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列表页

文学论文包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4  分类: 文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汉语言文学论文格式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规范要求范本

毕业设计论文格式规范说明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毕业设计(论文)(下称“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从事工作和取得成果的完整表述。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的过程,应当符合中央电大及省电大指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言规范。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严格把关,制定本规范。

一、论文的结构与要求

论文包括目录、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后记、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论文一律打印,不得手写。

1.目录

目录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和主要级次(文经类)的标题和所在页码。

2.论文标题

论文标题应当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符合论文任务的要求。论文标题应能体现论文的核心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科范畴。论文标题不得超过25个汉字,不得设置副标题,不得使用标点符号,可(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文学论文包)以分二行书写。论文标题用词必须规范,不得使用缩略语或外文缩写词。

3.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应扼要叙述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精练,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包括主要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摘要中不应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并应避免将摘要撰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内容摘要一般不少于300个汉字。

理工类毕业设计论文还要求有相应英文摘要。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够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专业术语(参照相应的专业术语标准),一般列举3——5个,按照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并应出现在内容摘要中。

5.正文

正文一般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等部分。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

绪论一般做为专业技术类论文的第一章,应综述前人在本领域的工作成果,说明毕业设计选题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情况以及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经类论文的绪论即全文的开始部分,不编写章节号。一般包括对写作目的、意义的说明,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问题。

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简练。结论是对主要成果的归纳,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所做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结论一般不超过500个汉字。

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

理工类各专业:第一章;1.1;一、;1.;(1);①;

文经类:一、;(一);1.;(1);①。

6.注释

注释安排在当页页脚,用带圈数字表示序号,如注①、注②等。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论文工作中取材的广博程度。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或出版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数量理工类不少于8篇,文经类至少10篇。

产品说明、技术标准、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研究论文等不列为参考文献,有确需说明的可以在后记中予以说明。

网上参考文献应注明准确的网页地址。

8.后记

对整个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导师和对为毕业设计工作、论文撰写等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尽量简洁明了。

9.附录

对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对论文确有作用的材料(如外文文献的复印件和中文译文、公式的推导过程、较大型的程序流程图、较长的程序代码段、图纸、数据表格等),可以编制成论文的附录。附录字数不计入论文应达到的文字数量。

二、打印要求

论文必须使用标准A4打印纸进行打印,页面上、下边距各2.5厘米,左右边距各2.2厘(论文所附的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及计算机程序段清单等除外),并按论文装订顺序要求如下:

1.封面

见附件《湖北电大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目录

目录列至论文正文的二级及以上标题所在页码,内容打印要求与正文相同。目录页不设页码。

3.内容摘要

摘要标题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要求处理,摘要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内容摘要不设页码。

4.关键词

索引关键词与内容摘要同处一页,位于内容摘要之后,另起一行并以“索引关键词:”开头(字体加粗),后跟3~5个关键词(字体不加粗),词间空1字,其他要求同正文。

5.正文

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5页格式为“―5―”)。

论文标题为标准三号黑体字,居中,单倍行间距;

论文一级子标题为标准四号黑体字,左起空两个字打印,单倍行间距;正文一律使用标准小四号宋体字,段落开头空两个字,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正文中的公式原则上居中。如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应与正文左侧对齐,公式仍居中,公式末尾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如第二章的第三个公式序号为“(2—3)”,附录2中的第三个公式序号为“(②—3)”等;

正文中的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内容正确,绘制规范。插图按章编号并置于插图的正下方,插图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图序号为“图2—3”,插图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

正文中的插表不加左右边线。插表按章编号并置于插表的左上方,插表不命名,如第二章的第三个插表序号为“表2—3”,插表序号使用标准五号宋体字。

6. 后记

后记独占一页,标题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要求处理,内容按照正文要求处理。

7. 参考文献

按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格式打印,内容打印要求与论文正文相同。参考文献从页首开始,格式如下:

(1)著作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份及版次(第一版省略)

(2)译著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份及版次(第一版省略)

(3)学术刊物文献

序号 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4)学术会议文献

序号 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5)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和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6) 西文文献

著录格式同中文,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参考文献作者人数较多者只列前三名,中间用逗号分隔,多于三人的后面加“等”字(西文加“etc.”)。

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在会议名称后加“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项;会议地址与出版地相同的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的省略“出版年”。

8. 附录

按照正文一级子标题以下格式打印,每个附录均从页首开始,并在附录起始页的左上角用标准小四号黑体字注明附录序号。

三、规范资料袋的装袋工作

(1)论文稿本。经指导的提纲,一稿、二稿和定稿

(2)过程记录表。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答辩过程记载表以及答辩评分表(包括单项记分表和汇总表)

