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图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0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管理

第七章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管理

7.1电子政务与政务流程

当前,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服务型政府而言,社会公众是政府的“客户”。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和普及,建立电子化的政府管理体系,向全社会提供高效优质、透明规范的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已经万事俱备。通过政府流程再造,不断提高公众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造服务型、效能型、法制型、责任型政府无疑是明智之举。

流传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标的系统化方法。流传管理的本质目标是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流传管理对于电子政务影响深远。传统的科层制和职能制的政府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和职能分工理论基础上的,其弊端逐渐演变为公共服务效率的无形障碍。在此背景下,流程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流传管理是政府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7.1.1政务流程的含义

政务流程是指政府在实施管理和提供服务时,为实现行政目标,履行行政职能所进行的、能够体现政务活动规律的一系列活动步骤的集合。这一概念还可以进一步做出如下的解释:

1 政务流程是完成特定任务目标的一系列政务活动的集合;

2 政务流程中每个工作单元都有特定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3 政务流程中各个单元在先后次序上具有确定性。

电子政务流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的政务流程包括党政机关、人大以及政协所进行的各种行政管理流程;而狭义的政务流程一般是指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和流程。本书主要讨论狭义的政务流程,即政府部门在对企业和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的连续的、有规律的事件。

政务流程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并且有明确的目标。而且,通过流程的转化,可以将显而易见的输入转化成特定的输出。

7.1.2政务流程的基本特点

1 约束性

政府行为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必须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政府流程中,只要法律没有授权,就不能在流程中为自己创设权利规范,否则就构成违法。

2 确定性

政府流程通常被称为政府管理程序或者行政程序。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流程,接受其约束,违者将受到处罚。机关工作人员程序违法或者流程不当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

3 稳定性

政府流程是对政府工作规律的反映,是政府意志的表示,它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保持稳定有效,不得“朝令夕改”。因此,制定政府流程必须慎重,不得轻易更改、废止。

4 可操作性

政府流程必须明确、具体、可行。制定政府流程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使其合法、合理、行得通,缺有效果;流程本身必须明晰具体、毫不含糊,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实行起来。

7.1.3政务流程的分类

1 按照流程功能,政务流程可以分为服务流程、支持流程和管理流程。服务流程主要指以公众为导向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政务流程。支持流程是与服务流程有着密切联系的、存在于政府内部的工作中的流程,主要负责向政府内部各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以促进政府内部各部门的配合。管理流程主要负责服务流程和支持流程之间的配合,间接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交流,致力于塑造更好的服务型政府的形象。

2 按照流程重要性,政务流程可以分为核心政务流程和辅助政务流程两大类。核心流程是指那些对政府工作效率的促进程度和对社会需求的满意程度具有重大影响的流程。辅助流程主要负责与保证核心政务流程更加有效地合作。

3 按照流程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务流程可以分为部门内部流程和部门之间的流程。部门内部流程,仅在某部门中运用,其所有活动都集中于该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流程存在于多个政府部门之内与之间,按照流程在组织层次中传递的方向分为纵向流程和横向流程。纵向流程是指在同一政务系统内部根据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层级进行划分,横向流程是指同一层级内横跨不同部门的流程。在跨部门流程的运用中,会涉及多个部门的业务。需要指出的是,跨部门政务流程的缺陷是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公众满意度低,因此它是政务流程再造的主要对象。

7.1.4传统政务流程的局限

传统政务流程以职能分工为基础,建立了现代科层结构。在建立初期,科层结构的确显示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很多政务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建立在传统流程及管理方式上的传统政务流程却发展缓慢,仍然强调控制和计划,较少顾及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众的需求。

传统政务流程已经不能适应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其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政务流程机械而僵化,缺乏整体协调

政务工作的各个流程部门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垂直管理,各部门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按部就班地工作,就容易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部门重局部效率而牺牲组织整体效率。二是政务流程运作时间长,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成本高。由于部门各自为政,只关心和考虑自己管辖的任务和利益,而不关心具体业务的轻重缓急,也无人对整体流程负责。三是组织容易出现问题,且问题发生后,往往很难找到其根源所在。由于各部门只关心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局部业务,而不关心整个业务流程活动的最终效果,就使组织缺乏对外界需求以及环境变迁信息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采取整体措施回应的能力,容易导致问题的发生。

