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黄冈市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2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黄冈市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7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4%。财政收入45.3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3项指标增幅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数量居全省首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可喜变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棉花产量、生猪出栏、家禽出笼、肉牛出栏、肉羊出栏、水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奶牛养殖、“虾稻连作”、“林水结合”和市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创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全国劳务品牌3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工业经济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85家,当年新增186家;工业增加值8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创建国家特级建筑资质企业1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湖北名牌产品10个。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首届大别山农产品进超市对接活动圆满成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率达51.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4.4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500亿元,各项贷款净增37.4亿元。“驻鄂银行行长黄冈老区行”取得实效。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23.3亿元,比上年增长91.7%。黄冈大别山旅游品牌促销初见成效,旅游接待人数超过500万人次。烟草、石油、保险、通信等行业发展规模和经营绩效名列全省前茅。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交通建设,完成通村油路3316公里,实现100%的乡镇、71%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英、大广北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能源建设,大别山电厂一期工程即将并网发电,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按计划有序施工。500KV黄冈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农田水利建设,黄广大堤加固及配套建设工程通过省级验收,19座大中型水库整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2.7 亿元,高产农田建设完成投资1.3 亿元,总投资4.2亿元的长江回水堤防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沼气池3万口。解决了36.8万人饮水困难。信息建设,实施了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实现100%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宽带互联网接入。城乡建设,启动了市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城联创”工作,投入2.1亿元,实施了“一湖九路”建设工程。加强12个省级示范镇、96个省级试点村、124个市级示范村、200个县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新建和改造村级办公场所752个。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农村卫生等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全市落实各项惠农补贴资金24011万元,筹措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资金8246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23个。部门预算制度渐趋规范,税收征管机制不断完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深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效能进一步提高。土地收购储备和“招拍挂”出让制度全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和城投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有效发挥。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当年新增个体私营企业1.8万户,新增注册资金53.9亿元。招商引资质效进一步提高。当年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538个,亿元以上项目57个,新开工外来投资项目526个,到位资金73亿元。外资外贸指标在全省双双进位,实际利用外资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外贸出口3.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9%。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四川眉山、陕西汉中、湖南株洲等城市建立友城关系,与芬兰科沃拉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

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当年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社会保险扩面16.4万人,征收社会保险费10.5亿元。连续3年调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养老金人均月增加218元,增长40%。

4.6万名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15.6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启动,18万名农村特困救助对象首批受益。加大扶贫力度,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5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减

少8万人。多途径组织残疾人就业,妥善安排农村“五保”老人生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综合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医疗教育领域的乱收费问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4元,比上年增长19.1%;农民人均纯收入3295元,比上年增长15.2%。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方面的支出2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8%。着力打造黄冈教育品牌,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资金近3亿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成功举办了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湖北省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和黄冈市第二届运动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市校合作”稳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全面开展。我市首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483.2万人,参合率86.6%。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了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保护力度。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治理了15户污染企业,关闭拆除了3家小水泥和11家小造纸企业。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8%和2.65%,亿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6%。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各项指标都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责任目标范围内。社会消防工作连续五年受到省政府表彰。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加强。深入贯彻依法治市方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基层管理体制得到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综合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黄冈”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保持了社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隆重举行了黄麻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积极开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我市首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信访、保密、档案、气象、地震、方志、经研、妇女、儿童、老龄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和狠抓工作落实,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思想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监察和审计工作,加大反腐倡廉力度,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政府承诺办好8个方面的实事。经过一年来的努力,除市级行政中心东移工程因国家政策所限尚未实施外,其他均已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其中,通村公路、饮水安全、乡村宽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改造和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等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农村低保、水库移民、廉租住房等政策全面落实,市区惠民医院投入运营、社区卫生服务试点扎实推进,市直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妥善解决,市区城市建设目标如期实现,黄冈市儿童福利中心动工建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努力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黄部队、武警部队,海内外黄冈同乡、各界朋友和投资客商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黄冈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与质效不高的问题并存,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优,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不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继续下大力解决;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作风不实,甚至为政不廉,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坚持“四抓”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左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8%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到0.5人以下。

