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4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1、什么是哲学?(定义)[P5-7]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真正的来源)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实际指产生的途径)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和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P5-6]

(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

(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具体科学和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看法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P10-11]

(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哲学研究的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2)基本形态: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比较。[11-12]

(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不足在于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一是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而具有机械性,二是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比较。[12-13]

(1)两者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原这种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P83]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2、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作用)?[P16-17]

(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其作用体现为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13、马克思主义哲学[P18-20]

(1)产生:①时间-19世界中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事件。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③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进步。④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2)性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3)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产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飞跃。

(5)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P25]: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14、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源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P19]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22-23]

性质: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理论贡献: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意义作用: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学发展观(见贯彻十七大精神指导意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

1、物质概念[P29]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世界物质性原理[P29-30]

(1)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物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等基本要素构成);③人类思维和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也即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P40]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另见第7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运动概念[P31-32]

(1)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如“飞矢不动”, “刻舟求剑”),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即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4)运动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4、静止含义[P32]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而言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5、规律[P33-34]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4)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6、意识概念[P35-37]

(1)起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②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实现的。意识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3)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P38-40]

(1)人(通过意识活动)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8、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这一方法论的要求 (1)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反对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无所作为思想。

9、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P41]

(1)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 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或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10、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1)区别[P41/5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了解p41小字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联系[P51]: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11、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的重要意义[P51]:(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3)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认识论]

12、实践及其特点[P42-43]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其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真理[P47-49]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正确的反映和不符合客观对象的认识则是谬误。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5)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走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

1、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家,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物质、不依赖于人以及人的意识的"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6、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7、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0、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定态,体现着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常住性、稳定性,因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2、人工智能: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脑思维过程的电脑,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

3、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6、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矛盾本身就是事物和过程。所以分析事物和过程就是分析矛盾,就是用对立统一规律去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方法。

7、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9、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10、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

2、辨证否定:是指,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能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3、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认识论思想。

4、先验论: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或人的头脑的认识论思想。

5、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点,

6、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7、认识运动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

8、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9、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表示客观事物对人自身的关系,对人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

10、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是指人类社会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经济基础: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4、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则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统一;

5、阶级斗争:是指阶级社会中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利益根本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形式。

6、社会革命:是指促进社会形态根本转变的社会活动,是先进阶级为改变旧制度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而进行的历史行动;其实质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阶级斗争。

7、人民群众:作为历史范畴,首先有它量的规定性,即指"人们”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即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8、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部特征的历史事件的当事人。

9、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自由:是人们通过实践把自身的本质力量成功地对象化为客体而并不反过来奴役自己的自我决定性和创造性,是实践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的高度统一。

1、什么是哲学?

答:首先,哲学是智慧之学。

其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再次,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最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首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最本质的首要问题。

其次,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研究和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决定着一个哲学体系的性质和根本方向。 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如何理解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哲学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反思”, 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因此,哲学的思维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它是对具体思维成果的再思维,是思维的思维,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基础上的再思维。所以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最一般的知识,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所以,哲学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间接认识。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必须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如果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吗?

答:理论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产生有一个广阔的社会大背景,这就是商品―市场经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商品―市场经济的时代,他从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和难题出发,对现实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指明发展的方向,预示发展的未来。事实上,马克思一生活动的鼎盛时期,都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研究,深刻地剖析了商品和资本,他的哲学思想与经济学研究有机地溶为一体。所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要以商品―市场经济为背景,是商品―市场经济时代的哲学理论。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我们今天仍然是这样的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

6、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作为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具有反思功能、概括功能、批判功能和预测功能。

(1)"反思”是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通过不断的反思,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人与世界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主要是指对现存世界的积极否定。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预测功能在于预见现存世界的发展趋势。

7、为什么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因此,只有实践,才是社会生活的真正本质。说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主要理由是: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祥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意识的本质就是它同物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关于意识的质的规定性。可从两方面来加以解释:

一是从它的物质基础来讲,它是人脑的机能。二是从它的内容来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意识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来看,意识包含知识、情感、意志多个方面,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首先,意识的活动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且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其次,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再次,意识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

最后,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表现为对生理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人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意识能动作用,也要通过正确有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并且,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是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也是需要凭借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才能实现的。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着观念结构,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的源泉。

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平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飞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他们总是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有其社会制约性。

3、如何理解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

答:社会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所谓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即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领域中存在普遍的因果关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内在原因;第二,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属于历史必然性的序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制约性;第三,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运动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社会发展的选择性是指社会的主体在社会活动中有以一定方式在选择的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和方式的自由。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由社会内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而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则取决于该社会所处的选择性空间。

由于历史发展是决定性和选择性的统一,因而社会发展过程又表现为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和多样性首先表现为:从纵的方向看,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社会历史总是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多样性则表现为不同的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或某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的向前发展。其次,从横的方面看,其统一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有着共同的本质,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性质。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答: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基石,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哲学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了哲学对物质的揭示是对有关外部世界的普遍属性和共同本质的揭示,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不是具体科学所涉及的物质概念。正确处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坚持了哲学的一元论,与哲学多元论彻底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与唯心主义哲学彻底划清了界线。

