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哲学观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9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姓 名: 赵 亮 宇

学 院: 电 气 工 程 学 院

学 号: 2 0 0 9 4 3 5 9

内容提要:这学期听了周老师讲授的老子哲学,获得了很多客观的知识,听到了很多没有听到的观点和故事,也进一步了解了老子这个人、他的著作和他的一些思想,同时,我也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这些都是我的主观的收获,同时我觉得这是我思想上的一个升华。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老子提出的一些军事思想,因为我在平时就喜欢看一些兵书,同时也对军事有着一定浓厚的兴趣,《老子》是一部的哲学名著,更多的提到的是人生的一些的哲学,然而因为当时的一些历史背景,使得军事成为当时不得不提的一个主题,这使得《老子》有了议兵的章节。我们看《老子》,其中确实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精彩的用兵之道,如在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中;《老子》中所阐发的战争论,提出的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下面我会通过我所学和所了解的,作出一定阐述。 关键词: 老子 兵法 战争 战术 影响

正文:一、老子与兵法方面的联系

我查阅过一些资料,在现在的学术讨论中,有一个普遍的争论是在讨论《老子》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兵书,我想在通过我浅显的对老子思想和书本的了解来看,我自己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为老子中只有少部分提到军事战法一类的,在大多的篇幅里,更多的是人生哲理、治国方面的内容,在我看来,《老子》 不单单是一部军事的著作,他是一部反映老子思想和观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以及背景的的著作。倘若要说《老子》是一本兵书的话,未免太过牵强,但是其中的

从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他的著作,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后世的一些著作和思想,这在和很多资料和著作中是有据可查的。在史书记载的事件中,很多思想家都与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接触,比如《孙子兵法》,它也与先于他的《老子》有着相通之处,可以说经典的兵家从《老子》一书中吸取了某些兵略智慧和思想,也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可见一个问题,老子的战略思维是值得推崇的。

翻阅《老子》一书,可以在很多分类详细的版本中,看到一些篇章是讲用兵之道的,既有战争论的思想,也有用兵的战略与战术问题。所以,这些著作中中的一些观点,或多或少的透漏着些我们常见到的经典兵书著作中的影子,而这些兵书又是晚于《老子》而出现的,因此可以判断很多的经典兵书都有借鉴老子的一些对于战术的思想方式,从侧面看出老子的战术思维的地位和作用。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择老子的军事思维这个方面的原因,历代以来,很多学者便也潜移默化地将《老子》认定为一本兵书,加上其中一些治国之类的道理,更多的,因为老子的一些对统治阶级的否定,以至于一些统治阶级的学者否定了其中的一些观点,而选择性地用到其中的议兵的策略。有资料显示自唐代王真至近代章太炎,把《老子》视为一部兵书,差不多可以看成是一种定论了。

在我看来,《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而不单是一部兵书。它既含有深刻的道本体论思想,也含有丰富的的辩证法思想,更富有精采的人生哲学。它的军事论述很出彩,它所阐述的辩证法思想确为兵家的军事辩证法提供了哲学根据,它所论述的战争观、军事战略和

指挥策略等思想,也都成为中国后世兵家之师,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加上其在其他方面的精彩论述,对我国的很多历史文化方面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二、老子的议兵之道

经过简单的论证,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把老子看成是一部兵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中议兵章节很有品读性,很有着他的道理。从古至今,许多著名学者所以肯定《老子》是一部兵书,因为在《老子》中确实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精彩的用兵之道,从而值得人们去借鉴。

(1)老子对战争的看法

通读我所看的《老子》版本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战争论,上面为老子的议兵之道,主要集中于《老子》第三十章、三十一章中。其中有说:“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我认为这是老子关于战争的基本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各国诸侯分地割据,兵荒马乱,面对春秋末年的频繁战争,可以说在那个时候的人对战争都是很厌恶的,在这可以看出他对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在思考用兵之道的时候,也是实乃无策之策。他主张的是以道佐人主,即使有强大的军队,也尽量不要用他们,反对以兵力称强于天下。老子觉得战争破坏生产力,会让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这些都是有说到得。在三十章中,老子指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即他认为军队驻扎对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综上可以看出,