上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来的。实现这个目标,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中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利于黄冈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境外和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黄冈的生态优势、后发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明显,可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加快发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我们改革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沪汉蓉快速铁路、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鄂东大桥、黄州火车站升级改造等国家和省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或开工,使我市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明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蓄积的能量开始释放。通过营造竞争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市县之间、单位之间比学赶超、竞相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中央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客观上会给我们欠发达地区带来较大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区域竞争更趋激烈,能源原材料需求扩大、物价上行压力增加,以及刚刚遭遇历史罕见的冰雪灾害,等等,可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全市上下务必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抢先发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千方百计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快求好、以好保快,努力开创黄冈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三、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重点抓工业,实施100亿元产业、100亿元工业园区、100家重点企业、100个重点项目、新增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市县领导联系100家民营企业等“六个一百工程”,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增长20%以上。

着力培育产业集群。重点抓好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等产业集群,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支撑和带动力。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企业,支持100家重点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增资扩股,力争年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50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发展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争取再有一批产品跻身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出口名牌,培育发展一批地方名牌。

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理顺和创新开发区(工业园区)体制机制,加强园区招商,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以项目落户推动园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促进招商引资。突出园区的产业特色,提高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力争产值过100亿元的工业园区建设有较大突破。

强力推动企业上市。加强与专业机构的联动与合作,积极推动本地优势企业和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对列入上市预备梯队的企业在税费、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达到上市条件。争取当年上市企

业达到2家以上。

加快企业信息化。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制造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使企业在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平台上实现产品的优化设计、快速制造,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对企业家的激励政策,加强教育和管理,加大培养与引进力度,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强力推进农业领域尤其是畜禽加工行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大龙头。依托伊利、太子奶集团,加快奶牛养殖小区和牧场建设,确保每个县市区建好两个以上千头奶牛牧场,存栏奶牛总量达到2万头;依托林纸加工企业,推进速生丰产林建设,加强低产林改造,扩大林业基地规模,确保林纸一体化项目基地达到450万亩;依托神鹭、海鲲集团,加强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力争小龙虾养殖面积发展到30万亩。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在稳定粮食、棉花生产的同时,加快建设畜牧、水产大县和双低油菜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抓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加大农业标准化和机械化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长江回水堤防建设工程,更新改造9座大型泵站,除险加固15座小型病险水库,完成蕲水灌区续建工程。进一步抓好高产农田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加快农村饮水安全、电网、通信、沼气等工程建设,解决44.1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农村沼气“一建三改”项目5.25万户。加强农村商业、文化等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农家店600家,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乡镇、200个村。

加大扶贫开发和灾后重建力度。继续实施“1321”工程,实现137个重点贫困村和62个老区贫困村的整村推进目标。整合扶贫资源,确保当年解决7万绝对贫困人口和12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与脱贫问题。切实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千方百计把冰雪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培植优质信用主体,完善信用担保和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健全信贷激励机制,推动金融业务创新,加大信贷投入,提高金融业经营水平和效益。支持商业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三农”保险,发展各类责任保险、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精心培育旅游品牌。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开发,加快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景区和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发展。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工作,精心组织节会活动,提高黄冈旅游知名度。积极发展房地产业。认真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和房地产用地统一储备供应制度,支持规模开发和集中连片住宅小区建设。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防止房价过快上涨,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严格控制零星分散建设,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规范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着力培育黄冈教育品牌。加强黄冈教育品牌的培育、推介、管理和保护力度,增创黄冈教育发展新优势。推动教育资源尤其是职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办学质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大龙头商贸企业培植力度,抓好重点专业批发市场的培育,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把保持投资增速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10亿元。交通方面,加快沪汉蓉快速铁路黄冈段、大广高速黄冈段、武英高速黄冈段、武麻高速红安连接线建设步伐,开工建设武麻高速公路,力争完成黄上公路改造工程。启动黄州火车站改扩建项目。全力支持京九铁路黄冈段电气化改造工程、中石化“川气东

