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8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唯物论

?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1

? 在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由主要方

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之间,矛盾的主次方面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

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争取处理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要求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

? 事物的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应当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

性相统一的原理,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经历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

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切忌孤立的,静止的,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认识论

? 主观能动性区别于物的特点。表现为想和做,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主观能动性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制约。我们要充分的、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 想问题不能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

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与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真理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 实现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比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

可靠的感性材料。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实践;二是认真思考,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 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人们应当不断

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坚持以矛盾分析法为核

心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中有特殊的作用,要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的特征。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活动是其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

? 实践的作用: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推动

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

一标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 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自觉投

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要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转变。 ?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改造世界有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

观世界两个方面,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人在社会中的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

世界都离不开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价值观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观点。

?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

达县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 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各种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道

德原则,又是社会普遍倡导和人们应当遵循的正确价值观和价值取向(1、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3、使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

心。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

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总的要求: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

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正当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从整体着眼,坚持集体主义。

? 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当做到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确立社会主义主人

翁的思想意识,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

人生观

?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

3

?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

又相互依存。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人生的

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 ? 人生贡献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尤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

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时代有不同的

理想。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都有重要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必须把

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 要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要艰苦奋斗,发挥主观能

动行,在奋斗讲理想转化为现实。

4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实践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自身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幸福观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

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搞清楚的几个概念。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三种形式。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7.唯物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辩证唯物主义是现代实践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唯物主义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

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9.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给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以逻辑抽象、直觉抽象的思维方式穿透相对善变的现象直达背后隐藏的、稳定永恒而持久本真的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其中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实践根源。首先,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张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

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从推翻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到旧民主主义的灭亡新民主主义的建立,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

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能力也是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具代表的理论成果。毛泽东的辩证哲学思想有: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其中,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独立自主,即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我们立国、建国的一个根本方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第三、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第四、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938年 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要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从一

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不断发展。

《辞海》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层次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层次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思想、风俗等。中国传统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时代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而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己的特征,如同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长期保存下来的最重要的理由。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其文明成就曾引领整个中世纪的世界史。与西方相比,东方儒家学说可以说是一种更多地涉及精神层面的经验型学说,它不重视那些形式逻辑的辩论。中国文化重经验,追求简约。对中国人来说,只有经验行得通的道理,才是真理。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要管用”是东方人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四书五经”之所以被中国人列入至尊宝典,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经验之谈;《大学》之所以是中国儒生必修之书,就是由于它谈的是如何获取经验性知识的大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中国近代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经过种种尝试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哲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在辩证法和唯物论方面的相通性。二是以人为本方面。中国传统

篇三: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综述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5-2016

学年度第1学期

教育学文献综述

摘要:哲学应是人们为了认识自身与世界而生的学说,本质在于“认识”。无论人在历史中如何用自我的头脑编织出神、妖魔、天使或者精神的幽灵,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符合人的且是具体的人的才能切实的引导人。任何脱离具体历史的,都将在自我构建的狭小中死亡。而人类自我引导和发展的关键便在于“认识”。尤其是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出现问题、精神文化即丰富又混乱的时代,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引导人和社会走出困境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特质社会的意识形态阵地的问题,还关系到人自身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哲学方向、认识论研究

前言

“ 幸福才是目的,哲学只是一种工具”——维尔·杜兰特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历经多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古希腊时期,哲学是本体论学说;中世纪的欧洲哲学苟活于神的阴影下;近代欧洲,哲学转变为认识论学说,而在德国古典学派黑格尔那里哲学则是方法论。哲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人所用拥有的最珍贵的宝石,是一切科学学说的始母。但是,和所有母亲一样,当自己的孩子长大吸收完养分后便会扭头离去、甚至还会反加鄙视,这便是哲学的现状。有人说哲学死了,死在它本身的宿命里。 当我们试图去把握这个世界,当我们企图去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时,于是哲学誔生了,然而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卑微和无力时,当我们知道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我们的视域时,哲学就无可避免的死了。 我们只能活在我们的世界。固然,哲学有其双重性,来源于人,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学说。但是当人类有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未知、或者面对康德“不可知”的鸿沟时,人类深深的为自己经验的局限与狭小所挫败,那么哲学追求的是什么? 引用《哲学的故事》中的一句话“幸福才是目的,哲学只是一种工具”。当尼采、维特根斯坦解决了所谓的“哲学问题”时候、他们实质上只是推翻了哲学问题,推翻了分析哲学以及形式的哲学。为了“哲学”而变得愈发自我晦涩,构建出一个只有他们这个小圈子才能看懂的术语,这样的“哲学”也许才是“哲学已死”的原因。只有回归到链接人自身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回归对人现实认识的指导,这样的以人为本的“认识”的哲学才是人和社会所长久需要的,才能够为人提供正确的认识指导。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传统的认知开始发生改变。“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后,中国知识界否定了以前经院派哲学的做法,放弃了固有方法论来演绎“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不仅是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同样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冲击。市民社会层面,人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和认知体系被冲击的支离破碎,面对世界学术思想的涌入和思想枷锁的进一步废除,国内学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和学科分化。固然学术的百家争鸣、民众面对新思想是好的,但是精神领域的混乱动荡却越发的明显恣肆起来。必须明确,自由不等于混乱;选择自由不等于放弃秩序、放弃阵地,任何脱离自身具体情况的浪漫空想都有着混淆精神引导的危险。“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体现的核心是一样的,无论如何学术解释,都不应忽略的是具体的人与社会。实现对人的指导,引领人民走向幸福才是哲学出现的目的,而不是空洞的勾画蓝图。面对自改革开放至今的精神混乱现象,政治方式的阵地守旗一样需要认知清晰明确的旗手。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对近代认识论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观角度的革新,带却意料之外的没有形成自己独立详尽的认识论。这使得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存在理解和解释上的困难