(3)相关材料。各专业要求的其他材料,如实习报告、调查报告、实习教案、实习鉴定、实习小结、图纸、程序清单等。

英语专业论文格式及装袋说明

一.结构要求

英语专业论文应采用英语撰写,文章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英文标题),(2)目录(contents),(3) 英文摘要(Abstract),(4)关键词(Keywords),(5)正文,(6)参考文献(Bibliography)。其中(3)(4)位于同一页面。

二.正文各部分具体要求(范本示例)

I. Introduction(Times New Roman 四号, 黑体)

In the expanding, exiting America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oetry loses its clearly defined characters and becomes various …….(Times New Roman 小四).

(空一行)

II. Emily Dickinson’s Mysterious Recluse Life(Times New Roman 四号,

黑体,)

(空一行)

Dickinson’s life remains to a large extent mysterious, which we could only imagine from her letters and poems as well as memories of her few friends. (Times New Roman 小四).

(空一行)

2.1 Emily Dickinson’s Family Background(Times New Roman 四号)

Emily Dickinson was born in Ameberst, Massachusetts,“……they are religious, except me” (qtd. in Chang 235-6). (Times New Roman 小四).

(空一行)

2.2 Emily Dickinson’s Doubt towards Religion

Another point should call attention is her commitment of never being religious……(Times New Roman 小四).

III. Conclusion(Times New Roman 四号, 黑体,)

(空一行)

It is true to say that Dickinson may have retained her self-image as an isolated “kangaroo among the beauty,”…. (Times New Roman 小四).

Bibliography(Times New Roman 四号, 黑体,)

(空一行) 1990.

Farr, Judith.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96.

Johnson, Thomas H. and Theodora Ward, ed. York: Cambridge, 1958. .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4.

Loeffelholz, Mary.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58.

(如参考书目的某一条的内容多于一行,从第二行起,行首空5个字符) 李宜燮,常耀信编. 美国文学选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金莉,秦亚青. 美国文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三.装袋材料补充要求

每个学生的档案袋内除装有导学中心统一要求的各项材料以外,英语专业还要求装入以下材料:

1. 实习报告、教学教案(2学时)、学习鉴定(使用教学实习封页);

2. 论文开题报告: 300汉字或300英文单词,主要说明选题的原因及优势;

3. 论文写作大纲:全英文,反映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和主要观点;

4. 论文写作日程安排表:全英文。

篇二:论文正文包括几部分回答

论文正文包括几部分回答

按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篇三:文学论文

论文导读:“和谐社会”①就成了一个当前中国最流行的政治词语。这就决定了文化中最重要的功能——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历来试图从道德上入手来构建其所谓的“大同”社会的。“舍生取义”等崇高的道德践履。

关键词:大同,和谐社会,文化解体,整合,道德践履

从2004年起,“和谐社会”①就成了一个当前中国最流行的政治词语,“和谐”这个汉语词汇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它的对应英文名为harmony,表示调和、协调一致的意思;在音乐术语上则表示为和声、和声学;它的词义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时代。在中国,我们经常听说的是儒家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差异统一思想,或者道家的阴阳和谐思想,而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和谐思想。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来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包括着经济公正、政治开明、政府高效廉洁、道德成熟、文化先进等等方面。然而,对未来中国,最真实的前景和最深刻的危机,并不在于经济政治方面,而是文化结构的解体、道德的沦丧和精神的蛮荒。单纯的经济政治都在社会的浅层次,即使有危机也不难度过(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政府体制改革等)但文化道德解体所导致的精神紊乱却会从根本上毁掉一个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重复这样一个古老而又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社会生活的治乱兴衰同人们的道德风尚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气数首先取决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演变!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转型期,当人们一方面津津乐道于GDP的飞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时;另一方面官德的失范、公德的淡漠、道德的沦丧、人格的缺陷无不一次又一次地扣击着人们的心灵!发展是硬道理。我完全赞同,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标准是什么似乎并不清楚,以至于发展本身成了目的,成了畸形儿;数字增加的代价不仅仅是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道德文化资源的枯竭。

一 中国文化已经丧失了整合社会的能力

“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② ,在社会大变革的中国尤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文化中最重要的功能——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当然,我并不否认文化的审美、娱乐、传播知识等功利性功能)这种整合功能只能产生并存在于文化的整体结构。如果结构解体了,中国即使有再多的京戏、气功、书法字画、烧香拜佛或飞檐式的大屋顶,也只不过是些有如杂耍式的幻影罢了。

