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0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常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列表

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5)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观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使用)

世界观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是客观的原理)

方法论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世界观3: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方法论3: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地充实科学知识,

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世界观4: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促进事物发展。

方法论4: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规律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5: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用在辩证法、认识论)

方法论5: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㈠、联系:(3)(联系的观点)

世界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方法论1: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因果联系:(因果联系原理)

世界观2: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都是由其它现象引起的。

方法论2: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

世界观3:整体主导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

能之和;

整体由部分组成,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状态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㈡、发展(4)(发展的观点)

世界观1: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1: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后三点可选择而用)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要明确事物

处在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 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发展的原因:(内外内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原理)

世界观3: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3: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 / 要坚持适度原则 / 要不失去时机促成飞跃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结合的原理)

世界观4:任何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4: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㈢、矛盾(5)(矛盾的观点)

世界观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有普遍性。

方法论1:要敢于承认矛盾,坚持两点论的全面的观点。

世界观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可选择用以下三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

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 矛盾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无范围限定,可与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使用)

世界观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方法论3: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世界观4:(主次矛盾原理)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4: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 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世界观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矛盾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方法论5: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 看问题要全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三、认识论:(第五、八课)(4)

世界观1:规律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用在唯物论、辩证法)

方法论1: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世界观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世界观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拓展、向前推移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科学理论能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效地指导实践。

方法论3: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群众路线。

世界观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方法论4: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四、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第六、七课)(5)

世界观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

量。

方法论1: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世界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2: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世界的客观性,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

世界观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3: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当前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世界观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4: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乐于奉献,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世界观5: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5:树立崇高理想,在艰苦奋斗中实现理想。

篇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阐释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类文化中有关人生观的思想评析,对中西文化进行概要比较,对当代社会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新的阐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个性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目的与和手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等等,进行辩证得分析,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维,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把思想理论教育科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结合起来,对新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个别章节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概念堆砌,和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所纠正。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进行新阐释,说明当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人生观中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 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问题是大学生最实际的问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性如何却因人而异。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未必有深刻的认识。大学生的成分很复杂,其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所学的专业也不同,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深刻与合理的人生观念。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既成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也没有统一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模式可供选择。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生问题展开探讨,以帮助我们形成比较自觉、合理的人生观念和态度,指导我们的人生。

一、 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观念、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的自由选择相关。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特定的空间,而个体自我的努力和追求也决定人生的质量。人的个性决定人生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评价的标准,这就决定人生观的复杂性,因为人生观既具有人类理性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色彩,与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相联系,处在动态的过程中。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但是,从一般的人类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观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有一般的特征。人生模式也有一定的类型,可以进行价值评价。

(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

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目的、价值、效果的观点,是比较具体的观念形态,要受到一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只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有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所获得的系统的哲学或宗教的世界观。世界观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唯物主义世界观之中还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分。不同的世界观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社会的本质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实体,社会运动的本质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的、社会性的、物质的运动,实践是主体的价值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总体的趋势是主体性的增强。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的不发展、经济剥削和政治专制,曾经剥夺了多数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而在当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更多的人的人生焕发出光彩。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对人生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人生观的构成必须把主观愿望和客观社会条件相结合,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的利益相结

合,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采取科学的人生态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把主观的和客观的精神看成世界的本体,割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或者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把主观动机和社会效果割裂开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或者宣扬超自然的神灵和命运的作用,忽视人的主体地位。这样一种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容易形成与社会隔隔不入的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盲目自大,在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由于与社会的对峙而造成封闭的心态,内心世界很容易失衡。持这样的世界观,在人生观上脱离实际:有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感恩,不知回报,不讲德性;有的悲观厌世,消极沉沦,不思进取;有的随心所欲,相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不考虑后果;有的缺乏自主意识,做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

所以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人生观的指导作用很大。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也可以形成自发和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很容易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觉地学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以自身的人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仅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人生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倡导构建和

谐性社会,以便为人性的发展提供最广阔的空间,是理想和现实结合的范式,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并不排斥历史形成的观念文化中的有价值的成分。

