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4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哲理的思考——哲学系论文

哲理的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一些简单的哲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哲学探讨的一些基本问题,哲学的起源,以及哲学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哲学的思考:

在宁静的夏夜,当你仰望星空遐想的时候,是否也会发问,我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去向哪里?这几个问题,正式历代哲学大师苦苦探讨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只不过很多人都从不去正面探讨这些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无需探讨,不具实际意义,所以也就不具备成为哲学家的契机了。

二.哲学的起源: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世界范围内希腊、印度和中国同时产生了哲学,哲学三元。雅斯贝尔斯的理论,不管你赞成与否,它确实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不容否认。三者独自产生,所以哲学三元而非一元,三分天下。三者自成体系,平行发展。

哲学概论课,首先就是准备把各种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来加以比较。

所有哲学都是特定文化的特性.在世界的文化史上,有所谓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全世界只有三个地方有哲学,或者说只有在这三个地方产生了哲学突破:西方,中国,印度。在西方,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在印度则有佛教、耆那教等。这是很奇怪的现象。这三个地方形成的哲学,在轴心期都是在本地的地区性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这样发展起来的哲学,因此也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思路、独立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三大哲学系统:希腊系统、中国系统以及印度系统。在当时这三大系统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交流,而是各自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16

世纪以后,希腊系统扩充到了整个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势力越发强大,而中国系统和印度系统相比之下则处弱势地位,从而出现了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

(一)西方中心论及其崩溃

西方中心论的最高权威是是黑格尔。他的《历史哲学》一个长篇的序言,把东方,包括中国、印度、埃及统统撇开,他认为真正历史的开始是希腊,希腊人是西方精神的家园,因为西方以希腊文化作为自己的哲学的家园,一直到后来发展到日尔曼,德国就成了西方的西方,西方中心的中心。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面谈到中国的哲学,他说孔子的那一套只是格言而已,道德格言,人生格言,谁都能得出来的,算不了什么哲学;《易经》和《老子》有点象哲学,但是它太浅薄,没有逻辑的论证,因此不是哲学。哲学是从希腊开始,中国没有哲学,这套观念影响了西方很长一段时期。

到二十世纪,西方中心论遭遇严重挑战,并最终崩溃。这其中,有三个大的标志性事件。这就是: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斯宾格勒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西方文化的各种危机弊端来反思,写了《西方的没落》。他把世界的文明分成几大块,认为西方已经进入没落期。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雅斯贝尔斯,通过反思提出了轴心期的概念,这世界的文化,文明的起源在轴心期至少有三个,如果包括以色列,有四个。两次反思,都对西方中心论起着颠覆的作用。

(3)冷战结束,美国人亨廷顿又写了一本书《文明的冲突》,就把世界上的文明也分成几大块,有基督教文明,有伊斯兰文明,有儒教文明,还有日本文明,非洲文明。亨廷顿认为冷战之后,世界产生了一种不是政治、不是经济也不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而是文明和文明之间的斗争。西方中心论经受了二十世纪三次大的事件,不断地摧毁

(二)轴心期哲学的突破

从哲学最早的起源来看,哲学是在轴心期时代成为人类精神自觉的象征的。(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

轴心期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的。所谓轴心期,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中间。这个时候在全世界三个地方,或者是四个地方,产生了哲学及人类的精神自觉运动,这就是印度、中国和希腊,也可以加上以色列,以色列是是宗教,与其他三个略有区别。这三个地方,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精神中心”。就在那个时候,分别在三个地方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即人类精神

突破宗教神话纯粹感性的、信仰的、原始的思维模式,第一次用理性、用大脑来考虑宇宙人生问题。这就是哲学的突破。

轴心期哲学和人类精神的突破,表现在四个大的方面:

1、涌现出众多的、近乎无法超越的先哲,形成了基本的精典。

中国: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孙子、墨子、韩非子以及诸子百家;

印度:《奥义书》及印度教众弟子、佛陀及原始佛教众弟子;

