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16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2013-05-02 18:42:59来源:中公教育 点击:

107

加入收 藏 打印文 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新浪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1 章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

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专政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政体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答案

学习中心_________ _ _

姓 名__________ ____学 号_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

2011学年下学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重考试题

(综合大作业)

考试说明:

1、大作业于2011年12月10日下发,2011年12月24日交回。

2、试题须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雷同试卷均按零分计。

3、试题须手写完成,字迹工整,不能提交打印稿和复印稿,否则计零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一律填写在第二大题后面的表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辩证的同一是D

A.不包含任何否定因素的同一 B.不包含任何差别的同一

C.事物与自身的完全等同 D.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2、下列活动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是B

A.司法人员办案 B.艺术家表演 C.医生诊病 D.运动员训练

3、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4、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C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的标准

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D

A.内容和形式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

A.时间的顺序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相对性 D.时间的间断性

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反映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B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9、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经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B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一律填写在本题后面的表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BE

A.主观性B.机械性C.朴素性D.形而上学性 E.不彻底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BCD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D.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E.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在于ABCE

A.它结束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统治地位

B.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

C.它促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D.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具体规律

E.它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的指导

4、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CDE

A.客观辩证法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

5、下列选项中,体现重视矛盾特殊性的有ABD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C.声东击西,欲擒故纵

D.一把钥匙开一把锁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6、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ABDE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性于强C.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7、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AE

A.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有形和无形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E.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8、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D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立法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9、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ABCE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10、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BCE

A.唯理论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D.不可知论 E.经验主义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一、1._____ 2._____3._____4._____5._____6._____7._____8._____9._____10._____

二、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3、简述人民群众的内涵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联系和区别。

5、什么是生产方式?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 导意义。

2、试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性质和特点)说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 性。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答案70分

A. 历史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

C. 唯心主义

D. 剩余价值学说

第18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和改造了( )。(多选题) (分值:5)

A. 黑格尔哲学

B. 费尔巴哈哲学

C. 马克思哲学

D. 恩格斯哲学

第19题、 19世纪40年代马恩哲学的形成和问世的代表性著作有( )。(多选题) (分值:5)

A.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B. 《德意志意识形态》

C. 《哲学的贫困》

D. 《反杜林论》

第20题、 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产生了( )结果。(多选题) (分值:5)

A. 促进生产力发展

B. 抑制生产力发展

C. 导致两极分化

D. 缓解两极分化

剩余时间:37分29秒

次测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 您的得分为70分

判断题部分 共有10题 答对7题 得分:35

单选题部分 共有5题 答对5题 得分:25

多选题部分 共有5题 答对2题 得分:10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