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ppt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4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故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是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在人类认识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理论具有综合性和抽象性的显著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力不从心,学生觉得哲学深奥难懂,索然寡味。因此,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把哲学和现实生尖剥离的情况。我在这本教材中收集了一些趣味小故事,意在寻求哲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以做到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喜闻乐见。只有把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把哲学学习根植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孤立地学习理论的弊端。本书依次介绍了唯物论、规律、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配合哲学小故事。

让我们在微笑的同时明白了深奥的哲学原理。本书既是教师的哲学教学资料库,又是学生学习哲学和文化科学知识的益智读物。

唯物论小故事

一、人人有责

女主人发现家里脏乱不堪就写了一张纸条贴在墙上 :“讲究卫生 ,人人有责”; 儿子回来看见纸条在上面加了一笔变成了 :“讲究卫生,大人有责”; 一会儿丈夫回来了又加了几笔变成 了 :“ 讲究卫生 ,太太有责” 。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各种主观 ,因素会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 识。丈夫,妻子,儿子由于各人的立场不同对卫 生责任问题产生了分歧。妻子认为人人有责 ,儿子认为大人有责 ,丈夫认为太太有责。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儿子,丈夫都站在自私的立场上 ,把应由家庭成员共担的责任推给了别人 ,这是十分错误的。这也提醒我们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 ,才有可能正确认识事物。

二、巫马子问道

巫马子对墨子说 :“你主张兼爱天下 ,并没有利于人 ;我主张不爱天下 ,也不曾害于人。我们两人的功效都没有看见 ,你为什么自以为是 ,而老是责难我呢”?墨子回答 :“ 譬如街上的房子失火了 ,一个邻居准备取水用来扑灭火灾 ,另一个邻居准备操起火把去 助长火势 ,但是都还没有做到 ,你说这两个人谁好呢 “巫马子回答 :” 当然是准备救火的邻居好 ,而那个想火上添油的人不好。墨子微笑着说 :对啦 ,虽然他们两个人的功效都没见到 ,但谁是谁非巳得到判定 ,这就是我自以为是 ,而以你为非的道理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墨子用这个故事来强调人的动机的重要性。动机与效果通常是一致的 ,当然也有例外。但不能由此而认为未见效果而为自己诡辩。动机 ( 意识 )本身有好坏之分( 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之别 ),当然真正的动机还应该看客观效果。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培养良好的动机,做到按客观规津办事,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社庙之鼠

齐景公问晏子 :“治理国家最怕什么呢 ” 晏子回答 : 最怕社庙里的大老鼠。景公不解地问 : “这话怎么说” ? 晏子回答道 : 社庙是祭神的地方 ,用木头做柱子 ,外面糊上泥巴做成墙壁 , 老鼠都一窝一窝地住在璧洞里。用烟熏吧 ,恐帕烧坏了里面的木柱 ; 用水灌吧 , 又怕冲坏了墙脚。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 生儿育女 ,人却束手无策 , 都是因为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种情况,您大王左右不少亲信就是这样的大老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反

作用于物质。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故事中庙,人,鼠 , 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烟与木柱,水与墙脚 , 之间的关系 , 而应该全面地分析客观情况, 只有这样 , 才能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才能真正地消灭“老鼠”。

四、傻儿子

从前 ,有一个秀才 ,他有一个傻儿子。有一天,朋友要来拜访他 ,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 ,他决定让儿子招待客人 ,还特意交给他几句话 :如果客人问你咱们家的桃树怎么没了,你就说让我砍了卖了 ; 如果他问咱们家的篱笆为什么这么乱 ,你就说兵荒马乱糟踏了; 如果他问咱们家钱怎么这么多 ,你就说爹妈辛苦挣的; 如果他问你怎么这样聪明,你就说那当然 ,我们家世代如此 。于是,儿子去招待客人。客人问 : 你的父亲呢 ?儿子答道 :让我砍了卖了 !客人很惊讶 ,接着问 : 你母亲呢 ?儿子回答 :兵荒马乱糟踏了!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 ,儿子骄傲地说 :爹妈辛辛苦苦挣的!客人生气地问 :你怎么这样说 !儿子得意地说 :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现符合客观。秀才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忽视傻儿子低智力水平 ,主观传授待客之道,违背客观实际,从而在待客过程中笑话百出。

