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哲学的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0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论文 (1)

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论文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

姓名:张晓峰

学号: 12级国贸1201班 2012324020108

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论文

内容摘要:论述人生价值的涵义和基本内容。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

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让我

们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人生真正的价值在

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得到社会赞同的人生价值是

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将社会价值作为重要内容。最后在

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我们树立的价值观对我们人

生的影响,而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影响我们周围

的人。哲学中讲的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

两方面内容的观点。

关键词: 人生价值 价值观 真正的人生价值实践 价值取向第一,人生价值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所谓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当二者统一时,也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他人来

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也就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第二,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社会实践同时是确立人生价值目标的根据和源泉。1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席勒

即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2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卢梭

所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要在承担的责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另外,你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必须做到在实践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奉献中,和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必要的时候你要以社会价值为主,舍弃自我价值。

主客观条件都制约着人生价值,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与贡献。所以,无论哪方面的条件都要求着我们全面的塑造自己。

第三,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是在社会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当前,尤其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创造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将不是难事,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实至名归。也只有这样,所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经得起生活中所有的考验,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

就像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为目者,以物役己”说的是我们现在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包围,物质吸引着人的注意力。人一旦陷入了物质追求的快感中,大都会忘了精神追求的美感。都知道社会生活中,人的追求分为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种,大学生过分倾向于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追求,会走向畸形的成长道路。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是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努力做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与指导着我们在价值选择的天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将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实践相结合会更能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第四,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人生价值中人生的目的就是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人的活动是知觉的、有思想的、有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对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对我们自身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还会在无形当中影响着别人。而最特殊的是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对社会的作用是关键。所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不再是个人的事情,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可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何等的重要。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端正人生坐标,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因为人生态度是指人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及其行为倾向和生存发展的方式,它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从上面所论述的来看,要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与此同时还满足个人自身的某种需要的价值观。这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且做到了索取与贡献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最后,无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

篇二:关于周恩来的人生哲学

关于周恩来的人生哲学

(论文关键词〕周恩来;人生哲学;公仆意识;自我牺牲精神

〔论文摘要〕周恩来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腾飞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奋斗了一生,而且以自己的宽阔胸怀、谦逊品格、尽忠尽孝、至情至义、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两袖清风、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构筑起一座巍峨的道德丰碑。

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著名诗人郭沫若写了一首悼诗:“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忠诚与日月辉耀,天不能死地难埋。”周恩来之所以“天不能死地难埋”,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不仅在于他的“丰功垂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在于他以自己的道德人格在中国人民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探讨周恩来的人生哲学,对于共产党人确立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荣辱观,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立志高远,求新求真

早在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自己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1〕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周恩来看来,青年人立志“当计其大舍其细”。所谓“计其大”,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服务社会,而“舍其细”就是抛弃个人私利,不要去追求金钱地位和高官厚禄。而周恩来的志向则是挽救苦难深重的祖国,使中华民族走上振兴之途,中国人民趋于幸福安康之境。

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大多数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是因为目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而拔剑而起,走上革命道路的。从爱国到革命,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人生道路。周恩来也不例外。他最初的爱国思想是在东北求学期间产生的。从淮安到沈阳,是周恩来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不仅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2〕而且开阔了视野,他开始阅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思想。1917年8月,周恩来在赴日留学前来到沈阳,给同学郭思宁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3〕

确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之后,关键是如何去实现它?周恩来认为: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做到“求真、重行、勤学、求新”。

“求真”就是探索和追求真理。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年轻的周恩来决心上下求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周恩来的强烈兴趣,他想研究其中的奥秘,因而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他写下了那首豪情万丈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4〕在日本,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阅读了《新青年》和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犹如“一线穿云而出的阳光”,使年轻的周恩来有豁然开朗之感。他想通过了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用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欧洲,他用半年多的时间对各种思潮进行反复“推求比较”,终于在1921年秋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一旦确定自己的信仰,周恩来则矢志不移地为之奋斗,“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5〕。周恩来信守自己的诺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险恶,斗争形势多么错综复杂,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6〕。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仍然对邓颖超说:“我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7〕