送”和中石油“西气东输”黄冈段管道建设工程。能源方面,加快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上英山地热水能开发项目。积极做好大别山电厂二期、黄冈火电厂和龙感湖风力发电、浠水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工业方面,实施贝因美(黄冈)食品加工、亚东(黄冈)水泥、华新(麻城)水泥、鸿路(团风)钢构、稻花香(黄梅)酒业、武穴祥云二期、罗田新世纪纺织二期、蕲春李时珍药业二期等148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市政设施建设方面,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步伐,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供水、供气设施,提高城镇的综合功能。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市区发展,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着力抓好工业园区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确保新增工业产值30亿元以上。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实施遗爱湖治理保护、主干道路黑化硬化、园林绿化、市政设施配套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旧城改造。抓好城区“菜篮子”工程,力争扩大基地面积3万亩。认真贯彻“一主三化”方针,发挥比较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增创特色优势,推进县域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完善激励竞争机制,鼓励支持基础较好的县市率先建成经济强县,提升在全省县域经济中的位次。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完善县市城区功能,扩大中心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强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创建生态县市、生态村镇、生态园区和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突出抓好医药、化工、纺织、建筑、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坚决关闭工艺落后、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的企业。对政府、企业和相关单位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把项目准入关。把投资强度、产出效益和生态环保、资源利用,作为选择项目、招商引资的重要指标,新上项目坚决进行环评和落实“三同时”,决不引进破坏资源、恶化环境的项目。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与运营管理,黄冈市区和武穴、麻城污水处理厂确保今年建成投入使用,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其他县城污水处理厂年内开工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落实耕地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按照开发整理造地、集约节约用地、重点保障工业项目用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荒地开发、废弃地整理和迁村腾地,继续开展市区和农村个人建房用地清查处理工作。

四、推进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积极投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按照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的思路,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实验,率先突破,切实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新路。充分发挥黄冈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圈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工业、农业、旅游、劳务等方面的协作配套,形成在城市圈内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区域经济融合中加快发展、奋力赶超。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拓宽思路,实行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在突出重点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现代农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新招商方式,积极适应沿海产业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转移和配套转移的新特点,大力推进产业集群招商,实现由“单个企业招商”向“产业整体引进”转变,从“承接产业”到“对接产业”转变。精心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参与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

加强对外经贸工作。坚持引商引资引智和外资外经外贸并重,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外资利用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培育出口品牌,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重点抓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和农产品出口。加强外经外贸和外汇服务创新,积极推进黄冈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工程承包、服务外包、海员外派和经济技术协作。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继续推进商贸企业和部门企业改革。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探索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完成县属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部门

篇二:2004年黄冈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2月16日在黄冈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 长 刘善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2003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落实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举措,经受住了“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比较坚实的一步。

——紧紧抓住第一要务,促进了市域经济全面发展。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实行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一起抓,基本做到了速度、质效和后劲相统一。全市完成GDP38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完成财政收入24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业“五带十区”工程全面启动,特色农业和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转化增值率明显提高,农业增加值增长3.4%,是近5年来的最高增幅。工业产销和质效同步上升,工业增加值增长9.9%,利润增长11.9%,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3.9%,为建市以来最好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6.5亿元,增长9.4%;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分别达到256.8亿元和202.7亿元,比年初增长20.4%和8%;旅游、教育、房地产、现代通信、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增强了经济发展的体制活力。以民营化为取向,以破产重组为重点,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国改民的比例达到8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70%左右。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农民负担继续减轻,乡村两级组织和农村义务教育运转基本正常,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初步展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取消了一批审批和收费项目,行政服务中心、财会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心和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全面启动并规范运作。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县市经济“一主三化”进程明显加快。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对公检法司等部门实行了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乡镇配套改革、国有农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都取得新的进展。

——全面启动“三个百亿投入工程”,培植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市委关于在“十五”后三年完成能源、交通和招商引资各投入100亿元的要求,坚持把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支撑,把改善环境作为投资创业的第一要素,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赢得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39.3%。全市实现外商投资49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6%;引进国内资金到位40.3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7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99个,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相继落户黄冈。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黄冈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已成立公司并开始运行,江北一级公路、干线路网、县乡公路、大中型水库整险、遗爱湖综合治理等重点建设工程和黄冈天然气、大别山生态旅游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积极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提升了黄冈的城市形象。坚持抓市区带全市、抓本级带下级,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上年、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市直招商引资、国企改制、工业园区建设在全市起到了示范作用。市区十件大事大多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成功承办了省运会篮球比赛和全省农民秧歌比赛,举办了第三届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全市运动会、大别山农民科技节、香港招商洽谈会等节会活动,扩大了黄冈的影响和知名度。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区投入城建资金5400万元,新建和配套了一批促进投资创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市政设施;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门前四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取缔麻木和摩托车非法载客营运,市区形象焕然一新。各县市累计完成城建投资7.2亿元,实施项目1210个,县市城区、中心镇、口子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有了新变化。

——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了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高度重视“非典”防治,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严防死守和科学防治,有效控制了“非典”疫情扩散和蔓延。层层建立就业再就业责任制,千方百计改善就业环境和拓宽就业渠道,全市发放再就业优惠证

