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终极笔记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基础,核心地位。

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提出。)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直接理论来源。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

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

直接理论来源。

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

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

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多选)1847年7月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多选)列宁的(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两篇论文,提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

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

(多选)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单选)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单选)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多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

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单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由此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此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单选)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单选)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守仁 “心外无物”,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朱熹“理在事先”绝对观念,理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

的本质或本原。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

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二,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单选)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单选)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单选)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多选)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多选)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多选)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面,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

(1

(2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矛盾的关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

(单选)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多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多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

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主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极点叫关节点。超过就变成另事物。

(单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

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单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

切。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单选)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被引起的联系。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篇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终结

龙源期刊网 .cn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终结

作者:晨光 白雪晖

来源:《教育界》2013年第03期

【摘 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标志是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著作的出版及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论文的发表;终结于20世纪60-70年代,其理论标志是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著作的出版,实践标志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失败。从时间上进行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仅仅流行了50年左右,但它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运动。正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演进的历史进程与代表人物

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演进的大致脉络是:它从对第二国际在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倾向的批判发端,从方法论角度强化了历史哲学的主体性逻辑,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主要倾向的理论基调,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达到高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突显为人道主义的旗帜,在这一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又孕育出拒绝人本主义的科学主义倾向。在这其中,法兰克福学派是一种独特的思潮,它在早期强劲地保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的人本主义倾向,而这种人本主义倾向的来源又是独特的,并且从40年代初对启蒙的批判开始,它演化出一条不同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道路。”[1]具体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发端时期

在这一时期(20世纪20-3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主体性倾向,即注重人的意志和主体性。代表人物主要有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

(二)深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20世纪30-60年代中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人本主义倾向。具有比较大的影响流派主要有三个:一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萨特、梅洛-庞蒂、列裴伏尔;二是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姆、马尔库塞、赖希;三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施密特。马尔库塞、弗洛姆同时也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终结时期

篇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自

怎样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现”和“改造”

来源:《理论前沿》 作者:于 营

主义哲学的主题不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而是社会历史和人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都把对社会历史与人的关注,放在其理论的核心。在传统的理解中,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至多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主题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本体论(世界观)被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普遍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不是自然,不是整个世界,而是社会历史问题或人的问题。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总体性哲学”。在他看来,“总体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类历史有“总体性”,因此他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他特别强调:“认识到这种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引者注)被限定在历史的和社会的范围内,这是特别重要的。”(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柯尔施也认为,关于马克思的哲学,“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自称以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为己任,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社会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并且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的同时具有新的视野。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注重资本主义的当代状况、科学技术的当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他们的理论主要集中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探讨以及对现代西方市场经济的文化的批判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较,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某些传统的继承和走进,体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所谓“现代化”的努力;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又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相违背,是用唯心主义和西方社会学说的某些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扭曲,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发现”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

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科尔施:是意识的现实对象,而是人的感性活《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应该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强调社会历史问题、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时,其“主题”的含义并不是很清晰和确定,但确实有启发意义。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历史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对象,是人的历史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的重点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本体论哲学等。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基本范畴也不是物质,而都是实践。

人是什么?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两点表达得最明确“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页)彼德洛维奇说:“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同上)提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

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

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多十分重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别是其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在此清晰地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卢卡奇在讲到意识的现实对象时,直接表述了马克思《提纲》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强烈地要求我们要把?感性世界?、客体、现实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新版序言”第23页)他认为,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坚持“创造的原则”,作为意识对象的“现实……无论如何它要高于那种产生于经验世界的僵硬、物化了的事实的现实——这种现实决不同于经验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变异的。”(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新版序言”第231页)“从认识论来说,自然与其是作为逐步地纯粹?给予的东西?,不如说越来越作为?被创造的东西?出现的。”(施馆1988年版,第111页)“能被认识的东西,在严格要求意义上只是主体?所创造的东西?”。“实践派”波什尼亚克也说:“存在并非某种在(主体)以外的东西:人就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人意识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内,存在意识到了它自身。”(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

的是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尔科维奇说: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