“重行”就是将理想付诸实施。周恩来说,“我平生最烦恧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8〕,不去脚踏实地的做,不去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再美好的理想也是空中楼阁。因此,一旦看准的事情、认准的目标,就要“拼命去做,不计利害”,而且要有恒心,“不能因为有折磨便灰心,也不能因为有小小的成功便满足”〔9〕。在周恩来看来,只要志向坚定,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将理想变为现实。

“勤学”就是勤于学习和思考。知识学问既是理想的翅膀,又是实现理想的工具,不学无术,即使有报国的热情,也是不能救国救民、服务社会的。周恩来认为:“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而学好知识,前提在于勤奋,一生之计在于勤。“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尤其在青年时代更要勤奋,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勤于思考。周恩来反对在读书时囫囵吞枣,认为那样不仅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且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求新”就是弃旧图新,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曾在“新中会”发表过一篇演讲,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衰弱落后,原因在于不能图新;而西方文明之所以发达,原因在于互相竞争,“一天比一天新”。他希望“诸同志人人心中存着这个‘新’字,中国才有望呢”〔10〕。他给自己提出了“三新”方针:“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11〕在“求新”的思想驱动下,年轻的周恩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肩负起“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

二、谦逊淡泊,忍辱负重

周恩来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却从不居功自傲。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总是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毛泽东,从来不提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谦逊品格和崇高风范。1951年9月,京、津两地举行高等学校教师座谈会,邀请周恩来作报告,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12〕。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周恩来再次指出:“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13〕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由于周恩来的卓越才能,他在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层工作了近五十年,而且不是没有机会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总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自己的工作目的。不仅如此,他总是甘当人梯,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他有意把瞿秋白推向前台,担任临时中央负责人,而自己则退居幕后,担任助手。在遵义会议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职务后,虽然他被党内委托为最高军事指挥的最后决策者,但为了发挥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仍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位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周恩来更是心悦诚服地服从毛泽东的领导,处处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权威,突出毛泽东的形象。他不摆资格,不计名利,服从中央的工作安排,协助毛泽东做好内政外交工作。他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工作,却谦虚地说自己“做的事实在太少了”。每当人们谈到他的功绩时,周恩来总是岔开话题,说自己是在毛主席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

三、尽忠尽孝,至情至义

周恩来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报恩意识非常浓厚。希望在自己长大之后,报答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他在旅日日记中写道:“佛说报恩为无上,我连恩还未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俗话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以安他们的心,也不枉人生一世。”〔14〕在一岁时,周恩来就过继给叔父做儿子,虽然养父养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为了纪念养母,周恩来在旅日留学期间,将养母在少女时代写的诗文带在身边,经常焚香拜读。参加革命后,周恩来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一次也没有回过家乡,为死去的亲人奠祭。对此,周恩来十分伤感和自责。1945年,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十岁时,周恩来到东北投奔伯父,伯父母没有儿子,视周恩来为己出。对伯父的“覆荫”之恩,他在一篇作文中给予了深切的记述。1917年秋,周恩来在赴日留学前,先到东北探望伯父。在旅日期间,他经常给伯父通信。除夕之夜,他遥想伯父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身边无一亲人,因而无法入睡。

对生父周贻能,周恩来更是父子情深、倍加孝敬。1918年暑假,周恩来从日本回国探亲,父子俩在北京欢聚。但人间总是聚少散多,周恩来在日记中记述了父子分离的痛苦:“最是伤心此日。”“今早生父以四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孤单单既离吾家,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15〕1938年5月,他将父亲接到身边,以尽孝道。遗憾的是,这种父子天伦之乐的时间仅仅四年,周贻能就因中风而不幸去世。父亲去世时,周恩来因病正在医院动手术。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周恩来悲痛万分,放声大哭,泪如泉涌。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抱病为父亲守灵,料理后事。