2)传统政务流程体系庞杂、政务活动分割严重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联系和政府需要处理的事务地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基于分工思想,必然造成政府机构和人员的数量同步增加。公共服务的信息流和价值流被肢解为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处于无法控制的分散状态。一项政务活动要经过众多部门和环节的配合,社会公众和交接部门经常处在等待处理的状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另外,分工的微小不当或现实情况的波动很容易造成政务瓶颈的产生。而由于与瓶颈部门有联系的部门不希望改变瓶颈部门的状况,瓶颈部门自身又很难改变这种情况,因此瓶颈产生后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这就造成了整个政务处理过程运作时间长、成本高、效率低下。

3)传统政务流程封闭性明显,政府员工技能单一

政务工作的细化和工作稳定的性质以及工作的单一性,一方面使政府工作人

员技能单一,且没有动力去学习新的知识,致使其工作停滞和服务质量不断下降,员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责任感差;另一方面,容易使政府工作人员只关心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局部业务,抱着例行公事的冷漠心态,按部就班地工作,不关心具体业务的轻重缓急,也不关心整个业务流程活动的最终效果。

4)政府机关的组织结构臃肿

为了将政府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和对其进行监督、控制,需要更多管理人员作为协调器和控制器,这样就导致了组织结构更加臃肿。同时,从实际来看,很多协调和监控的政府机构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里的工作量是极少的,只有在特定时间或特定事件发生后才产生较多事务,从这一角度来看,这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7.1.5电子政务流程

电子政务流程是指政府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在线行政和服务功能,组织各类相关职能机构,将大量繁杂的行政管理日常事务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现。它主要是指面向企业和公众的政府事务性操作流程。

电子政务流程的出现,一方面使个人和组织方便地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类信息和服务,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使得政府重新确立了其职能,规范了政府行为,实现了政府工作自动化、公开化和决策科学化,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有利于高效、廉洁政府的建立。

电子政务流程的基本思想在于创造一个虚拟的、统一的对外服务窗口以超越职能完成集成式的服务。其基本运行模式为“前后台”、“一站式”,即首先公民只需向前台提出要求,由后台统一协调政府内部相关环节的处理工作并一次性返回服务的结果,而在也不必逐一与相关部门交涉,了解尚未公开甚至自身都不明确的政府服务规定,浪费时间和精力。政务流程中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的活动属于外部流程,运行在电子政务流程的前台。可以说前台是公众接受电子服务、衡量政府绩效的窗口。与外部流程衔接的政府作业流程称为内部流程,运行在电子政务流程的后台。后台是政府将管理寓于服务实现过程的环节,为达到向前台提供有效支持和顺畅递送的目的,政府内部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需要有目的地不断进行优化和重组。电子政务流程的后台规模和范围都是灵活的,是随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变动和扩展的,并不一定局限于政府部门内部。

在电子政务流程中,内部流程是基础,外部流程体现着公共服务的质量。外部流程和内部流程通过一系列流程设施联结,例如政府网站、社区服务点、一站式服务大厅等。这些设施一方面帮助政府准确识别公民和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及时投递给外界。外部流程、内部流程和流程设施共同构成了电子政务的一般模式。

7.1.6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流程比较

在传统政务流程中,公众需要直接面对的是政府机关,政府部门之间较独立,服务手段单一,公众需要经由相应的物理渠道才能接近各部门。在通常情况下,办理一件事务往往需要来往多个部门,公众不得不通过不同的物理渠道接近不同的部门办理业务。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不仅改善了政府服务的质量,而且大大促进了传统政府服务供给方式和手段的改变。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了一种信息互动网络,不再独立和被割裂;服务供给方式得到了整合,所有的政府机构均可以通过单一的政府入口向公众提供服务,即所谓一站式服务;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化,除了政府部门在线供给以外,还可以通过外包方式,以及通过改变基于Web