与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结构以“家”为核心。中国这种“家”文化的结构可以用“忠”、“孝”、“仁”、“义”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之中又以“孝”为根本。“孝”维系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基本伦理;“孝”的向上延伸和扩展成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帝王就是头号大家长;“义”则是家庭伦理的横向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承担的义务。“忠”、“孝”、“仁”、“义”是搭起中国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上下纵横,互为支撑,形成一个不可拆散的完整框架,衍生出中国大部分意义、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

自“五四”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来,在寻求强国之路的搜索中,无论是选择马克思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从本质上都是对中国文化某种自觉不自觉的扬弃。而最根本的摧毁是在1949年以后,由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实行国家所有制,必然与原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结构发生冲突,从而形成家与国在结构上的分离——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根本性的解构。失去了文化整合的中国人从几千年的群体状态碎裂为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体。论文检测。与西方所不同的是,西方社会的个体状态有其个人主义的文化整合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制约,中国的个体状态却完全是无制约的恶性膨胀。今日中国的家庭从数量上虽居世界之首,却由于家族文化结构的解体,只剩下配偶结合与繁育后代的动物性意义,其随文化结构的坍塌成为一盘散沙。我如是说,并非认为文化结构应该固定、不需要任何变革而固守于传统文化。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摧毁旧结构,没有新的结构同步产生和置换,社会就会因为失去了文化整合而面临危机。

不幸的是,我们正处于这个危机的时期。

“五四”运动摧毁了旧的文化,也毅然决然地将西方文明的冲击转化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挈机,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成长新的历史轴心,并开显出了中国现代三大文化思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和现代新儒学。它们分别代表了这样三种中国文化走向的现实路向或模式,即:“改造现实的社会政治关系以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与自身传统实现彻底的断裂以全盘承受现代西方文化”;“重新厘定儒家的象征符号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以“对于人们此时此地的重大需求有所反应”③;可以说,这三大思潮都是对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所构造的问题境况的某种回应,而且它们都要“把自身的立场整合到世界历史的和人类全球性的语境中去。”④

当前展望中国文化的健康成长无疑依赖于这三大思潮的良性互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理论取向的相互竞争中并作为历史选择的结果已卓然取得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人成了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这里,我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主张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反思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整合各种思想文化资源,使其更能有助于人们回答现实问题,既包容各种思想理论的对话与交流,构建多元文化而非“一统天下”,又要考虑到各种现实的限制性因素而不被思想现状同化掉,保持自身思想独立的理论视野。值得一提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向现实及未来的实践充分开放的指导思想或意识形态,那么深重历史之鉴且深具文化传统性意识的儒学显然已基本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的要求了,而马克思主义却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充分肯定实践的价值优先性,它的灵魂是实事求是,而且其意识形态方法论在原则上同样可以用于它自身,以自觉反思自身教义的僵化或教条主义化。当然,这并不是说儒家已毫无价值,而是指今天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失去自己的立场而去漂流在传统中”⑤,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经过诠释或“创造性的转化”,儒家的许多理念仍是值得我们珍视。如它们对知行关系的问题的反思、对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与自我现实问题的重视、反省人的问题必须从现实的具体的人所遇到的境遇出发的观念等等。

论文导读:“和谐社会”①就成了一个当前中国最流行的政治词语。这就决定了文化中最重要的功能——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历来试图从道德上入手来构建其所谓的“大同”社会的。“舍生取义”等崇高的道德践履。

关键词:大同,和谐社会,文化解体,整合,道德践履

从2004年起,“和谐社会”①就成了一个当前中国最流行的政治词语,“和谐”这个汉语词汇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它的对应英文名为harmony,表示调和、协调一致的意思;在音乐术语上则表示为和声、和声学;它的词义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时代。在中国,我们经常听说的是儒家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差异统一思想,或者道家的阴阳和谐思想,而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体现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和谐思想。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说来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包括着经济公正、政治开明、政府高效廉洁、道德成熟、文化先进等等方面。然而,对未来中国,最真实的前景和最深刻的危机,并不在于经济政治方面,而是文化结构的解体、道德的沦丧和精神的蛮荒。单纯的经济政治都在社会的浅层次,即使有危机也不难度过(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政府体制改革等)但文化道德解体所导致的精神紊乱却会从根本上毁掉一个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重复这样一个古老而又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社会生活的治乱兴衰同人们的道德风尚密切相关,一个民族的气数首先取决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演变!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的转型期,当人们一方面津津乐道于GDP的飞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时;另一方面官德的失范、公德的淡漠、道德的沦丧、人格的缺陷无不一次又一次地扣击着人们的心灵!发展是硬道理。我完全赞同,但为什么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标准是什么似乎并不清楚,以至于发展本身成了目的,成了畸形儿;数字增加的代价不仅仅是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道德文化资源的枯竭。

