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易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2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从“否极泰来” 中的哲学智慧说起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它是饱经历史洗礼沉淀在中华民族中的一种精神和性格,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它不断滋养和影响着中华民族。它在历次的历史变革和民族融合中汲取新的思想,而使自己更加具有活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瑰宝中流传至今最为久远的要数伏羲氏的《周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源。这个用代表阴(- -)阳(—)组合而成的文化符号从被创造之日至今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陶染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纵观《周易》的发展变化史,我们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从图形到文字、从简单到复杂、从占卜问天到思哲问学的传承和发展。历史一直在考验和洗礼着它,它曾经因为能够占卜问天而幸免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曾经因为宣传封建迷信而一度为近代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扬弃,可以说命运多舛。它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简单朴素思想,经过历代哲人圣贤思想升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基因图谱。它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统一的思想,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无限性,认同事物发展变化存在规律性,同时主张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事物,最终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它有着量变到质变的思想雏形,认为事物发展处于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相互作用变化中,事物的发展正是在两种因素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实现动态平衡和相互转化。

否极泰来是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其成语解释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这个成语出自于《吴越春

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其中的否与泰两个字就来自于《周易》的两个卦辞。根据《辞源》的解释,“天地交谓之泰。天地不交谓之否。故以言运数之穷通。亦曰否泰。” ,今之解释,即“泰”就是顺利;“否”就是失利。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转化到这个事物的对立面。从否卦与泰卦的八卦演化来看,否卦的组合为

“”,上为乾卦下为坤卦,泰卦的组合为“”,上为坤卦下为乾卦,乾和坤按照《周易》最初意思解释分别代表天和地,天在上、地在下因此无法相交,造成事物发展不顺利,为否;天在下、地在上两相交互,引导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为泰。随着《周易》的逐步演进丰富,乾、坤卦所代表的含义逐步增多如君子和小人、君与民、日与月、男和女、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等等,因此否泰的哲学内涵也在逐渐变化推演。

从泰卦的君民关系引申来分析,代表君的乾卦在代表民的坤卦之下,体现了一种君在民下则国泰的思想, 孟子的君轻民贵的思想就来自于此。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种思想却正好和两千年后的马克思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契合。虽然时间相隔久远且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大相径庭,但两者的思想精髓却惊人相似,就是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宰和缔造者,不论是两千年前的国君还是后来的执政党都必须认识到,只有顺应民意,在统治或者领导中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实现国泰民安、繁荣富强。这也正是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关于人民地位的那段论述的思想之源和理论之基,即“每一个共产党员都

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史观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反观“否”卦则昭示我们,如果统治者或者执政党始终高高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则会因为失去群众基础而最终走向灭亡。这正是否极泰来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执政者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人民的推举下进行管理,执政党必须俯下身子,了解民情、倾听民意、顺应民志,如果领导者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颐使气指,不顾人民的疾苦,剥削和压迫人民,最终量变将引起质变,人民会义无反顾的推翻执政者,重新选择代表人民意志的管理者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拉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序幕,大会明确提出了高举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在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中,积聚全民族的思想智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世界各种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面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的唯物史观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合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最终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奇葩绽放于世界民族之园,为人类的发展前进做出贡献。

2012年2月13日

郭丹旻

篇二: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马国欣

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关于易经)(2010-03-28 13:33:37) 马国欣

注:此篇文章是应河南新闻网之约,为河南新闻网所撰写的一篇介绍《易经》的文章,并已在河南新闻网发表,特收录于此。此文的主要内容我已经在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统战部等单位做过专场报告,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请阅文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去年,我被河南城建学院和平顶山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目前正在这两所学院开设“《易经》解读”选修课。

今年上半年,我编著的《让易经进入家庭》上、下册就要出版。其实,这部书的书稿我已经完成好几年了,之所以没有出版,我认为过去条件不成熟,原因很多。一言以蔽之,是因为我们的许多党员或党的干部对《易经》的认识还存在一种误区。《易经》强调“时”,强调“与时偕行”,“时”不对,人们会把真的东西说成是假的,把假的东西说成是真的。比如“文化大革命”开展的批孔运动,明明是错的,但被人们狂热的认为是对的,还要把大圣人孔子批驳的“体无完肤”,甚至再踏上一只脚,让其永远不得翻身。“时”不对,一个共产党员出版《易经》的书籍,人们会认为文章的作者是在宣扬一种“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思想,是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相悖的。

