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6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9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带答案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 B、规范化C、理想化D、社会化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宗教唯心主义 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D、唯我论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星云假说

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资本论》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辩证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多样性 D、系统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发展 D、矛盾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 B、是否承认运动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 B、生物运动 C、化学运动 D、机械运动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 B、生物进化 C、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A、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

A、意识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说明,事物是()的。 1

A、变化发展 B、普遍联系 C、运动变化 D、充满矛盾

1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典故说明,事物是()的。

A、客观实在 B、变化发展 C、充满矛盾 D、相对静止

19、人们常说,做事要注意把握分寸,这里的分寸就是()。

A、质 B、度 C、量 D、变化

度: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20、质变的特点是()。

A、微小的变化 B、飞跃 C、不显著的变化 D、渐进

21、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2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要重视()。

A、质变 B、量变 C、限度 D、分寸 23、关于辩证的否定的错误说法是()。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D、主观性和客观性 25、关于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的观点是()。

A、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分离 26、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联系 B、矛盾 C、运动 D、实践 27、事物变化的根据是()。

A、外因 B、内因 C、规律 D、运动

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 2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现了矛盾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2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次要矛盾 D、矛盾的次要方面 30、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新陈代谢规律 3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 B、具体性 C、间接性 D、生动性

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2、下列不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是()。

A、感觉 B、知觉 C、判断 D、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33、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二者相互依赖 B、二者相互渗透 C、二者相互排斥 D、二者辩证统一

34、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科学实验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生产实践 D、社会实践 2

35、不属于实践的基本特点的是()。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客观规律性 D、社会历史性

3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性表现为()。

A、二者相比较而存在 B、二者相斗争而发展

C、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7、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

38、最典型的政治结构就是()。

A、阶级 B、政权 C、国家 D、政党

政治结构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3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文化标准 C、经济标准 D、历史标准

40、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是()。

A、自然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思想 D、生产方式

4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英雄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42、关于杰出人物的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A、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B、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决定者D、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43、人的本质属性是()。

A、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自私属性

4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政治关系 B、法律关系 C、生产关系 D、伦理关系

45、关于人的价值,错误的说法是()。

A、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B、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的索取

D、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

46、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有其因必有其果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47、“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蕴含的哲理是()。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B、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48、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有人说:“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满天朝霞呢!”这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9、“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3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

51、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质和量相互统一的原理

5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无 )。

A、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由实践到相对真理和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C、由否定到肯定和由肯定到否定之否定

D、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53、“刻舟求剑”这句成语说明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应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D、应该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4、生产力反映的是()。

A、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

55、下列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思想相符合的是()。

A、顺天意者,必得赏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是被感知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6、《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5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58、“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A、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B、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C、真象反映事物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本质D、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59、“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60、“居安思危”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次要之分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二、判断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认为正确的在括号里写A, 4

认为错误的在括号里写B) 1、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 B )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B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B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

4、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做世界万物的本原。( B )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B )无产阶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论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A )

8、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实在。( B )

9、世界上有些物质是运动的,有些物质是不运动的。( B )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

1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不同。( A )

1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 A )

13、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A )

14、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A )

15、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

16、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A ) 17、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A )

18、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现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 )

19、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 )

20、规律的属性包括必然性、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2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B )

22、矛盾的斗争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B )

2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首要原因。( B ) 内因

24、内因和外因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 B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5、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常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 )普遍性

26、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共性,个性只能存在于共性之中。( B )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B ) 对立统一 28、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 ) 二

29、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主观性。()

3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31、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B ) 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5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_______。

A、

B、

C、

D、 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意识是客观精神与主观感觉的产物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______。

A、

B、

C、

D、

3.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

A、

B、

C、

D、 地理环境的优劣 人口增长的快慢 社会风气的好坏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状况 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4.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

A、

B、

C、

D、

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多少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值 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5.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______。

A、

B、

C、

D、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

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______。

A、

B、

C、

D、

7. 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是_______。

A、

B、

C、

D、 唯物论 唯理论 诡辩论 经验论 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发生位移 事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由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变化 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8. 哲学是_____。

A、

B、

C、

D、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玄而又玄的学问

9. 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表现是能够______。

A、

B、

C、

D、 摆脱客观世界的制约 通过指导实践自觉地改选客观世界 反映事物的外表、现象 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

10. “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_____。

A、

B、

C、

D、

11. 在唯物主义看来,人们对鬼神的观念是______。

A、

B、

C、

D、 人脑主观自生的 人脑对鬼神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2. 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是_______。

A、

B、

C、

D、

世界的运动与发展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13. 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______。

A、

B、

C、

D、 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14. 辩证否定的重要特征在于_____。

A、

B、

C、

D、

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

A、

B、

C、

D、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 承认肯定就不能有否定 承认否定就不能有肯定 强调否定的实质在于扬弃 承认事物的发展是肯定与否定的相互一致

16. 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因为______。

A、

B、

C、

D、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诸要素组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17. 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这是______。

A、

B、

C、

D、

18.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_____。

A、

B、

C、

D、

19. 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_____。

A、

B、

C、

D、

20.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______。

A、

B、

C、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阶级斗争 生产劳动发展 宗教信仰的变迁 政治制度的演变 客观实在性,因为它是事物共同具有的特性 规律性,因为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可知性,因为它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因为它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物质是在运动中存在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一切可知论都承认的观点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c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d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 b 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 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

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 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d a、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6

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c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20、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d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 )

a、非决定论 b、辩证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决定论

22、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 ( )b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特殊形式

2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C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27、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 ) C a、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 b、继承他人创造的知识

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d、科学家之间的合理分工

28、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 A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2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生理结构

c、人的心理状况 d、人的自然属性

30、人生观的核心是 ( ) a a、关于人生目的的观点 b、关于人生理想的观点

c、关于人生态度的观点 d、关于人生意义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材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ac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和统一

c、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e、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bcde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e、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e、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3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a、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b、按地区划分居民

c、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37、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de adeabcdbe acde

38、下列选项中属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abcde a、科学可以使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b、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管理社会

d、科学可以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可以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39、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进步内容的有abcde a、物质文明的进步 b、精神文明的进步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产力的发展

e、道德水平的提高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abc a、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是自然的,不是社会的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41、42小题每题7分,43、44小题每题6分,共26分)

4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1、[参考答案]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2、[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3、[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