一 中国文化已经丧失了整合社会的能力

“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② ,在社会大变革的中国尤为如此,这就决定了文化中最重要的功能——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当然,

我并不否认文化的审美、娱乐、传播知识等功利性功能)这种整合功能只能产生并存在于文化的整体结构。如果结构解体了,中国即使有再多的京戏、气功、书法字画、烧香拜佛或飞檐式的大屋顶,也只不过是些有如杂耍式的幻影罢了。

与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结构以“家”为核心。中国这种“家”文化的结构可以用“忠”、“孝”、“仁”、“义”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之中又以“孝”为根本。“孝”维系了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基本伦理;“孝”的向上延伸和扩展成为“忠”,整个国家是一个大家族,帝王就是头号大家长;“义”则是家庭伦理的横向扩展,“四海之内皆兄弟”!而“仁”则是君主官吏或家族长辈对下承担的义务。“忠”、“孝”、“仁”、“义”是搭起中国文化结构的四根支柱,上下纵横,互为支撑,形成一个不可拆散的完整框架,衍生出中国大部分意义、价值、伦理与道德的体系。

自“五四”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来,在寻求强国之路的搜索中,无论是选择马克思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从本质上都是对中国文化某种自觉不自觉的扬弃。而最根本的摧毁是在1949年以后,由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实行国家所有制,必然与原来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和家族结构发生冲突,从而形成家与国在结构上的分离——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根本性的解构。失去了文化整合的中国人从几千年的群体状态碎裂为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体。论文检测。与西方所不同的是,西方社会的个体状态有其个人主义的文化整合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制约,中国的个体状态却完全是无制约的恶性膨胀。今日中国的家庭从数量上虽居世界之首,却由于家族文化结构的解体,只剩下配偶结合与繁育后代的动物性意义,其随文化结构的坍塌成为一盘散沙。我如是说,并非认为文化结构应该固定、不需要任何变革而固守于传统文化。问题在于如果仅仅摧毁旧结构,没有新的结构同步产生和置换,社会就会因为失去了文化整合而面临危机。

不幸的是,我们正处于这个危机的时期。

“五四”运动摧毁了旧的文化,也毅然决然地将西方文明的冲击转化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挈机,从而成为了中国文化成长新的历史轴心,并开显出了中国现代三大文化思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和现代新儒学。它们分别代表了这样三种中国文化走向的现实路向或模式,即:“改造现实的社会政治关系以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与自身传统实现彻底的断裂以全盘承受现代西方文化”;“重新厘定儒家的象征符号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以“对于人们此时此地的重大需求有所反应”③;可以说,这三大思潮都是对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所构造的问题境况的某种回应,而且它们都要“把自身的立场整合到世界历史的和人类全球性的语境中去。”④

当前展望中国文化的健康成长无疑依赖于这三大思潮的良性互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在各种理论取向的相互竞争中并作为历史选择的结果已卓然取得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人成了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这里,我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主张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反思主流意识形态如何整合各种思想文化资源,使其更能有助于人们回答现实问题,既包容各种思想理论的对话与交流,构建多元文化而非“一统天下”,又要考虑到各种现实的限制性因素而不被思想现状同化掉,保持自身思想独立的理论视野。值得一提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向现实及未来的实践充分开放的指导思想或意识形态,那么深重历史之鉴且深具文化传统性意识的儒学显然已基本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变革的要求了,而马克思主义却正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它充分肯定实践的价值优先性,它的灵魂是实事求是,而且其意识形态方法论在原则上同样可以用于它自身,以自觉反思自身教义的僵化或教条主义化。当然,这并不是说儒家已毫无价值,而是指今天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失去自己的立场而去漂流在传统中”⑤,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经过诠释或“创造性的转化”,儒家的许多理念仍是值得我们珍视。如它们对知行关系的问题的反思、对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与自我现实问题的重视、反省人的问题必须从现实的具体的人所遇到的境遇出发的观念等等。