和风险,这种困难不仅仅体现在用其他的知识结构来增补性的解释,还出现在容易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源性角度的理解。面对当前时代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盛行、信仰模糊的情况,每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应有符合其自身经济政治文化的认识指导来引导民众的精神走向和精神价值的自我满足。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认识论引导,我们有理由充分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并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解,而不是变成一种政治形式的旗帜束之高阁。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人是自然界所孕育的物种之一,但又区别于其他物种。从人肉体组织、生理特征以及所处的自然条件等角度来看,人与其他动物是等同的。人这种生物的意识自觉为“认识”并在主客体的互相作用的活动中中,创造了“人类”以及人类的历史。这种使人成为人的意识——“认识”,便是人在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行成的,使“人”脱离于自然性的区别。

认识起源于哲学意义上“人”的出现。当“人”从自然界中苏醒并分离出来时,“人”区别于自然的本质性的类存在便体现为非自然性,是无自然的。而认识作为从“人”意识的非自然世界到自然界的非人世界的过度、联系,必然成为“人”从自然和自身获取知识的来源。因此,于“人”而言,认识是人实现自我发展和其他一切活动的必由之路。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结果——知识,与认识的过程的学说。对于认识论的研究陈述也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现,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认识论从单纯精神的、抽象的领域拉回到了具体的人间;打破了原有的抽象孤与立,树立了辩证联系的观点。

一、国内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

(一)传统的苏联体系——反映论

关于反映论当前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反映论仅仅是恩格斯和列宁所提出并不断强调的,是恩格斯和列宁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而不是马克思本意。另一种则认为反映论是马克思自身意思的表达。两方各有论证,在此不进行论述。

恩格斯和列宁都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列宁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何等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同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表达了哲学家和普通人的观点是现实的表达、反映等意思。综上,反映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概念、观念,`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对客体的反映。 那么什么是反映?有很多种解释,《辞海》说: “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模写”。原苏联方面的解释是:“反映是人的意识、感觉对现实事物和现实过程的复写”。 定义的共同点在于把反映定义为主体对客体的复写、模写。但是不能被忽视的是反映论的能动性’。“观念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可见反映过程,即观念的形成过程,包含着人对移入人脑的客体信息的加工改造,而不是对客体的单纯的机械化的复制刻录。

这种认识论范畴的反映,我们所必须确定的前提是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的认识,即对观念的能动性改造。如果单纯的复刻、模写就像镜子成像一样简单机械的复写,这一点大多数动物都能做到甚至更复杂一些。但是作为认识论范畴的反映论,对人而言能动性不仅仅是体现在加工改造上,更重要的是创造。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对所反映于人脑的观念进行加工和创造,这一过程不只是对客观信息的改造同样也创造了人自身。这种反映有以下的特点:(1)客观性:反映的内容来源于客体。(2)主体性:客体以内容或观念出现在人脑的过程中是经过人主观能动改造的结果。(3)实践性:认识和反映都不是

孤立的机械的,认识和反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直接的,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的。

(4)互动性:作用是相互的,人脑在对信息进行改造的同时,客体的信息也在改变着人脑以及认识方式。(5)符合性:即反映所形成的主体观念与客体和规律的同一性或一致性。正确的反映结果,即正确认识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一致、错误的反映则相反。符合并不是机械的一致,而是在人的主观改造后的认识仍符合原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这里所提到的符合实际是指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问题,不同的认识论体系有着不同的观点)

(二)中国早期的认识论观点

基于早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及武装革命的历史前提,早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直接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早期党内许多领导人均有苏联留学背景,深受苏联理论影响,如李立

三、瞿秋白、王明、博古、张闻天等。因此,在中国革命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范式均是完全来自于苏联。建国后,新中国早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依旧有着苏联教科书模式的影子,延续列宁的思想坚守反映论的观点。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及苏联的变化的新局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出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与选择。认识论包含众多领域又十分复杂,近代哲学很多都可以说是认识论的哲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认识论出现了分化的趋势。不少学者通过自我研究学习完成了有自己研究特色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式,颇有自成一家之感。其较为典型,有系统影响的有科学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微观认识论、广义认识论和实践关系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等。

