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化论文 > 列表页

浅谈辽宁地区历史文化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7  分类: 文化论文 手机版

篇一:旅游历史文化论文

《旅游文化》课程论文

班级:高镁学院无机

姓名:齐晓凤

课程序号:244

10-1

金牛山文化

一.简介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智人,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197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金牛山。化石为一个头骨、五个脊椎骨、二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全部属于一个成年女性个体,年龄为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脑量为1390毫升。金牛山发现的这批化石资料之完整,在我国尚属首次。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灰堆,里面有烧土、炭屑和烧骨,可能是金牛山人烧食之处。在灰堆旁边分布着大量的动物碎骨,其中有的骨头还可以看到人工敲砸的痕迹。

金牛山人,辽宁营口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28万年。公元1984年,我国考古学家在今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村金牛山洞穴内,发现一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 并发掘出大量古动物化石、烧骨、灰烬和石器,被列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项目之一. 二.具体介绍

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南8公里处一个孤立的山丘上,东距渤海湾20公里。

遗址海拔约70米,自西而东的三个地点沉积有第四纪的堆积物。1974年~1978年曾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人类用火遗迹——烧骨、烧土和炭屑以及少数打制石器。金牛山遗址为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该山是一座由震旦纪的白云质大理岩、石灰岩和云母片岩夹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的孤立山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金牛山遗址

金牛山遗址位于大石桥市西南8公里,长大铁路线东侧,东距渤海湾20公里,是一座由震旦纪的白云质大理岩、石灰岩和云母片岩夹菱镁矿等多种岩石组成的孤立山丘,为中国东北地区最早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金牛山海拔69.3米,面积为0.308平方公里。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遗址,位于山的东南部,已发现的剑齿虎,肿骨鹿、大河狸等中、更新世动物群化石分析表明,该洞穴主要堆积时代距现在30—40万年间。该遗址出土的古人类遗骨化石较北京周口店猿人化石更加完整。从头骨壁的厚度小于北京猿人而大于现代人这一点判断,金牛山人是猿人与智人的过渡类型。

遗址包括 4个化石地点。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遗址设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金牛山工作站,负责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划定保护范围,修建了围墙。1990年对A点洞穴进行了维修加固。

四.金牛山遗址的发现

1974~1976和1978年,金牛山联合发掘队发掘。金牛山共有3个地点,其中(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浅谈辽宁地区历史文化论文)A点的堆积分上、下两部分。金牛山文化是指下部堆积的遗存。1984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旧石器时代考古实习队在发掘金牛山A点洞穴第6层时,发现了一批人类化石和用火遗迹。全部化石有较完整的头骨(缺下颌骨)、脊椎骨、肋骨、髋骨、尺骨、腕骨等共50余件,属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见彩图金牛山人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金牛山人"。金牛山人"的头骨化石十分完整,初步观察,它既有原始的特征,也有一些接近智人的进步特征,而且脑量大于同时期的猿人。 金牛山文化的石制品用脉石英制成。石核较少,为两极石核,形制与北京人的两极石核相似。石片较多,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前者数量多,全部用石片制成,有单刃、复刃和半圆形3种。以一面加工为主,也有两面加工修理成刃的。后者数量极少,其一侧两面都有较细的修理痕迹,另一侧只稍微加工,于两侧刃相交处修理成尖。金牛山文化石器的打片方法、加工方法或类型都与北京人的相似。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

在地层中发现有厚约30厘米的灰烬层,其上还有两处圆形的灰堆。灰烬层与灰堆内有大量烧骨和烧石,说明当时的人类不仅会用火而且会管理火。烧骨中多兔类、鼠类和鹿类的肢骨,这些动物是当时人们狩猎的主要对象。

与金牛山文化共存的动物化石十分丰富,重要的有最后似剑齿虎、变种狼、中国貉、三门马、梅氏犀、肿骨大角鹿、巨河狸和硕猕猴等。其中最后似剑齿虎和中国貉为第三纪和早更新世的残余种属,肿骨大角鹿是中更新世的典型动物。它们的存在表明该文化的地质时代较古老。动物群与北京人遗址的一样,多是喜暖的,推知当时的气候温暖湿润。

根据地层、动物群的研究和科学测定,"金牛山人"生存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28万年左右。"硕猕猴和剑齿虎的存在,说明当时金牛山一带森林茂密、灌木丛生;而三门马和巨河狸的发现,则说明附近有过广袤的草原和开阔的水域。 五.考古发现

遗址包括 4个化石地点(编号 A、B、C、D )。从197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辽宁省文物部门对金牛山 A点和 C 点进行了多次发掘。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地方合作进行了发掘。1986~1988年,北大考古系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联合对A点进行了3次发掘。