2.7万个,净增就业岗位1.8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格按规定将社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发放;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分别增加1.4万人、3.6万人和6700人;健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纳入低保的城镇居民达到17.6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快“福星工程”建设,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4万人。大力实施扶贫济困工程,全市未解决温饱人口减少到45万人以下,温饱巩固率达到91%。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4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292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4%和38%。

——切实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完善了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征求和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委员提案的办结率、满意率进一步提高。大力“打造平安黄冈,创建安全城市”,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高度重视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加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经济责任审计、大案要案查处和源头治腐工作力度,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市直机关“三评一促创五好”活动,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有了新提高。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各类各层次的教育进一步发展。积极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史志修编等事业繁荣活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健全城乡预防、保健、医疗网络,改善了居民就医和卫生条件。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继续提高。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整治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问题,保持了低生育水平。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同步提高。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统计、档案、保密、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发奋努力的结果;是历任黄冈领导打下良好基础和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与关心支持的结果;是驻黄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结果;是上级有关部门、外地黄冈籍人士、国内外各界朋友尤其是来黄冈投资的外地客商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黄冈建设的各级领导和海内外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低,部分主要指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没有圆满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市场主体尤其是本地创业主体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家严重短缺;各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低;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城镇低收入居民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隐患不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政府职能转变的步子不够大,有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粗暴和腐败行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4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改一培育”(改善环境、改革体制、改进作风和培育市场主体)和“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工作方针,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坚持“从一抓起,实干兴市”的工作方略,大力实施项目立市、工业兴市、人才强市、改革活市、依法治市战略,全面推进三个百亿投入工程、农业五带十区工程、扶贫济困工程、文明创建工程、干部人才素质工程,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力保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好地实现就业增加、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居民增收,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2%,外商投资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和5%;全年净增就业岗位2.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确定并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有比较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世界经济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加快,国际投资、贸易进一步看好中国,为我们扩大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黄冈市政府工作报告)大扶贫济困力度;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武汉城市经济圈正在崛起,为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有比较良好的现实发展基础。我市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已开工和今年可望开工的过亿元项目有30多个,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通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一些特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正在壮大;通过加大“一主三化”和国企改革力度,县域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日趋活跃;通过县市领导班子成功换届,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

性进一步增强。三是有十分紧迫的自身发展要求。黄冈是个欠发达地区,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够,在当前全国特别是周边地区竞相加快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要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逐步缩小同全国、全省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千方百计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

今年政府工作重点抓八个方面:

(一)进一步突出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力度

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谋发展的第一举措。坚持以提高质效为中心,以工业项目为重点,实行内资外资一起引,引进项目、资金、品牌、技术、人才、管理并重,进一步完善领导带头、部门联动、政策引导、重奖激励、全民参与的招商格局,强化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招商和以安商促招商,在切实抓好汇源、天颐、太子奶、中水集团、神龙纺织、华新水泥、台湾顺天堂、美国杜邦、比利时高格等现有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的基础上,再集中力量新引进一批投资大、档次高、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力争今年全市招商引资突破50亿元。

千方百计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结合招商引资突破性地加大工业项目投入,确保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占三分之一以上。继续抓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事业项目建设,能源方面,重点抓好黄冈电厂、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和黄冈天然气工程等项目;交通方面,重点建设阿(内蒙阿荣旗)深(圳)、武(汉)英(山)两条高速公路黄冈段,江北公路及其连接线、红(安)武(汉)、阳(逻)黄(州)三条一级公路,以及国省道二级公路190公里和通乡通村油路750公里;农林水利方面,重点建设名优农产品商品基地、退耕还林、中德林业合作项目、大别山火险综合治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16座大中型水库整险加固和白莲、明山、金檀三个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公共卫生方面,重点建设市县两级疾病防控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县市传染病区、乡镇发热门诊项目;生态环境方面,进一步抓好大别山生态旅游和遗爱湖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继续加强同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投资计划。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四制”,确保工程建设质效。

下大力激活多元投资主体。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全力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同金融部门的沟通与衔接,积极推荐优质项目,配合处理不良债务,更多更好地利用银行信贷投资;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大胆放开投资领域,吸引和集合民间资本搞建设,力争民间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锲而不舍地改善创业和发展环境。围绕打造“低成本、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环境优势,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完善办事规则和程序,加大破坏经济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周到、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大力开展A级信用城市、最佳金融信用县市、信用企业、信用农户和信用金融机构的创建活动,打造信用黄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市场监管,深入开展医药、食品等各类专项整治;坚决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快构建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毫不动摇地重点抓工业,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认真制定和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结合启动“十一五”计划编制和抓好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加快出台和完善全市新型工业化规划。处理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关系,注重通过加快信息化、应用高新技术来带动工业化;通过融入国际化、提高开放度来推进工业化;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引资金、换技术、搞招商来加速工业化;通过推进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产业聚集,积极呼应和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在更大范围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培植和形成大产业。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作用和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重点抓好产业政策制定、园区规划建设、对外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投资等工作。

