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中世纪哲学范畴的论文题目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湖北大学哲学论文选题

2009级哲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选题

一、哲学概论

1.哲学的价值

2.中西哲学的差异(从本体论视角、认识论视角、价值观视角、范畴论视角、语言学视角、人生观视角等进行一个限定)

3.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研究

4.“反形而上学”研究

5.海德格尔的哲学观

6.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

7.“吾心即宇宙”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比较研究

8.黑格尔和朱熹关于“理”的思想比较研究

9.高尔基亚的三个哲学命题研究

10.哲学何谓

二、美学

1.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

2.美学的科学性与超科学性

3.美如何存在

4.“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5.认识态度、功利态度与审美态度的差异

6.审美移情

7.悲剧的审美意义

8.美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9.优美与崇高

10.审美距离

11.审美情感的基本特征

12.“审美无功利”学说再释

13.艺术人生的美学意义

14.论优美

15.论崇高

16.美学的对象

三、西方哲学

1.古希腊哲学的主题及其逻辑嬗变

2.自然状态说的哲学价值

3.斯宾诺莎的自由观

4.康德的主体性思想

5.黑格尔关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一致的思想

6.康德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7.黑格尔哲学的哲学史地位

8.休漠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9.笛卡儿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方式(即主体与客体)的影响

10.试比较经验论和唯理论

11.奥勒留的哲学智慧

12.恩披里克的怀疑论哲学

13.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

1

14.海德格尔的良知经验及其阐释

四、逻辑学

1.类比推理与创新思维

2.先秦名辩学思想研究

3.墨家逻辑思想研究

4.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研究

5.弗雷格逻辑思想研究

6.Constants and Vanables (常项与变项)

7.Propositions and Propositional Functions (命题与命题函项)

8.Operators and Quantifiers (算符与量词)

9.the logistic method (逻辑斯谛方法)

10.Syntax and Semantics (语形与语义)

11. 穆勒的名称理论

12. 皮尔士的三种推理类型

13. 莱欣巴哈的日常语言分析

14. 论空名称

15. 论定义

16. 斯特劳森对归纳的辩护

五、符号学

1.论符号的认知功能与交际功能

2.符号的意义理论研究

3.

属于中世纪哲学范畴的论文题目

西方符号学思想研究

4.中国符号学思想研究

六、理论伦理学

1.建构一种合理“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范式

2.道德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意义研究

3.价值概念再释

4.尼采哲学与酒神精神

5.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精神

七、科学技术哲学

1.对科学的崇拜与批判:两种对峙的科学观

2.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未能诞生于中国——从科学自身的原因看

3.科学价值中立如何可能

4.试析科学发现中的机遇现象——从现代物理学中的实验发现看

5.从近代科学未能诞生于中国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缺陷以及此问题之现实意义

6.科学与技术关系的一种阐释

7.“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评析

8.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9.当代科技的价值论分析

10.论科学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11.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12.科学与政治的张力

13. 试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14.祁克果生存哲学研究

2

15.祁克果的人生三阶段论研究

16.尼采的“权利意志”研究

17.如何看待尼采的“超人”

18.尼采与叔本华哲学比较

19.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研究

20.柏格森眼中的道德与宗教

21.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研究

22.狄尔泰的释义学研究

23.何谓“现象学”?

24.胡塞尔眼中的“逻辑学”

25.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26.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

27.海德格尔是如何区分存在与存在者的?

28.海德格尔存在哲:内容与影响

29.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研究

30.海德格尔如何看待“艺术”?。

3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吗?

32.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33.哲学、科学与宗教

34.试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35.试论“人工生命”

36.自然科学的价值研究

37.技术与人关系的演变

38.“技术双刃剑”评析

39.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无可能?

40.科学技术的发展需不需要受到约束?

41.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吗?

42.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吗?