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在对国际社会遇到许多非常棘手的挑战问题,比如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气候日益变暖和海平面不断升高问题,国与国之间贸易和资源的恶性竞争问题、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国际恐怖组织不断猖獗、武力冲突不断升级等问题讨论后,联袂发表了一个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党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越来越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弘扬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概括:“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十七大的倡导下,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一场“反常”的新变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国家确定为法定假日;

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为了超度由此而丧生的八万同胞的亡灵,党和国家举办了史无前例的举国哀悼日祭奠活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及开幕式的设计理念就是“世界给中国16天,中国还世界5000年”;

接着地方各级组织开展的祭祀伏羲、炎黄二帝、孔子、老子、等公祭活动,为弘扬传统文化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今年的春节放假前,教育部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春节期间祭拜祖国母亲活动。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家园”中,中央电视台还邀请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解《易经的奥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易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学习。

其实,“反常”是正常的。《易经》虽然包括简易、变易和不易,但强调的重点是“变”而不是常。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或规律。《道德经》开宗明义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强调,常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

《易经》并不奥秘,学习《易经》文化就像“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哲学知识一样,是可以得到普及的。

《易经》是谁创造的?《易经》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汉书?艺文志》记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实际上是由以八卦和六十四卦象为代表的“易”、以卦辞为代表的“经”、以象辞为代表的“传”三大部分组成。从时间跨度来看,“易”产生于上古时代,即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经”发展于中古时代,即夏、商、周时代;“传”撰写于近古时代,即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历经数千年。从代表人物来看,《易经》分别是由中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圣人为代表的先人们创立的学说,即:以上古圣人伏羲为代表的远古先人们创立的“易”,以中古圣人周文王及其儿子周公为代表创立的“经”,以近古圣人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创立的“传”。历经上古、中古和近古,由三位伟大圣人创立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最,不仅为中国的文明和发展,而且为世界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易经》是封建迷信吗?请看许多名人关于《易经》的评价:

曾仕强教授认为,《易经》不仅是“五经之首”“群经之首”,而且是“群经之始”。《易经》也是中华文化之源。曾仕强教授还认为:“《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易经》也是一门以德为本的学问,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说:“《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易经杂说》中认为:八卦代表了最高的智慧。《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南怀瑾先生甚至说: “我始终怀疑《易经》的文化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留下来的,不是这一个冰河时期的产物,因为它的科学、哲学的道理太高明了。”

郭沫若指出:《易经》是“科学的神秘殿堂”。

冯友兰先生说:《易经》就是“宇宙代数学”。

我国著名学者邓拓认为:“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

武汉大学唐明邦教授指出:《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易经》不仅被东方所尊崇,而且连西方人也大为惊叹。

美国CARY FBAYE于一九四五年在瑞士为《易经》作序:“谈到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是中国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都是很短命的被推倒;而中国的易经,自古以来,相沿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Needdam)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盛赞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并将《周易》称为“万有概念宝库”。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创造了正反合辩逻辑定律,在西方哲学界享有较高的声望。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他感慨地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经典《易经》、老子的《道德经》、《庄子》、《墨子》等,也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孔子在对《易经》深入研究之后认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还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其意思用当代领导科学的话语来解释,就是说聪明的领导干部是善于把握人生和社会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思考问题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决策问题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处理问题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不明智的领导干部说话、办事、想问题,往往凭个人秉性、凭个人好恶,行事冒险,一介武夫,所以容易遭到失败,这样的人成不了大器,这样的人如果做了大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会更大。所以我们评价一位干部,不是单纯地评价他敢于干什么,而是首先评价他是不是注重修身齐家,是不是成熟达练,是不是经验丰富。因此,《易经》也是一部领导科学之书,在我国古代的选人标准中,有“不学易不可为相”的名言。

易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世界观)(2010-03-28 13:40:20)

