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治哲学史后感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0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读《政治哲学史》有感

政治哲学史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施特劳斯这样一种对西方现代性和自由主义传统进行最彻底批判的政治哲学,突然被美国主流媒体说成已经成为华盛顿的官方政治哲学,特别是成了美国共和党高层的政治理念。美国主要媒体曾认为这位是原芝加哥大学政治哲学家是“当今美国政治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随着施特劳斯作为著名政治哲学家地位的确立,并由于本书问世后产生的影响,本书已被奉为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和权威教本。

这本政治哲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古希腊至现代主要政治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和著作,广泛深入地探讨了人的本性或本质,国家的起源和基础,社会经济制度的原理,道德或价值取向的根据,公平或正义的实质,以及人类最好的政治制度和最好的生活方式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古希腊有多种形式的政治哲学,其中包括:功利主义政治哲学,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近代早期政治哲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哲学,希腊化罗马时期的政治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等多种形式的政治哲学。

各种政治哲学都有各自的政治内容和特点它们都是研究政治关系本质

读政治哲学史后感

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等。它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它们都在其本质上对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的。

就拿其中的一个保守主义政治哲学来说:

它们都全面的展示了各个方面:

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对契约论的批评,政府与正义, 对自然法的批判, 理性和传统, 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 契约、权利和义务等等。

在政治哲学史中,写了关于政治哲学的发展史,在古希腊和其他地方的关于政治哲学史的发展和他们的发展及各项的内容,其中有关于贵族的,对民主制的批判:由于民众统治时,权力滥用不可能受到有效节制,相应地,政治制度的另一重大目标,即弱化贪婪的权力欲求,就更不可能实现;在民主制中,一旦强烈的分歧流布开来,像它们经常必定发生的那样,公民的多数就能够对少数人进行最残酷的压迫,而且对少数人的压迫将扩及更多得多的人,带着单一的君权统治几乎不可理喻的更为强烈的暴怒表现出来。 虽然阅读这本书太枯燥、太无聊,但阅读了政治哲学史这本书,我不仅知道了关于政治哲学的发展和其的发展,在这本书中我又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政治哲学史的发展。在枯燥中得来的是真正的提升,得到了新的知识,应该说是更更了解了世界,使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读《政治哲学史》有感

得分 签名

篇二:《政治哲学关键词》读后感

《政治哲学关键词》读后感

张凤阳的《政治哲学关键词》一书所罗列的二十二个关键词,很好的将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予以涵括,加深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 在我看来,人权、自由、民主、共和、宪政,很好的代表了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人权的保障与保护、对于现代公共生活自由的落实、对于民主的实行、对于共和和宪政精神的发挥,是至关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公民一词,在很大程度的意义上,是代表、精英、公共领域、公共责任、契约、程序、协商、妥协、宽容、怨恨、政治动员、治理、合法性、话语、训斥、社会记忆,这二十二个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梳理、阐述、研究。

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需要践行对人权的维护、自由的落实、民主的实行、共和和宪政精神的发扬。

对于人权的保障与保护,不仅需要一个中立、公正、强大的公共机构,还需要实在法的制约,也需要宪政为有效地保障和保护人权进行相关的制度安排;自由是现代公共生活品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而要实现主义的自由,需要政府这一必要条件,也需要与自由相容的法律;诉求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是“民主原教旨主义”,为民主机器提供限制性保护的主要装置是宪政,而宪政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资源供给;“共和”强调天下为公,强调多元制衡,“共和”的温度,堪称健康公共生活的显示器与调节器;宪政将捍卫个人自由作为其价值追求,以有限政府、分权制衡和法治作为其根本的制度安排,宪政乃是民主的产物,民主构成了宪政的基石,但不能简单的将宪政视为民主。

公民、代表、精英,是政治活动的重要主体,在公共领域中活跃着。

从臣民到公民,标志着现代政治的兴起,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宪法形式确立公民的国家地位;代表和精英是公民在政治舞台上的两种典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领域代表着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内容、以公众参与为形式、以批判为目的的空间;人民对良善生活的需求、人民委托的要求、公民纳税的交换,需要政府履行责任,即产生了政府的责任,公共责任。

政治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契约、程序的规范;政治活动共识的达成,需要展开相关的协商、进行必要的妥协与宽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怨恨的及时“治理”。