43.技术发展与社会公正

44.试论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责任

45.克隆人的哲学研究

八、应用伦理学

1.西方应用伦理学兴起的思想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分析

2.通过应用伦理学与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之关联性,分析论证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建构

3.环境伦理与社会伦理关系之辨析

4.人类基因研究面临的伦理问题

5.克隆人面临的伦理学问题

6.安乐死的伦理学之维

7.分析器官移植中的伦理学问题

8.如何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经济效率和分配正义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

9.分析说明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10.当代中国的企业伦理应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11.分配公正

12.中国家族企业的伦理动因研究

13.国有企业改革的伦理分析

14.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3

15.效率:一种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16.节制伦理的当代重建

17.单位制度与单位的伦理困惑

18.价值货币化与当代人的伦理冲突

19.考试伦理研究

20.当代农村伦理道德变迁研究

21.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研究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

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2.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对话

4.评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区分,

5.评“重返马克思”

6.哲学基本问题再释

7.基于实践的物质观研究

8.实践辩证法研究

9.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10.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11.马克思的“自然观”研究

12.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回答

13.作为一种解释学的辩证法

14.刘斐伏尔与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比较

15.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6.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17.关于马克思历史定位的观点及其论证思路

18.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现状、方法和意义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症结与可能性的出路

20.自由与时间——马克思的考察

21.和谐思维与辩证法

十、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2.中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视域研究

3.中国哲学范畴的基本特征(可选一对范畴来分析)

4.儒道墨法价值观之比较

5.《坛经》的心性论

6.王阳明贺麟知行学说比较研究

7.中国的“语言”哲学

——(1)以《论语》为例(2)以《道德经》为例(3)以“言意之辨”为例

8.《孟子》理想人格的哲学分析

9.朱熹的分殊思想研究

10.儒家思想(或道家、墨家)的现代价值: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视角

11.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12.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13.儒学与宗教的关系

14.儒家的和合思想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15.儒学与全球伦理

4

1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研究

17.庄子的自由观

18.孟子、荀子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

19.先秦至两汉的真理观

20.魏晋言意之辨的哲学价值

21.朱熹的“格物致知”说研究

22.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从本体到工夫: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研究)

23.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再评价

24.章太炎(炳麟)的“俱分进化论”

25.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现代价值

26.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27.《国语》中的“和”思想研究

28.《论语》“仁”的多元阐释

29.“蝴蝶梦”与庄子哲学的意境

30.《庄子》中人物形象的哲学隐喻

31.孟子与告子人性善恶论争的伦理意蕴

32.《论语》的“言”“语”伦理思想研究

33.老庄的本体思想比较研究

34.《盛世危言》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构

35.《墨子》的伦理思想研究

36.中国“孝”文化传统的现代转换

37.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

38.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说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9.郭店楚简的思想价值(也可选取其中的一篇进行研究)

40.论《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41.论禅宗的“顿悟成佛”论

42.论牟宗三“智的直觉”的观念

43.中国传统哲学与21世纪中国哲学

44.和谐:《洪范》的政治哲学

45.《国语》的和同哲学

46.价值论视野下孟子和告子人性论的分歧

47.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朋友哲学

48.“欲”与“仁”:《论语》关于“欲”的哲思

49.韩非子《五蠹》的哲学价值

50.自然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1.道德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2.功利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3.宗教境界论——以冯友兰为核心

54.冯友兰和唐君毅人生境界论比较

55.梁漱溟的科学观

56.梁漱溟的自由观

57.梁漱溟的国家观

58.什么是科学——胡适的科学观

十一、宗教

1.宗教本质之我见

5

篇二:《哲学文化》判断题

《哲学文化》判断

1. 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了“原子主义”(正确)

2. 分析哲学发生在德国和奥地利(正确)

3.

4.

5.

6. 一般认为分析哲学的产生要早于语言哲学(正确)

7.

8. 语言哲学讨论的是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灵活动(正确)

9. 笛卡尔“二元论“的前提是身与心的分离(正确)

10. 亚里士多德逻辑主要包括范畴分类,论证方式,推理规则三部分(正确)

11.

12.

13. 同名异义是指同样的名称可以有不同的意义(正确)

14. 排中律通常被表示为“A是B或者不是B“(正确)

15.

16. 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中世纪逻辑学的一个来源,也是中世纪哲学的来源(正确)

17.

18. 中世纪神学家提出助范畴词就是今天的量词,表示数量的词(正确)

19.

20. 培根归纳逻辑的代表作为《新工具》(正确)

21.

22. 霍布斯提出的“标记”是属于私人性的(正确)

23. 名义上的本质是指我们所知道的一切自然实体的全部(错误

25. 元语言就是我们讨论对象语言的一种语言(正确)

26.

