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论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

一、简答题:

1、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答:“现实的个人”其实就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的人,从而摆脱了传统哲学上抽象的人的概念,对唯物史观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请简述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4、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5、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

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局限性:

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6、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

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二、 辨析题

1、黑格尔明确指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答:该命题错误。黑格尔的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并没有说“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认为,现实性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随着必然性的消失变为不现实,并被新的现实所取代。黑格尔不敢推出这一革命性结论,由于他所代表的是具有两面性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软弱性和保守性,他们不敢公开向封建制度挑战。在这一命题中,他一方面通过辩证法要求变革,他认为现实的才是合理的,不现实的即为不合理,因而是不应存在下去。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故意不说后半句话,表明不愿与封建专制社会对抗,不愿失去统治阶级给他的利益和荣誉。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恩格斯才能推出彻底革命的结论。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庸俗唯物主义。

答:该命题错误。

(1)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人脑与胆、胃相比,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胆排出胆汁、胃排出胃液一样,这样就把意识的主观特征抹煞了,这就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⑴机械性,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⑵形而上学性,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

⑶不彻底性,即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是马哲产生之后产生的,是哲学上的倒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

所以,不能把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3、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因而是无神论者。

答:该命题错误。

(1)费尔巴哈确实是无神论者,他在反对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针对宗教的危害他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替宗教,人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的口号。

(2)但是同时他并且没有主张彻底地废除宗教,他在提出取消人格化上帝的宗教后,又提出了要建立起爱的宗教。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倒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性的论断?

答: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产阶级“执行”了马克思的理论才导致的,所以这些新变化非但没有推倒,反而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在生前就已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变化,并且也已发现这些变化甚至是资产阶级作为“革命遗嘱”的

“执行人”而带来的。后来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不断地充当一心加以扼制和镇压的马克思主义中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的“遗嘱”的“执行人”。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理想用这样一种方式,即通过其“对立面”,通过“反面的偶然性”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兑现。

2、谈谈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和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它们彼此联结,形成多层次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1、本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到既准确把握原理,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原著的能力,并增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研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4、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方法。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使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你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论的观点?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经过了一百多年考验,充分显示其伟大的作用。一是在马哲的指导下,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搞的轰轰烈烈,为工人阶级争取了巨大的利益;二是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列宁主义更是证明了马哲的作用,并且马哲得到了发展;三是中国在马哲的指导和影响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各种压迫,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后面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新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灵魂的剖析,找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这个意义是巨大的。

所以马哲是有用的。不可否认,马哲的有些理论不能应用于所有时代,马克思的预测也不会如神一样准确,但是其中的各种辩证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其对资本主义的解读就连最资深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也要叹服,其完成理论著作的精神更是让人敬佩。

没有无用的理论,只有无用的人。

篇二:马克思主义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吧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答:错误。

它们是一般与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与个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联系在于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另一方面哲学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规定着具体科学的研究方向,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答:错误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功能,但它又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则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意识的本质在于,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其错误在于抹杀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歪曲了意识的本质。

4、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答:错误。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能说是主观自生。因为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看起来如何远离现实生活,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理论、荒唐的观念、离奇的幻想,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仍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5、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答:错误。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对矛盾时,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的一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和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制药方面,抓住重点。两点论是有重点、有主次的两点,而不是不分主次,等量奇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重点论是在两点基础上的重点,而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均衡论和一点论是在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上的形而上学错误。

6、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答:正确。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情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由事物所包含的特殊矛盾规定的,它使这一事物是他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所以,质与事物的存在时直接同一的。首先,质和事物的存在不可分割,没有无质的事物,也没有离开事物的质。其次,当某事物的质发生变化,那么该事物也就转化为其他事物,即“质变则物变”。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也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质上相同的事物可以有量的差别,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事物的质,也不会使一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

7、事物的“度”是指事物的关节点。答:错误。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度的反诬和界限的两端就是关节点,也叫临界点,它是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变化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到了这个关节点,量变就要引起质变,所以。度包含了关节点,但并不就是关节点。

8、事物的变化时否迅速使区别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答:错误

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度,是否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才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变化是否迅速、显著,是由事物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决定的。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答:错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因为人的认识虽然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具有客观性,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由于认识主体之间的差异性,使认识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认识的差异性,这些有差异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该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有主观差异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答:错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总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当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上述观点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错误地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11、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答:错误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是指真理的客观性而言的,即强调真理性的认识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则是指,真理是一个不断从相对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的含义中虽然包含有真理客观的意思,但它不能与之划等号。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

准上,而相对于真理形式上的主观性而言的;真理的绝对性则是从真理的属性上,相对于真理的相对性而言的。所以,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虽然紧密相关,但它们在含义上又有明确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1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答:错误

亲眼所见的,有些事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有些则不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该命题夸大料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论,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13、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错误

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浴室有人提出上述观点。重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特别要注重保护环境,防止和消除污染,这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能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越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延缓的作用。

1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答:错误

该命题任务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由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历史人民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式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它分门别类、种类繁多,有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二者的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无用论”“过时论”。

2、什么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事物的各种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各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主要表现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的错误。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对矛盾时,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要分析矛盾的次要方面,尤其要考察矛盾之间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于相互转化。反对割裂矛盾之间以及矛盾双方辩证统一关系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另一方面,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和任何一对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重点。防止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

3、什么事质和量?认识质和量有何实践意义?