五、孟氏二子的悲哀

传说古代鲁国一位姓施的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懂学问,一个通兵法。那个懂学问的,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齐国国君,齐国国君用他做公子的老师;那个精通兵法的到楚国,用兵法去劝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就用他做执法将军。两个儿子的俸禄,使他家很快就富足起来,邻里无不羡慕。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好学问,一个好兵法,但家境很穷,因此,他便向施家求教致富的方法,施家便把实情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去秦国,拿仁义之理去说服秦王。秦王却说:”现在诸侯们激烈斗争,最需要的是练兵和筹饷。你要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是招致灭亡的道路!”遂给他用了宫刑,然后放他回家。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兵法来劝说卫侯,卫侯说:”我们是个很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很多大国的中间,对大国我要顺从他们,对小国我要安抚他们,这才是求得安全的办法。要是依靠兵法权谋,那我国的灭亡就在眼前了。要是让你好好地回去,再到别国去干事情,我国就可能受到灾难。”于是砍断了他的脚,把他送到鲁国。孟氏全家含悲忍愤,怨恨施家没出好主意。

孟氏二子的悲哀在于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从实际出发,固守在搬用别人的死法子,没有一点灵活性。

它的教训告诫人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主观想象,让客观存在服从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说不能从框框、概念出发,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和模式,如果把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用想象去代替客观现实,不仅丝毫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碰钉子,犯错误,遭至悲惨的结局。

六、驯 驴

郑板桥的出生地兴化镇,有个凶狠阴险的绅士。他在镇上开当铺,在乡间置田产,是一个老奸巨滑的吸血鬼。更刻薄的是,他制定一条规矩:凡欠他的债,种他的田,进出他家当铺的人,见到他都得给他叩头、让路,如有抗拒,他就送你坐牢。痛恶这个劣绅的少年郑板桥,发现他有个癖好——有事出门就骑驴。郑板桥琢磨着抓住他这个习惯治治这个坏蛋,替大家出口怨气。

那绅士的毛驴总拴在他家房前的一棵槐树下。郑板桥趁人不在偷偷地上前用竹鞭猛抽驴屁股,抽一鞭,就向驴鞠个躬,这样反复多次地打,也反复多次在地给驴鞠躬。时间长了,形成了条件反射,

只要向驴鞠个躬,那驴子就像被打疼了屁股似的,惊得乱踢乱蹦。

一天早上,劣绅骑上毛驴到官府答对一件案子,要官府替他整治“刁民”。郑板桥迎面走来,恭恭敬敬地给绅士老爷深深鞠躬,绅士满心高兴,可是他的坐骑却吓得连蹦带踢,顿时把他狠狠地摔到乱石堆里,摔得鼻青脸肿。从此郑板桥见他骑驴,总是鞠躬,他也总是挨摔,吃了不少的苦头。绅士回到家里,悄悄地对他的小老婆说:郑家那小子,别看他家穷,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他向我鞠躬行礼,我都受用不起,每回都从驴背上摔下来。他老婆说,以后你就让他免礼吧。郑板桥驯驴治劣绅的办法,用科学道理讲,就是使驴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利用条件反射”,使驴乱蹦乱跳,摔倒劣绅。但是,郑板桥当时还只是个孩子,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学说也是150年以后的事。从哲学上讲,条件反射的认识也不外乎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七、带补丁的新装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有一位西洋人,长期居住中国。时间久了,衣服也破了,但却无处制作新衣,十分苦恼。没有办法,只得找到一个中国裁缝,问他能不能做西服?裁缝回答:只要有样式,就可以做。于是西洋人就拿了一套西服,让他照着样子去做。

