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代码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9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1

2

3

4

哲学学院 联系人:汪老师 导师姓名 陶德麟 汪信砚 何 萍 赵凯荣 萧诗美 陈立新 李佃来 郭齐勇 徐水生 吴根友 丁四新 朱志方 赵 林 何卫平 曾晓平 郝长墀 刘纲纪 彭富春 邹元江 范明华 储昭华 徐 明 李 光 程 炼 钟 年 翟志宏 桑靖宇 徐 弢 艾路明# 谢贵安 于 亭 卢烈红 张 杰 陈 伟

联系电话:68753566 联系电话

68762253

邮箱: 电子信箱 dltao@whu.edu.cn wang4376@126.com heping@whu.edu.cn zkr-1128@163.com smxiao@whu.edu.cn whuclx@126.com lidianlai@tom.com qyguo08@gmail.com ssxu@whu.edu.cn gywu1963@yahoo.com.cn dingsixin@gmail.com

zfzhu61@whu.edu.cnzhaolin1954@163.com wph.06911@yahoo.com.cn wuxzeng@126.com hao111@hotmail.com

phipeng@sina.com

zouyuanjiang57@yahoo.com.cn fmh6191@sina.com

chuzhaohua80@yahoo.com.cn mingxu01@hotmail.com liguang@whu.edu.cn liancheng@whu.edu.cn zn1232001@yahoo.com.cn zhhong707@yahoo.com.cn sangjingyu@yahoo.com.cn xutaopeter@163.com ailuming@hotmail.com xieguian@126.com justingyu@163.com Luliehong1327@163.com Oyxr2005@163.com aphuang@whu.edu.cn

5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10101 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本专业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内较早获得此项授权的为数不多的单位之一。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建设成为方向设置较为合理,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在心灵哲学、社会本体论和人学上有自己特色的学位点,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和讲师各2人,均年富力强,充满生机。导师组长高新民长期致力于心灵与认知研究,出版著作和译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刘远传的社会本体论研究在国内领风气之先,且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储昭华、林剑和叶泽雄在各自的中西哲学比较、人学和社会认识论研究中都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德与业两方面的修养、健康人格与广博学识的双重建构,力争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哲学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热爱哲学专业,勇于献身真理、乐于奉献。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熟悉和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相关知识,它们主要有:外语知识、心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社会学知识、法学知识、历史学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常识。

(3)拥有系统和扎实的专门知识,通晓哲学一般知识和诸分支领域的具体知识,对自己所主攻的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前沿问题及争论要有十分清楚的了解。

(4)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能在导师的帮助下,逐步探索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直至能独立选择课题、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写出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创意的论文。

三、研究方向简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年。

第一学年学习公共课程(3门)和专业学位课程(4门),第二学年学习指定和任意选修课,并完成教学实习。第三学年做毕业论文。

学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毕业,少数优秀学生提前完成各项任务,经导师推荐可申请提前答辩。

实行中期分流考核。时间定在学满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通过考核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工作阶级,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学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达到36学分(17学时为1学分)。

其中学位公共课6门共16学分;学位专业课程4门,每门3学分,共12学分;方向

课3门,每门2学分,共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

六、教学实践

本专业硕士生除符合免修条件者(曾在大专院校从事本专科生教学一年以上者)以外,均必须按要求参加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的对象可以是本专科生,教学形式是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协助主讲教师辅导、答疑、主持课程讨论、指导论文写作等。时间为四周左右。应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讲授工作或相当此量的其他教学工作。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

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8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代码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

具体授课内容、时间、地点等事项由指导教师安排。

七、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就是结合专业特点,运用所学理论具体考察、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其形式可以是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政策咨询、撰写调查报告和参加学术会议等。

调研工作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调研前导师应指导硕士生拟定调研计划,结束时写出书面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访学就是在做学位论文期间,带上自己的论文写作提纲或初稿走访、请教有关专家学者。访学对象应是本领域内有一定造诣的学者,至少应在两人以上。具体事项由导师安排。

八、学位论文要求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10篇课程论文,4篇学年论文。其中至少应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4学期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第一,论文选题范围不超出哲学及其分支学科,题目应是针对该领域内的前沿问题,

或是自己研究后发现和提出的新问题,或是现代化建设中新出现的哲学问题。第二,选题应具有新颖性、学术性、突破性和可行性。第三,论文写作前应广泛搜集资料,弄清国内外(至少国内)对本课程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及争论,写出综述一篇。第四,学位论文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第五,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必须根据充分,论证有力,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第六,论文必须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和较强的逻辑感染力。第七,语言通顺流畅,标点符号、引文、注释均符合规范。

学位论文写作既是科研能力锻炼的继续,又是对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写作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实际投入到阅读、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具体写作中的时间至少应有八个月的时间。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德业双修。本专业硕士生既要接受严格的学业训练,同时又要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建构并实践积极健康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论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本专业硕士生既要重视哲学理论的学习,同时又应密切关注现代化建设和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思索和探讨,学到真正有用的、活生生的哲学,并不断积淀、升华,将其转化为自利、利地的生存智慧以及能够有效指导自己和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课堂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教师在每门课程中讲授的内容都是本学科内的重点和精华,学生应认真记录、理解和消化。并按老师布置的阅读书籍和要求读书、做笔记、拟定发言提纲。课堂讨论中,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应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大胆质疑、商榷,形成良好的学术讨论气氛。

(4)建立读书报告制度,该制度的目的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督促、引导学生阅读本专业必读书籍。必读书目主要包括:古今中外的哲学名著,本人主攻方向内的前沿成果(论文、论著)和其他相关学科内的书籍。学生应在导师的帮助下,详细制定每学期的读书计划,除了完成授课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外,还应适当阅读古今中外哲学名著中的某些著作,写出读书笔记(提纲笔记、摘录、卡片),定期(每月不少于一次)向导师汇报近期读书内容,体会与收获,回答导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十、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六周内,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上制定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每学期都要完成“在线选课”,个人培养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研究生处备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业硕士生

专业硕士生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07级第四学期 人数 5

2008级第二学期 人数 4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07级第四学期 人数 5

2008级第二学期 人数 3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07级第四学期 人数20 人

2008级第二学期 人数 20 人

2008—2009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07级第四学期 人数 3

2008级第二学期 人数 4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

2007级第四学期 人数 5

2008级第二学期 人数 6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