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贡献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1. 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3月

2. 靳辉明《〈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深远影响》,《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2期

3. 王荣栓《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科学贡献》,《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 杜奋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6.2

5. 陈乃圣 陈明《简论马克思学说的科学贡献——对“世纪疑案”一文的质疑》,《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

6. 汪向阳《论马克思对科学社会学创立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7. 王继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及其意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月

8. 靳辉明《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党建》2004年7月

9. 柳祥美《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及其当代意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10. 宋周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

11. 张弘政《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意蕴》,《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1月

12. 李兴中《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俄国及其对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3. 宋德勇《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求实》2006年第1期

14. 王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

15. 孙显蔚 刘君栩《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方法论及其当代启示》,《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1期

16. 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6年1月

17. 徐文燕《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和贡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18. 李少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及其指导意义》,《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19. 金鑫 陶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贡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1月

20. 王静波《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

21. 王雨辰《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天府新论》2001年第5期

22. 叶志坚《晚年马克思的理论指向及其贡献》,《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1月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的研究观点摘录

一、马克思主义主要著作的理论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3月

《宣言》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科学巨著,而且是工人运动的行动纲领,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犀利的思想武器。《宣言》对二十世纪的深刻影响,概括地讲,就是它由理论变为实践,从此开辟了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发端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不论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后来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是在《宣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是《宣言》思想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曾高度地评价它的巨大的历史意义,指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矛盾论》)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新民主义论》)这些论断,科学地界定了在《宣言》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及在它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靳辉明《〈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和深远影响》,《科学社会主义》1998年第2期

二、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的贡献

马克思曾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即是说,人的环境并不是先在固有的、外于人的东西,而是人改造的结果,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 人和自然的统一”就是明证。可见,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哲人们的有关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性问题便迎刃而解:对象化是人生成的方式,自然的生成不过是人生成的确证;既然自然是人的他在,那么人与自然就不是外在的对立关系,而是内在统一的,一句话,人与自然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上达到统一的。

——柳祥美《马克思对象性活动原则及其当代意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马克思的三个新贡献中包涵的无产阶级革命的三个时代、三个时代主题、三种实践形式,概括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方向和道路,它是一个十分完备的科学体系,在这些基本道路方面,我们可以阐发它、实践它,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再制造一个什么时代或者略掉一个时代。马克思的这三条,任何添加都是一种多余,任何减损都是一种残缺,它的完备性既为它自身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抽象和具体相一致,逻辑地证明,又为当代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王荣栓《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科学贡献》,《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马克思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世纪伟人。这位世纪伟人所创立的学说对人类作出的科学贡献,在现今的马克思主义学坛中,特别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中本来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乃至于政治、政党、国家、法律、历史、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领域都有独创的思想,都有极大的科学贡献。

——陈乃圣 陈明《简论马克思学说的科学贡献——对“世纪疑案”一文的质疑》,

《理论学刊》2002年第6期

马克思作为科学社会学的先驱者,这一点甚至连西方的社会学家也承认,西方的一些学

者已经注意到,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已经把自然科学和其他知识与信仰区分开来,注意到马克思已经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马克思研究科学技术时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学说,对后来科学社会学的创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汪向阳《论马克思对科学社会学创立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贡献,不仅仅在于他提出了一些结论性的意见和具体观点,更重要的是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在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国的视野来考虑,必须同时具有“世界历史”的眼光。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对于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合理引导社会发展,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继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及其意义》,《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月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有不同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主义政党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或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二是西方的工人阶级政党和左翼学者把经过自己解释的马克思学说作为行动的理论依据(如法共为代表的“新共产主义”),用马克思的学说批评当代资本主义,构建未来的理想社会;三是为数众多的国外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的学说作为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加以接受,他们有的以马克思的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的把马克思学说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用以科学研究和观察当今世界。

——靳辉明《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党建》2004年7月

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作了多年研究,花了不少心血,得出结论的东西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封信:一是1877年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二是1881年3月复查苏利奇的信及其初稿、二稿、三稿;三是1982年1月21日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在以上研究成果里,马克思提出三点思想:一是俄国农村公社究竟是走向灭亡还是作为社会复兴的内因向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过渡到社会主义;三是要实现社会主义,俄国得爆发革命,遏制沙俄对西欧革命的干涉,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互为补充,待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影响和版主俄国实现社会主义。

——李兴中《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俄国及其对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马克思并未明确提出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但其发展思想中有着丰富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意蕴:马克思强调社会发展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评价尺度;社会发展是在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辩证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现实路径;社会发展是社会各要素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是通过“两次提升”达到“两个和解”的过程,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实践原则;社会发展的根本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实践目标;等等。这些发展思想是理解和完善我们当前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平台。

——张弘政《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社会发展合理性意蕴》,《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1月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超越性和富于人情味的鲜明理论品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恒久照耀着人类,给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深刻的启示:人的本质的完

整实现是人的(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贡献)全部生命活动的展开,不应把人的本质看成抽象的“现有”,而应看成人的自我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也不应把人的本质看成抽象的“应有”,而应理解为人的实践结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和活动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的展开和发展过程??只有社会关注个体的生存状况及其发展需要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每个人健康发展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只有在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中,我们才能实现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社会也才能最终实现社会自由全面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共同发展,即马克思所憧憬的“自由王国”的实现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王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3月