根据我对《易经》的学习,我认为《易经》是世界观,《易经》是人生观,《易经》是方法论。

一、易经的世界观

1、《易经》的阴阳观

《易经》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无论多么复杂,但每种物质只有阴、阳两种属性,要么属阴,要么属阳。但阴阳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阳性物质包含着阴的属性,阴性物质也包含着阳的属性,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这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阴阳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非常重要,人处处事事都离不开它。人们的哲学观实际上就是来源于阴阳观。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阴阳二气理论,对人体五脏六腑等器官功能及属性进行了阴阳划分,比如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为阳,五脏(肝、心、脾、肺、肾)为阴。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中医阴阳平衡学说,通过对人体阴阳的调理,来达到看病、治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由于人们发现各种花草树木也同样具有阴阳两种属性,由此又发现了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中草药。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又发现药有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有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药性有升降沉浮:升孚为阳,沉降为阴。补药为阳,泄药为阴。中医理论还根据人的生命肌体与阴阳的联系,总结出了许多辩证施治的经验,比如目病治肝、鼻病治肺、耳病治肾等。

关于阴阳与病理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所以,中医诊断第一步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西方国家许多人至今对我国中医的望、闻、问、切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对我国独特的中医医药、经络针灸、保健推拿等治疗疾病的方法不理解,主要是对我国的阴阳理论和平衡原理不了解。

但是,我国的阴阳理论在西方也的确得到了非常的认可和应用。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阴阳理论创立了二进位制,并由此发明了现代文明的计算机。 1701年秋,当莱布尼兹苦心孤诣研究乘法机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他的一位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8个自然数组成了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八卦中的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八卦中的阴爻“__”,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十四卦正是从0到63这64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位制数形。

因此,莱布尼兹高度评价《易经》,他曾经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易经》也就是变易之书,??这恰是二进制算术。在这个算术中只有两个符号:0与1。用这两个符号可以表示一切数字。”

从莱布尼兹二进制的诞生到发展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使人类智能得到了极大的飞跃。

这位发明微积分和计算机原理的莱布尼茨还曾写信给清代的康熙帝,他把构成当代电子计算机数学细胞的0、1二进位制和计算机的发明归功于发明八卦图像的伏羲。

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的《易经》:“知识经济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

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玻尔(丹麦),在看到《易经》后震惊不已,认为太极图形象地表示了他创立的“互补原理”,并以太极图为其族徽核心。

国外不少的科学家、专家、学者都把《易经》作为潜科学来研究,还把“相对论”、“化学元素周期表”、“生物遗传密码”等与之联系起来,探索着新的发明或发现。

1866年,奥地利神父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基因密码。决定遗传基因的分子一共有两种,分别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这两种分子结构相同,都是磷酸基和糖碱基组成。每一种可分别接四种碱基,两种糖可得八种碱基。每三个DNA和RNA能决定一种遗传基因密码,在八种碱基中取三个,经过排列组合后,总共得到六十四个密码,这就是人类生物遗传基因的全部密码,生物学家后来也称这六十四个密码为六十四对染色体。这和我们的太极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排列组合成为六十四卦比较,一个分子就好像一个太极图,两种核糖核酸就好像阴阳二气或阴阳二爻。八种碱基就好像八卦,六十四对染色体就好像六十四对卦一摸一样。六十四卦,就是由八卦得来的六十四对卦,上面的称为上卦,下面的称为下卦。每卦又代表着不同的颜色,因此,六十四对卦实际上也是六十四种不同的“染色体”。

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曾经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密吻”。六十四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六十四个脱氧核糖核酸(DNA)密码因子。四对硷基(八个数)恰巧与四阴四阳的八卦吻合,而384个阴阳键,也与《周易》中384个阴阳爻严丝合缝。

生物遗传基因密码1953年被英国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的生物学家沃森得到证实。这两个科学家共同发现了DNA的物理结构,它的构造很像一个分子组成的螺旋梯,以酸基长链为主体的螺旋梯再把链条梯子转成为双螺旋。由此更加可以看出,分子的构造和我们的太极图是多么相似。但我们的祖先发明的太极图比分子构造的研究早了七千多年。

