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我见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5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哲学论文

哲学与人生

人生是一场旅途,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个阶段都有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或甜蜜或苦涩,怎样都好,都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们,人生才得以丰富多彩,有了它们生命才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

假如我能活八十岁,我有八个十年可活,我希望这八个十年对我而言是不后悔充满意义的。在第一个十年也就是我的孩提时代,我的记忆里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我的记忆应该是在父母的陪伴与宠爱下健康的成长,在与小伙伴的嬉戏打闹中成长,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下逐步成长,在自己的跌倒爬起中学会不哭,这样的纯真年代,这样无知无畏的年代,就是我第一个十年的理想状态,也和我实际上的状态是差不多的,虽然这段岁月回不去,但是有些东西拥有过就是美好。第二个十年是我人生的少年时代,这个阶段的主题是青春与叛逆,虽然我们可能都有过与父母的争吵,与老师的争执,与同学的不愉快,但是这些都是青春必不可少的调味料,因为有了这些争吵我们才能顺利地走过青春期,我们才会学会理解父母的辛酸与付出,才会领悟老师的苦口婆心,才会体会友情的珍贵,也更明白要为以后的人生而奋斗。第三个十年是我们的青年时代,这个阶段我们会迷茫,会对生活的现实感到无奈甚至绝望,我们开始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考研或者工作,是时候该做出抉择了,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有具体的规划,然后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第四个十年是我们从而立之年过渡到不惑之年的时候,这个阶段我们的主题是成家立业,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生伴侣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女性负责相夫教子,男性则负责挣钱养家,然后一起供养双方父母,这个阶段是人生的高峰期,也是最累的时期,责任重大却意义重大,我们在不同的角色中肩负不同的责任,在责任中成熟。第五个十年是我们从不惑之年过渡到知天命的年份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重复我们的父母的职责,教育子女读书成才,同时我们也开始读一些感悟人生的读物,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因为这是我们最虚心的一个阶段,我们愿意去正视自己的错误,也愿意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的我们乐于追求心灵的宁静,是人生的沉淀阶段。第六个十年以及之后的时光,我们奔波了一生,忙碌了一生是时候该享受天伦之乐,享享清福了,这时的我们最幸福的事可能就是看到家人齐聚一堂欢声笑语了,我们逗逗孙子,和老伴互相残扶着散散步看看夕阳或许就是人生最美的句号了。

上面我所描述的八十年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没有荣华富贵,无关功名利禄,有无忧的童年,有奋斗过也迷茫过的青春,有美满的中年,有平淡却珍贵的晚年,这就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人们常常用钱用名誉用权利去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但是我觉得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能过上想要的生活,粗茶淡饭也是成功,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山珍海味也是空。 最后引用保尔柯察金的关于生命的名言来阐述生命的本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这也是人生永恒的意义—为你觉得有意义的事奋斗终生。

篇二:哲学论文

智慧之学对人们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科,它作为人的一种本质性活动,是人作为人的应有的一种提升方式,它与人是直接同一的。一个脱离了动物界的真正的个人,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没有自己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没有自己的价值、信念和理想,没有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只有人们对智慧的追求和实践中,只有在哲学对人们的培养和熏陶中,个人才能不断认识自我,开掘自己的社会性、历史性内涵,才能逐渐实现自己的价值。

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坛门檐上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提醒那些沉溺于天上星空的智者们要踏实的关注自己脚下的路。可见在很久以前,先哲们已经把人的认识从天上拉回到人间。每一个具体个人也有必要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人也苦在自知之难。清晰正确的认识自我,将成为人生的一大助力,所以要认知自我。既然认知自我是行为的出发点,那么清晰的认知将会令出发点更前。如果一个人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那么便能清晰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修补自己的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令事情一帆风顺。认识自我,是人生的一道关卡,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一个人若能正确的认识了自我,那么在人生路上也便不会迷茫。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我呢?首先就是他人的评价,他人客观地评价,往往会带来重要的信息,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他人的评价我们要理解。最重要的是自省,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哲学的穷根究底、追根溯源,通过没有止境的反思和批判,哲学不仅能帮人们认清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之中,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反思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不论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如果本身不能自省的话,都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客观与主观的结合,才能更充分更正确的认知自己。“认识你