的政府物理渠道向公众提供服务。如此,公众选择获取政府服务的渠道空间就自然变大了。另外,电子服务的供给体现了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使得政府服务能够根据公众的需求及时得到调整,并整合所有的服务,特别是站式服务,使得原来需要公众与政府各部门沟通的环节变成了部门与部门的沟通,提高了政务效率,更方便了公众办理事务。

与传统政务相比,电子政务流程具有以下特点:

(1)公众和政府部门的交流具有非直接性。除了简单的信息查询外,公众不再直接面对政府各部门,也不可能直接得到政府部门的服务,这之间会有一个等待的过程。而这个等待过程取决于政府后台处理信息的能力。电子政务要求政府后台的政务流程与前台的信息活动尽可能地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后台能及时地处理前台信息,给与公众最迅速的服务。

(2)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互动协作。由于具体事务处理均在后台完成,互动协作活动要求频繁,就必须协调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这种高度互动协调一致的政府业务流程与传统政府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以及僵化的业务流程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这就需要政府从实际出发,竭力进行政务流程的优化、再造,以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为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7.2政务流程管理与流程再造

7.2.1政务流程管理

1 从职能管理到流程管理

在传统的政府中,管理是基于职能的,分工是按照专业或职能进行的。这种分工仅仅从个别环节上行政效率的提高角度考虑问题。它所形成的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金字塔结构与如今的信息网络化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庞大的、层层严密的官僚机构难以及时回应快速的社会变化,难以及时应付网络上零距离流动并快速集聚的信息;僵化的等级程序阻塞了信息的顺畅流通;按照职能关系建立的科层结构,造成了工作流的复杂化和总效率的低下。

随着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应用,人们发现,在一个组织中,业务流程决定着组织的运行效率,而分工理论决定了业务流程的构造方式。基于职能的管理方法开始被基于流程的管理方法取代。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其核心是流程,本质是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流程管理要求流程必须是面向客户的流程,流程中的活动都应该是增值的活动。

一般认为,流程管理是从组织战略出发,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从业务流程出发,进行流程规划与建设,明确流程管理责任,监控与评审流程运行绩效,适时进行流程变革。具体来讲,它包括流程活动管理、流程结构管理与流程组织管理:

(1)流程活动管理。对流程的每一步活动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优化设计,以达到提升流程活动效率的目的。它主要包含四项工作,即细分和清理流程的现有活动、分析流程活动、设计与重构流程以及改进流程。

(2)流程结构管理。在对构成综合性大流程的所有子流程互相之间关系的性质、衔接方式、接口进行科学分析界定的基础上,做出安排并吻合其相互连接、理顺其相互关系。它主要包括流程互相关系管理与流程衔接接口管理。

(3)流程组织管理。在量化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责任落实方式,区分责任落实费用与流程活动资源投入成本,规范组织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它包括两个原则: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对应衔接接口性质选择责任落实方式。

2 流程规范

流程规范主要是指对组织各项管理业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处理方式进行规定,即制定业务标准,把组织中千头万绪的工作同相应的部门及人员联系起来。

政务流程规范就是指政府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对于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范围、内容、程序、处理方法等进行规定,对政务流程进行思考与设计,结合公众利益和政府效率,制定政务流程标准。规范的政务流程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基础。 3 政务流程优化

政务流程优化是指对现有的政务流程的整理、优化和思考,分析当前的政治环境和政府内部环境,结合社会发展方向、目标以及社会需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而进行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显著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政务流程优化的关注重点是操作流程和组织间流程。组织之间的流程冲突体现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问题,是流程管理的症结所在,也是目前许多组织最迫切需要进行优化的部分。

4 政务流程再造

是指政府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工作效率为目标,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过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政务的服务水平,这是政务流程再造的宗旨。在电子政务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及相关的信息技术,围绕公众需求,对政府政务进行根本性的审视和反思,对具体的政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和优化完善。