2、 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体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高层次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只有被整合到人类实践的目的中才能得到实现。社会文明越进步,越能满足更多的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反映主体需要的价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有各种层次和类型,人类、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等都可以是具体价值关系的主体,由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个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人的主观评价是不同的,因此,价值是多维、多面、多重的,所谓青菜萝卜个人喜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价值的主观任意性,由于事物的性质、结构和属性的客观性、由于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同样受到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价值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关系的内容非常宽泛,具有较大的主体选择的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某些领域,由于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受到物质利益的制约,受到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受到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约束,根据个体心理平衡机制的需要,社会对价值关系有普遍性的文化规约。人

篇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阐释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类文化中有关人生观的思想评析,对中西文化进行概要比较,对当代社会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新的阐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个性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目的与和手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等等,进行辩证得分析,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维,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把思想理论教育科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结合起来,对新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个别章节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概念堆砌,和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所纠正。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进行新阐释,说明当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人生观中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观 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人生观

人生问题是大学生最实际的问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性如何却因人而异。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未必有深刻的认识。大学生的成分很复杂,其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所学的专业也不同,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深刻与合理的人生观念。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既成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也没有统一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模式可供选择。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生问题展开探讨,以帮助我们形成比较自觉、合理的人生观念和态度,指导我们的人生。

一、 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观念、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的自由选择相关。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特定的空间,而个体自我的努力和追求也决定人生的质量。人的个性决定人生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评价的标准,这就决定人生观的复杂性,因为人生观既具有人类理性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色彩,与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相联系,处在动态的过程中。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但是,从一般的人类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观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有一般的特征。人生模式也有一定的类型,可以进行价值评价。

(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

1、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意义、目的、价值、效果的观点,是比较具体的观念形态,要受到一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只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会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有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有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所获得的系统的哲学或宗教的世界观。世界观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之分;唯物主义世界观之中还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分。不同的世界观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社会的本质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实体,社会运动的本质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客观的、社会性的、物质的运动,实践是主体的价值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总体的趋势是主体性的增强。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的不发展、经济剥削和政治专制,曾经剥夺了多数人自由发展的空间。而在当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使得更多的人的人生焕发出光彩。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看问题,就会对人生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认为人生观的构成必须把主观愿望和客观社会条件相结合,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和人民的利益相结

合,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采取科学的人生态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把主观的和客观的精神看成世界的本体,割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或者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把主观动机和社会效果割裂开来,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或者宣扬超自然的神灵和命运的作用,忽视人的主体地位。这样一种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容易形成与社会隔隔不入的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盲目自大,在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由于与社会的对峙而造成封闭的心态,内心世界很容易失衡。持这样的世界观,在人生观上脱离实际:有的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感恩,不知回报,不讲德性;有的悲观厌世,消极沉沦,不思进取;有的随心所欲,相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做事不考虑后果;有的缺乏自主意识,做人浑浑噩噩,庸庸碌碌。

所以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人生观的指导作用很大。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也可以形成自发和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很容易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觉地学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以自身的人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不仅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人生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倡导构建和

谐性社会,以便为人性的发展提供最广阔的空间,是理想和现实结合的范式,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并不排斥历史形成的观念文化中的有价值的成分。

2、 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关系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在价值关系中,主体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主体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包括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高层次的情感和尊重的需要,个人的需要只有被整合到人类实践的目的中才能得到实现。社会文明越进步,越能满足更多的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反映主体需要的价值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有各种层次和类型,人类、社会、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等都可以是具体价值关系的主体,由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和个性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的主观评价是不同的,因此,价值是多维、多面、多重的,所谓青菜萝卜个人喜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价值的主观任意性,由于事物的性质、结构和属性的客观性、由于人的需要以及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同样受到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价值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关系的内容非常宽泛,具有较大的主体选择的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某些领域,由于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受到物质利益的制约,受到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受到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约束,根据个体心理平衡机制的需要,社会对价值关系有普遍性的文化规约。人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