27. 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并且最终都是由经验 来加以评判的(正

确)

28.

29. 卡尔纳普认为陈述的否定本身也是有意义的陈述(正确)

30. 康德确立了一个逻辑的先天性标准(正确)

31.

32. 卡尔纳普认为陈述的否定本身也是有意义的陈述(正确)

33. 17世纪的德国实证主义逐渐开始反叛黑格尔哲学(正确)

34.

35.

36. 孔德的代表作是《实证哲学教程》(正确)

37.

38. 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演绎逻辑不能给人推出新的知识(正确)

39. 专名指有唯一的指称确定对象的名称(正确)

40.

41. 马赫提出的思维经济原则是一套科学论证的方式。(正确)

42. 马赫反射,马赫波,马赫数,马赫角都是以马赫来命名的(正确)

43.

44. 弗雷格提出我们要以形式化方式重新表达思想(正确)

45.

46. 弗雷格认为概念文字是以概念为基石的(正确)

48. 弗雷格认为一个完整地句子应该是一个对象词和一个概念词共同构成的判断(正

确)

49.

50. 事实只有两种可能性,就是存在或者不存在(正确)

51. 原子命题就是不能够在被还原的命题(正确)

52.

53. 古代哲学中使用自然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存在”的概念(正确)

54. 在罗素眼中只有“这个”和“那个”才是逻辑专名(正确)

55. 摩尔对分析对象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比较接近传统经验论的概念(正确)

56. 摩尔特别强电要用我们的哲学来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正确)

57. 摩尔是从逻辑出发举起了反唯心主义大旗的(正确)

58. 英美哲学家往往是从谈论一个概念的精确意义出发的(正确)

59.

60.

61. 罗素认为世界是由事实和信念构成的(正确)

62.

63. 维也纳学派以逻辑分析为特征,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基础(正确)

64. 卡尔纳普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一个解释者

65. 维也纳学派早起曾提出现象主义的物理观(正确)

66.

67. 卡尔纳普对哲学的理解是以科学为模式的(正确)

68. 历史主义的哲学是以库恩为代表的(正确)

69. 用命题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是语言游戏思想的一个开端(正确)

70.

71.

72. 卡尔纳普对哲学的理解是以科学为模式的(正确)

73. 维特根斯坦强调哲学的任务是一种澄清意义的活动 (正确)

74.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游戏把我们所有的语言活动类比为游戏活动(正确)

75.

76. 分析一个句子是是不需要规则的(错误)

77. 现代主义哲学的观念是建立在消除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正确)

78.

79.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家的话,尼采就是最后一个反形而

上学的哲学家

80. 现在的实在论与中世纪的实在论是一样的(错误)

81. 诶过实在论哲学家比较关注、比较重视他们所在文化的传统。(错误)

82. 《圣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错误)

83. 20世纪围绕实在论和非实在论是英美哲学的一条主线。(正确)

84. 达米特的意义学说和戴维森的意义成真学说是完全的(错误)

85. 实在论者认为不断证明客观事物存在的过程就是逼真的过程(正确)

86. 分析哲学是科学哲学的组成部分(错误)

87. 区分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其他类型的的研究活动不同是科学哲学的研究内容(正确)

88. 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历史主义学派(错误)

89. 科学研究通过命题的方式向我们提供关于自然的规律(正确)

90. 逻辑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想注重理性在科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正确)

91.

篇三:中世纪哲学

早期教父哲学:

1.奥古斯丁: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1)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普遍将哲学视为能够解答如何获得幸福的学问。但是奥古斯丁却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基督教真正为如何获得幸福提供了唯一正确的途径。当时的哲学家所追求的智慧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们的学说只会引起争论,使人远离幸福状态。并且依靠个人的才华和前人的知识遗产是不可能获得最高的幸福的。相反,基督教把幸福看作是上帝赐予人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只有认真履行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救。上帝的智慧早已被铭刻在圣经之中。这样一来,基督教和一般的哲学的区别就不再是宗教和哲学的区别,而是真正的哲学和现世的哲学的区别。