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对于现代化的两种态度,或者说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两种价值向度。这就是对于现代化的历史价值的积极肯定和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负面价值的深刻批判??我们认为,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肯定并没有消亡,因为它们至今仍然激励着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去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世界现代化,去积极地发展和变革自己,去自觉地加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然而,正是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合理性批判又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和清晰地认识现代化,尤其是自觉地把握其负面价值,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加以注意和克服,或至少去削弱其影响,从而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前的特有价值与意义。

——欧阳康《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江海学刊》2006年1月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范式虽然大相径庭,但作为制度理论两者又有着某些关联性。在对两者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巨大影响。正如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在其《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的“,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行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经济学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这是一个根本的贡献。”

——徐文燕《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和贡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贡献之一是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前提和出发点,从而确立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奠定了人的历史制约性的科学依据,从而克服了以往一切社会历史理论和社会科学的根本缺陷。马克思唯物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到方法论的转变,使社会科学真正变成科学,并为所有社会科学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王静波《试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9月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理论观点不同于我们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在西方历史文化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探索和理论建构,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变化的考察,都包含着相对真理,对于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王雨辰《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天府新论》2001年第5期

晚年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的设想,标志着马克思对社会革命道路问题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实际上,马克思是用社会革命的链条把东西方联结起来,从而架起一座从西方社会到东方社会、从东方社会到西方社会相互沟通的理论桥梁,以此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

丁峡谷”的跨越。马克思提出以俄国革命为“信号”,东西方“互相补充”的革命策略。这是一种特殊的共同胜利的思想,它包含着历史发展的递进与跨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巧妙结合与辩证统一。总之,晚年马克思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既应答了来自革命实践方面的挑 战;又完善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高度评价晚年马克思的科学探索和理论贡献。

——叶志坚《晚年马克思的理论指向及其贡献》,《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1月

三.马克思主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要科学认识马克思的科学贡献,就必须立足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因为只有通过中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才能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只给社会主义规定了这样一个本质规定,也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把马克思的科学贡献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具体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道路和模式,以解决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课题——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全面胜利的新阶段。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正是对这一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对马克思的科学贡献的具体化、实践化、系统化和时代化。

——王荣栓《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的科学贡献》,《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劳动者的经济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处于资产阶级立场的人的反对而不可能得到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则得到真正贯彻。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理解,一是尊重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因为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二是尊重非劳动的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和价值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中的作用,这些生产要素虽不创造价值,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是价值分配的依据。这说明,“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意味着剥削;“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涵盖“按劳分配”。

——杜奋根《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理论的新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6.2

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往往认为科学社会学只是来自西方学者的社会学传统。实际上,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和稍后一些的技术社会学的研究,在历史上还存在另一个理论传统,这就是源于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从上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学的基本思想对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社会学所产生的影响就不难看出这一点,更不用说本世纪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学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对科学社会学所作的研究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明显感到马克思的许多科学社会学思想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肯定马克思在科学社会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他不愧为科学社会学的先驱者。

——汪向阳《论马克思对科学社会学创立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有助于正确理解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经济上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生产与世界经济密切相连,与世界政治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要想走上富国之路,就只能融入世界经济“共同体”之中,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强适应“世界历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所讲的“特色”是从“世界历史”

篇三:最强悍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总复习理论框架:

哲学基本问题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间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

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最伟大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

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

(本体论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观运动和物质及其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意识的产生

意识观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实践的本质

实践观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实现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及其关系

(出选择题)

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

规律及其客观性

——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不出大体)

——辨证法的否定观(主要是选择题)**

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两重性质 同一性

斗争性

辩证法 内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

特殊性 非主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判定条件

可能和现实(07)

形式和内容

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辨证法

( 出大题)2个总特征,3个基本规律,5个基本范畴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七句)

主体(人)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是以实践以基础上产出的,这种产生是个过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认识的辨证过程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论 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特点:客观性、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全面性、普遍性、条件性、一元性、相对性绝对性统一) 真理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5个)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在辩证法上应用)

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

真理与价值

辨证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出大题最多)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06) 选择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

社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为主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

历史观 社会形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社会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共同点,区别点,判别方法)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5点)**及其社会功能

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文明和文明形态

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领袖,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的问题人的本质(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出大题最多)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的哲学。

(5)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②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公开申明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5、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6、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

离不开特殊性;②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8、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的。表现在:①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②可能性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2)理解可能性区分几种情况:①要分清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的趋势。不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的事情。②要分清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现实可能性是指具备了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的可能性。③要分清在多种可能性中,依照对人是否有利标准划分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④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

(3)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包括个体、集体和社会。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特征。客体是指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联系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体具有对象性。

(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3)主体和客体首先是改造被改造关系,即实践关系,然后才是反映被反映关系,即认识关系,此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包含着审美关系和价值关系。

1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其他两个方面;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11、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含义。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

(2)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制度性要素。

(4) 社会的观念结构、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点体系。政治法律思想是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哲学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

(5)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

(6)上层建筑反映的是社会政治思想关系。

1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意识形态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1)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②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③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①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②维护或批判现实的功能。③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的功能。④创新功能。

13、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 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2)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3)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4)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应是两方面内容的结合。唯物史观在二者的关系问题上首先强调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5)人的价值最基本的关系是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