大概是从小失去亲人、四处漂泊的缘故,周恩来十分看重友情,喜欢结交朋友。他认为朋友可以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友为励,益奋吾志”,因而与朋友交往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在交友时,周恩来主张以心交心,贵在知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的朋友是最多的,他既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又有情深意挚的同志情,还有因感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从对手变为朋友的。

周恩来与叶挺的友谊体现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1927年,他们共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周恩来患了恶性疟疾,连日高烧不退,是叶挺、聂荣臻冒着生命危险,一直护卫在周恩来身边,并将他护送到香港。“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积极营救,使叶挺终于重获自由。叶挺夫妇牺牲后,周恩来又为抚养烈士遗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可谓是生死之交。

最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给杨立三抬棺送葬的事。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因重病不得不坐担架,当时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自告奋勇给周恩来抬担架。在饥寒交加、随时有可能陷入沼泽的情况下,杨立三深一脚、浅一脚,磨破了双肩,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而自己却累倒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不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而且坚持要给杨立三抬棺送葬。他深情地对参加追悼会的同志说:“在长征途中,我病了他可以抬我,为什么他临终,不能让我抬他呢?”有恩必报,平等相待,它体现了周恩来对同志的至情至义。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之所以成为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道德丰碑,主要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自我牺牲精神。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庄汉良先生把周恩来比喻为蜀汉时期的诸葛亮,“他由学生的时代,就已献身于国家,为

人民做事,担任了二十六年的国务总理,公而忘私,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比于西蜀丞相诸葛武侯”〔16〕。

从青少年时代起,周恩来就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他经常抽出课余时间帮助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补课。他认为人生在世,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必须依靠公众的扶持和大家的参与,因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17〕。在毕业时,《同学录》这样评价他:“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为他以后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奠定了基础。

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周恩来的公仆意识更加自觉。他认为共产党员对人民应该像“孺子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现在“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象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18〕。周恩来一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关心群众疾苦。特别是在担任总理之后,更是时刻心系人民群众。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第二天,周恩来冒着余震的危险到灾区慰问灾民。他穿过一堆堆残垣断壁,挨家挨户地查看,逢人便问:煮米有没有锅?烧柴有没有灶?吃饭有没有碗?他到临时医院看望伤病员,和他们亲切握手,询问伤情。灾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说难以报答总理的恩情,周恩来回答说:“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

周恩来一生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在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带头不吃鱼、肉、蛋,每月的粮食定量规定为25斤,而且三分之一是粗粮。即使是招待客人,也是普通的四菜一汤。在穿着方面,周恩来注意干净整洁,但从不穿名贵衣料。由于国务和外交活动的需要,在公开场合他一般穿庄重的制服,但在家休息则穿普通的旧衣裤,有的还打了补丁。周恩来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周恩来没有子女,但对亲属要求非常严格,制定了“十条家规”,主要内容是: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人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不许请客送礼和动用公家的汽车;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说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谁违反了这些家规,都要受到周恩来的批评。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近乎苛刻,而对祖国和人民却无限忠诚。为了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周恩来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建国以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管家,各种行政性、事务性的工作十分繁重。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他是最忙的人,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至16小时之间。

由于过度劳累和操心,周恩来终于积劳成疾,除了心脏病外,他还患有膀胱癌和结肠癌。虽然重病缠身,周恩来仍不能休息。根据他的工作日历统计,从1974年1月1日到1974年6月1日的五个月中,除了到医院检查病情外,他总共抱病工作了139天。其中,工作不足14小时的只有9天,工作在14至18小时的有74天,工作在18至24小时的有44天。这是一个正常人都难以承担的工作负荷。他为党和人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做人民的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生前没有子女,也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私人财产。然而,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了一座巍峨的道德丰碑,他的人生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放光芒!