过了几天,新的西服做好了,西洋人拿来一看,果然不错,长短大小全都一样,可是翻到后面一看,突然发现剪去了一块,又补缀了一块。西洋人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裁缝回答说:这是完全照着你的样式做的呀!”西洋人听了,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西服样式后面有一补丁。

这个生动的故事是对机械唯物主义者的一个绝好的讽刺,他们办事情就是依样画葫芦,只知机械地效法和模仿,不懂灵活创新,带着这种思想方法处理问题,往往造成不应有的贻害。

八、疑 邻 偷 斧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

他看看那孩子走路的动作,鬼鬼祟祟,像是偷了斧头;瞧瞧那孩子脸上的表情,慌慌张张,像是偷了斧头;听听那孩子说话的样子,吞吞吐吐,也像是偷了斧头。总之,那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没有一点不像是偷了斧头的。不久,这个人在山沟里挖地的时候,找到他丢失的那把斧头。他再见到邻家的孩子时,看到孩子的动作神态,没有一点像是偷了斧头的了。

这个丢斧子的人,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者。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思维的逻辑范畴,如因果性、必然性、时空性等等都是先于实践经验的,是 人 脑中固有的。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只有感觉才是唯一真实的。而感觉和经验又是主观自生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不能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像那个丢斧者一样,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九、书 呆 子 救 火

从前有个有钱人家,家有十几间房子。一天,他家忽然失火,火势很快蔓延到房顶,如不赶快抢救,全部家产就会被烧光。可是家里没有梯子,不能上房救火。他就让儿子去好友王大人家里借梯子。他儿子是个读书人,人称书呆子。这书呆子爱面子,又喜欢讲客套。今天,他仍和往常一样对着镜子,把衣帽穿戴得整整齐齐,才大摇大摆地迈着八字步朝王大人家走去。到了那里,他轻轻地敲开门,连作三个揖,然后登堂人室,文质彬彬地坐到客位上,一声不吭。王大人看他这种架势,以为他是来做客的,忙吩咐摆酒设宴,热情招待他。

宴席上,他很有礼貌地站起来,和主人频频碰杯,还给厨师们敬了几盅酒。酒喝足了,他才说:老天爷给我家降下大祸,突然发生火灾,听说您家里有架梯子,我想借去用一用,用完立即归还,不知可不可以?王大人一听,急得跺着脚说:“那你为什么不早讲呢?”他挺有理地说:不能忘了礼

节呀!等他扛着梯子赶到家里的时候,他家的房子早就烧光啦。

这个书呆子就是一个教条主义者。这种人夸大理性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办事情不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呆板教条,不知道对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善于灵活变通。把一些抽象的定义、原则视做不能更改、变化的教条,束缚自己,给实际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

十、 父与子对话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父亲不屑地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儿子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钱。

阅读上述材料,请运用所学唯物论的有关知识简析父子二人的观点答案

(1)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也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面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由于主客观条件制约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当然,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的认识也可以都是正确的。

(2)由于父子二人在世界观、人生观、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二人对坐豪华进口轿车的人的认识会不同。当然父子二人都从某些侧面反映一些实际,其认识都有合理之处,但是他们都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3)要正确反映事物,必须认真分析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全面的、变化着的实际出发。十一、祖孙抬驴

鲁迅曾讲过一个印度故事,爷爷和孙子去赶集,爷爷骑在驴上,孙子在下边走,有人看了说,爷爷太不懂事了,让小孩走路。爷爷听了以后,赶快把驴让给孙子骑。又有人说话了,应该照顾老人嘛,为什么孙子骑驴呢?爷爷和孙子听了觉得一个人骑驴总不大好,于是两人都骑在驴上。谁知又有人说,两人骑驴不是要把驴压死吗?爷爷和孙子听了,就把驴捆起来抬着走。