第四,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五,它指出这种客观实在是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十分明确地坚持了辩证法的立场,从根本上否定了形而上学。 第六,它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仍然看成是具有客观物质性的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彻底地摈弃了长期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唯心史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运动和物质一样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也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承认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这就从根本上坚持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就是要承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承认时间和空间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

3、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它占据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首要位置。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而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5、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6、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好坏优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更替的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社会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无疑是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最基本的前提则是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取得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超越。

答:唯物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超越表现在:

第一、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离开同其他事物的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唯物辩证法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来观察事物。但形而上学却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虽说他们承认整体由部分组成,但他们只看见局部,却没有看到整体,不了解部分就不能清晰地把握整体,认为事物是固定的、孤立的。割断联系,就看不清任何一个最简单的事物;抛开了整体,就弄不清事物的各个部分在事物的同异关系上,形而上学也认为,"同”既是绝对的同,"异”也是绝对的异,而看不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辩证关系,因而在研究事物的区别时,总是企图找到一条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

第二,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的,这种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这就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的,即使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也只是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和场所的变更,不承认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事物的外部矛盾,而不在事物的内部,因而主张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观察问题。

第二,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了矛盾,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不断展开,就会使事物内部发生变化,并在与周围矛盾的相互作用下,一事物将向

他事物转化,它是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形而上学否定事物的矛盾存在,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发展、变化,更看不到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和质变。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1、为什么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地提出和解决了世界统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真正本原。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说明了解决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并分析了物质的各种特性,为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实际上可以说是无止境的。这取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它的发展的无限性。科学和哲学只能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们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论证,只能是一个无穷的进展过程,

2、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它占据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首要位置。它是一切事物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因而它在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中居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

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析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已使辩证思维方法成为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前提。因此,自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科学研究。

4、认识是如何发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首先,实践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

最后,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中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答: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通过这些过程,人们在整个人类无限的认识范畴中,凭借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客观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实践之中,让其得到检验,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贡献。

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较之以往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它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根据。

第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主体能动地使自己的目的物化或对象化的过程,因而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因此实践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从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1、联系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它体现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去改造世界,由此也就强调理论要根据实际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发展,从来不把自身视为已完成的封闭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批判的、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冲破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理论的包围,抓住了时代重大课题,并通过深入实践去解决它,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理论。列宁也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实际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时,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根据中国的实际,创立了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从而取得了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立足于中国实际,通过长期艰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 (09.3)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 哲学是 ,是 。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3、 ,这是哲学的党性原则

4、 哲学按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世界的本原)划分:

唯物主义有:①朴素唯物主义。 ② 机械唯物主义 。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与其他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第二章

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6、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7、 运动定义:运动是的哲学范畴

8、 运动是 的;静止是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9、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

10、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意识的;意识对物质具有。

11、与时俱进的定义: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的改变而改变,随着展而发展,要体现 、把握、富于。

12、实事求是定义:“实事”就是,“求”“是”。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3、发展定义:是指事物由的前进上升运动

14、新事物定义:是指的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5、规律: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16、辩证法的规律:、

17、矛盾的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1

1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的关系。

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只存在于之中。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的。三、两者在一定条件下。

19、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 的关键。

三、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0、质:指一事物成为所固有的规律性。

量:是质的相对范畴,也是 的一种规定性。

21、质变:是事物

22、量变:是事物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

23、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是否承认“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4、本质:是事物的的内在联系

25、现象:是事物的

第四章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6、实践:是指人活动

27、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28、真理:是指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 决定的。

二、真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们对的正确认识,亦即 相符合。

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 和 的桥梁,并能使客观实际直接达到改造。

第五章

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3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和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31、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32、生产力:是人们并从自然界获得的能力

33、生产关系:是

34、政治是的集中体现。

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5、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36、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总和

37、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体系。

3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的关系。

39、人民群众:是指推动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人的本质和价值

40、人性:是人的、

41、人的价值:人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42、必然王国:的社会状态

43、自由王国:人的社会状态

44、世界观是指方法论是指。

45、唯物主义认为46、朴素唯物主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1)朴素唯物主义是指古代哲学家主张把当作世界本原的哲学学说。

(2)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第二,

第三, 。

47、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这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第一, ,第二, , 第三, 。

48、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答:(1) 。 (2) 。 (3) 。

49、什么是现代科技革命?

答:(1)科技是 的简称。科学技术是一个 的范畴。科学是指 ;技术则表现为 。科学技术这个范畴表明科学和技术 、 和 。

(2)科技革命是

(3)现代科技革命包括科学和技术这两方面的革命,它的迅猛发展正在使人类社会在

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50、 无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著作还是我们党的所有正式文件,都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 、或、 。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是 哲学思想中国化的集中表现。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