周恩来,周总理,我心中的伟人,我相信也是人民心中的伟人。

伟人有两种:一种是影响力大的伟人,左右历史的伟人。希特勒就是影响力大的伟人。 一种是人民的伟人,活在人民心中的伟人。周总理就是活在人民心中的伟人。

希特勒,拿破仑,铁木真,山本五十六,彼德帝,斯大林等都是有影响力的伟人。周总理,焦裕禄,雷锋,列宁,邓小平等都是人民心中的伟人。

有影响力的伟人:就是按照自己意志行事,并且取得成功的伟人。

人民心中的伟人:就是按人民意志行事,并取得成功的伟人。

周总理,一位不屑虚名,真正爱民的伟人。他才是我心中的真正伟人。

周总理,中国近代史上的四大美男之一。他才是真正的内外皆美的伟人。

小学课文里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周总理,从那时起在心里,我就对周总理充满了的

无限敬爱。现在上了大学,写这篇论文以此表达我对周总理的怀念和敬意。

〔参考文献〕

〔1〕〔4〕〔8〕〔9〕〔10〕〔11〕〔14〕〔15〕〔17〕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97,300,331,328,367,331-332,307,398,47.

〔2〕〔3〕周恩来同李勃曼谈个人经历〔J〕.瞭望,1984,(2).

〔5〕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46.

〔6〕〔12〕〔1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7,60,125-126. 〔7〕石仲泉,陈登才.周恩来的故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372. 〔16〕举世悼念周恩来总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3.

〔18〕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1.

篇三: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

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

我们几乎每一个人,总有可能会一段坎坷的经历,对谁来说,应该都是如此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有许多的记忆都是在坎坷中产生的,它们旺旺是经典无比的,以至于许久过去了,我们还不忍心把它抛弃。我觉得回忆是一个过程,就想看看那一瞬间,自己是如何从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走出来的,拥有了一片海阔天空。尽管坎坷是一种困境,可是我们用心去体会,化就成了苦难。由此观出,困境和苦难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是由许多个微观元素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认识,也就是一种人生意识。人生意识高的人,无论怎么说总是会把苦难看作人生的成长,或者是心灵的蜕变。

我们实在应该学会看待困境。困难之所以让我们难以忘怀,其中有着它本来的意义,任何的生命,喧嚣的,还是宁静的,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练,是始终无法成长的。只看到每天不一样的变化,那是必定的生理变化。

其实谁都想拥有一帆风顺的生命,不过那似乎太过于平淡了。生活之中我们讲究平淡,需要在一片沧海之中,慢慢的寻寻觅觅,直到发现了什么样的位置,最适合自己灵魂的栖息所,最容易听到心里最真切的声音。那是心灵的平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平淡的,平淡是需要对人生,有一定的认识,悟性。也只有经过苦难的人,才能意识到平淡的韵味,那样的生活如同品茶一样,就是一种道。

生命往往是需要品茶的,只有学会品茶的人,生命才会与其他的人完全不同,光说悟性,就要高了许多。品茶,品的是茶的芬芳,生活,活的是其中的韵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茶是用来品的,还有些人认为茶无所非咖啡类的饮品,是生活的一种享受。我觉得茶跟咖啡不同,茶除了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道;咖啡就只是一种艺术。善于为道而思考的人,喝茶总要讲究速度,不是很快,而是很慢。我就喜欢喝茶,我总慢慢的喝,我所要的是茶水过后一股清韵的幽香。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茶像人生,是需要细细的品的。

我们的生命总有过度的时候,过度的时期常有孤独相伴。害怕孤独的人,总是逃避这一时期,认为所有的苦难都经历了,人生真的是很悲剧。有的人看待人生,不把主观的思想放在主要位置,他们相信一切皆有宿命。既是你的苦难,命运自有他的安排。这世界里的一切,只要是存在了的,总有存在的理由。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关于人生哲学论文)

要知道这种想法是富有哲学范畴的,哲学是一种思想,融入人生就变成一种态度。哲学的人生不简单,要哲学的生活,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把一切看似平常,就是哲学。哲学来源于生活,我相信没有生活的哲学是毫无光泽的,黯然失色的。没有任何的哲学家不是从生活里走出来的,而且也都是经历了苦难的折磨,发现生