(2)虽然奥古斯丁批判现世哲学,但并未真正否定它的一切价值。相反,他认为经过改造的现世哲学可以为真正的哲学基督教所用。因为上帝将智慧恩赐给人类,那些哲学家与信仰一致的学说只是接受了上帝的智慧,并不是他们自己发明的。所以基督徒应该将其从不正当的主人那里拿回来,用以传授福音。基督徒可以合法的使用异教徒的精神财富。同时,奥古斯丁也强调现世的哲学必须经过改造才能为基督教所用。基督徒们不能沉溺于哲学典籍,而是应该潜心研读神圣的经文。

这样,奥古斯丁站在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和吸收了古代文化遗产以便服务于他的基督教哲学的建构。

2.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

奥古斯丁通过对知识的确定性从何而来,人为什么有确定性的知识等问题的考察出发,得出了上帝就是真理本身以及真理来源的结论。他的探究并未直接诉诸教义,而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人的认识性质、过程和标准。

(1)他吸收了柏拉图主义中关于知识与对象等级的观点,认为外在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秩序,而理性就拥有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在他看来,指的是确定的真理,包括数学命题、逻辑原则以及人人都追求幸福这样的哲学命题。

(2)那么他接着追问人的理性所拥有的真正的知识的来源是什么,只有三种可能的答案:理性之下,理性之中,理性之上。他分别进行了论述。

首先,真理的来源不可能低于理性,因为很明显在上述知识等级序列中,居于上者明显优越于居于下者。在上者能够判断在下者。因此真理不可能被低于自己的理性所判断。所以真理不可能来源于理性之下。

其次,真理也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生规则。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处于流动变化之中,但是真理却是不变的。因此永恒不变的真理就不可能等同于流变的理性。

最后,真理只能来源于理性之上。因为在人类的知识等级序列上,存在着一个最高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的理性以规则,并使人的心灵认识真理。而这一个最高的真理,就是上帝。

奥古斯丁的知识论同时也是对上帝存在的神学证明。这两者的结合也显示出他的哲学和神学的一体性,验证着他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的观点。

3.光照说

奥古斯丁通过对《圣经》中“普照一切世上之人的是恩典和真理“这一教义理论化,提出了光照说。其大意就是真理是上帝之光,获得真理是上帝之光的普照和恩典。

(1)光照说承袭了柏拉图的太阳喻。对人的知识的先决条件做了哲学说明和人如何认识上帝做了神学说明。柏拉图将善比喻为太阳,它是人心灵的眼睛能够看到理念所需的光源。同样的,光照说将上帝比喻为真理之光,人的心灵比作眼睛,理性比作视觉。心灵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才能获得真理。

(2)光照说还包含了人的认识过程的分析。他将人的认识区分为感性和理性两类,感性负责搜集材料,理性则将材料加以分门别类的处理。知识就是这两者的结合。

(3)光照说还包含了后来的天赋观念论的因素。理性作为知识的规则具有独立于感性的来源,它是上帝之光压在人心灵上的印记。而心灵通过外感觉和内感觉接受了外界的材料,记忆联结感性和理性,这样,真理之光的规则就加诸于感性材料之上形成认识。

4.时间学说

奥古斯丁为了反驳有人对《圣经》中上帝如何创造时间的质疑,提出了自己的时间学说。他认为我们把握时间的方式决定了时间的本性,流逝的时间只能被知觉的运动所度量。心灵能够知觉到时间,就是持续的知觉。知觉虽然是由外物引起,但是持续却不取决于外物。知觉的持续被奥古斯丁称之为现在。

现在不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是全部。因为任何时间都可以被度量,并且过去和将来都可以被归结为现在。

因此按照知觉内容,关于过去的事物的现在就是记忆;关于现在的事物的现在就是当下的直观;关于将来的事物的现在就是期待。这三类知觉分别对应过去、现在、将来,但因为都是知觉到的状态,因此都是现在的时间。

奥古斯丁关于时间是这样定义的:时间是心灵的延伸,心灵并不是专指人的心灵,而是上帝的心灵。上帝是永恒的,他并不是时间中的存在,因此现在是上帝心灵的瞬间创造。人所知觉到的时间就是对上帝心灵中时间原型的理念的模仿。这样就解释了上帝在瞬间创造出连续的时间。

