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思想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学孔子哲学思想后的人生感受

学孔子的哲学思想我的人生感受 学习科学知识我们是一个明白人,但是学哲学是一个糊涂的过程,我们都不知道哲学是什么,没有办法去解释清楚哲学的真正含义,我学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后得到了一些感受。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并且要"约之以礼","克己复礼"。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国以礼"。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

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内在的理性自觉的力量来支撑。以"仁"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孔子又提出以知求仁。他把"知"作为求仁、达仁的必要条件,他说:"未知,焉得仁?"。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强调。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还进一点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他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在闻道、得道、传道上的"一以贯之"的境界,就是靠学、思结合而达到的。孔子还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习"、"行"。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主张要"敏于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不过孔子所说之"习"、"行",偏重于道德实践,即所谓"行义以达其道"。他所说的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似乎是主张以言行的统一作为判断的标准。但他又提出"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为"仁之方",即认为每一个君子都具有理性,理性即能判断是非。后世儒者又进一步加以发展,提出以"仁"、"义"等道德原则作为判别是非的最高标准。

在方法论上,孔子吸收了西周、春秋时代的"中和"观念,把它发展成为"中庸"思想。"中庸"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中庸"作为方法论原则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叩其两端";②"执两用中";③"过犹不及"。

孔子的"命--礼--仁--知--中庸"哲学思想体系,"仁"是其核心。但体系中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贯通的。它们各自都可以看作为"一"贯通于其他部分。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矛盾。后世的儒者或其他学派的学者,或发展其中积极一面,或夸大其中消极成分,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变化。

学哲学对我们并不具有直接的效用。从经济上看,哲学不能给人们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它的含金量最低;从技术上讲,它不能给我们解决操作工序上的一个具体问题。哲学的非实用性还表现在,对一部分人来讲,哲学纯粹是一种兴趣和志趣。

学哲学有实用性,但非实用性不等于无用性。只是哲学的功用与意义难以用实用的标准来衡量。实际上,哲学的一个很大的“功能块模”就在于哲学的务虚性上,现行谈论的许多哲学功能,都可以归纳在务虚性上。

哲学能够提供和坚定人生信念;哲学能够培养人的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哲学可以提高人的理论素质;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哲学可以帮助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学了孔子之哲学思想联系到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规划这些蓝图,合理利用大学的空余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勾画出一个完美的未来。哲学就像童话,而我们正像落日,童话不会有它的结局,却会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问千年万年??

篇二: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课程名称

指导教师

胡慧欣 201434004505 汉语言文学 论语 李蕾

2015年12月24

摘 要

学术界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孔子及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方各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方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方国家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哲学

2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

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

3

摘 要 ............................................................. 2

1 引 言 ........................................................... 4

2, 道德观比较:两种理性 ........................................... 4

2.1 孔子的道德观 ............................................... 4

2.2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 5

3 宗教观的比较 ..................................................... 6

3.1 孔子的宗教观 ................................................... 6

3.2 苏格拉底的宗教观 ........................................... 7

4 小结 ............................................................. 8

1 引 言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年479)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这两位东西方传统思想的重要开启者曾被比较过无数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古希腊、中国、印度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同样的时代,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释加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这两大古国的思想渊源。如今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在现今时代,研究比较这些不同国家的古代先贤对于研究现代不同地区的文化心理及性格形成有很大的意义。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孔子及苏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

2, 道德观比较:两种理性

2.1 孔子的道德观

孔子的思想主要见于《论语》中,在论语中多次出现“道”、“德”二字,但是并未有连用。在清代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德”当作境界因善行而升华来讲,道德也

就是行道修德的意思。我们今天的道德则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孔子的思想在现代哲学家看来更是一种实用理性,从社会的客观实在出发,以先人经验为根据,提出一系列的行为准则以规范社会。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本句中孝为仁之本。孝是一种情感,仁则是人心的一种状态。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人类自发的“孝”或其他正面的情感是知道人的道德行为的。我们很难在这样一种情感指导的行为中找到理性的影子。李泽厚在论述儒家思想时有“情本体”之说,在他的论述中。情本体被视为一种“理性凝聚”,即“人类经长期历史由文化积淀而成的道德特征、自觉意志和心理形式”。1