活其实是一种道理,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无形的道。

生活还很艺术,酷爱艺术而活下去的人,到了晚年就不会太凄凉。因为会有一种理由认为这一生,活得很值,无外乎生与死,我还看透了其余的道理。人有所追求,有所不求,可求的东西不多,无非生命与真情。真情又包括了亲情和爱情。

爱情会是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一般人的爱情很顺畅,这些人其实是不懂得真正的爱情的。一对情侣整天搂搂抱抱,那不是爱情,只是相互利用。只有失恋的人才会懂得爱情是什么,它就是在相互寻找的过程中,的一种向往。

为情而困的人常把爱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这很真实。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生命很重要,这样的人除了看到生命的价值还意识到爱情的珍贵,一旦真爱上一个人就会好好的珍惜。

曾经有不少的朋友屡屡问我,陈老师,你为什么不结婚呢?就凭他的这句话,我就可以断定他绝对没有读过,我所写的中篇小说《粉墨凉半秋》。这里面就写了我的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其中还有两次,一次是我的初恋,那还是我在上海美童公学读书时的初恋女友,当然她现在早已回美国去了。是生是死只有天知道。至于我在进入劳改农场之前的那段,长达三年的那段罗曼史,更是令我心里疼得慌。

要知道等我从劳改农场出来以后,我已经快到花甲之年了。再结婚我可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了。

我现在的主攻方向们就是事业。事业是所有胸怀壮志人士的向往,不免一些人在青年时期为了事业,而不得不放下儿女私情,这种人很值得我钦佩。我们欣赏一个人,实质上是在欣赏他的气魄,一个人的气魄,决定了他将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这样的人与失恋的人不完全不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也向往爱情,只是从某一定的角度来说他们意识到自己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年轻人谈恋爱只是简单的相互利用,没有多少会体会爱情的真谛。无论是为事业奔波的人还是失恋的人在悟性上总比常人高出一等,这注定他们面对生命里的虚虚无无,真真实实有着自己的见解。

爱情会成为一个人磨练的平台。没有人会在其中做这些无聊的徘徊,我的许多朋友说失恋了就换,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顶多只是失恋的时候伤心一阵,过几天又是活泼乱跳的。这种人没有成功的前景,往往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善于在爱情的苦难里徘徊的人往往是那些喜欢寻找自我的人。活着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有可能只是一个影子。真正的自我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不用心的找无法找到。这样的人从理念来说比常人高出许多等,一旦他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注定将来与常人拉开很大

的差距。常人站在山顶,他站在云端。

苦难是一种磨练,对于善于利用的人来说还是一种修养。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如此一类的人看来生活和悟道一样,需用心体会。实质上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道,每一个人有着独特的道,参悟了也领略了也就是所谓的成功。许多的杰出人士就是这么的走出来的,文学家就更不用说了。正是如此我们也才每时每刻都有些杰出的“家”。

其实什么家都是一样的,前期的生活充满了苦难。社会之中也不乏没有经历苦难而成功的人,只能说他们很幸运。幸运并不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机遇。在相同的平台上,这些人远比于经历苦难而成功的人来说逊色了许多。没有对生活生命的认识,或许也有,只是不怎么深刻。一般有着影响力的人物都是对生命生活有着足够深的认识,这就是苦难所赐予他们的,也是应该的。

生活可以无所谓,生命可以无所求。无所谓的生活极其乐观,无所求的生命极其悲观。乐观与悲观不能失调,一个完整的生命,二者有着一定的比例。成功的生命,对乐观和悲观都不排斥,同时存在才使得生命如此的绚丽迷人。我们往往只是看到它的外表,有些时候还是悲观占上风,到了一天,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乐观,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自然。

生命从出生到事业成功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蜕变,然而蜕变了的人生更加有魅力,更富有生机。因为他们知道,如此的经历,什么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该珍惜,什么该放弃,已经是很清楚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