老子对于用兵,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是深恶痛绝的,一句话,用我的话说,他的观点就是能不用兵就坚决不能用。

(2)老子的战略论思想

不争而善胜:所谓不争书上解释为,两军不对斗,不短兵接刃,通俗说就是不打战。这也是令我们可以从侧面窥探老子厌战思想的一个凭据。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常听说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也是出于这种思想。在老子认为:不战是一种德,通俗说,能不用就不用,要是不用兵就解决一件国家大事,那边是有德。

总之,不武、不怒、不与,皆是不争之德在兵战中的不同表现。既然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那就要尽力排除武力去解决,尽可能地采取非军事方式去解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争之德。

守柔曰强: 所谓守柔曰强,按照书上的解释,可以读出是老子肯定柔中有强,柔能胜强,柔能转化为强,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战略思想。 在战略选择上,老子以柔弱胜刚强思想为指导,俗话有说:以柔克刚。大力提倡守柔曰强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根据贵柔原则,他对战争中的主与客、进与退、攻与守、强与弱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主张不为主而为客,不进寸而退尺,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哀兵必胜。

在这两点上面老子从不争之德出发,在战争的主与客、进与退中,主张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使自己变成为客一方,退守一派。这仿佛是一种消极防守,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思想。这与《孙子兵法》所说的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差不多是是一个意思。

篇二:哲学论文

让信仰和哲学造福所有人

研硕2013 -6班 李雨田 2013020651

摘要: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志,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诗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那么什么学问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哲学和信仰。哲学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只是深奥晦涩的推演,信仰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毫无意义牺牲现身。现代人普遍对哲学与信仰敬而远之,没有看到他们的真正价值,本文将用通俗一定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哲学与信仰,力求能改正人们的大部分被偏见,让人们认识哲学与信仰,用其指导人生造福所有人。

关键词:哲学 信仰 宗教 关系 应用

一哲学的含义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尼采,老子,马克思……”谈到哲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这些人,很多人还会联想到“存在,意识,唯心主义,剩余价值……”甚至“疯子”,“救世主”有的人甚至脑袋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个大胡子的老头在那对着一个极简单的事物冥思苦想,感觉哲学神秘,枯燥,可望不可即。其实不然,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可学习哲学,运用哲学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首先,什么是哲学呢?中文中的“哲学”一词最早是从英文中翻译过来的,英语的“哲学”(philosophia)一词源自于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意即“热爱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philein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从这个字面含义的角度看,哲学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中国的大学者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时,给出的定义是“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学习马哲时,还会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接触更多的资料后,你可能还会找到更多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但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呢?没有定论,这几种说法都正确,但都不算最精确最全面的,这只是个定义罢了,给出这样的定义作用就是在交流时把“哲学”所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但它们都有共同的含义,都或多或少地表达出了哲学的特点,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思考,获得自己的看法,从而知道应该怎么去对待它。说的再简单彻底点,哲学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来获得智慧,接近真理,印证真相,定位宇宙,安排人生。

有的人认为哲学家高深莫测,有点知识的还会认为任何哲学家无不具有力图统驭他人思想的欲望,同时也带有霸权特征的排他秉性。认识基础与气质差导致形成各以自身观点为知识中心的思辨立场,并且一定要以这样的知识前提去规划和改造全部知识体系,以力图击毁或调整所有哲学认识,说的直接点就是以自己的思想为中心改造颠覆其他所有人的世界观,把自己奉为圣哲。不可否认,哲学家中的确有这样的人,但这种对哲学家敬而远之的心态显然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哲学家,其实就是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思考的比较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系统化观点并得到众多认同这的人。而这些思考是人人都可从事的,只是没有把它当成哲学式的逻辑思考对待罢了。一些从事哲学学习,研究,教学的知识分子在和大众谈及哲学时,他们有的会提及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的极尽之处,哲学的终极困惑,哲学无法超越的追求……还会提及很多的哲学家,哲学观点,很多哲学命题,哲学悖论等,让人产生哲学神秘而深奥不是常人可为,从事哲学工作思考的人才能非凡的感觉。也许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觉得哲学就是做这些事的,那他的认识与哲学的本质含义是有偏差的。也许他是在机械地搬运别人的观点,扮演了两脚书橱的角色,那么他是悲哀的,几本书,甚至几兆的存储空间都能将他代替,可能讲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都不自知。也许他认识到了哲学的本质,但故意将它神化顺便显示自己的知识,素养,境界,那他是不成熟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把