认识论研究发展第一次转折的政治意义更为明显,要大于学术意义,其目的是“拨乱反正”。在这文革结束和四人帮粉碎政治事件的背景下,全国的认识情况急需通过认识论上的引导来实现“拨乱反正”。但在之后的“真理与标准”这次讨论中虽然正确实现了引导,但是实际上其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关于认识论的相关学术结论,但确实的“解放思想”的观点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讨论同样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判断实践正确性、评判的标准又如何判断,这也引发后来一系列热点问题。认识论研究的另一次迅速发展发生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前后),研究重心从客体转向主体。这一趋势与中国早期反映论重视对客观事物研究的重视相关,既然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研究好客观事物后自然也就能够把主观的的认识。但是事实随着社会多领域的变化、认识论自身的僵局、现代西方的研究理论的传播,我国认识论研究方向的转变也随之而来

1.科学认识论。以舒炜光及部分学者组成的学术联合为代表。这种认识论立足于当代的科学知识、仪器和技术手段,将科学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高级形式和典型形式用以区别于传统的认识论研究。对这种以自然科学范式的认识形式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系统总结,就是科学认识论。他们把科学认识论与传统认识论相区别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研究其

1性质、结构、价值和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认识论的理论。

2.社会认识论。欧阳康等学者提出了“社会认识论”,认为它是关于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社会认识论以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认识、社会自身的总体认识和认识活动的结果作为研究对

2象,考察对社会的认识和社会自我认识这种特殊认识活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道路。

3.微观认识论。研究微观认识论,有着许多学者如李晓明、王天思、丛大川等。他们对微观认识论的对象的看法有着很多不同的见解和分歧。微观认识论认为以往的认识论是宏观的粗线条的,物质—精神-物质;实践-认识-实践等一般认识过程研究,而忽视了认识在物质世界不同层面阶段的细节研究。以往的认识论多以宏观的视角只研究人的意识与外界的关系,而1 《认识论研究二十年综览》 徐梦秋

2 社会认识论刍议》 欧阳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微观认识论所要研究的意识则是在发生阶段的细节和对外在世界的不同学科、不同层面的规律及多样性等等。

4.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是从逻辑推理发生的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形成过程和认识过程。当前主流的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研究认识这更多的体现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在认识论领域引发了较大的关注度,现在已经降温,坚守这一理论体系的人也已经减少。当前的认识论通常以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和人在成长中的认识观点形成的过程。因此,发生认识论更多的起到的是补完主流认识论不足的作用。

5.广义认识论。冯契先生提出了广义认识论,这与其他认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张对广义的理解认识论而不是仅限于认识论或者认识本身的狭义中,而且要研究“认识与智慧的关系”。他把广义认识论的框架概括为四个问题:感觉能否给予客观现实;理论思维能否把握

3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逻辑思维能否达到具体真理;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如何培养。这既

涉及当前认识论领域的知识,又涉及中国传统哲学中天道的智慧。他的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中国传统哲学“体(认识的对象)用(认识的内容)不二”的观点。

6.实践观点的认识论。以高清海为代表,提出了“实践的观点的思维方式”。那么什么是“实践”呢?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多种不同形式、层次和类型,但是究其每一种思维方式都体现为不同特点的认识论。如高教授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去观察、认识一切哲学问题的,因而必须把它看作马克思用以解释和说明全部世界观问题、区别于以往哲学观点的新思维方式。高清海先生所提出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人的诉求,这种所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打破传统自然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史观的等级制、 条块式分割,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分立、转化和统一的辩证方法论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亦可说是人化自然本体论)主客体统一辩证法和主体建构客体

4与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与日本学者广松涉提出的“关系本体论”有着相近

之处,两者都强调了立足于人使之主客观联系的关系上出发,不过高清海先生所强调的是人角度出发的认识论,而广松涉先生更强调的是“物与物”的关系。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各领域的变化发展,认识论领域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的具体原因包括:对特殊政治历史时期后中心自我认识和定位的反思要求,急需认识论的引导;对马克思一些重要文稿的新的研究阐释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和动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西方新的哲学思想在我国的传播;二战后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产生的科学进步拓宽了人类认识,为认识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并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和工具手段;我国社会领域不同阶层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诉求和问题最冲击着认识论领域,影响着研究者的心态和方向。

虽然认识论学界渐渐沉寂,但是社会上的认识论领域依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与声音。当前,依托于文化产品的认识引导大量的出现。如果仅仅以经济、政治等领域为名来加以控制,显然犹如围堵洪水。只有从人自身对世界认识的角度,给予民众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认识方式、角度的指导,人们“正确看待”的能力和途径才有迹可循。无论是现今世界“异化现象”所衍生的种种社会思想及现实问题,还是异质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想要根源3

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_从历史回顾到当代追问》_刘怀玉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