5.神正论

奥古斯丁关于恶的起源和性质的解释是最早的神正论。它的意义是面临着恶的存在而显示出上帝的正义。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那么由上帝创造的世界中恶来源于哪里呢?如果是由上帝创造,那么上帝就不是全善的。如果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而他无法阻止或没有能力阻止,那么上帝就不是全知全能的。恶的存在与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相矛盾。奥古斯丁的神正论正是对这一矛盾的解释。

(1)奥古斯丁继承了普诺提诺将恶定义为缺乏的观点,将恶解释为背离本性而趋向于非存在。在世界的存在等级序列中,低一级的事物是高一级的非存在,而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存在的依据。如果事物放弃这种依据而趋向于低一级的非存在,那么久产生恶的性质。

(2)恶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理的恶,指的是事物的自然属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比如自然灾害等。这类恶产生的原因是缺乏完善性,而这种缺乏正是由上帝创造的完善世界中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显示出上帝的善。第二类是认识的恶。指的是真理的谬误。产生的原因是人类理智的不完善。但是这种恶虽然比物理的恶更危险,但是也只是片面的,不会影响到上帝的全善。第三类恶是伦理的恶。这才是真正的罪恶。其产生人类意志的缺陷,是意志的悖逆活动。意志是灵魂的活动,正确的应该趋向于高于它的上帝,如果趋向低于它的身体,就产生伦理的恶。因此罪恶也非上帝创造,而是产生于人自身意志的缺陷。

6.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认为社会是按照一定的协议组成的人的群体。一群有理性的存在者就他们自己所爱的对象而达成同一个协议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为了知道一个群体的性质,就必须首要了解所爱对象。而所爱对象不同,组成的世界也不同。爱自己进而藐视上帝的人组成地下之城,爱上帝进而藐视自己的人组成上帝之城。 国家的功能就是提供人民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保障人们在世间生活的秩序和平。和平是有序的平衡,人与上帝之间的和平表现为人对上帝的信仰;人与人之间的和平表现为对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的遵循。因此,上帝之城的功能就是天上的和平,世俗之城的功能就是地上的和平。

圣城与俗城的区别实际上就变成了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之间的人的不同的精神生活和命运的概念,而并不是指两个独立的政体。两者的区别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在最后审判日来临的时候,俗城将会灭亡,而圣城将会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经院哲学

1.安瑟尔谟信仰寻求理性

安瑟尔谟将辩证法运用于当时的神学家认为的理性所不能达到的神秘领域,特别是上帝存在、三位一体等问题。他将教义当作有待证明的结论,用辩证法进行推理。他认为我们所信仰的,与理性证明所达到的是一致的。因此,他以逻辑所要求的简明性和必然性论证信仰的真理性。提出信仰、然后理解的口号。他认为应将信仰放在首位,有了信仰之后再诉诸理性。这样能够避免滥用理性的辩证法错误和反辩证法的错误。他其实是居于一个理性辩护主义的中间立场。他用奥古斯丁“信仰寻求理性“来概括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信仰是理解的出发点,没有信仰就不会理解;有了信仰,也需要积极寻求才会有所理解。

2.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被后来康德称之为本体论证明。其特点是仅对上帝概念进行分析得出上帝存在,而不依赖于后天经验。他在《宣讲》当中关于上帝

存在的证明,可以还原为一个三段式: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而无与伦比的存在者不应仅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还应该存在于现实中。所以上帝在现实中存在。前提中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是自明的,即使是最愚蠢的人,心中也肯定有一个设想的无与伦比的存在,哪怕不知道那个存在就是上帝,但决不能否认有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存在。而如果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存在,那么就不仅仅只存在于思想中。因为这样就不如设想为现实中也存在伟大。这里涉及到两个观念的完满性问题。如果一个观念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一定还会设想另一个更加完满的观念,令其不管是在心灵中还是现实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只要一个人的思想中存在一个无与伦比的观念,那么逻辑必然性就会促使其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不管这个存在被称为什么,实际上就是基督教所信仰的上帝。

3.波菲利问题

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三个关于共相性质的问题,称之为波菲利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共相能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如果是独立存在的,那么是有形还是无形?如果是无形的,那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寓于其中并与之一致?波菲利问题在12世纪成为经院哲学家争论的焦点。而后围绕共相问题产生了中世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4.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