哲学只当做谈资那真是买椟还珠了,还在靠别人的一点肯定,称赞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获得,但刻意为之就不好了)

一般来说,学习哲学,从事哲学思考,可粗略分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哲学爱好者阶段,内心接受哲学,养成思考的习惯,愿意对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平日见到哲学类思辨的文章、学说、讲坛会自然地了解,顺其自然地在生活中学习哲学。第二层次是哲学学者阶段,要有意地对哲学进行学习,对哲学中三史六论都有所整体把握,对著名哲学家及其言论观点有大体了解,有自己的思考,有合理的逻辑思辨结构和有较的逻辑思辨能力,除思考日常事务外,可就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进行较深入的思考。第三阶段则是哲学家阶段,对哲学有深层次的认识,对哲学史料掌握丰富,逻辑思辨能力强,在一定思考领域或层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著书立说或自成一派。

二 信仰 提到信仰,很多人会有些迷茫,还可能首先会想到上帝,想到佛祖,觉得与自己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中国这种总体上被认为是无神论国度的大环境中。其实信仰与我们并不遥远,或许你的信仰比某些教徒还要坚定,只是你没认识到罢了。关于信仰的定义也有多种,但依然和哲学定义一样,没有绝对正确的真理性的版本。信仰通常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另外,信仰的“意义”一指信仰的内涵或本质,一指信仰的价值或功用。可以理解为是人意识到自身终极有限性而要超越之的精神需要。黑格尔说:“说到信仰,我真正所指的是我的个人信仰,是一种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内在确定性。”信仰必须接受,才能成其为真。正是这种自由接受给信仰带来了确定性与个人性格。在此意义上,信仰是人对于自身的有限性的认识和突破这一局限的向往的精神关系,是信仰者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意义的一种承诺。而且人的信仰一定会渗透于人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意义取舍、为人处事之中,而成为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看出,信仰是人精神上的一种肯定与寄托,它是要被自愿接受的,不能假装或强加,它并且无法靠逻辑证明,也是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它的存在会对自己整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根本性的影响,一句话通俗点概括就是:信仰是人愿意无条件相信的事物或观点,并且他不会随意改变,信仰者会在它的前提下审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有必要强调一点,信仰是没法直接明确证明的,能证明的那叫知识。另外,信仰和信念也有差别,此处暂不详述。

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信仰的产生也众说纷纭,在此列举几种较为合理的观点供大家参考,谈到信仰产生问题,首先得肯定人性,人会生老病死,人有欲望,面对不同情形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人会思考解决问题,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在这个前提下,信仰可有这几种途径产生:一,对自然界有较深刻的认识,意识到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肯定崇拜自然规律,形成信仰。二,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伟人升华为信仰。三,由于知识的缺乏对自然现象及整个自然的无知让人生活在未知中,从而产生恐惧,为了安抚这种恐惧逐渐创造出神话人物或至善领袖以此为媒介或对象与未知进行交流来安抚内心,最终形成信仰。四,对未来以及死亡的迷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加以思考用自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安抚内心,形成信仰。五,在现实生活中遭受苦难或仅是生活不如意,用自己的思想塑造出超自然力量或观念逐渐形成信仰。六,对已有信仰的继承学习得来,比如生活遭受重大变故,长期受某种文化熏陶,从已有知识观念中顿悟等。

了信仰的含义,那信仰有哪些种类呢?信仰的分类也不是单一的,在此我将其分为三大类,宗教信仰,对象性信仰,观念性信仰。并对这三类信仰以旁观者角度作概括性描述,力图让读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有整体性了解。

所谓宗教,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有系统完备的宗教仪式、冥思、祈祷和艺术形式,以及对超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解读;二、有明确的教条和信众三、有自己特有法条的道德要