二 在蛮荒的精神领域里重建道德

构筑21世纪的现代价值和社会文化理想,建设文明的现代和谐社会,没有一个健全有序的道德与之相匹配,必然是跛足的。由道德成熟的人组成道德成熟的社会,虽然这种思维本身的正确性可以质疑,但道德不成熟的人对于社会的危害却在经验范围内似乎无可质疑。论文检测。论文检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历来试图从

道德上入手来构建其所谓的“大同”社会的,从孔子的“仁者爱人”,但“亲亲有术”、“爱有差等”⑥到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⑦,彼此平等相爱、均沾爱利;从黄老把人伦秩序作为宇宙的有机构成,提出以“天地之阴阳、刚柔之道统一于仁义之道”⑧的思想,到秦汉以来“将天人合类”,归为“道之大原”⑨,确立出三纲五常的伦理权威,都确立了此后整个封建社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

再反观我们今天的社会,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精神的大厦在崩塌,男男女女们陷入难以自拔的精神危机,心理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人与人日益相互为敌、道德沦丧、冷漠残忍;宗教信仰萎靡,精神理想破灭,真理和信念被相对注意腐蚀,人生意义变得越来越虚无,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广泛深入,而自己的内心世界却变得日益模糊,与我们形同陌路。我们把信息当知识,把知识当智慧,这世界失去了思想的巨人,只剩下土拨鼠似的侏儒学究和畸形专家在茫茫碌碌;由半文盲的歌星充当哲学教师,作茧自缚的法律取代了道德良心,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成了维持太平的唯一保证,我们感到了空前的危机,已到了“没有信仰,没有畏惧,没有规范,没有目标,唯余本能”的道德蛮荒时代……

我们知道,道德的实质乃是对人的无止境的欲望进行调控,在生活资源匮乏、物质财富相对欠缺的社会生活环境里,为避免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和人际冲突,极需限制人的欲望;这是道德规范的践履,并不是个体自觉的产物。这就决定了道德的功能是通过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的结合起作用的:中国传统的道德观点是以儒家中孔、孟一系的性善论作为主流,性善论虽以其人性本善的先天依据而为道德可能性提供了依据,并以后天经验世界里恶为道德必要性做了论证,但由于其过分相信人性经由道德的完善一途而显得片面。在实践中,儒家以礼和法的结合作为人性修养在他律方面的补充。在当代社会,道德的自律是通过培养道德情操而努力实现(这一过程并不轻松);然而,道德的他律在一个道德松弛,舆论不张的社会里无从实现,道德的权威性已经荡然无存。

道德缘何失去了其效力性和权威性?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道德领域还未脱离政治的干涉而成为一个公共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解决问题的权利还未移交给社会。二是道德他律起作用的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机制还远不完善,监督机制本身并不解决问题,只有和政府权利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三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道德面前并非人人平等。道德败坏与权利的结合、权利为败德的掩护更使道德日益苍白。

道德领域并不是完全脱离于社会与文化系统的孤岛。要使道德真正有力量,真正对社会发展起到良性推动作用,就必须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目前社会发生变革之际,要培育新型的社会生活状态:

一拓宽社会成员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渠道,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考虑,健全社区生活,鼓励在利益一致基础上广泛建立社会互助及公益组织;强化生活共同体意识、重树共同体内的道德舆论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使社会成员树立“公民”意识,接受“公德”规范,提高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过程中的道德水平。

二呼吁“重建道德”并不等同于主张道德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唯一整合力量,并非是“泛道德主义”或“道德至上主义”,还需要依托现代法制的强制规范。当今的道德滑坡决不是起源于什么宗教性道德的空位,而是来自世俗性道德规范的不健全,尤其是法律及监督机制的无效。因而拯救中国的道德滑坡并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圣徒,而只是需要人人都成为合格的公民。

三要使社风气有所好转,根本的做法不是使改革倒退,只能使改革到位,即在教育、文化、司法、政治和经济等领域内逐步进行更深入更全面更彻底的改革。在“狭义豪情”被个人享乐主义逐渐取代的今天,社会舆论可以倡导“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等崇高的道德践履,但政府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社会公共治安和反腐倡廉的重任。人作为道德主体,只有在自由意志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做出道德的判断,而道德判断做出之后,还需要社会氛围的配合和鼓励,才能进一步促使其付诸行为形成一种道德践履。因此,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的转变仍是任重而道远!

[引文]:①2004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

②[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三联书店,1989,第24页

③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齐鲁书社

④[德]阿佩尔《哲学的改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版,第80页

⑤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64页

⑥《论语?学而》

⑦《兼爱中》

⑧《易传》

⑨《春秋繁露》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