当契约的基础不再是当事人的合意,而是社会关系及共同体规范时,契约成为一种以公共责任为硬核的新契约论;程序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发挥着控权、避害、修正的功能,要尽力实现最低限度公正的程序正义;协商,超越了多远冲突与权力专断,平衡民主过程与政策结果,彰显额个人权益与公民责任;多元价值的存在、有限理性的制约、博弈计算,使得妥协成为必要,而妥协的实现,需要坚守底线共识的基石,遵循合乎法律的边界,遵循自由合意的妥协精髓;人类寻求美好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宽容,当宽容与追求道德真理共生时,宽容将可能发展为政治之善,成为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等实际价值的社会之善;作为人类常见的情感,怨恨无不见其身影,其通过动员、转移、隐匿、克制,来进行表达,需要承认与尊重多元化价值,在价值层上构筑良善,展开民间与政府对怨恨的治理。

进行适时政治动员,开展相关的治理,是当今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借助于政治话语,通过相关的教化和规训,构建特定的社会记忆,是政治统治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动员在自由民主政体下,呈现出较高的自主性和利益的讨价还价色彩,而在威权政体下,则呈现出忠诚、服从和被道德化的象征感染;治理话语是以多中心治理为核心拓展了民主自治思想,并以宪政改革作为价值实现的保护带,成为保护型民主理论之后政治学知识再生产的选择;真正的实现合法性,应确立宪政架构下的程序正当性,确保政府权力施用的社会公正性,确认国家共同体层次的广泛共识;政治话语是对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话语实践,是以一种更强调个体和颠覆性的方式去构建自由平等生活的生存秩序;规训可分为个体规训和社会规训,在某种程度上,其起到纪律和法律的作用;社会记忆的实际是记忆的不同权力主体通过对话语的掌控在整个政治社会领域的博弈,即通过各种记忆手段或者保持其主要地位,维持其传统,反抗敌对记忆。

篇三:当代政治哲学导读读后感

读《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论》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有感

近来,我读了《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论》的第二章关于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现在就个人权力的优先性来谈谈我的感想。

针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与“自由”的矛盾,诺齐克提出他的个人权力思想,个人权利思想贯穿于他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也是他理论的出发点。文章就其理论中最弱意义上的国家,道德边际约束,资格理论和个人天赋等方面探讨了诺齐克的这一思想。

在诺齐克的整个论述中,关键的概念就是“最弱意义的国家”,这也就是诺齐克所提倡和赞成的国家。诺齐克首先用这种国家来反对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认为这种最弱意义的国家处在他们的攻击之外——即处在国家侵犯个人的权利的攻击之外。该书对个人要说的是,你有权尊重你公民的权力是国家的天然义务。对个人的权力是保护,还是侵犯,是衡量国家及其行为正当与否的最高道德标准,同时也对国家及其行为构成道德约束。当然这种约束是消极意义上的约束,诺齐克称之为道德的“边际约束”,及权利保护不是国家的母的,但却是在一旁永远对国家起监督作用的道德标准。在诺齐克这样的个人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权利优先于国家的权力。国家只能作用于属于个人权利之外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个人享受国家权力之外的活动空间;是个人的权力决定国家的性质,合法权及其职能,而不是国家的性质。合法性和职能决定个人享受多少权利。按照这一标准,任何侵犯个人权利的国家行为都是不正当,非正义的。

在诺齐克的政治哲学中,在国家的作用与个人的权力之间,个人权利居于更为优先,更为根本的地位。是个人的权力的权利和自由决定国家的性质和职能,而不是国家自身的需要,决定公民个人享受与否或享受多少权利和自由。既然国家是由人格上平等的个人构成的。国家在所有的个人之间就必须保持中立,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强行剥夺另一部分人,哪怕其动机是善意的也不行。任何利益和福利的转让只能基于自愿的原则,否则最善意的动机将导致最卑鄙的恶行。所以,个人权利和自由是诺齐克的政治哲学全部出发点,也是其国家学说的核心。

然而有关善、理想、目标、生活意义问题,是诺齐克在乌托邦编中讨论的。

他认为,人们追求的美好社会的诸条件,放在一起是经常矛盾的。不可能同时地、也不可能连续地实现所有社会和政治的善,这正是人类状况中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既然不可能有一个符合所有人愿望的最完善、最圆满的世界,那就不妨设想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这样,我们就将达到一个稳定世界的一般条件——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得到他的边际贡献。

读完这一章,不仅了解了关于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三者的性质、区别,更看到了诺齐克的一些观点,尤其是个人主义与个人权利,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我看来,这种过分重视个人权力,以致疏忽集体合作,弱化国家权力与职能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过于偏激。我认为应该使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共存发展,达到和谐,毕竟个人是国家的一部分。

国际关系学院 08国政二班

王楠

0808030233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