哲学之我见论文

自己”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包含着宇宙最深奥的智慧,也揭示了人类最难跨越的一道坎,人必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便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自我价值和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并认识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需要,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看人们来去匆匆,我不禁要感慨人生的漫长与复杂,人们为了不同的目标,各奔东西,有些人追逐名利,认为名利就是快乐和幸福,而我却认为幸福就是坚守自己的信念,梦想着彼岸的景色。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更应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摆脱浮躁的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条件,时刻保持真正的自我,把“心”稳住,才能在生命的海洋里驶向那美好的彼岸。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的“活的灵魂”,他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自我意识,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帮助人们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心灵境界,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指导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头脑清醒的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胡佩兰就是一个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人,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她,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在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必须把握自己的本性、目的和需要,决定自己信仰什么、向往什么、追求什么,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哲学旨在立人之所“大”,就是哲学可以帮人们定位好人生价值观的“坐标”,就是人格、理想和志向中根本的东西,有了这些,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表现出志向高远、坚忍不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才不会绳蝇狗苟,患得患失,整天为琐碎的小事所困,无所作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此都有类似的观点。方志敏说过“我们或者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雨果也曾说“天才如果袖手旁观,即使他优美出众,也是畸形的天才。”马丁路德金,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曾做了一个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在强力且有说服力地描述他对于黑人与白人有一天能和平且平等共存的远景时,不断重复使用的“I have a dream”一词。演讲在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大游行中,于林肯纪念堂前发表。该演讲促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1964年民权法案》宣布所有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政策。这种来自信仰的精神之强大,在马丁·路德·金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中,就表现为一种道义上的强大或道德上的自强。为他在复杂的处境、艰难的斗争和内心的矛盾中提供了坚如磐石的基础的,正是这种道德自强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于任何争取社会正义的斗争来说,是经费的或经济的、武器的或武力的力量都不可比拟的。马丁路德金用正义的力量为民族权力呐喊,他是一位勇猛的战士,驰骋在种族主义的疆场上。罗素说“哲学的价值就在于哲学所考虑的对象是重大的,而这种思考又能使人摆脱个人那些狭隘的打算”。马丁路德站在了民族的立场上,他心系广大黑人同胞,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哲学是人成为自觉追求真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的必由之路。哲学可以帮助人认识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明白人对于世界万物的客观依赖和能动作用,指引人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实践有所作为,努力实现作为人的价值。雅斯贝尔斯说,从事哲学即从事超越,只有通过哲学,人们才能在把握事实、规律的基础上,自由的追求和实现人生的价值,超越既有的自我,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指导和教育意义,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我愿意漫步在哲学的殿堂,细细品味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欣喜,并成为一个有自我的人。

篇三:哲学论文

对于康德道德哲学的思考

在逐步了解道德哲学后,慢慢的对于我们身边的道德有了一些思考。现在国内外关于道德的讨论非常热烈 ,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 ,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当代条件下显出它的不适应性的问题。在哲学概念中,有好哲学和坏哲学之分,那么在道德中呢,能说好道德和坏道德吗?我认为,道德是否适用,取决于当代社会人们的认知水平。在中国古代,大众的认知水平不高,所以道德的约束比较好实现,而现在,在国民认知水平普遍提升的时代下,中国的传统道德是否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呢,这个答案不言自明。在这场讨论中 ,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传统文化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重建现代文化。我的观点 ,在当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吸收一些西方人的观点和视角 ,了解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看法。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 ,历经了好几百年 ,在这样的过程中 ,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

我们在研究外来哲学时,内心比较浮躁,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我们中华民族在道德方面具有优势 ,这是一个应该由我们来发言的领域。毕竟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是传统道德指导我们,先入为主,对外来的道德心怀抗拒。

事实却是,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不断下滑,一直以来约束我们的道德在该约束时去哪里了。这里有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因此对于西方道德哲学需要我们细心品味,来仔细反省我们自身。

康德说过,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我在这里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首先,在中国社会,这种状态可能存在过,但是现在社会没有这种可能,至少暂时不行。当代社会人们大都追求功利,对于道德只能放在最后了。在经济建设的大旗下,这样可能有助于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实力强大了,人们会感到幸福吗,对于社会有没有归属感,这都还是问题。我觉得在道德还不在人们心中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框架”,来为道德创建条件,义务也是如此。毕竟大家都会说,面包都没有,谈何精神。我觉得这也有道理,我们不能空谈,得务实一些。

