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9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

龙源期刊网 .cn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 作者:王伊琴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0期

摘 要 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共课后进行的关于马克思注意哲学中实践的理解的哲学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观点,把实践的原则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哲学对整体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 本质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观点,把实践的原则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把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和客观世界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规定为自己哲学的研究任务,把主观见于客观并反映客观实在转化为自己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揭示了唯心主义的本质,也指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决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

2实践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时,要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实践的观点去思维,从而超越传统教科书哲学,是人类解放的需要,也是铁的必然性。铁的必然性无法制约与取消,所以我们必须以一定的科学规律演进而发掘,在整个过程中,反思的批判的哲学突破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教育体系而存在的传统教科书哲学,而是晋升到抽象的物质本体论,也就是哲学基础、实践哲学。实践始终和变化的东西打交道是面向未来的,呈现不同的样态,而理论确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

3 对实践的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更加明确和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劳动实践的过程和构成要素,实际上是从劳动的过程和要素的角度为劳动实践做了科学规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1

哲学与思维在大学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的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寸步难行。哲学具有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运用哲学思维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人民的实践活动取得成功。

同样,在今天,哲学与思维指导我们大学生生活上依然闪烁着耀人的光芒,让我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锐意和进取的朝气,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下面试浅析哲学与思维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

大学的生活和我们过去的完全不同,我们要在远离父母的情况下与同学居住在一起,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每天在一起生活,就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个时候如果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特殊性”原理来看待问题那么宿舍的关系会和谐很多。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整个宿舍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每个人都与宿舍的其他人有着联系,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而忽略整个集体的利益。例如其他人休息时需要轻缓地走动等等。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是极其复杂和多种多样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从表面上就能很容易地看出来。所以有时需要把自己的感受对其他人表述出来,这样才能使所有人明白某些问题的所在,而不至于将小问题积压而爆发不可收拾。在沟通交流,尊重他人的基础上的宿舍生活肯定会比只顾自己要来的愉快舒心。尊重宿舍的多样性,尊重他人的意见与看法,争取创造一个

“和而不同”的和谐宿舍!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我们的经济尚未独立,大部分的开销还是由我们的父母来支付。所以消费时我们要注意度的问题。必要的消费不能省,但量变引起质变,超出了必要消费的范围,则变成了奢侈浪费。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消费的额度。

在学习生活之余,大学生活中还有其他的方面。如社团或打工,增加阅历,减少家庭负担。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对我们的发展极其有好处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我们初步地接触社会,就能更加明确怎样的发展对我们的未来有好处,更明确自己的不足,从而更有目的地加强自我。但是,我们需要处理好这些实践活动与我们的主业:学习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矛盾分析法看问题,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矛盾双方

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一般说来,其中有一方是主要的,另一方是次要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指起指导作用的、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 ,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但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反过来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矛盾的总体的性质发生一定影响。分析自己的情况,找到自己主要的问题是学习还是实践,以此决定每时每刻的重点,用集中的时间来解决自己的事务。

在大学中还有一样是生活中不会缺少的。已经常年的我们会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谈恋爱也可能我们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样我们要正确的处理这样的情况。一切皆有规律,爱情同样。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很重要但是前提是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前提!爱情似乎是大学校园里最不缺的东西,情侣是大学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似乎不恋爱的人才是异类!但是为什么而恋爱?为了恋爱而恋爱的人往往分手的多,因为它违背了恋爱的规律!因为寂寞无聊而恋爱;因为别人都恋爱所以我也恋爱——这些理由都忘了恋爱是因为爱情本身——于是结果往往是受到伤害。爱情需要人的经营但是决不能强求,遵守爱情的规律才是享受爱情的美好的基础!

再回想,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哲学思维上看,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我们有得,也有失,我们受挫,我们成长进步。所有的一切都是密切联系而又矛盾的。有时候我们尽力让事情变得更完美,但总会有遗憾。

大一的时候由于进了学生会,工作的事情多了,而去图书馆的时间却没了,现在想起来总有点失落,但我们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大学不仅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学做人,做事的地方。经过大一这年的生活学习,我觉得自己确实学到了不少,也进步了不少,像我们参加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我们懂得积极摸索,虽然会有困难,但我们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事情有进一步的发展。

再说,大学是个小型社会,我们必须得适应,他是我们真正进入社会之前的必修课。你可以看不惯一些东西,但是你应该学会接受——如果你没法改变那一切的话。 如今的社会很现实,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不公平的事多的是,别总抱怨不公平,你的不公平对别人是公平的,辨证法——高三时学的,忘记了?