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句。这句话鲜明反映了孔子“情”大于“理的”的观点。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孔子哲学思想论文)。正直就在其中了。”这显然不是理性的表现。在这里,子为父隐是孝的表现和实现,是一种出于爱父之情的行为,是作为人天然的本性。而“其父攘羊,而子证之。”是违反人伦的,这位坦白的儿子在孔子看来是是不近人情的。可见对于这种极端的“情”与“理”的辩证中孔子的导向。

道德的准则是中庸,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最好的注脚,做事情要从客观现实出发,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足。可以说这也是孔子“实用理性”的表现。与孔子相反,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可谓是理性的化身。

2.2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正如英国人A·E·泰勒在《苏格拉底传》中写到的“一位伟人的一生,特别是在相隔多年之后,就再不可能是一部无可争辩的事实记录了。”苏格拉底在他的一生中,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载。无论1 李泽厚:《伦理学纲要》,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篇三:孔子教育哲学思想

孔子教育哲学中的温故而知新

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很多言论都有教育哲学的意蕴,“温故而知新”就是其中之一。了解“温故而知新”的意思,对教师本身及其教学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意义。

关键字:孔子 教育 温故而知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素养和修养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想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并不容易,想要成为一被人认可的名师更不容易。回顾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发现他的很多言论中都蕴含着朴实、真诚的教育观,例如: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到底在教育上蕴含怎样的哲理呢?它能否对现今教师有所启发呢?本文就此浅谈粗陋看法。

一、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 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华夏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的贵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的性质、内容、方法、功能、目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是什么人,以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和论说。作为中国最早的、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中发表了过很多关于教育的言论,多见于《论语》中的各章节,并且大多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特别是对老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修养,孔子有着较为朴实、真诚和精到的论述,这些都很好地体现孔子的教育观,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二)温故而知新的意思

在《论语·为政》里面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历来对“温故而知新”的解释学者们都众说纷纭。朱熹的从教学论的角度的分析则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经典。他说:“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论语集注》)“温故而知新”是孔子认为达到教育哲学思想灵魂“自由”的有效途径。既考虑到过去,又着眼与未来;既不忽视传统,又强调时变新理。这个命题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指具体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成为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第二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学术原则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方法。这两方面,都具有教育哲学思想的意蕴,因为“故”与“新”之间存在着辩证的联系,而侧重点是在于“新”。“温故”可以说说“知新”的一个先决条件,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已有知识,就很难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知道什么是新知识,而“温故”有时也能产生对“新”的理解。

二、“温故而知新”对教师的启示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对教师来说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一)做法

1.教师本身发展

“温故而知新”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温故”,温习旧的知识,表明教师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知识学问是最起码的职业要求。“知新”并非易事,很多时候这也是一位教师能不能成为名师的关键,因其跟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息息相关。“新”,要求教师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认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来领悟教育的内涵和真谛,探求新知识,获得教育实践智慧,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创造,帮助学生获得自我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是孔子“温故而知新”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现实意义,也是对终身学习的阐释。

2.教学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做了系统的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表明遗忘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短时间内

接受大量的书本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未经他们反复实践,因而是不牢固的,遗忘的也比较快。因此,巩固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也是重视知识技能巩固工作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好学生知识的巩固。要上好复习课,并且组织和指导学生自己复习,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和评讲工作,让学生在“故”的基础上,更好地去追求新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一改“填鸭式”、“开火车”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巩固程度,讲所教知识化为学生内在的文化。

(二)意义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教育机构对教师会有不同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已有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是新知识的探索和获得者,这样所传授的知识才能用不过时。在现今社会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位既能“温故”,又能“知新”的教师就更难了。现代社会,只要拿到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当老师了。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取,也仅仅是考几门课程加上体检。即使2015年实施国考后,仅凭一教师资格证,也不能表明一位教师是否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的职业技能和教师素养。这一切与孔子的为师标准相距甚远。很多时候教师常常责怪学生不够聪明、不够勤奋、缺乏想象力,岂不知一个不努力追求更多更新知识、想象力匮乏、创造性欠缺的教师怎能使所教之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水平呢?有时候教育方式的不当也会扼杀一孩子的天赋。“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实在是现今某些素质底下的教师的写照。新时代的教师应用心品读“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把这一教育哲学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以此严格要求自己,以便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个职业。

三、结论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不仅要求教师注重旧知识的学习,还要求教师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的解决方法,从而得出新知识,这不但适用于教师本人,也适用于教师教学上。只有高标准地去要求自己,教师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当一名合格的,甚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