在围绕共享问题的讨论上,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分为两派:唯名论和实在论。唯名论以罗色林、阿伯拉尔、奥卡姆等。他们认为存在的事物是个别的,否认心灵之外还存在一般的对象。他们都认为语言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在才是被我们所知觉的相似性的基础,每一种存在物都是殊相,共相是为了谈论相似物而由心灵发明的词。对性质和抽象实体的谈论只有当还原成对殊相的讨论时才是有意义的。唯名论又分为极端唯名论和温和唯名论。前者代表人物是罗色林,他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或语言中的声息。后者代表人物是阿伯拉尔,他认为共相是心灵对个别事物性质加以概括和抽象而来的概念。唯名论者通常对本体论持一种谨慎的态度,他们遵循奥卡姆的剃刀原则,避免假设不必要的实体。

实在论者以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实在论者认为共相不仅仅是存在于心灵之中的一般概念,而且这些概念对应着外部是在。实在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柏拉图的实在论也被称为极端实在论,认为共相存在于自己的领域之中,它比可感对象更加真实,但又不会在日常经验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另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实在论也被称为温和实在论,认为共相是没有自己分离的存在,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

5.托马斯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

托马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经验事实出发,将上帝存在的命题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称为五路。

第一个证明是从事物的运动出发。我们明显能够感觉到事物在运动,每一个事物

就像是一个骨牌,所有运动事物联结成一个序列。我们可以联想多米诺骨牌效应,每一个骨牌都因后一个骨牌的推动而运动,那么事物的运动也因为后面有一个推动者,在整个运动序列上,有无数的推动者存在。而这个运动序列必定有一个最初的推动者启动系列,那么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个证明从动力因出发。我们经验到的每一个结果都有其原因,每一个原因又有其原因。最后必然会推出一个终极原因上帝的存在。

第三个证明从必然性出发。万物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承认了其存在的可能性,意味着必然承认其不存在的可能性。因为万物不是永恒的。如果说现实中一切事物都是可能存在,又将导致在某一时刻任何东西都不存在(有限事物都会消失),如果说有一个什么东西都不存在的时候,那么什么时候都无法开始存在了。所以,一定存在着某物,其存在是必然的,并且使他物获得其存在—上帝 第四个证明是从完善等级出发。在经验中,我们发现有些事物比另一些事物更真、更善、更美,而这一比较是因为事物是因为事物以不同的方式相似于某种极限的东西才成为可能。由此,必定存在某种最完满的存在者。也就是上帝。

第五个证明是从自然目的性出发,自然界中不具有理智的事物,如人的器官,以某种方式活动并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或功能,但是这样一些没有理智的事物如果没有得到某种具有理智的东西的指导,是不能完成其目的的,所以某一种理智的存在物在指导这一切即上帝。

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其思路是将世界看作一条因果链,从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追溯其最初的原因或者终极原则上帝。

6.托马斯的实体学说

托马斯阿奎那认把实体定义为一个不应该寓于基质中的东西。因此实体就被理解为具有一种不应在他物之中的本质性的东西。他根据存在和本质、形式和质料的关系把实体分为了三类:第一类是最高的实体上帝。它是存在的自因,其本质就是存在,因此是存在于存在者的统一、存在于本质的统一。

第二类实体是无形的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不同于本质,因为它们存在的自因是来自于上帝而非自身固有。因此获得存在的能力是收到自身本质的制约的。精神实体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这种潜能决定从上帝那里获得怎样的现实。精神实体只有存在于本质之分,没有形式与质料之分。

第三类实体是物质实体。它们既有存在于本质之分,也有形式与质料之分。也就是说,物质实体既要受到本质对存在的限制,又要受到质料对形式的限制。 因此,物质、精神、上帝就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等级系统,现实性受到的限制越大,其完善性就越小。

7.奥卡姆自明知识

奥卡姆认为命题有真假之分,而判断一个命题真假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同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知道它们组成命题的真假,奥卡姆称之为抽象认识;另一种需要比较词项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命题的真假,奥卡姆称之为直观认识。抽象认识和直观认识都是简单的,抽象认识组成的知识是自明知识,直观认识组成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