7.2.2政务流程再造的主要思想与原则

政务流程再造的主要思想: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立足点,以“一站式服务”为方向,以“服务链”为价值纽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民众置于为政务的中心,将政府服务的目标定位于客户,树立顾客至上与公众中心的价值理念,为政务流程再造树立方向,才能为建设以服务为导向的型政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主要思想的内涵:一方面,把政府上、下级和不同部门间的联系,由传统下级对上级负责的行政关系转入到一个彼此服务的对等关系,政府内的每个行政人员互为客户,做到提供服务同时也接受服务,民众则是每个行政人员同时的提供服务终极目标;另一方面,把公共服务请求信息作为一次“外部命令”,同时把政务的每一个程序作为是“外部命令”的一个过程;最终一点是把“外部命令”转化为政府有关部门或个人的服务请求信号,形成以服务民众中心,同级和上、下级间协同工作、自动调整运营的“服务链”。政务流程再造注重运用系统化的观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把“低效手工”型政府逐步转换为“高效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为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基于“服务链”进行再造,避免了一些人为的因素,可以促进流程实施,有利于监督腐败现象的出现。

一个完整的组织一般由流程、人员和技术这三个要素构成,如图2-1所示。因而在进行政务流程再造时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考虑,保证再造过程中和再造后这三者可以协调一致,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环境的需要。政府管理者应根

篇二: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流程的改善和政府流程再造

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流程的改善和政府流程再造

[摘要]:传统政府行政方式在电子政务时代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政府流程再造势在必行。且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流程再造,可以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和公众满意度;而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对于与电子政务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政府流程再造

1引言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子式的交互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进而提供超越空间、时间限制的高品质、规范、透明、高效的管理与服务。所以,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决策质量、加强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的透明度、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促进管理模式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化型转变。本文从电子政务给传统行政方式带来的冲击入手,分析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流程再造对传统政府流程的改善。

2电子政务对政府传统行政方式的挑战

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政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传统政务模式的变革。实施电子政务, 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观念、 行政方式、 行政手段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冲击和革新。 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 必然要求政务流程的再造。电子政务对政府传统行政方式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电子政务对传统政策法规的挑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常常是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并用,不同部门政策、法规的出台缺乏有机协调,因此,部门区域间政策上的不统一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和抵触。这种部门间相互封闭的做法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对政府管理所提出的要求。

(2)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官员行政思维的挑战。传统集权管理模式下的府官员甚至普通工作人员, 拥有占绝对数量的公共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与力相结合, 容易形成 “官本位” 的思维定势。政府工作人员能否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 将是实施电子政务最大的难点之一, 也是电子政务对政府工作人员传统思维的挑战。

(3)电子政务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在管理方式上,面临着从传统的层级式管理逐步向现代的网络式管理转变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子政务为行政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发展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工具。这就要求政府不断提高其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的集成化,使传统垂直型的模式转变为现代扁平服务型、透明度高的新型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绩效。

(4)电子政务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和信息安全的挑战。信息社会的政府管理,应该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能力,而不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政府除了提供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产品”之外,还有另一类非常重要的“公共产品”,即公开发布有关政策与规章制度,并为各类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调节全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管理才是更高层次的管理,而这正是传统政府管理的弱项。由于我国目前IT产业中的基础软件与核心硬件99%以上要靠进口,因此,政府在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中还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安全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

(5)电子政务对管理效率与专业知识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中,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正在成为一个投资环境评价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即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不少部门的工作效率仍然不高,极大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同时,一些管理人员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也会成为进入信息社会和建设数字化城市的阻碍。

(6)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方式的挑战。传统政府业务部门的设置是按职能划分的, 如财务、 计划、 工商、 税务等。公务的办理也是由当事人到每个部门逐一申办,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习惯于这样一套规范的行政方式。而电子政要求以事务为中心, 进行“一站式” 的服务, 所以, 实施电子政务必然会对传统的政府行政方式带来挑战。

3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

3.1政府流程再造的涵义

政务流程再造就是在政府管理中引入流程再造理论,借助于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来改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的过程。即把企业再造的内涵、精髓、理念及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管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对政府行政管理的体制、机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简化行政程序和环节。

电子政务的建设应该以政府流程再造为主线,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对政府业务流程的影响,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和更新改造,从而有效推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因此,政府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核心。政府流程再造是对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重新设计,增强政府部门内部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是对传统官僚制的挑战和对传统政府业务流程的改善,是基于信息化网络化而形成的新的管理体系,不是在原有流程上的完善和补充,而是真正的一场革命性变革。