告别了高中枯燥乏味而忙碌的学习生活,玩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都想把以前没机会玩.或者由于某种限制不能玩的科目给补回来。玩和学习可以看作是

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的矛盾。对于我们来说,玩和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从对立性上看,玩和学习都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二者此消彼长。但是,如果合理处理二者的关系,二者是可以共融的,也就是统一性,假如我们带着玩后的好心情去学习的话,那么学习肯定能够事半功倍,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感性的人,学习会受心情的影响。传统观念里,玩一定会影响学习,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片面论,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否认了矛盾的同一面,这是思想保守的表现。从另一方面想玩和学习是两个独立的矛盾,是我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两件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处理问题办事情时,应当先抓主要矛盾,后抓次要矛盾,避免胡子眉毛一起抓。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认为学习是主要矛盾,玩是次要矛盾。在二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当牺牲掉玩的时间,集中精力搞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当我们考完了、放假了,玩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无忧无虑的玩了,但是还是要抽出点时间来学习。很多同学认为哲学没有用,只能耍耍嘴皮子。其实不然,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哲学知识处理问题,只是自己没有发觉罢了。哲学不是具体的科学,不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它是各个学科的抽象和概括,同时渗透在每一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思想中。如果具体科学是世界本质规律的个性那么哲学就是它的共性。哲学存在与具体科学当中,具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体现,也是哲学的妙处所在。

真正的哲学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它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弃旧创新,生机勃勃。思想意识、文化观念、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的破旧立新,必须依靠哲学的引导才能够实现。 大学生活是走进社会的前提基础,在大学里学会充分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立统一思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区别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使我们在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出现的种种问题。但是在大学里,有时工作、学习、生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的话,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有一双洞察一切的慧眼,正确认识生活中各种矛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那双慧眼就在我们的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学会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可以有助于我们成功成材。举个我们在大学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工

作与考研。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两个选择。从短期来看,这对矛盾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要解决这对矛盾,必须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考研,要么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考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

是暂时的,工作是迟早会面对的。因此,就有了先考研后工作和先工作后考研这两种兼顾二者的选择。先考研后工作,就可以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工作能力势必比刚毕业的本科生强。相反,先工作后考研,有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就可以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专业,学习上也会更有针对性,不会像应届生那样,整天不知所措,一脸盲目。

哲学思维离不开我们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活也离不开哲学与思维。套用方东美先生那句“哲学虽然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 让我们借助哲学思维这双慧眼,一起探索大学生活的真相。关注大学生活中的哲学,然后运用哲学思维更好地“规划、认识、理解、创造、珍惜、享受我们的大学生活”吧!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对人类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理论工具,它的产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意义;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条件和社会科学条件为基础的,其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社会条件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满足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应用而生的。

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是机械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矛盾斗争也使无产阶级不断走向成熟,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欧洲先后爆发了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起义不仅使工人阶级逐渐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发展成为一个自为的阶级而且也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无产阶级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但是,在当时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和流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其自然科学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出现了星云假说、地质演化论、有机化学和尿素的人工合成等新的自然科学学科和自然科学发现,特别是出现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显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和辩证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启发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最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具备崇高的理想和献身精神,强烈的批判精神和超越精神,他们系统地研究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著作,熟悉和通晓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这为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精深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对整个世界睿智般的理性思考,它的产生对当今社会有重大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主体观,对主体是什么做了科学的规定。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是无所不包的万能的“主体”,而从事现实活动的人不过是理念的化身。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归结或等同于“自我意识”的神秘主义观点,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主体人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无疑“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是“类的存在物”

即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又不仅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意味着人是实际活动和实践创造着的现实主体。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和把握的主体,就不再是唯心主义哲学所讲的思维、理性、观念、自我意识的化身,也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讲的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一种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在自然世界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上,现实地塑造属人的自然、属人的社会历史的实践创造者。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与现实的人彼此相关的感性世界的本质,从而建立了全新的客体理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因而也就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自我意识的自满自足的对象性活动,进而把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物——感性世界看作是外化的自我意识,认为“对象不过是对象化了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外化就是创立物相”。而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能动创造属性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解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因而人与他周围的世界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设定的关系,亦即对象性的关系。这种观点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的和人的对象性实践活动的相关性,既批判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抽象的客体理论,又科学地确立了“感性世界”这一客体的理论。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重心转移,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所思考、所研究的重心,是与主体人息息相关的感性世界,所要揭示的是这个感性世界生成、发展的现实本质及现实基础,以及认识和把握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对人所生活的感性世界的生成和发展的作用与意义。它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把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推进到“主体性原则”,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革命变革,在哲学功能方面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革命变革。

参考文献:

【1】肖安邦,孙兴玲, 2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中国社会出版社

【2】吴德勤, 2004. 永远的马克思. 上海大学出版社

【3】王雨辰,胡贤鑫,朱书刚, 20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湖北人民出版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