“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正文第249页)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曲解和“改造”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外,还有西方哲学的源头。往往站在某一西方哲学的立场上来解读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抹煞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实际上将自己的理论建筑在了唯心主义的沙滩上。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大都强调从“主体”方面、“能动”方面去理解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世界。他们对经济是历史决定性力量的历史决定论的怀疑、对革命的阶级意识的作用的重视、对认识论的反映论的拒斥、对自然辩证法的否定,大都源自于这种哲学特征。甚至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展望,对苏联社会模式的批评,也离不开这种哲学特征的左右。诚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哲学倾向是事出有因的。如前所述,20世纪初西方国家革命的挫折和苏联政治社会制度的某些僵化弊端,以及当时盛行的庸俗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存在于苏联理论界的某些教条主义的泛滥,是引发他们这种哲学反思的两个现实和理论的诱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反思”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向了怀疑甚至是反对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极端。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范畴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时确立的辩证的革命实践范畴,早已把主体的能动性赋予了哲学,是他说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或“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原则,抹煞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实际上将自己的理论建筑在了唯心主义的沙滩上。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念虽然具有启迪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但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由于西方哲学的立场和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阐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真正意义的思考,便无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这也使其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仔细比较,会发现这种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性、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前提认定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在其早期思想中确曾在某种程度上袭用

过人本主义的一些词语和概念,但随着其思想的逐步成熟,在他后期著作中提到异化概念时,其前提已是被科学界定了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更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存在物。从这样的科学前提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剥夺,才能真正找到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的正确途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将异化的前提看成一种超越社会阶级关系的抽象的“人”,把异化看成是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的“异化,生活的贬值,人的现实的歪曲和丧失”,这实际上是回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必然模糊对异化真正根源的认识,削弱其社会批判的力量,甚至会将反对和克服异化的斗争引入歧途,这在马尔库塞和弗罗姆等人的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抹煞人的社会阶级界限,把异化说成是抽象的人的异化和人的价值的丧失,把马克思的学说说成是对“人”的价值丧失的抗议,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的学说。

第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异化的范围有着本质不同的理解。马克思从来就是把“对象化”和“异化”严格区分开来的。“对象化”是指人在与自然相对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

劳动,将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到自然中去,使自然不断“人化”并逐步成为“人化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永不止息,成为人类与自然的永恒课题。“异化”则纯粹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和概念,特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造成的价值摧残,使人非人化。在马克思看来,前者属本体论范畴的现象和概念,后者则纯属人类社会的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则不同,他们把异化现象本体论化了,在他们眼里,异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可消除的人类永恒现象。这在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黑格尔从其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将一切对象化都看成是精神的异化。卢卡奇因袭了这一立场,在他看来,由于物化,人的自我活动、他自己的劳动,都变成了一种客观的和独立于他的东西,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自主性并控制着人的东西。他后来也承认,这一错误就在于把物化、异化和对象化等同起来了,从而扩大了物化、异化的范围,造成了理论的失误。萨特则认为,由于人类生存需要无法满足的“匮乏”存在的永恒性,基于“匮乏”之中的异化和对异化的反抗就会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永恒动力和主题。这实际上是将社会历史本体论化了。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

义理论关于异化的表现形式有着本质不同的理解。马克思在谈到异化时,是从客观异化和主观异化两个方面考察的。他既揭示了工人主观上的自我异化,揭示了由于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的事实而造成的工人心理上的异化,又揭示了物的异化,揭示了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生产者、同劳动相对立的事实。马克思并且指出,客观异化是主观异化的前提和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则不同,他们在谈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时,抛开了物的异化和客观的异化,仅仅谈论主观和心理的异化,而且在谈论工人的主观异化时还撇开了异化劳动对工人造成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这种把异化理论完全心理学化,把异化说成是一种抽象的人的自我感觉和主观体验的倾向,在弗罗姆那里尤为明显。他把异化说成是一种人把自身当成陌生人的“体验方式”,甚至还把异化与神经官能症相联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

系。这就完全剥去了异化理论的社会内容,丧失了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与劳动相对立的积极功能。

综上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继承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了马克思所不曾作过的批判,并且肯定和重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同时,他们也企图用西方哲学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在对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上,他们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区别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不是政党的代言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开展其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但在他们的思想理论阐释中,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内容的“修正”,已经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和重视。

(作者:海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政治学博士 于 营)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来源:《求是》 作者:邢贲思

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新加的。这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