巴勒斯坦:耶稣以及以利亚、伊塞亚、耶利米等众先知;

希腊:泰勒斯及小亚细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巴门尼德及其学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勃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等,还有被剧作家、艺术家、诗人。

在轴心期,形成了不同的哲学经典,比如中国哲学经典,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等,很多,多数在春秋战国那个时候形成的哲学经典,他们把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探索,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很多,形成诸子百家,都是经典。在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还有很多,都形成了希腊的哲学经典,在印度,《奥义书》、佛教、耆那教,还有好多,在那个时候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用佛教的话说,就是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九十六种外道,也形成了它的经典。

2、形成了至今仍然左右我们思想的基本范畴,创造了至今仍然决定我们生活的世界宗教。

西方:犹太教产生,后来又在犹太教基础上形成基督教,由此构成整个西方文化和精神的支柱之一。犹太—基督教后来传播扩张到整个欧洲以及美洲、非洲甚至全世界,至今仍然左右着西方人的信仰。与此同时,由希腊先哲所创造的一系列范畴,至今仍然是西方人思想的基本范畴,诸如世界与本体、物质与精神、运动与静止、一与多、意见与真理、现象与本质、逻辑与理性、存在与上帝等等。

印度:印度教形成,佛教产生。佛教后来北传到中国杯发扬光大,并进、而传播到日本、朝鲜,同时南传到南亚、东南亚。印度教至今仍然是印度人精神生活之根本。同时,印度教和佛教所创造的一系列范畴,至今也仍然是南亚和东南亚人的基本思考范畴。

中国:儒家后来慢慢演绎为具有完整仪式、信仰、经典的准宗教,并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要支撑。以道家为基础后来形成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传到中国后也扎根生长,甚至在相当长时间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儒道佛三教及其创设的基本思想范畴,如道与器、天地人、仁义礼智信、变与易、义与利、公与私等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

生活和思想方式。

3、人性全盘改变,第一次出现了理智和个性。“以前无意识接受的思想、习惯和环境,都遭到审查、探究和清理。”(第9页)

不管是在古代希腊还是希伯来,使在古代印度还是中国,人们都不再封闭在自身中,而是变得不能再确定自己,并由此而向新的无线的可能性开放。人们内心充满了骚动和不安,出现了精神上的纷乱。中国先秦的所谓“百家争鸣”就是这种精神纷乱和精神觉醒精神解放的典型反映。古代希腊的各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派别之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别,一元论和多元论之辨,无不显示出这样一种精神状况。

换言之,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哲学家们,走到了时代的前面。由此,在思想家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所以,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人民以思想罪判处死刑了,孔子周游列国而惶惶然焉,耶稣会被钉上十字架,佛陀也只能是流浪而悟道。不过,这些个人的变化间接地也改变了大众,并由此导致人类人性进行了一次总体上的大飞跃。孔子死后几百年,儒家成为了中华精神之大本,苏格拉底以他的死唤醒了雅典人民,耶稣拯救了罗马人的灵魂,佛陀则化解了印度人的痛苦。

4、宗教伦理化、生活精神化。

在轴心期,人们开始根据理性和理性阐明的经验向神话挑战,人们开始向往一种超然存在、普天归一的上帝,宗教被赋予了伦理化的意识。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精神的第一次觉醒,期间所有的变化几乎都是一种“精神化”运动,即轴心期三个相互独立的文化地域内部广泛的精神传播运动。哲学家们云游各地,成为智囊和导师,人们殚精竭虑地寻求人类和睦生活的方式和最佳同志管理等方法。

三.哲学的作用

1对生活:哲学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对世界的叩问、对历史的把握、对人间的理解、对神灵的感悟、对知识的分析、对一切的怀疑!哲学是一门关于生活、关于思考、关于智慧的学问。它反思生活、求索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和处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指导。哲学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怎么样的?我们这些“人”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同身边的世界打交道?我们应该怎样完善我们自己,又应该怎样改善我们的生活?