近代学者由于受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位: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为《相生相克原理》;居住在西方的中国人杨振宁、李政道博士,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阴阳理论和在阴阳理论中体现的对称原理,被广泛地引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正值和负值;物理学中的阳粒子和阴粒子,阳电和阴电,阳极和阴极;化学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现代科学中的对称理论实际上也是建立在阴阳理论之上的。根据对称理论,化学家在寻找新的元素,天体学家在寻找新的星体。就连山里的普通百姓,也在运用对称理论去采摘“猴头”。有经验的山民到森林里去寻找野生猴头时,只要找到一个,就会发现第二个。原因很简单,假如在这棵树的东方树枝上找到了一个,那么就向位于这棵树东方的另一棵树上去找,在这棵树向西延伸的树枝上面一定会找到另外一个。只不过山民没有把这种现象上升到阴阳观和对称理论的高度。领会了阴阳观,你在工作中看问题可能就更加全面一些,正像毛泽东主席所说的:“中国古人‘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

2、《易经》的五行观

篇三:近当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原因

近当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原因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07-01 15:46:00 ] 作者:张天然 编辑:studa090420

西方哲学历史的发展宛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大川,在每个别样的时代都泛起各式思想的涟漪。学派之间激烈的论辩恰似川流的浪花,永不停息地拍击终极关怀的河岸。从米利都学派到现代过程哲学,如此浩渺的川流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思维的结晶。与此同时,有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在这样浩渺的一条思维大川中,为何近当代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极其复杂的政治因素、经济状况和时代要求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更为深刻的要素促成这一选择。本文立足于哲学思想领域,试图通过分析中西方哲学异同,考察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系来探讨这种选择答案。文章旨在剖析客观实事,并非功过评价。

一 世界的终极原因

在西方哲学中,对现象世界背后的终极世界的研究始终具有统治性地位。回眸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师徒的理念论,已经在早期哲学中发展出了一套关于本质世界如何构建现象世界的理论。而普罗提诺更近一步把理念论提到的理念通过收容物缔造世界万物转述为神通过流溢的过程创作世界,直至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等中世纪神学家将关于上帝的知识发展出完整体系。对于西方来说,存在性质以及广延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超越于现象世界的终极原因或者上帝是至关重要的。奥古斯丁如是说,对于上帝的定义,我们已经无法用上帝是什么这样的肯定定义法则来表达,而是要通过否定法则,即上帝不是什么来达到对于全能的、至上的上帝领悟,从而排除那些对于上帝的意义有所局限的有限定义。尽管并不是所有学派都引用上帝这个概念,如后来的黑格尔引用了“绝对精神”,康德使用“物自体”来代指本体世界,但给予世界一个终极意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易经

的似乎总是存在。

当我们回首中国哲学的发展会发现,这种对于终极原因的研究是缺如的,这导致了我们对于形而上研究的放弃转而求助于物质秩序第一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明之处在于,它在很早就提出了关于世界本质原因的命题,但是与西方不同,其对于世界终极的解释不在于某个带人格化色彩的全能的神的陈述,而是类似马克思所指的“规律”的形式。而且中国哲学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显露出了这种倾向:当其他文化还处于多神崇拜和原始崇拜的时候,古老的易经已经把世界本体解释为太极中阴阳二元素的矛盾转化,以及衍生出的类似毕达哥拉斯式的形式概念,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再生八卦等。排除一些迷信成分,这种带有辩证法意味与唯物主义色彩的世界观是易经的一大亮点,并且它的这个基本观点支撑了整个中国哲学体系,影响了几乎所有中国哲学的思想。道家将太极阴阳的终极原因发展为道或太一,通过“道法世界”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的发展与变化遵从道的规律。儒家则承接易经对于本体世界的解释,并通过社会伦理与等级观念建立了一整套哲学体系。宋代理学则更是强调了世界是由抽象形式加原初质料而组成的,而非人格化因素,因此消除人欲,唯存天理。

所以,与西方对比中国古典哲学更具有马克思哲学所倡导的唯物倾向,即将世界终极归结为某种规律式的运动变化,而不是全能的上帝及其意志对于世界的延展。这也导致了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中的物质秩序第一,以及世界是变化的、由矛盾统一的规律统领的相似观点。事实上,易经中所提及的阴阳转换,“阴中存阳,阳中有阴”就是一种很朴素的辩证法,它用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元素来指代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对立因素,并表述了阴阳矛盾导致事物发展,再次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相遇。其次,由于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的解释倾向于规律,因此在终极问题的探索上常常与伦理道德等现实问题相结合,这也使得中国在选择众多西方思潮时排除了那些带有形而上观点和神学色彩的流派,而选择了辩证唯物的马克思主义。