A点:是一洞穴堆积。位于山的东南隅。已发掘面积约60平方米,出露的地层堆积厚12.5米,共分 8层。以第 4层为界,可分上、下两部。1984年发掘A点第6层棕红色细砂夹角砾层的底部时,发现一批保存较完整的人类化石,包括头骨(缺下颌骨)、脊椎骨、肋骨、髋骨、髌骨、尺骨和手、足骨、跗骨等50余件,属于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命名为金牛山人,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该地层经铀系法测定距今约28万年,对研究直立人向智人过渡阶段的人类体质特征有重要意义。但有的学者认为该化石属于早期智人阶段。

与人类化石同层出土的还有灰堆,内有多量烧骨,以啮齿类和肢骨片为主。发现的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共70余种。主要有最后似剑齿虎、中国貉、肿骨大角鹿、巨氏大河狸,三门马、梅氏犀、硕猕猴、李氏野猪和中

华缟鬣狗等古老种属,其中最后似剑齿虎和中国貉为第三纪和早更新世残余种,其他多为中更新世典型动物。金牛山动物群与周口店北京人肿骨鹿动物群非常相似,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C点:也是一洞穴堆积,位于山的西北坡,1974、1975年进行了发掘,可分 6层。在下部地层(第4层以下)中,发现有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的原料为石英,用锤击法和砸击法打制,石核较少,石片较多。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两种,前者数量较多,可分直刃、复刃和半圆形3种,以一面加工为主。这些石器的打制方法、加工方法和类型,与北京人很相似。在灰烬层中含大量烧骨、烧土,说明当时人类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烧骨多为兔类、啮齿类和鹿类的肢骨。发现的动物化石有肿骨鹿、葛氏斑鹿、三门马、梅氏犀、大河狸和硕猕猴等20余种,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在上部地层中,发现了两件磨制的骨器。动物化石有赤鹿、披毛犀和鸵鸟,时代偏晚,已进入晚更新世。 六.金牛山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智人,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1984年,发现于辽宁营口金牛山。化石为一个头骨、五个脊椎骨、二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头,全部属于一个成年男性个体,年龄为三十岁至四十岁之间,脑量为1390毫升。金牛山发现的这批化石资料之完整,在我国尚属首次。同时还发现了一些灰堆,里面有烧土、炭屑和烧骨,可能是金牛山人烧食之处。在灰堆旁边分布着大量的动物碎骨,其中有的骨头还可以看到人工敲砸的痕迹。

七.金牛山的传说

在营口县(今中国辽宁省大石桥)永安乡田屯村西,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叫金牛山。听人说,一到吉庆的日子,山顶上就会有金牛出现。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这山下有一个财主叫马三坏,方圆左右的地都被他霸占着,村里人只好租种他的地。为了糊口,地里活不忙的时候,还要三三两两地会个伴,上山打石头卖,以便换几个零用钱。村里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小名叫柱柱,虽然家里很穷,为人却热心肠,老实、忠厚。有一天,他在山里打石头,累乏了,便背靠着一块大石头睡着了。睡梦里,他恍恍忽忽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明天正晌午时,乐在南山脚下等着,山会裂开一道缝,里面有许多宝贝,你可以进去拿。因为你勤劳忠厚,这算我送给你的礼物?说完,一眨眼,老头就不见了。柱柱一惊,醒了。他仔细地想了想刚才做过的梦,越想越觉得奇怪。第二天傍响,他来到老头告诉他的那个地方,心里半信半疑。不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就听轰隆轰隆的山响,眼看那山真就裂开一道缝。柱柱走进去一看,到处都是宝贝,直晃眼睛。他左看看,右看看,挑了一件不太大的拿在手里,转身就出来了,心里想,这就够我用的了。过了一会儿,那道缝又合上了。

柱柱把那块宝贝卖了,把典给马三坏的二亩地赎了回来,买了头牛,添了副犁杖,回到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马三坏见柱柱赎地买牛,心里犯疑,就到处寻风问信。最后,把柱柱找来,说他使用妖术开山盗宝,非要扭送官府不可。柱柱没法,就把怎么得宝,从头到尾说了一遍。马三坏听柱柱说完,心里就打出了鬼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马三坏就拿把锤子,也上山假装打石头。等了一会儿,也