3.2政府流程再造的方式

政府流程的再造方式,可分为优化和再造两类。再造与优化都是在政府治理理念的指导下对政府管理的组织结构、服务方式、管理制度等的变革,可归纳为行政体制改革或者管理机制变革的范畴,但决不是单纯的机构精简或者新一轮的“三定”编制。

政府流程优化是立足于现有政府流程,对现有政府流程进行渐进式的改进和完善。政府流程再造则是抛开现有政府流程,完全面向政府发展战略重新彻底地再设计新的政府流程。

3.3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的关系

在信息社会,电子政务和政府流程再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子政务的推行,不仅具有政府流程操作层面的意义,而且政府流程的优化重组和再造必然会触及制度和体制层面的要素,具有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行政组织结构模式变革、促进政府转型与革新的意义。

(1)电子政务是政府流程再造的必要途径。电子政务环境下的行政管理以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为基本工作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代替人力,建立标准化、简单 的政府流程,许多例行性和常规性的行政工作被计算机所代替,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和管理。电子政务改变了原来的政府流程,并对政府流程进行彻底的反思,政府的机构设置根据行政流程的本质、目标、工作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删除许多不必要的、无效的环节,最终达到功能整合、整体优化,从而大大缩减政府的组织 规模。

(2)政府流程再造发展是电子政务的基础。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政府职能分工,使政府不同部门的服务能够做到有机集成,为公众提供一体化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机构精简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所以,政府职能的转变与重心定位是实现电子政务的重要条件和核心环节。政府要实现高效、方便、快捷的电子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流程是关键。电子政务建设应力图把许多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政府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传统的政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使之更符合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使政府业务的处理效率大大提高。

4政府流程再造对传统政府流程的改善

4.1优化行政运行机制

电子政务打破了原有组织的金字塔结构,代之以扁平式组织结构,大大提高了政府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政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传递从传统的单一通道模式变为多渠道的传输反馈体系。以往的政府信息传递模式都是从下级到上级然后再由上级做出指示再向下传递,既繁琐又缺乏效率。而在网络化的政府中的每个成员都成为单独的一个节点,并具有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问题在较低层级就能得以解决,增强了政府活力。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政府治理模式也由单独治理变为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治理,一方面扩大了公 民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加强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从而推进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4.2增强公民监督

在电子政务基础上实行政务公开化,在提高政府执行能力的同时也解决了权力滥用的问题。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权利体系,把管理者置于被监督的层面。如果没有服务对象对

服务质量的评价,政府机构就很难主动地去改善服务效果, 同样,如果没有针对政府机构行政效果的评价指标,也不能指望政府机构会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以往的政府文件及规章决议都是在政府内部流通,公民只能通过媒体报道的渠道了解相关情况,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某些政府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以权谋私,滋生腐败。通过电子政务,将政府的政策议案在网上公布,在接受公民的监督考核的同时又能从中得到不同的意见,从而优化管理水平,使政府由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成为接受公民监督的服务者。

4.3提高政府管理绩效

电子政务使绩效管理理念在政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电子政务是人与计算的结合,它一方面把人从大量的重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另方面也使得政府规模显著缩减,一些以前由人来完成的程序化的日常事务现在通过计算机就能完成。不仅如此,网络技术的应用还扩大了政府内部的沟通渠道和范围 把以领导者为中心的聚联式沟通变成了多中心的、全通道的互联式沟通,增进了成员间的联系,有利于部门之间协调处理问题。此外,公民个人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提供各项服务的具体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系,通过快速而不间断的信息反馈, 使政府更便利、更广泛地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偏好,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

4.4推动决策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化电子政府的实现,决策者可以广泛了解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了靠经验决策的盲目性,从而优化了决策程序。以往的政府决策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作出的,政府和公民缺乏沟通,而电子政务的实现让政府之以外的公民也参与到决策当中,利用互联网实现知情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减少了层级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和低效,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联系。通过电子公告、联机交谈、网上信息发布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同时也克服了政府决策中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备等缺陷。管理者可以根据信息及时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和尽可能多的决策方案,利用获取的信息对各个方案进行分析并比较选择,然后根据决策方案的执行情况来修正和调整决策方案,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结束语