2对人生:哲学思维对人生的意义,我认为哲学思维可以指引着人生的前进方向。使我们面对困难时不气馁,勇敢的鼓足勇气挑战挫折;面对荣耀时不得意忘形,做到正确的把握适度,把握人生。以往我不够自信和勇敢,遇到问题总想着逃避,不敢面对,现在,我不再那样了,我学会了用哲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它。

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方向,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知道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让人在贡献与索取中作出最科学,最

明智的选择;哲学思维可以修养人的品性,它犹如一味良药,可以使骄狂的人变的冷静,沉着。可以使怯弱的人变得勇敢无畏。哲学思维可以使一个人不再感到迷茫,不再沉陷于自卑,而是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找到丧失的自信和勇气。

3对政治变革:首先体现在它可以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例子:人权宣言(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胡适,鲁迅,李大钊) 《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这个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刚刚发表,就迎来了欧洲1848年的革命风暴。

《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毛泽东思想(发动人民群众,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人民战争理论) 兵民是胜利之本

篇二:哲学小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摘要:在马克思之前,很多中外学者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过论述。如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从其本体论上的二元论和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出发对“实践”进行探讨。而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对实践进行了探讨,并产生了一套科学的实践观。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概述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文

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揭示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时间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毛泽东选集》中也说到“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阐明了时间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征性的世界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一)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这是由构成实践活动的诸多要素性质决定的,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存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此外,时间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三)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制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三、实践在当代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助于我们党制定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其次,实践的观点使我们具备批判的精神,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说都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概念的,只有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认识,才能自觉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具备批判的精神,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恩格斯进一步解释:在本质上现存的一切都应该是灭亡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现存的一切都具有批判精神.科学的实践观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在具体的历史的活动中,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抓住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就必须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的对待一切事物.

,在批判的同时还要作创新,发挥人们群众的首创精神.马克思的实践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 社会历史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结果.有创新才会有进步,批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否定和破坏,而是为了创造和发展,事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在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同时建造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人在实践中具有创新的精神.

四、以大学生实践为例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这一阶段中,大部分只是都是来自课本,也就是间接经验。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所以说大学生想要获得一番成功,必须要重视实践。

而现阶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做的事情,但可以说这种实

践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是用所学过的只是联系现实社会实际,在社会实际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已学知识的层面。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认识,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改进。而大学生,可以说是长期被动接受知识,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正恰好能帮助她们在知识上的局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书本上的知识是由前人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获取得到的,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故其正确性应有待确定。只有自己通过不断实践,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结果如何而定。毛泽东主席曾如是说:“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根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大学生毕业踏入社会,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难以想象的各种变化,以积极的态度,健康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会忙乱而无所适从。人是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实践的存在物。在实践中总有人们尚未认识和加以利用的东西,将牵引着人们走向实践的深处。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指导,引领青年学生融合到社会实践中,影响环境改变自我,使思想、心理、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社会需要达到和谐与统一,凸显人性,张扬个性,并使实践的未来意识尽显其中,在社会适应的路上越走越远!

(指导教师:贾丹)

篇三: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龙源期刊网 .cn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作者:徐海军

来源:《魅力湖南·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01期

论文摘要】“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中国哲学是世界诸多哲学中的精华,是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心灵鸡汤。中国哲学系统严密,内涵丰富,对中国哲学进行探讨与认知,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精神信念上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创造与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本文试就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展开探讨,从而引出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以期能够为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论文关键词】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时代意义

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1、变易之道,阴阳本源

任何哲学的形成,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哪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应当萌芽于商周之际。而最能代表这个时代哲学思想的著作,就是《易》。《易》分为《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是商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又称“十翼”)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这里我们不多加论述。为了方便,将二者合称为“《易》”或“《周易》”。可以这样说,《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易》不仅是“群经之首”,而且是“群经之始”。 《易》的基本思想与精神,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之中的。在世界观、宇宙观的问题上,《易》提出了一个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概念——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上》)太极是什么?太极,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