研究

明末西学的传入对士人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的影响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范畴的研究

LAMOST光纤单元多进程控制系统设计

LAMOST一维光谱自动处理

“究天人之际”

初中天文科普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周髀算经》与《伤寒论》术数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楚国巫风研究

张衡特色经学研究

朝鲜赴京使臣的西洋认知(17-19世纪)

AST3的图像处理流程策略的研究

天文野外观测实时通信系统研究与设计

北宋司天监研究

基于天文数据的服务计算与服务封装技术研究

Nebulas中数据交换接口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三轴形变地球自转的自由摆动的理论研究

清代三角学的基本概念与变迁

LAMOST协同工作环境建设与其在天文教育上的应用

基于UCAC2星表的索引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虚拟天文台天文教育平台研究

基于背景知识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研究及应用

“和製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柳宗元科学思想管窥

“阴阳球”与中医思维模式

自适应空间聚类方法研究

含参数二阶非线性周期边值问题正解

GPS动态测量技术的检测及其在FAST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求解一类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几类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元”参构的学术话语的语义阐释

王充《论衡》性、命论之伦理思想研究

由斑点图重建天文图像的研究

基于小波变换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及DSP实现

对卡尔·萨根科学传播活动的研究

Modified Chaplygin gas (MCG)对结构形成的影响

神经网络在日长变化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超对称化最小暗物质模型

基于中小型望远镜的高色散光谱仪性能测试与积分视场单元设计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激变变星的特征提取

二维全息聚合物/液晶光栅的制备研究

求解若干高阶奇异微分方程

求解一类反应扩散方程的再生核方法

环境温度作用下拱桥温度—结构耦合场问题研究 吊舱式时间域直升机航空电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空间科学虚拟观测台体系结构研究

衍射波前测试方法的研究

明末清初西方科技文献在中国的传播

从范式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西方译学的发展

基于划分和密度的聚类算法研究

多核并行插值算法的研究

暗能量模型及其分析与比较

时滞Volterra积分微分系统稳定性分析

关于路、圈并图优美性的研究

几类分数阶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计算机控制抛光去除函数优化分析

高速铁路箱梁桥日照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计算模式研究 20世纪西方荒野概念研究

基于压缩感知的图像获取及重构研究

基于Curvelet变换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去噪算法研究 基于APD的光子计数成像系统研究与设计

基于GPS双天线的定向研究

几类二阶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

正比计数管及其屏蔽层厚度的Monte Carlo(MCNP)研究 伊安·巴伯“四分类说”探析

分数阶傅里叶变换在ISAR机动目标成像中的应用 脉冲星计时模型和自转稳定性研究

一维辐射流体力学方程组边界层性态的分析

宣化下八里辽墓彩绘星象图研究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