二 物质秩序

在西方哲学中,尤其是早期哲学,物质是作为世界的最低级形式存在的。柏拉图学派称物质是灵魂堕落的原因,灵魂与物质的结合是人最大的荒谬,“物质总带给自由的灵魂以各种羁绊和痛苦”。

而基于新柏拉图主义的上帝神学,也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等级是从高到低,从神圣形而上到最低端的物质世界。因此,对精神的研究重要于对物质的讨论(直到科学的端倪)。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处于西方哲学后期,并且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观察与批评而产生。尽管如此,马克思哲学也是受到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浸染,并且结合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物质秩序第一的观点。对于黑格尔将历史解释为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马克思倾向于费尔巴哈所说的历史是人自我实现、自我斗争的过程。但是他仍然保留了黑格尔关于正题与反题矛盾对立进而产生新的合题并继续斗争的辩证过程。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中国哲学对于形而上的神管理世界的解释是不予接受的,太一阴阳之道更适合解释世界的原因,这与马克思哲学对于物质秩序高于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副产品的观点有相似之处,这也是近现代中国选择了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哲学方式与哲学传统的相似性导致的。

三 天赋人权与人的地位

上帝带给西方的不仅仅是一整套哲学体系,还包括一系列文化和政治上的观点。天赋人权的观点正发源于上帝创造众生的平等性。西方观点中,每个人独立的幸福与自由是不可侵犯的,这不是因为人是如何高贵,而是因为这些权利都是至上万能的上帝赋予我们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在西方来看,只要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个人的幸福就是终极的善。此外,希伯来文明对于西方文明的输入除了上帝的观念以为,契约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念。通过人与上帝建立的约法,人与上帝达到一种契约关系,双方的权利十分清楚。契约文化除了神学上的功用,在政治学当中被发展为社会契约论,即每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幸福与自由,需要共同遵守不侵犯他人自由与幸福的条约,即因“被限定而自由”。可以说契约文化支撑了整体西方文明结构,西方人对于法律的无条件遵守就是源于古老的契约文化。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秩序。“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被中国传统所信奉的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建立等级奴属制度社会才会稳定。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自己独立的意义,因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给个人自由提供一个终极的意义,而在于他成为了他所应成为的社会角色。所以,每个人连同他的自由与幸福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整个社会伦理的秩序。可以说,独立的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地位甚低,只有效忠于整个等级制度个人才是有意义的。较之个人,我们更注重对于整体国家统一与稳定的管理,普遍高于个别。

因此,除非这种自我坚持在社会伦理秩序中有意义,西哲中的个人幸福与自我实现于中国传统缺如。虽然中西方传统哲学都分别以契约法律和社会伦理等级的方式表示出了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但是目的截然不同:西方强调契约为个人自由幸福提供保障,而传统中国哲学倾向于等级制度限定个人自由从而保障大一统。并且西方哲学从天赋人权扩展出的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在中国传统里面也被削减了很多。

而马克思哲学强调了物质资料的所有权,认为阶级矛盾之一在于对于物质资料的掌控。他的这一陈述完全反对私有财产至上的观念。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西方对于马克思哲学最终不予理睬,某种程度上是因为马克思的一些哲学观点是与西方传统观念有分歧的。

四 哲学之后

中国选择马克思哲学,除了一些哲学上的基础以外,还包括很多,如当时国家危亡的紧急局势,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具有强大领导性的思想等。但是不可否认,几千年来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对于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的。如上文所述,中国传统哲学的太一阴阳,就已经带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诸多色彩;中国哲学对于规律的强调和

对于形而上研究的缺如导致了对于那些带有形而上西方学派的放弃,转而选择更强调物质秩序的马克思主义;并且西方哲学中对于个体的人的高度重视以及其后面作为理论支持的神学信仰也因为与中国哲学传统相去甚远而与中国无缘。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