这个故事反映着哲学中动机与效果这对范畴的思想。所谓动机,即是引起人们进行某项活动的主观愿望、设想、打算,它是属于主观范畴;所谓效果,则是指人们进行该项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客观结果,它是属于客观范畴。

由于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所产生的动机也不同。因此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和设想,只要顾及到一定的效果,就应当坚持独立的见解。

人不能缺乏应有的自信和主见。当断不断,必受其乱,遇事盲从,屈服某种压力,受别人左右的人,他所做的事情不会有好的效果。

十二、死脑筋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漆黑中,澭河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点评: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要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河水的深浅发生了变化,楚国人却没能根据河水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致使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无功而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楚人正是没能具

体分析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从而导致损失惨重的。

十三、胸中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他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点评: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文同之所以竹子画得逼真传神,是因为有平时对竹子的细心观察做基础。正所谓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文同正是由于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才积累了关于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竹子形态的成熟印象,当然提笔画竹时从容自信,形象逼真。文同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任何问题一定要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和安排,才能非常从容地解决问题。

规律小故事

一、赶在畜瘟疫前

1875 年某日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导———墨西哥发生了畜瘟疫。他想 , 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 , 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而这两个州都是美国的肉类食品供应地 ,一旦发生瘟疫 , 政府必然会令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于是 , 这位老板立即派他的私人医生到墨西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天 , 医生打来电话 , 说那里确实发生了畜瘟疫 ,而 且情况非常严重。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 , 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 , 瘟疫传入美国 , 政府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外运 ,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 ,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 获利 9000 万美元。

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可创造,不可抗拒,不可消灭 , 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案例中的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以及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 , 决胜千里 , 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该案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 作为企业经营者在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同时 , 也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 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 , 改善自己的经营策略。作为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 要不断提高我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鲁庙里的怪酒壶

孔子带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 , 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问守庙人 :这是什么酒器 ?守庙人回答 :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 啊 , 我知道它的用处了 !”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 , “ 快取清水来 , 灌进这口酒壶里”。子舀来一大瓢清水 , 徐徐注入酒壶, 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 只见水注入不多时 ,壶身开始倾斜 了 ; 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 , 酒壶却又重新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

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原理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原理)

※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原理二:真理的属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原理三、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规律)原理

世界观: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3个原理)

※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制约部分;有时,关键的部分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③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使整体的发展。

原理3、系统优化的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发展观:(7个原理)

原理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原理2: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原理3: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原理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原理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原理6、辩证否定观原理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原理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马克思主义哲学ppt)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矛盾观:(7条原理)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 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原理2、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原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遵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解决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原理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原理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原理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条道路

1、学术研究 —— 回到原始文本

版本学和文献学:从苏联版到历史考证版

2、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解释学和发展学: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

问题:两条道路为什么都需要原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预计出版114卷(124分卷),其中已出版46卷(54分卷)。每卷包括正文和参考资料各一册。目前尚有32卷处于不同程度的编辑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编纂工作从1990年开始由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接手,柏林—布兰登堡科学院1993年10月加入其中。

对于历史考证版必不可少的马克思恩格斯遗产中的手稿原件1933年以前存放于柏林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馆。30年代中期,其中大约70%的资料转为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所有,大约30%运到了莫斯科,存放于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管理局,(原苏共中央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文化引进

1、佛教传入(汉朝) —— 中国禅宗

佛教是先传入西域(新疆一带),后传入中原内地的。

具体传入内地的时间:

(1)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2)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

中国正式有佛教,有寺院(白马寺),有佛像和译出佛经(佛像和《四十二章经》)。标志着佛教真正意义上的传入。

2、基督教传入:利玛窦

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国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 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译西书一百五十余种,利玛窦撰写《天主实录》。徐光启等人翻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西学东渐(1840年以降) —— 民主与科学

