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4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

图一说明:

哲学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其中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注意:在考研政治中,通常把“思维”等同于“意识”或“精神”,把“存在”等同于“物质”,常常忽略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因此在考生在复习中,可以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等同于“物质与意识或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但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别。考生心中有数即可。)唯物主义又分为三个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虽然这三个派别都把物质看做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做机械唯物主义,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等物质。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们都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而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所有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辨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

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同一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可知论的代表。

考点:

2010年的考研政治大纲中,这部分内容一共有四个考点: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考试题型:

就历年的考研真题来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策略:

建议考生在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一方面,重点掌握以上的知识框架(图一),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体系;另一方面掌握不同哲学派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等。

图示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考生们常常混淆这几个概念。

首先,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辨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不同之处,一方面就在于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同(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一》);另一方面,它强调“辩证”。辩证,即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看问题。与“辩证”相对立的概念是“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即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不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就有反作用。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关于这五大观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三》中详细讲解。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

其次,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显然,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联系、发展的世界。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以及考点分析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四》中进行阐述。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否定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如孔子的“生而知之”等。而马克思的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当中,从而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划分了界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从而否认了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于此不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一方面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就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其具体内容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五》中讲解。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以往的历史观不同,马克思主义是用唯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这部分内容与前三个内容相比,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两个部分。其具体内容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图示复习法”之六》。

图示说明:

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以及实践观这五大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派别,首先要回答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同以往的唯物主义一样,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这样就形成了物质观。物质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的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马克思的回答是前者,即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这样就形成了运动观。既然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那么物质的运动是在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中运动的,于是就形成了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以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物质的看法、

对时空的看法等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的

篇二: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体系,主要包含基本的知识、原理的结构(含重点、难点、疑点),这些考点的内在联系构成了彼此联系可供大家理解记忆的框架,在这里变换成一目了然的框图,不仅便于理解,也便于大家记忆,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在复习中避免要点的遗漏。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图一)

辩证唯物论——本体论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实践认识论——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社会历史观

哲学 —— 基本问题

一、辩证唯物论 物质论

意识论 (图二)

主要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论

物定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论

论何

者 特征:阶级性+实践性 为意义: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世

第 唯一观

思维性 心基本观点:思维决定存在

关 主要形式: 主观唯心论——唯我论

问 系 可客观唯心论——精神实体

两题

存在者 错误根源: 认识论根源

论方

有 社会根源

联系运动 变化发展 统

不一

可性

孤立静止片面 论

(图三)

物质论 (图四)

歌谣: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1

运动是有规律的

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定义:列宁 可感知——可知论

物质

哲学范畴——区别于具体形态 意义:划清与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界限 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实践意义)

运动 —— 物质存在形式 时间与空间

定义: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特点: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 规律 意义:反对宿命论

区分:决定论vs 非决定论

(图四)

物质论

自然的产物 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 作

社会的产物能动性与尊重客观性的统一

本质

人脑的机能对存在的反映

(图五)

质量互变规律 —— 变形

(二)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 变因(动力)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变向

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

2

意识论

(图五)

二、唯物辩证法

质辩

证法心

(三) 五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图六)

质量互变规律图示(图七)——变及其形式

特规 数量增减 定 质 庸俗进化论

有性

场所变更规模

质保

程度 量质变 根本变化爆发式 ——对抗

的持

速度 限量 旧质态新质态非爆发式——非对抗 度的 激变论 (图七)

对立统一规律图示(图八)——变的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果共存 存在的:无处不在 同一性普遍性无时不在

相互渗透 (相对的) 性质的:共性——个性 矛盾即特殊性(实践意义) 对立既两点论: 一分为二 & 合二而一 又

相统排斥 斗争性对主要矛盾 & 次要矛盾

一立互

否定 (绝对的) 重点论

矛盾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图八)

否定之否定规律图示 (图九) ——变的趋势

三个阶段 两度否定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

第一度否定 第二度否定=肯定 (回复到起点) 麦粒(种子)麦株(植株) 麦粒(收获)辩证否定:

发展环节

②①联系环节

扬弃:又既保克留服

自我否定3

(图九)

螺旋式上升图示(图十)

=否定之否定

(肯定) 主视图

俯视图 (图十)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 认识的本质——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2. 认识的能力 3. 4. 5. 6.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结果及其检验

7. 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过程(图十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观察)

(假说)

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

实践标准

(实验)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论)

感知表

觉觉象

概判推念断理

直具低接体级

4

间抽高接象级

狭隘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

经验论唯理论

历史唯物论

主要内容

(一) 结构论(见社会结构图)——静态分析 (二) 动力论 ——动态分析 (三) 人论——社会主体

(二)动力论

社会历史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定义唯意志论

客观性 特点对 宿命论

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

社会动力系统示意

5

篇三:张俊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有逻辑图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张俊芳编讲(马哲和科社部分)

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二、主要考点

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主要考点精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实践基础、理论来源。

(1)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2)实践基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

础。

(3)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初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一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考纲第二、三、四章)

二、大型分析题需要背的原理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本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

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

2、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规律原理。

(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 (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3、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4、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

(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 (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大综合: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1)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2)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6、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但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不是可有可无,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2)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3)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7、真理及其客观性、具体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

(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2)真理的具体性或(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图解)具体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