着力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精品名牌。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高新产业”的思路,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轻工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机械电子五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利税过千万元、过亿元的工业小巨人,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工业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精品名牌。

继续加快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础先行、滚动开发”的原则,以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为重心,抓好各类开发区的定位和整合,推动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建设一批服务优良、管理规范、功能完善、产业配套、优势明显的经济开发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支持老城区企业往园区搬迁改造,吸引外地客商到园区投资办厂,鼓励本地民间资本向园区集中创业,促进资金向产业、企业向园区聚集,以园区为依托打造产业集群。

努力提高黄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坚持统筹开拓城乡市场、工业品与农产品市场、市内与市外市场、国内与国外市场,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类行之有效的节会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拓展黄冈产品市场空间,争取更多的黄冈产品进入国际采购网络和国内大超市。深化物流企业改革,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流通组织形式。大力开拓服务业市场,重点抓好旅游、教育、房地产、现代通信、文娱健身、社区服务等新兴消费热点的培植。启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打造精品景区,强化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行业创优,扩大旅游经济规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推动教育消费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大房地产开发和监管力度,放开搞活土地和住房二级市场,扩大城乡居民住房消费。

(三)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决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目标,力争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有较大改善。

大力实施“五带十区”工程。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走以龙头企业带大产业、以产业组织农民的路子,进一步盘活盘强现有龙头企业,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集中连片建设高效优质农产品基地,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种养。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和

篇三: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2日在黄冈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刘雪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连同《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黄冈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黄冈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2.3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4.7%。全口径财政收入99.7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4.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9项指标也都实现了翻番。我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先进市、群众体育先进市和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50个单位或单项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被中央和省级媒体誉为“黄冈现象”。

过去五年,是重点项目建设突飞猛进的五年。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和鄂东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和黄冈长江大桥、黄鄂高速公路、大别山旅游公路、黄州火车站扩建改造、麻竹高速、九江长江二桥北岸接线等重点项目动工兴建。长江堤防全线加固,达到抗御1954年型特大洪水标准。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建设了一批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项目。特别是仅仅用1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目前世界上主跨最长的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黄冈长江大桥前期工作,仅仅用128天时间完成了2个主塔墩62根基桩施工任务,创造了国内重点工程前期工作的“黄冈速度”和国际同类桥梁建设的新纪录!过去五年,是工业经济快速成长的五年。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产业总产值首次分别突破100亿元大关。湖北祥云、兴业炉料、大别山电厂、华新(武穴)水泥、黄冈伊利、鸿路钢构、李时珍医药集团等7家企业年产值过10亿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窑炉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钢构产业基地和华中地区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医药产业和建筑业规模居全省第二位。拥有中国名牌2项、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7个、湖北名牌3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35件。这些都已成为“黄冈制造”的闪亮名片!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农村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建设和工业园区开发齐头并进,城乡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城镇建成

区面积达到422.3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100.2平方公里。黄冈市区主次干道基本完成了刷黑改造,园林绿化全面加强,尤其是遗爱湖公园的建设,彰显了古城黄州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味,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黄冈的大地变绿了,环境变好了,城乡更美了!

过去五年,是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836元和4634元,年均增长15.2%和11.9%。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4.4平方米和42.2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15.2平方米和18.6平方米。家用小汽车五年新增4万辆。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6.5万人次,城镇和农村低保人数分别达到14.1万和35.8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五年来,在推进老区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全市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创先争优的激情空前高涨。黄冈,已经站在推进跨越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黄冈实际出发,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做大总量、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工业经济快速成长,建成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33个、乡镇工业集中区39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7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7家、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56家。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45.7亿元,年均增长27.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4亿元增加到51.9亿元,年均增长35.5%。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推进,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7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92家。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6.5万吨,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奶牛存栏2.4万头,多种经营基地面积690万亩。整耕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8.3%。完成人工造林139万亩,退耕还林23万亩。全市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5.5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年均增长15.5%。服务业加快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全面推进,建成农家店3437家,村级综合服务社1266家。金融、保险、通信、石油、烟草、房地产等行业长足发展,物流、商贸、餐饮酒店业提档升级,旅游业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创建旅游强县1个、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13个,新建4A级景区8个。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81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亿元。