答:所谓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情的内在的规定性。事物的质是由事物所包含的特殊矛盾规定的,是通过事物的各方面的属性体现出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所谓量,就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质上相同的食物可以有量的差别,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事物的质。对事物质的认识即定性分析,这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对事物量的认识即定量分析,这是在质的基础上的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 合起来,才能达到科学的结论。

4、什么事度?掌握度的意义是什么?

答: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掌握度的意义在于:1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才能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认识。2对事物度的认识,要求掌握“适度原则“,懂得在什么时候把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什么时候可以或必须冲破度的性质,积极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中国古人说的”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掌握火候”等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适度原则”的重要性。

5、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表现在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量变、质变的相互渗透中。

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表现在:1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事物性质的变化;另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和构成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事情性质的变 化。2质变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爆发式的质变,通常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另一种是非爆发式的质变,通常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论

的质变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在:1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事物个根本性质未变而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的特性;后者是指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事物的全局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但在某些局部范围 内发生了性质的变化。2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展,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要注意,不能把部分质变与量变或根本质变相混同,也不能把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与一般量变相混同

6、什么是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何理解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因素。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处的地位是不同。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统一性。首先,肯定与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无法存在。其次,肯定与否定相互包含,肯定之中有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最好,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相互转化。

7、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属性,其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属性。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包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式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两方面关系的基础。

8、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又是相当的、不确定的。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就是说:1在任何情况下,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是唯一的,除了实践之外没有其他标准,这一点事确定不移的,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2无限发展着非实践能够最终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定,这一点也是绝对的、确定无疑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实践检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任何具体实践总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就是说: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某一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不可能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这一历史阶段的所有认识。2实践是发展的,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一种人生的真理性即使已被实践所证实,仍需要接受今后实践的进一步验证。历史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因而一时一地的实践检验总是相对的、不确定的。

9、简述地理环境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2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定的性质和面貌,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10、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以后,就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意味着两者的发展完全一致。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意识的发展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也可能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2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但经济发达,社会意识不一定具有先进性;经济落后,社会意识未必落后。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对这一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具有时代性;同时它又继承了历史上的文化传统,故它又具有继承性。(4)社会意识发展过程中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诸形式及其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政治法律思想起着主导地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当社会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当社会意识错误地反映客观世界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11、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创造作用的表现。

答:人们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居民中的大多数。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们群众创造作用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物质生产

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表现在人民群众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室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最后,人民群众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历史上的每一次社会形态更替或社会制度的变革中,人民群众都是主力军、生力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论述题

1、试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答:(1)客观规律时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主观能动性指意识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能动性。(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也不能改造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越是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违背规律,热情越高,干劲越大,失败就越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事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是人们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的,只有反复实践,经过科学分析才能透光现象认识和掌握规律。而要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大胆创新精神,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劲、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又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取得胜利。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行辩证统一的原理,必须反对两种片面性,那种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借口,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等”、“靠”、“要”,墨守成规,不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置客观规律与不顾,单凭个人热情和勇气盲目蛮干,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蒙受巨大的损失,我们要引以为鉴。

2、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使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答:(1)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当真理,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他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某些事物或某些具体过程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他们是辨证统一的,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真理是一个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3)坚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辨证统一的原理,对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社会实践也反复证明了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它是绝对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和规律,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是相对真理,作为决定真理,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相对真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检查。

坚持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相对主义则表现为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作是完美无缺、万古不变的教条,否认其发展的必要性;机会主义则往往借发展之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其指导性,导向资产阶级自由化得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理论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的理论变革

如果嫌多了最后一段就不要了!不要了差不多有800多字了!

人类解放的问题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学”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去把握人本身,从世界观的视角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1)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2)表现在理论内容上,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3)表现在社会功能上,它把改造世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是把实践引入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现这一变革的集中体现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伟大成果,它第一次使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

大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决定了它必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创造性科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是相互促进的,现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既是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机遇,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认真研究和概括当代科技革命的成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则是推动现代科技革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的原则;

(3)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提供一个万能公式的“哲学万能论”,也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失去价值的“哲学无用论”。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更要求人们具有越来越高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做好一切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