靠着一块大石头眯一觉。时间长了,村里人知道他在耍花招,都暗地里骂他。可说来也巧, 一天,马三坏果不其然地真做了个梦,也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眼前,对他说:"明天正晌晌午时,你在南山脚下等首,山会裂开一道缝,里面有的是宝贝,你可以进去拿。"马三坏听了,乐得眉开眼笑,一眨眼,老头就不见了。他一觉醒过来,什么都不顾了,连滚带爬地就往家跑,到了家什么也没顾就准备麻袋。这一宿,他躺在炕上翻来覆去激动不已。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背着一条大麻袋,到南山脚下等着。好不容易才捱到晌午,山果然裂开了一道只能容一人进去的缝。马三坏一看,拼命往里跑,前后左右,五颜六色的珠光宝气,晃得他的眼睛都睁不开了。他什么也不顾了,左扒拉右捡地,尽挑大块值钱的往麻袋里装,直到塞得满满的,嘴里还含一块。他咧咧巴巴地背上麻袋往回走。可是石缝太窄了,他探不过身,只好倒退着往外走。他刚退到石缝口,就听轰的一声,山又合上了,把他夹死在石缝里,光露出半个麻袋。

正在山里干活的人听到响声,都向山上看,只见一道金光,山顶上出现了一头金牛,正向人们哞哞地叫着。

过了一会儿,金牛不见了。从此,人们开始安居乐业地生活,把这座金牛显灵的山叫做"金牛山"。据说,金牛山南坡突出的那块山包,就是马三坏背出的半麻袋宝贝变成的。

八.历史意义

"金牛山人"化石的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空白,为对猿人体质特征及体质演化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这一发现被评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现已建金牛山古人类遗址陈列馆,展示当时发扬出土的部分人体骨骼化石和当时的生存环境及生活场景。

九.参考文献

(一).郑公望,康永洙. 金牛山人遗址下部地层的热释光断代[J]. 人类学学报, 1994, (03)

(二).何嘉宁. 金牛山人化石牙齿初步研究[J]. 人类学学报, 2000, (03)

(三).吴汝康. 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化石头骨的复原及其主要性状[J]. 人类学学报, 1988, (02)

篇二:(历史小论文)浅谈周代陈地历史文化

浅谈周代陈地历史文化

正阳县高级中学高三(6)班刘星 辅导老师:羊娟

陈地位于今河南淮阳一带,因陈丰氏定居此地而得名。

陈乃原始氏族部落的名称,起源于陕甘之交的岐山一带(今陕西宝鸡),与黄帝一族互相通婚。后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肥沃的平原——河南宛丘(今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也。”太皞曾居过的地方,后来被西来的陈丰氏占领。在黄帝族夏朝被东夷商朝所灭的时候,可能风姓之陈夺取陈丰氏之地。商时,陈地为商之陈邑,即风姓陈国之地(当为虞遂之后人)。周武王灭商之后,封虞思之后遏父之子妫满于陈地,建立妫姓陈国,以奉舜帝之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

周时陈国本是中原列国中的大国之一,由于多次内乱及强国侵凌,国势日益衰弱。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亡陈国,陈成为楚之陈县。后为楚都,称为陈郢。后秦置陈郡,郡治陈县。

陈地周代考古有淮阳平粮台、马鞍冢两处遗址,均为东周墓葬,墓葬类型属于楚系,但是受中原文化影响颇深:

1、中原文化影响

陈地受中原葬玉文化影响较深,木质乐器发现较少,新出有陶乐器。淮阳马鞍冢楚墓墓室系夯土版筑,器物组合多玉器,陶礼器组合鼎、簋,与其临近中原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此外,陶器多罐则

是受到淮河上游地区的影响。

人殉习俗,本源自中原地区,是商周以来的传统,广泛存在于东周各诸侯国。春秋以后逐渐减少,而豫南地区春秋时期盛行,至战国中期的陈地仍存在。春秋晚期,江陵等地出现以木俑代替人殉,淮河上游地区木俑见于战国中期,中原地区东周墓则少见木俑。

随葬器物组合方面,春秋时期,大中型墓以青铜器、玉石料器为主,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与中原地区相似。

2、楚文化影响

楚系方国墓葬中型墓多随葬有陶器,为地方文化特色,战国时期,大中型楚墓多随葬大量漆器、陶器,与江陵地区相同,此外,此地楚墓随葬兵器,虽不及江陵地区盛行,但与中原地区相比则过之。

从目前陈国铜器资料来看,西周中晚期,陈国的基本组合为鼎、簋、壶等器物,呈现出中原姬周文化的电箱特征。进入春秋以后,陈国铜器中簋类器物较少见,簠却增多,这是楚文化礼器组合的影响。

3、铜器铭文所见陈国婚嫁

陈国有铭铜器中,有十件反映了陈前后七次嫁女与他国的史实。其中两次嫁女于周天子,一次嫁女于沦(顿),另四次不明夫国为谁。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陈先后六次嫁女于它国,所适分别是卫、郑、蔡、息、周、鲁,夫方皆为姬周王室及其宗枝:

1、隐公三年:(卫庄公)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

2、庄公十年: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

3、庄公十八年: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

4、庄公十九年: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

5、文公六年:臧文仲以陈、卫之睦也,欲求好于陈。夏,季文子聘于陈,且娶焉。

6、宣公三年: 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

可见陈国与姬姓诸国的婚姻关系,表明陈与姬姓诸国有特殊的关系。但是春秋后期基本已无陈与姬姓诸国的婚姻联系,可见楚对陈的影响已经逐步加大,同时也表明经历连年的战争,陈的地位急剧衰落。

评语:

本文以浅谈周代陈地历史文化为题,重点探讨楚系考古文化遗存。文章结构安排合理,层次清晰,写作时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与主题联系紧密,而且参考的资料较新,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主要用事实论证,能较好地运用历史专业基本知识;文章不足之处在与部分语句表达不清晰,论证还不够深刻充分,创新点不够。但这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已经难能可贵!可见其历史爱好之浓厚!总之,本文大醇小疵,难得一见。

篇三:近代史论文

读《李鸿章传》有感

梁启超在书中绪论就言:“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可见虽是政治故敌,梁也敬佩李的过人才识,只是惋惜李生不逢时,流露出同情之心。

李鸿章也曾有一经典言论:”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补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可见,晚清腐朽的政府与深入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并不是像李鸿章这样几个裱糊匠就能挽救与复兴的。由此,不得不让激起我的兴趣,我想知道究竟是清朝没落的无力回天,还是说李鸿章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卖国贼?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兴起者,这也是他最大的功业。其中设置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总局,开平矿务商局等,洋务派怀着富国强兵的目的,企图挽救清政府,毫无疑问,李鸿章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书中写道李所办洋务,一是商务,二就是军事,海陆军事,最著名的莫过于购买洋舰,组建北洋水师。为了这支北洋水师,清政府总计花费上亿两白银,装备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铁甲舰,曾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而后来结果呢?甲午中日海战一败涂地,被日军全歼,北洋水师之败,除了水军训练无素,还归咎于

李鸿章保守派的“弃战保船”战术,军舰不主动迎击日舰,反而停靠船港,坐以待毙。清臣文廷式气愤地慨叹,“北洋水师,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书中以此为分割,说到:李鸿章得意之历史终,而失意之历史方始矣。

历史上也的确如此,每有丧权辱国的条约,清政府都派出李鸿章签订,因而大家也都认为他是出卖国家利益的卖国贼。根据网络收集,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约三十余份,其中有:

1876 年9 月中英《烟台条约》;

1884 年5 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1885 年4 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

1895 月中日《马关条约》;

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1896 年3 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1898 年6 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1901 年9 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可以试想一下,每每中堂下笔,殊不知这一签就会让出主权,牺牲国家利益,可这又无可奈何!一个个不平等的辱国条约标志着中国从独立国向半殖民地沉沦,但大家不知道德是李鸿章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呀!就算没有李鸿章签下条约,也会有其他的人签下,谁签都会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而李鸿章就是这签订的人!老师曾说,慈禧政府找了个借口说李鸿章身高较高,和外国人相似,就让他去签订条约吧。这可能是玩笑,但李鸿章就这样背了一口千古骂名的黑锅!“弱国无外交”,我想这就是当时中国外交的尴尬境地。

在书中的结尾,梁就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就李鸿章而进行对比,其中多是负面评价,如: 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李鸿章与秦桧。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李鸿章与俾斯麦。或有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者,虽然,非谀词,则妄言耳。李鸿章何足以望俾斯麦等等。

当然,也有正面的评价:李鸿章与张之洞。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北。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媸名故常趋巧利。李鸿章与王安石。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

梁启超在最后感叹道: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仔细想想,在李鸿章的心目中,他始终相信,韬光养晦、埋头发展,就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真正的王朝中兴,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从“求强”到“求富”,从办海军到修铁路,在“师夷长技”的道路上迈出了沉重的第一步。仍然他们当初也许低估了国内外的阻力,低估了以慈禧为领导的腐朽政府的阻力以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无可救药!同样是在西方列强压力下变法自强的日本,君臣一心,内外合力,终于积三十年之力一跃而入强国之列。

孙中山曾经游说李鸿章之革命造反,建立共和的政府,但李却并没有杀掉孙中山,而在当时,包庇造反可是死罪,这让我不得不推测,其实李鸿章心中也有革命的念头,只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和清政府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的禁锢,而企图以洋务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殊不知,仅学西方的技术,而不改变根本制度的差异,图新必定失败!就像老师说过的,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胜过生产力突飞猛进的资本主义。

先不论此书中梁启超的观点是否中肯,毕竟二人立场不同。我想,就像李鸿章所说的,他这样一个裱糊匠,怎么可能通过修修补补,修补好封建制度这样一座破屋,这就是他对国运最清醒的认识,他心中也曾想改革富强,但一人之力,又怎能撼动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这是怎样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倒不免也为李鸿章叹息了一声!

引自: 《李鸿章传》 梁启超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