求和生活方式;四、有神圣的著作、神话的历史,以及个人的宗教信念和经验。宗教的产生除了信仰的普遍途径外,还得有信仰者对教义,戒律,仪式等宗教特质进行归纳统一最终形成。此处对宗教不作深入分析,只简要说明他是信仰的一种实现形式。宗教种类繁多,教义各有不同。比如基督教的人生而有罪,现世救赎观念;佛教的转世轮回观念;道教的现世报应及崇尚自然观念等,它们虽然分门别类,但都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都可作为信仰指导人生。对宗教的评价更是各抒己见,堆积式的列举意义不大,下文还会阐述。

对象性信,仰顾名思义,对象性信仰即有明确的信仰对象的一种信仰实现形式。这些对象可以是神明、佛祖、自然、祖宗、天、英雄人物、开业祖师,甚至一件具体物件。他们没有宗教系统明确的组织分工,没有固定教义和统一参拜仪式,可各自信仰朝拜也可有指引者,但都坚信他们的信仰对象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对他们进行控制和改变,自己通过虔诚的祷告能与其沟通取得相应回应。

观念性信仰,一些人的信仰没有明确的对象,也不属于某一宗教,只是一种坚定的观念,但却具有自那样的特征,我们称其为观念性信仰。比如相信命运、缘分、道、因果或相信有来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等。没有固定教义,没有参拜对象,无法证实,无法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沟通,但他们始终恪守这种法则并以此审视安排人生,这也是幸福的信仰者。

有的人将一些朴素的崇拜或追求当做信仰,比如自然崇拜,生殖崇拜,权力崇拜,金钱崇拜,名人崇拜等或是将信念和信仰等同对待,还有的对宗教采取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要么神圣要么荒谬这都是不合适的,这样不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含义并正确对待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三 哲学和信仰的关系

篇三:价值观论文

论多元价值

在当今自由主义泛滥的时机,人人都讲着自由民主,每个人都有理由以一句“这是我的自由”来反驳或敌对别人;而我们,不管自己有多不喜欢那个人的言行作为,都得表现出对他的“自由”的尊重,不然我们就变成了单一价值论者——而这恰恰就是自由主义所极力抨击的。那么为什么作为价值意识的一种,自由主义标榜自由却又不允许他人单一呢?在下面我将试着说明多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以及未来人类所真

我的哲学观论文

正需要的价值观。

(一) 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如经济领域中某项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政治生活中某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能否收到民众的支持;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艺术领域中某件艺术作品是否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等,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以上说明,价值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现象,它的出现应当在人类的自我意识出现之后。因为价值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它必得是一个独立的人对他之外的事物产生的评价。如果人没有自我意识,那他行动的原因只能是生物的本能,就像自然界的禽兽一样;他不会对他吃的食物、住的居所有什么感觉,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高尚或肮脏,他只不过必须如此而已。而我们知道神话故事里著名的巴别塔,人类因为不同的语言便再也不能团结,更何况有了独立的思想呢?就像价值有社会历史性一样,人的思想也是有社会思想性的。我们国家在一开始搞改革开放的时候,有多少人能马上接受呢?而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滞后或分层往往带来实际生活中的歧视、敌对,甚至斗争。当今典型的美国式扩张就是如此,因为他是自由民主的国家,他觉得自己很优越,并且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国家都是可恶的;因此他要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观,企图让全世界与自己相同。撇去美国想统治世界的幻想,其实他要建立美国式的世界的原因很简单:在他的内心里,他相信这个世界都达到同一种状态才是美好的。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自由主义、多元价值,其实只是变相的极权统治、单一价值。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的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 第二, 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据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知识性的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状态、需要与认识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识是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不同,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

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第三,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

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正确的做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做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三)多元价值逆道悖德

据说孔仲尼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现在人们说我们的时代是道德沦丧的时代。因为自古以来都说——小人闲居而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可见历来都是小人即使偷偷摸摸干坏事,还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可见中国古来思想家们都在为社会树正气,抑邪气。

