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就业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评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

概要:高校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大学生就业误区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大学的自由时间很多,学习氛围也很宽松,这导致了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把时间花费在电脑游戏等事情上,虚度青春。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由此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第三:从客观方面来说,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多,使得城市就业岗位需求增多,但是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目标盲目,(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就业)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

(二)针对存在的局面运用马克思哲学哪一条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剖析其出现的原因。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找到问题各方的内在联系,针对原因来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条原理总结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

一、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

也决定着产业的导向与分布。

这样也就决定着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情况也不尽相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各个国家、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

界眼光,

顺应世界的潮流,

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多方面的相互联系,

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广大的大学生就应树立远大的目标,顺应

3

世界局势的不断更迭转换,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二、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是事物自身运动的

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原因,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变化和发展方 向;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是第二位的

原因,

它通过作用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内因:

1.

错误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原因。

很多大学生

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

同时也缺乏对现实环境的了解和认识,

大学

生只认识到了自己学位的优势而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那就是 、

“经验”还是一纸空白。他们始终以“天之骄子”身份自居,姿态过 高,对自身和现实缺乏准确的评估,缺乏正确的就业心态。

2.

大学生

缺乏相关工作胜任力。

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经历,

工作产生了一种麻木、恐惧的心理,缺乏胜任力,以致于找工作时缺 乏自信。

外因:

1.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速度是空前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加大人才的需求量,

这就形

成了一个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供求关系问

题。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势头良好,社 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国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

与我国

13

亿人口的大国身份很不相称,

这就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相对比较少, 经济发达地区分布不均,

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

4

展比较缓慢。

2.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区,

很多用人单

位不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选拔人才也不做职位调查和岗位分

析。

他们只是片面认为学历越高越好,

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

历,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

进而导致

人力资源的浪费。

3.

创新、自主创业机制不够完善。有很大一部分高

校毕业生都有着自行创业的激情,

但绝大部分都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

限制。国家、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还不够完善,在政策上还 存在程序复杂化等多方面问题。

三、实践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

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和创造性,它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

作用,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

实习经验的实践活动或者拥有某项技

能才是证明各位求职者的重要凭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大学生也同样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世界改造自己,

是自己成为一个对

社会有作用的栋梁之才。

再者,

大学生应该提早有自己的明确职业生

涯规划,

意识主导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

给广大大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也有助于我们广大

学子循序渐进,

脚踏实地的做好基本工作,

为自己的未来而不断进步

发展。

1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

当代大学生必须把自己的事业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

2.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谦虚谨慎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价值,锻炼意志 3.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为核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4.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是实践创新的最佳对象。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同时开展创业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素质、进行政策倾斜使其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5.此外,家庭也应作出努力,一方面要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乃至人生观世界观,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子女积极步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帮助其独立自主、创造自己的生活。

一个毕业生成长为驰骋职场的成功人士,必然会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积极正确的就业心态会引导我们走向真正创造人生价值的职业岗位。学会给予、宽容、感恩和欣赏,事业发展的大路就会延伸。让我们一起努力,奔向理想的彼岸,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

篇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保证。但是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从主观方面来分析,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对就业了解较少准备不充分、人文素养差、知识面狭窄,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十分常见。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前苏联办学模式的影响,一直以培养现成专家为目标,专业划分过细,学科环境单一,基本上是文理分开,学文的人不懂科学技术,学理工的缺乏人文素养。尤其是在教育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致使一部分理工农医学生只埋头于专业教科书,知识面狭窄,缺乏应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过分“专业化”,只强调技术教育,其严重后果就是加剧了大学教育中的单一技术化和非教养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由于种种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差

很远。导致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考试分数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背景下,教育自然倾向于向学生灌输认知性,培养认知性能力。虽然教改的重要内容是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但事实上收效不大。大学教育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现今的大学生往往为了学分和考试,忽略了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且大学教育仍将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课程繁重,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教师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偏重于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在我国教育的大形势下,许多学校学习有大的变革,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宽松,很多在校大学生根本就没有认真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把时间花费在电脑游戏等其他事情上。在校大学生由于还没有被马上推到就业的境地上,所以还有很多可以选择思考的时间,都是抱着一种“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态度,对学习不是很上心。到真正毕业时,才发现有太多的东西没学或没学好。在后来企业对就职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考核时,他们根本不能完成的整个过程。许多要找工作的毕业生对将要去求职的公司根本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在面试前,准备不充分。对企业的情况知之甚少,匆匆忙忙赶到面试地点。这对企业来说,他们显然不会希望这样的人到他们公司工作。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追求高质量的物质享受,一味追求高薪和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在地域选择上,仍然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大部分人认为到基层或西部