(二)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大干项目年”、“大干项目提升年”活动,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五年完成投资2111.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累计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51.1亿元。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44亿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0公里,居全省第二位,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建设通村油路12702公里,实现了100%乡镇和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95%的行政村通客车。水利建设,争取国家和省投资31.8亿元,完成了205.7公里长江干堤、60.2公里长江回水堤防整险加固工程,除险加固百万立方米以上病险水库106座,更新改造大型泵站16座。取得了2010年抗洪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能源建设,建成了大别山电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鄂东500千伏环网和天然气工程。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2.3万户。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市区累

计投入城建资金25亿元,基本完成了“一湖二十八路”建设工程,启动了市博物馆等五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深入开展“四城联创”,集中治理违法建设、噪声污染等问题,更新出租车和公共汽车,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县市城区总规编制完善率、详规覆盖率达到100%和70%,建制镇、乡集镇和村庄规划覆盖率分别达到83.3%、68.5%和46.5%。城镇建设完成投资75亿元,县市城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

(三)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验收达标,农村建房规划和用地管理得到加强,土地流转326万亩,林地流转206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逐步建立,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中财力解决了一些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投资、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五年净增247.5亿元,市县两级全部进入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单位。英山农村合作银行正式挂牌。融资平台建设与开发性金融合作不断深化,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全面推行。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价格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8.5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1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到329个。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新推行河湖库长制,启动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11个垃圾处理工程和大别山电厂脱硫装置,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10家,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推进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67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14个,总投资2068亿元;累计利用外资5亿美元,年均增长21.6%;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4.9亿美元,年均增长5.8%。成功举办了全国基础教育黄冈论坛、首届中国·黄冈大别山旅游节、第六届第七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和全市第二届运动会等重大节会活动。成功实现了国际友城关系建设的新突破。

(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围绕打造黄冈教育品牌,优化教育布局,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农村初中改造、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合格学校建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全省领先,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4万人,高等教育实现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深入开展市校市厅合作,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95项。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卫生院68个、村卫生室121个,6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8%。成功应对了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黄冈市社会福利中心等一批民生项目投入使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4个,农家书屋3026个,建设了市文化中心、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创作了《李四光》、《东坡》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影视基地建设和影视制作实现重大突破,电影《黎明行动》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统计、调查、气象、防震、民族、宗教、方志、档案、保密、经研、对台、侨务等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五)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市政

府承诺并完成了50个方面10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人员25万人,就业培训52.7万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连续5年以年均10%的增幅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团风县、黄梅县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4万人。为636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救助,免费为37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建设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9万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归集率、增值率不断提高。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495处,223.8万农村人口喝上了自来水。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对1162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4亿多元,搬迁扶贫1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7万户,解决了40万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

(六)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和谐黄冈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效能政府建设,各级政府执行力和公务员能力建设得到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创新完善综治维稳信访联动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法务前沿”工程在全国推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视频建设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加强应急管理,妥善处置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安全生产工作和消防工作连年获得省政府表彰。加大食品、药品、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健全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责任目标。强化审计、监察工作,深入推进源头治理,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支持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建设发展。四川灾区援建、对口援疆和南水北调移民试点安置工作得到国家和省充分肯定。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始终坚持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3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2%,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2%,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同比净削减2.78%和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5,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这些目标的全面完成,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又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社会团体,向驻黄部队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黄冈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规模总量较小,

市场主体偏少,综合实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消除;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欠账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不够快,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很重;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需进一步强化,执行不力、效率不高、自律不严的问题仍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黄冈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制定了《黄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纲要(草案)》对“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从外部环境看,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扎实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即将启动,使黄冈处于多种比较优势的叠加期,发展的宏观环境十分有利。从内部条件看,通过全市上下长期不懈的努力,增强了体制机制活力,培育了一批工业园区和市场主体,开工建设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我市进入了城镇化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基础设施完善提高的关键时期、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我们有条件、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未来五年继续抢抓机遇、后发赶超,实现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全面实施“一区两带”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汉城市圈新兴产业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为把黄冈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十一五”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力争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十一五”末基础上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全市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达到44%和3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明显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5.95万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和1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到“十二五”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到56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人口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