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化训练题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3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汇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是( 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B.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A.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

A.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B.是否承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C.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

4.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C )

A.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世界是精神的产物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D )

A.诡辩论B.二元论 C.唯心论D.不可知论

6.哲学的党性或派别性是指( A)

A.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B.哲学派别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C.哲学史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D.哲学分为三派:左派,中派,右派

7.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C )

A.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B.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实在决定的物质世界

C.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创造的D.整个世界是主观精神创造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D )

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B.人类发现了最终真理

C.世界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D )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B )

A.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空想社会主义D.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12. 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 D)

A.逻辑学 B.自然哲学 C.历史哲学 D.辩证法

1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A )

A.唯物论 B.认识论C.历史观D.伦理学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主要区别是( D )

A.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B.前者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后者否认这点

C.前者坚持辩证法,后者坚持形而上学D.前者强调改造世界,后者只是解释世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体系,因为它(B)

A.吸取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 B.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把新的科学结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观点 D.经常改变基本原理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是(D )

A.革命性 B.科学性 C.阶级性 D.实践性

17.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B )

A.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8.马克思主义具有( C )的理论品质。

A.博大宽宏B.吐故纳新 C.与时俱进D.科学严谨

19.人生观是( D)

A.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B.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C.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D.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 C)

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B.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D.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1.认为世界是由原初物质构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派别是( C )

A. 辩证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

22. 客观实在性是( B )

A. 运动的唯一特性 B. 物质的唯一特性

C. 存在的唯一特性 D. 意识的唯一特性

23.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 二元论的观点D. 辩证法的观点

24.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B)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5.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C)

A. 属性 B. 形式 C. 主体 D. 源泉

26.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 )

A. 根本属性B. 主观形式C. 内部结构 D. 唯一特性

27. 时间和空间是(C )

A. 物质的唯一特性 B. 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 整理感性材料的主观形式

28.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C)

A. 否认世界“物自体”的存在 B.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 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9.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 B)

A. 时间和空间是人脑中自生的概念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0.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世界统一于( C )

A. 实践还是认识 B. 运动还是静止 C. 物质还是精神 D. 存在还是非存在

31.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表明(A )

A. 运动的绝对性 B. 静止的绝对性 C. 运动的有条件性D. 静止的无条件性

32. 否认相对静止、只承认绝对运动的观点是( D )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辩证法D.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3. “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D)

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B. 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C. 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

D. 不承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34.狼孩不能思维的事例说明了(D)

A. 狼孩的脑子天生愚笨B. 狼孩的脑子根本不是人脑

C. 狼孩的大脑虽是人脑,但是其思维却不是人脑的机能

D. 狼孩没有社会实践,所以不可能产生思维

35. 把意识看作是大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的是( )

A.朴素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 庸俗进化论的错误观点

36. 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

A.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B.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C. 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 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37. 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 )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 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D. 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38. 电脑的出现,说明了( C )

A. “机器思维”能够完全代替人的思维过程

B. “机器思维”能够超过人类的思维并统治人类

C. “机器思维”可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思维

D. “机器思维”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39. 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反映特性,这是(A )

A.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 唯心论的观点

C. 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40. 根据物质统一性原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B )

A. 从理论原则出发 B. 从客观实际出发

C. 从主观愿望出发 D. 从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出发

4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D )

A.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42.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 B )

A.以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B.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C.指精神现象之间的联系 D.指自然界中的事物、现象的联系

43.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 B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44. 发展是指( C)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B.事物运动中的数量的变化

C.事物前进性上升性的变化D.事物的任何方向的变化

45.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C )

A.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事物从一种质态发展到另一种质态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6.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B )

A.人们制定和必须遵守的规则

B.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趋势

C.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

47.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4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C )

A.对立和统一B.普遍性和特殊性C.同一性和斗争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

49.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B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偶然向必然转化D.由简单向复杂变化

50.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C )

A.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的关系 B.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5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5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关于( A )

A.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3.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 C)

A.内在动力和源泉B.方向和道路 C.形式和状态 D.原因和结果

56.“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C )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57.事物中的肯定方面是( C )

A.该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B.破坏现成事物的方面

C.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 ) )

58.辩证的否定是( A )

A.事物的自我否定B.绝对的否定 C.外力的否定 D.对事物的任意否定

59.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C )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B.坚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6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是(C )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61.循环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A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周期性

C.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 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6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B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

6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D )

A.指出人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

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6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 )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65.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

A.农民播种小麦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法官审理案件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6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

A.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6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68.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C )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科学实验