(1)严复翻译的斯密《原富》、赫胥黎 《天演论》

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

(2)胡适的“自由主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与李大钊“问题与主义”之争、与张君劢的“科玄论战” 。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新文化运动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刊,秘密出版发行,李达任主编,陈独秀为创刊号写《短言》。

2、1949年前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1)1920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到1926年5月止,重印17版之多 。

(2)抗战期间,延安马列学院成了编译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辑部,以解放社名义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丛书》、18卷本《列宁选集》和5卷本《斯大林选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1938年在上海出版。

3、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

(1)1950年12月,成立了人民出版社;1953年1月成立了中央编译局。

(2)1953—1958年出版了《斯大林全集》。

(3)1955—1963年出版了《列宁全集》(39卷本) 。

(4)1956—1985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本) ,以俄文第二版为依据。

(5)1982—1991年出版《列宁全集》(第二版60卷),1995年开始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60多卷)。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对宗教的批判

(1)宗 教 是 还 没 有 获 得 自 身 或 已 经 再 度 丧 失 自 身 的 人 的 自 我 意 识 和 自 我 感 觉 。

(2)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3)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4)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2、对德国现实的批判

(1)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2)这种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

(3)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

(4)一句话,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

3、人的解放问题

(1)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

(2)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

(4)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 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问题1:经济学需要批判吗?

(1)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克鲁格曼

(2)获奖理由:“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回答这些问题,将此前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同领域整合在了一起。” 。

问题2、用什么来批判经济学?

(1)经济学(理论内部争论)。

案例:张五常的《中国的经济制度》

(2)政治学。

案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问题?张五常

(3)社会学。

案例: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社会学考察。代价论。

(4)哲学。

经济学的本质或基本概念是什么?

逻辑上的优越性还是现实的优越性?

二、《笔记本Ⅰ》

1、国民经济学的概念

1、工资=工资额?=货币数量?=劳动所得?

(1)工资决定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p.7).

(2)对人的需要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p.7)。

(3)劳动价格远比生活资料的价格稳定(p.8)。

(4)劳动在国民经济学当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p.14)。

注:标注页码出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2000年第3版)

2、资本的利润=资本的所得?=资本效率?

(1)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p.21)。

(2)资本是积累的劳动(P.22)。

(3)资本的利润同资本的量成正比(p.26)。

反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劳动价值论

3、地租=土地的所得?

(1)土地所有者的权力来源于掠夺(p.35)。

(2)地租的数量取决于土地肥力的程度(P.36)。

(3)决定地租数量的另一因素是土地的位置(p.36)。

三、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国民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1)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p.50)。

抽象的个人、数学计算、经济规律

(2)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私有财产)事实(P.50)。

私有财产怎样产生、发展、后果

(3)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p.51)。

抽象的概念运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具体的现实运动(社会阶层的划分)

2、当前的经济事实

(1)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p.51)。

(2)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P.52)。

(3)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p.52)。

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马克思的方法论:把工人当做主体来看待经济事实

3、对象化活动与劳动的异化

(1)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p.51)。

(2)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P.52)。

(3)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p.54)。

问题:什么是劳动的异化?

4、劳动的异化与劳动的本质

(1)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p.54)。

(2)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P.54)。

☆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强迫的劳动。

☆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

(3)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p.55)。

(4)异化劳动——劳动与生产的异化——自我异化。

5、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1)类、类生活、类本质是费尔巴哈所使用的术语。

(2)人对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P.56)。

(3)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p.56)。

(4)一个种的整体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p.57)

(5)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p.57)

(6)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p.57)。

(7)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当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6、人与人的异化

(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2)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对其他人的关系人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7、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1)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及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私有财产,另一方面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问题: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 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 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 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 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 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 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 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 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题: 1、什么是“意识形态”(Ideology)?

2、意识形态有什么功能?

一、一般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定义

1、在国家层面: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其他观念。

2、在个人层面: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3、提问方式: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关系,所作的批判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历史根源

1、历史发生学: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确认的现实前提。

(1)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