我认为,人性有恶与善。在人性中,有时候惰性会使人做出一些恶行,违背道德与义务的约束,如果靠人自己的主动意识来约束自己,可靠性不那么强。

康德的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很纯粹的社会,但是我们这个社会难以营造这样一个道德氛围。比如,在中国现在社会,老人摔倒了,没有人敢扶;之前我们都知道是有人会扶,但是现在不会有人贸然去扶。在这样一个金钱社会,只要有机会能够获得利益,就会有人去做,无所谓道德。以我的观点来分析这种现象:人性中有善有恶,当然人本身具有惰性,当人能够不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就能获得收益时,人性中的惰性就会驱使人去做这种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看中物质和功利的社会中,道德显然站在最后。这是一个纯道德问题。

最近在中国很火的一个新闻就是幼师虐童时间,而且不止一起。幼师被认为是有爱心,耐心,细心的一个岗位,爱护儿童是他们的义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从道德层面上讲,他们确实是背着道德行恶,其实在中国还缺少这种对于职业道德的监督机构,所以没有人监督,人就会不自觉地做一些违背义务的事情。这也显示出人性的问题,自我监督可靠性不强。这是一个关乎义务的问题。

对于义务,康德说,为了义务而义务。其实在社会中,我们都有义务,随之伴随的还有利益。我们一般是为了利益而义务的,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却是获得利益了,而不完成义务。中国的官员腐败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体现。官员手中握有巨大的权力,他们有义务为人

民服务,但是事实却是反过来,人民为了办事反过来求官员,官员利用这种情况,为自己谋利,这也是显示出了人性的恶。这就反映了为了其他的而义务。在这种社会氛围下,物质占有很重的地位,而道德和义务的作用就捉襟见肘了。

康德所说的这种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应该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样社会才会健康发展,社会中的人自然活的有归属感,有幸福感。

但因为人性中存在恶,和人生来就有的惰性,我认为我们需要一个“框架”来限制我们优劣不一的道德水平。毕竟在这样一个社会主流的旋律是物质的时代下,人不会主动放弃利益而看中道德的精神价值。人们在没有约束时,会不断试探道德的底线,慢慢也就会越过道德的边界做违背道德事情。义务也是如此,不同的是,义务是必须做的,必须有监督的人,这样才能保证义务被认真执行,这样才会体改社会的效率。社会效率高反过来就会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生产力高,社会福利好,人们生活得就更好。

反观西方社会的运转情况,我们常常感叹西方社会的民主,公正,优秀,喜欢国外的商品,除了技术因素外,我们相信国外的品质保证。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国人缺乏信心,而对外国人有信心呢。这里我们需要好好思考国外的社会是在什么样的框架下运转的。

在我认识的国外的社会体制中,他们认为人性本恶,如果不加以监督,人是不会行善的。因此他们有许多的条规来监督人的行为。

在美国,官员们的财务状况是透明的,人们可以监督他们。官员有时连一张看球赛的球票都不会收,因为有嫌疑受贿。他们的相关监督部门比较强力,法规也相对我们完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官员们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认真完成自己的义务,社会效率高。这种情况下,人们还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为了义务而义务,但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人们会形成一种传统,经过传承后,就自觉形成了一种道德习惯,这是社会的良性发展。

从这个方面看,我们要为道德创建环境来让道德“成长”,而不是我们自发的去为了道德而道德,因为在当前时代下,还不具备它存在的条件。这就需要我们规定道德的底线,不能轻易的穿越底线,而且标定我们的义务。当我们在这种框架下生活久了,将这种习惯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这些框架就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我们会自然的实践道德,自觉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不需要监管,达到康德所说的社会状态。

在我认为,康德在描述一个道德的终极状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地靠近它。我的眼光可能比较功利,现实,在看问题的时候习惯性的会思考它于我们生活的社会的差别,我们还欠缺什么,我们还要弥补什么,怎么提高我们社会的道德水平,我一个人努力是无法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毕竟我们社会的机制还不完整,但是我们社会中也有那些为道德做榜样的人存在,这些人不懈的努力,也会影响一些人。有个故事,一个小男孩,把搁浅的海星扔到海里,但是海星有很多,根本扔不完,但是他还是会一直扔。我们自身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自己去影响周围人,慢慢的我们的社会就会进步,逐渐趋向完善。

机电01班20112918 高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