工作会限制自己的发展,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毕业生怕吃苦,不乐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后果就是到最后,好的工作没签上,而收入相对较少的不愿意去。 自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近几年来一直在增大扩招比例,大学毕业生年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增设新的专业和院系。导致本来就不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再加上专业新,就业就更成问题了。还有的学校把资金主要用于扩建校区,减少了对自己优势专业的投资。这样使得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减少,毕业生的质量一年不如一年。另外,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现在大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目标盲目,不了解单位的招聘信息情况,单位也不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单位也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同时现在就业市场往往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有人事部门举办的就业人才市场,有教育部门举办的就业人才市场,还有劳动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这就造成了单位和毕业生的重复性浪费了时间,也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或找到合适的单位。这一切很大都与政府相应的信息服务和宏观的调控不到位有关。

当然,造成这一现象也有客观因素的存在,所以要用实践的观点

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

的观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学生就业,是从认识的积累走向认识的实践第一步,也就是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大学生的意识与社会、工作的需要有严重断层。实践是改造物质

世界,这其中能否把正确的意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重要。 在校大学生应该意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利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培养实践能力,加强创新的培养。用实践的观点择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理论知识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大部分都是正确的理论。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们以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指导作用。因此,在校大学生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学好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为将来的实践做好足够的理论储备,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该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在有很好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能仅拘于书本和课堂,要有目的地参加一些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大学的资源加强自己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假期和平时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参加实习、志愿者活动等,使自己能更好的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增强动手能力。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获取与就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日后就业打下基础。在拥有雄厚的竞争实力和足够的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转变观念,灵活择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到基层工作,在那里我们的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更好、更宽广的应用与发挥。而当前有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或者行业就业,都追求高待

遇、好条件的单位工作。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在与广大基层群众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去检验我们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用实践的观点来树立确的择业观,到基层去,从基层做起,

篇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哲学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招生并轨制的进一步实行,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统分转化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种机制的过渡中,必然存在着磨合。找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所在,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发展社会主义、与时俱进

正文: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看来,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们的实践和劳动。人们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生活需求,就要投身于劳动,而一些企业和岗位为满足其发展就需要人力资源和机器。在这种供需中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即有供需的存在就会有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存在。当前的就业难从经济角度看类似于供大于求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诸如“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切表象的背后必有促其形成的原因,正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所包含的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等。从大学生就业难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在2002年之前,我国还一直实行大学生分配制,即毕业大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国家对大学生的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这也就意味着原有的制度已无法适应新形式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一种制度已无法适应其使用对象时,这种制度就必然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当大学生分配制度已不在适应高等教育招生量逐年增加,大学生毕业量剧增的现实时,当国家分配制与现实大学生毕业数激增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就迫切要求国家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于是自2002年以后国家进行教育改革,规定不在实行大学生毕业分配制,从此也就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这种教育的改革推广到社会便是当生产力不在适应生产关系时,它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当两者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就势必要求进行社会改革,通过这种良性的变革,一种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便取代了原有的落后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以,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社会就业难的一个缩影。从大学生就业难去审视社会就业难就可见一斑了。

我们刚才说到国家进行教育改革,不在对大学生包分配。这对成千上万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不得不为自己的就业问题多一份考虑。从马克思哲学原理看,事情是对立统一的,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问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去分析问题,你就会发现社会总是在进步的,新的制度之所以能替代旧的制度,必有其优越性。

还是从大学生就业难去分析窥探社会就业难。在国家包分配以前,大学的招生量是很有限的,我们称那时的高等教育为精英教育。但是自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可谓直线上升,年年扩招,从这个层面是讲,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升了,这对国家发展各方面的人才,培养新世纪国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了一个广阔有利的平台。更加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推进共产主义的实现进程。当然,我国最终要发展成为一个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发达国家。而精神文明的提升很大程度上要靠教育这一手段来实现。所以,国家取消分配制应该更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尽管这一措施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的去看待问题,用发展的视角去观察社会才能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论断。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正确性。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要想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要想有效的解决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持续出现的就业难现象,就必须用马克思哲学原理作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哲学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不断发展充实马克思哲学在新形势下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

当然,马克思哲学和唯物辩证法以及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则。我们也不能不反思当前的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热潮是否一致。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或许正是高等教育下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的脱节,才使得现行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这两方面的以就业难的形式表征出来。正如西方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尖锐矛盾导致了一次次无法扼制的经济危机。所以,高校教育应进一步适时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之,从马克思哲学角度分析就业难就要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看待问题。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