今天的私有化精英们公然大张旗鼓的瓜分人民共有财产,丝毫不知耻。断定别人走极端的关键问题是自己的心术要正。自己心术不正,斜着眼睛看世界,把别人都看歪了。讲什么价值多元化,而不知世界的根本是一元论。忘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物。以他们主张的所谓价值多元化的理由公开向道德挑战。他们追求的价值多元化是不讲道德的,更是逆道悖德的价值多元化。

以他们主张的所谓价值多元化的理由公开向道德挑战。他们追求的价值多元化是不讲道德的,更是逆道悖德的价值多元化。所以说中国已经到了逆道悖德的时代更为确切。

早于人类文化初生的蒙昧时代,无所谓道德文化的说教去规制约束人的行为,人类行的的是自然之道。美之为美斯恶矣。有了道德文化的约束的时代正是人类自律的时代。而一个依靠人类自律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时候,才出现了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形象为自然规律的道是自然界无处不在的。而法律呢?作为人为主动设计的人的行为准则则是疏而有失。法律条文本身不可能规制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法律是粗线条的,而人类道德是广弥的。在人类生活中道德是法律存在的基础。任何法律都不能去挑战道德的底线。

(四)仁义方为普世价值

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人在生活。对个人来讲,与其说是独立的,不如说是自立的更为恰当。怎样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提出仁义思想。即孔子总结的立人之道曰仁义。中国古人借物而喻理,把宇宙的自然规律称为天道。把地球上的自然规律称为地道。又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然之道在于诚,诚则有实。自然生长规律是如此,诚才有结果。一个人要取信于人就要诚而且实。但有人不懂取信之道在于诚。心口不一,花言巧语。这样的人用什么为自己辩解呢?言说自己具有不被别人理解的独立人格。事有本末,物有始终。自己把车开到逆行道上来,不想走事物发展的顺道,而走事物发展的逆道。比如要实现公平正义必须要走公平正义的道路,逆公平正义的道路是不能得到公平正义的。逆公平正义的方法是为悖理悖德的方法。

一个人民共和制的国家,国家是大家的,是全体人民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等等之所以设立,其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而设立的。所以在这些国家机关内工作的任何人都是受人民之托而为国家工作。所以就要求为国家工作的人要有一颗公心。为国谋而忠,为民谋而义。如果为国谋而不忠,为民谋而不义就叫不懂政治。政治的目的就应该是为人民服务。而受人民之托而不忠人民之事,光想着谋私利,个人利益最大化,能叫懂政治

吗?不能。所以说什么是不懂政治?为国谋而不忠,为民谋而不义就叫不懂政治。懂政治就是要实现让人民满意,而不是让资本满意。而现在呢?我们的政策究竟要实现让人民满意,还是要实现让民资满意?

人民共和制国家的政府受人民之托,管理人民共有财产。比如国资委管理的国家财产属于人民共有财产。依照共有产权理论和共同拥有与共同继承原则,每个国人一出生就天然的拥有这些共有财产的一份,而每个人死去就自然的放弃一份。

如国资委管理的人民共有财产的厂矿企业是为人民创造财富的。每个人都占有这些共有财产均等的一份。人民怎样利用这些共有财产?就是通过国家财政把企业的利润用于公共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事业。为国谋而忠就是要管理好这些企业造福于民。为民谋而义就是要把企业创造的利润公平的分配,是人民都能享受公共事业福利。而不是把企业利润大都用于行政消费。更不是让所谓的民资.少数人的资金进入国有企业,少数人通过所谓的“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方式出资。民间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少数人通过入资国企必然分去国企的利润,这样就不然侵犯每个人本应该公平分配而得到的公共福利。有些人口里总喊要实现公平正义。好像总找不到实现公平正义的途径。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就是为全体人民谋惠及全民的福利。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正途.正道。而提出法律没有明令禁就可为的说法就是在蔑视道德的存在,助长任意妄为。君子尊道而崇德,小人行险以侥幸。在这个世界上你违背谁都可以,但是别违背道。悖道就等于自己走向无道了。

(五)结束语

在自由泛滥,多元价值成灾的今天,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单一价值观的,而且这个价值观应该是我们古代先贤提出的仁义。这个世界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仁义就足够美好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