信息技术不仅仅改变着社会和经济,更重要的是在改变政府自身。作为技术与行政相结合的产物,电子政务对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政府再造的重要推动力量。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要实现政府流程再造,只有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逐步转变政府观念、改革政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重组业务流程、加强公众参与,才能使政府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最终构建一个高效率、服务型的政府

篇三:关于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流程(市政府办修改)

马鞍山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流程

(送审稿)

为规范我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提升电子政务管理水平,根据省、市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本流程。

一、适用范围

1、本流程适用于市级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2、电子政务项目,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软件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支撑系统运行的软、硬件采购。市电子政务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应符合国家、省及我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遵循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安全保密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二、管理原则

1、预算管理原则。市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市直部门电子政务项目申报情况,在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的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并会同市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息办)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

2、科学论证原则。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由市信息办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的电子政务项目进行论证和评审。按照轻重缓急合理排序,项目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3、政府采购原则。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按照相关的招标采购文件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三、管理流程

各单位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每年在部门年度预算上报同时,向市信息办申报下一年度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计划和项目预算。报送资料包括《马鞍山市电子政务项目立项申报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需求分析报告》。

2、项目计划

市信息办根据国家、省及我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统计、汇总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年度初步计划。

3、项目论证

市信息办会同市财政局在每年部门预算上报截止时间前10个工作日,组织专家对下一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进行论证,拟定上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年度计划。

4、项目立项

通过专家论证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上报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同

电子政务政府管理流程图

意后,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立项批复,并明确项目建设主体。

5、项目方案设计

通过立项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项目建设主体通过马鞍山招标采购交易信息网公开征集项目建设方案,并由市信息办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最佳方案并由中标单位进行优化设计。

6、项目招标

经优化设计的项目方案,在市信息办和项目使用方共同确认后,依法进行招投标,并签订合同,组织实施。

7、项目建设

市信息办、项目使用方对建设项目加强监督管理,进行质量控制,确保项目进度及工程建设过程的合理性、科学性。

项目建设应当实行工程监理制,市信息办统一负责组织全市电子政务项目监理的招标采购。电子政务项目专家论证、评审和监理所需资金列入年度电子政务专项资金预算。

9、项目验收

项目完工,经试运行合格,由监理单位初步验收后,市信息办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对工程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投入使用。

10、项目绩效评价

市信息办、市财政局会同市监察局、市审计局、项目使用方等单位共同对竣工并正式使用的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今后确定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安排和运行维护经费拨付的依据。

四、本流程由市信息办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关于调整市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的建议名单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决定调整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张晓麟(市政府)

副组长:魏 尧(市政府)

沈天鹰(市政府)

成 员:邢修桂(市政府)

孙 奇(市政府)

尹礼荣(市市容局)

陈永红(市委办)

侯沪东(市政府办)

章 正(市发改委)

刘 荃(市经信委)

万亚平(市教育局)

詹世桂(市科技局)

孙 烨(市监察局)

张国华(市民政局)

丁济民(市财政局)

张延玉(市人社局)

方 文(市住建委)

邵 许(市交运局)

杨少虎(市环保局)

詹传平(市农委)

吴昭旭(市水利局)

刘 殊(市商务局)

卞建秋(市文化委)

王社临(市卫生局)

夏光明(市审计局)

程宏旺(市统计局)

周加华(市档案局)

秦北城(市广电台)

张桂华(市法制办)

夏为顺(市经信委)

章银发(市公安局)

殷宏斌(市规划局)

张志强(市国土局)

王庆荣(市工商局)

王祥生(市国税局)

刘鲁舟(市地税局)

董志耕(市质监局)

於克满(市气象局)

陈联明(市人行)

班先林(市机要局)

杨善斌(当涂县)

周正忍(花山区)

郎 平(雨山区)

倪志品(金家庄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刘荃兼任办公室主任,朱孝军任办公室副主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