C.生产实践 D.教育实践

6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70.感觉、知觉、表象,这是( C)

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7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C )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7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答案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 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不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2、3)。

①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③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 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3 )。

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⑷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2、4 )。

⑴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⑵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⑷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1、2、3)。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⑷唯物辩证法

(5)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1、2、3 )。

⑴朴素辩证法⑵唯心主义辩证法

⑶唯物辩证法 ⑷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2、3 )。

⑴历史唯心主义 ⑵客观唯心主义

⑶主观唯心主义⑷先验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2、4、5 )。

⑴科学之科学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具体科学的综合 ⑷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⑸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1、2、3、4 )。

⑴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⑵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⑷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⑸真理多元化的表现

(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4 )。

⑴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⑵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⑷理论联系实际 ⑸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10)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1、2、3、4 )。

⑴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⑵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⑷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⑸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1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1~5)

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⑶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 ⑷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⑸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 4 )

⑴宿命论观点 ⑵唯意志论观点⑶机械唯物主义观点⑷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3)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 2、3、4、5 )

⑴多元论的思想 ⑵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⑶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⑷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⑸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1、3、4 )

⑴毛泽东思想 ⑵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⑶邓小平理论⑷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15)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 3、4、5)

⑷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1、2、3 )

⑴解放思想⑵实事求是 ⑶与时俱进⑷活学活用⑸立竿见影

(17)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1 )

⑴德国古典哲学 ⑵古希腊哲学 ⑶中国古代哲学 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

(18)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1 )

⑴康德与休谟 ⑵马克思与恩格斯 ⑶尼采与叔本华 ⑷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19)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2 )

⑴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⑵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⑶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20)“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 1 )

⑴辩证唯物论的观点⑵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⑶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⑷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21)“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 3 )

⑴朴素唯物论 ⑵朴素辩证法 ⑶形而上学⑷唯心论

(2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3 )

⑴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⑵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⑷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3)下列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有( 1、2、3 )

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⑵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⑶我思故我在 ⑷存天理,灭人欲

(24)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 1 )

⑴黑格尔 ⑵费尔巴哈 ⑶亚里士多德 ⑷狄德罗

(25)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 1、3、4 )

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⑶物生有两 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6)主张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有(2、3 )

⑴所有唯心主义哲学 ⑵有些唯心主义哲学 ⑶所有唯物主义哲学 ⑷有些唯物主义哲学 ⑸休谟与康德哲学

(2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缺陷是( 1、2、3、5 )

⑴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⑵不能把事物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⑶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⑷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⑸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8)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 1、4) ⑴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 ⑵反对人本主义,赞同科学主义 ⑶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⑴唯意志主义 ⑵马赫主义 ⑶贝克莱主义 ⑷存在主义⑸逻辑实证主义

3.判断说明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误。

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错误。

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

(6)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误

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

(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

(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2.不定项选择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1、2、3、4 )

1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2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3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4 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4 )

1可知性2实物性3运动性4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 1、2、3 )

1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2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3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4人的感觉的复合体

(4)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 1-4 )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4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

(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3 )

1可知性 2主观性 3物质性4 存在性

(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1、3、4 )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7)意识是( 1-4 )

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3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4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8)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1-4 )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3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4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9)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就是(1、3、4 ) 1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2人脑中主观自生的3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4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1 )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人脑是意识的源泉3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区别4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

(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2 ) 1客观性2能动性3对象性 4 任意性

(12)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的“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年,皆气也。”的观点属于( 2、3、4 )

1多元论的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4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3)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 2 )

1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2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3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4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4 )

1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3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4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 3)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3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4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1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4 )

1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2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3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4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 3 )

辩1证法的观点 2形而上学的观点 3相对主义的观点 4唯心主义的观点

(18)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1、2、4 )

1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2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3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4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化训练题

(19)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 1、2、3 )

1运筹帷幄 2审时度势 3量体裁衣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 1、4 )

1时间的不可逆性 2空间的三维性 3物质的客观性 4时间的一维性

(21)“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3、4 )

1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2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3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4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2)“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 4 ) 1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2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3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4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23)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 1 )

1意识转化为物质2意识决定物质 3意识派生物质4意识先于物质

(24)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 1、2 )

1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2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3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4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

(25)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 1、2、3 )

1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3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本原与派生的关系

(26)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3)

1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2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4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27)《习传录》记载:“先生(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观点的错误在于( 1、2、3 )

1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2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3主张花离不开人对它的感觉 4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28)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 1、2、3 )

1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2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3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 4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

(2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1-4 )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