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第十讲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9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九讲: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一、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1、哲学上讲的价值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是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因此,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的个体性、多样性和变化性。

价值往往是通过评价被揭示和把握的。评价是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作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2、如何科学地确立和正确地运用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成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课题。 第一,合理把握评价的个体标准和社会标准。我们既不能只承认社会需要的尺度而否认个人需要的尺度,更不能只承认个人需要的尺度,而否认社会需要的尺度。

第二,正确处理评价的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在主体的不同需要、不同评价标准中,历史需要和道德需要、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特别值得分析。

第三,科学对待评价的动机论和效果论。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主张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把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评价人的行为。在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侧重于效果,强调以效果为根本。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看法和态度,回答诸如“信仰什么”、“追求什么”、“珍视什么”这样的问题,表现为人们的信仰、信念、理想,以及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认同上的最大公约数,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有效引领、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应该率先垂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同时,这一特殊群体,有着人民赋予的特定权力和特定作用,因此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是共产党人的天职。为民,就要情为民所系。为民,就要权为民所用。为民,就要利为民所谋。

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务实,就要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务实,就要知难而进,埋头苦干,兢兢业业,锲而不舍。

清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清廉,就要加强修养、提升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清廉,就要不断增强制度意识、法律意识,自觉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

清廉,就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三、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因而其理论和实践更加要求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这一点突出地表现为我们党始终要求坚持真理与向人民负责的统一。坚持真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通过不断探索达到对社会真理性的认识。向人民负责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谋利益,就是使人民群众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中国社会的真理性认识;没有对中国社会的真理性的认识,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就不可能真正向人民负责。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六讲: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六讲: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没有什么时候不存在矛盾。

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 从空间上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红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但现实中的矛盾却各不相同。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

其次,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的矛盾都有其特殊性。 再次,每一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有特殊性。 最后,在社会领域,矛盾的表现形态有特殊性。

3、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要在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两点论”是有重点的,“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的。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不同矛盾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是不同矛盾中肚子具有的东西。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是植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世界观和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原理运用于实际活动中的生动体现。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也不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必须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八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 第八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1、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党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

第二,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

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如何树立群众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就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利益观。

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同资产阶级权力观的根本区别。

政绩观是和权力观密切相关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做事情、干工作,如果做到了上有利于国家、下有利于人民;既符合国家和人民眼前利益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要求;既能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又能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那就做出了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政绩。

我们党的政绩观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办实事、求实效上,不追求表面政绩,不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立足现实、打好基础、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竭泽而渔(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第十讲)。

3、我们党的利益观同样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使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也就是说,服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1、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