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德国读哲学要多少钱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0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哲学的终结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读后感

学号:200641150

班级:06国金8班

姓名:徐成

目录

一. 前言 ................................................................................................................................... 3

二. 关于第一章主旨 ............................................................................................................... 4

三. 关于第一章的分析 ....................(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去德国读哲学要多少钱)....................................................................................... 5

四,总结......................................................................................................................................... 10

一. 前言

恩格斯在1886年撰写的《德国哲学的终结—费尔巴哈论》是在马克思逝世后,他对于两人在探究和建立科学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进行的研究的总结。这篇短短的文章以浓缩的方式向广大读者展现了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对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等德国以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的客观批判,最后为现代唯物主义阐明了自己的基本精神。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恩格斯在1888年单行本的序言里面就叙述了文章创作的来源以及目的。全文脉络清晰,主题明确,生动易懂,恩格斯并没有显出自己哲学家的架子,文中并没有哲学用语堆砌的现象。此文实为系统了解现代唯物主义发展和基本精神的最佳读物。

恩格斯将这篇文章分为四个章节,我本人觉得这四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可以分别概括为:

一,总论,黑格尔哲学的发展与内部阵营的分裂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阐述辩证法的发展观;

二,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讨论,即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思维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以及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对于唯心主义者谬论的反驳;

三,理性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即他的唯心史观;

四,分析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对于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的总结,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论述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最后回归到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宗教。

虽然只要是读过全文的人就会发现第二章和第四章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所在。在第二章中,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并且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联系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恩格斯提出只有引入实践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恩格斯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揭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在第四章中,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深厚的理论来源和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及其对后者的改造,从而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论的有机结合,在自然观上实现了根本变革。

但是所谓开宗明义,文章第一章作为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梳清了全文的脉络,使后面的立论和叙述具有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我觉得恩格斯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清楚地交待了这篇文章的主旨,第一章对于此文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决定细读第一章,并在次基础上撰写第一章读后感。

虽然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是高中时学的简略的哲学知识到大学里面已经不够用了。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个时候读这本经典著作可谓有醍醐灌顶之感,收益良多。但是毕竟自己的哲学知识还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就自己读后的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写一些文字。希望有不当之处的话,请老师指正!

二. 关于第一章主旨

正如我在前言里面总结的那样,第一章我认为是一个总论性质的,它比较浓缩地叙述了黑格尔哲学发展过程,以及内部存在的矛盾。最后导致其内部阵营的

分裂,使其在思维和自然界的关系这对矛盾中彷徨。以及对于黑格尔哲学中十分具有建树性的辩证法的论述。最后引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诞生。

恩格斯没有打算在这里论述很具体的细化的问题,但是他用很大部分的篇幅讨论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内容和发展以及思维与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从而分析出黑格尔哲学由于这个自身矛盾导致最后分裂为不同的派别的原因。为后面探讨思维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辩证法问题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和其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的问题打下了基础,做了必要的铺垫。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第一章的主旨。下面进行分部分论述和分析。

三. 关于第一章的分析

第一章一共分为十七个自然段,每一段逻辑明确,前后联系紧密。现在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他们进行逐段分析,并进行前后的联系。

第一段:恩格斯通过谈起哲学博士卡·尼·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斐·恩克版)让读者回忆起他在后面将要提及的那个年代和人物。随后恩格斯由此谈到了这本书的产生时代,就是德国即将进行1848年革命的时候了。1848年革命是一次全欧洲范围的资产阶级性质革命,很多国家都在1848年-1849年间发生了革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叙述的就是那个时期法国大革命的故事。恩格斯说到这次革命后说,“那以后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1848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这句话清楚地阐明了1848年革命对于德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以及它和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时的那个时代的深刻关系。

第二段:紧接着上一段,恩格斯就1848年革命前德国的思想基础和法国大

篇二:德国足球与德国哲学文化

德国足球与德国文化

德国是一个哲学家甚众的地方,在欧洲文艺复兴及欧洲的艺术地位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尽管如此,也出现了哥德及贝多芬这样的奇才,歌德的小说还可以说与欧洲大陆其他地方相近,但贝多芬,这位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的音乐也还是秉承了德国人固有的思想,以大气磅薄而著称。到了近代欧洲革命时期,德国人的思想优势开始显现,出现的哲学家比比皆是。康德、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等等将德国人的严谨完全展现在世界面前。哲学我不懂,但是我也知道那是一种最为严谨的学科,是人思想的体现和剖析。德国数百年来赖以骄傲的思想,在足球出现后又通过足球向世人展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只永远都是斗志激昂、作风严谨、坚强不屈的球队。不管怎么样,德国队在任况下都不会自乱阵脚,不管是落后还是领先,他们都会像一台运作良好的机器,各个部位都会按照既定的部署和各人与生俱来的位置感坚强战斗到最后一刻。这就是日耳曼民族的精神。

说到德国足球,随之会联想到这些场面:1954年世界杯决赛,西德队虽然在小组赛3:8输给了匈牙利,但是在决赛居然以3:2逆转获得了冠军;70年半决赛德国对意大利,贝肯鲍尔在场上被对方踢断了胳膊,作为场上队长和精神领袖,他不能倒下!贝肯鲍尔缠着绷带又上场了,并坚持到了最后一秒钟。74年决战德国对荷兰,格里克穆勒全身负伤7处,仍然不愿下场,他要亲自为德国捧得金杯!穆勒打进第二球后批着一头乱发怒吼着在场上飞奔,身后是吃惊的荷兰人。穆勒在用行动向世界表明:什么才是真正的男人!90年决战德国打阿根廷,马特乌斯手骨在赛前骨折,为了不影响时期,他用皮肤色的绷带缠好伤,勇猛的拼了90分钟,队友们赛后才知道队长是忍着钻心的痛上场的。96年欧洲杯决战时,德国队由于伤停,能上场的队员只有14名,克林斯曼是身带重伤上场的,替补守门员卡恩是穿着后卫的队服坐在场边的。“我们就这些人。”赛前主帅福格茨拒绝了欧足联允许其再在国内招替补队员的好心。结果是伤兵满营的日尔曼人笑到了最后。有些人可能要问了:为了一场球,犯得着那样拼命吗?输了再踢不就是了!这就是德国,代表的是整个日尔曼民族!一个民族必须把自己的尊严和自由看的高于一切,它应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保卫其尊严和自由。断腿断手算什么?尊严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俾斯麦就得意洋洋的说过,追求荣耀,绝对服从和世间独一无二的勇敢就是日尔曼精神的核心!

机器美学的诠释者

与细腻得近乎矫情的南欧艺术风格相比,日耳曼民族的审美观更多融合了力量的成分,从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到狂飙突进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着质朴的粗犷。但若以此单纯地把德国足球和拉丁足球以“粗犷”和“细腻”加以区分,则不免落入肤浅。德国足球的精髓,在于其力与美的结合。当人类文明步入二十世纪,如同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所描绘的那样,工业化生产替代了手工业生产,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革。这种变革同样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家具、交通工具、建筑的生产建造上,实用的原则替代了对美观的追求。而诞生了工业化生产的德国,也由此成为了现代艺术的策源地。“当技术完成其自身使命时,就升华为艺术”。德国足球就是这种机器美学最好的诠释者。也许你惊叹于南美球员即兴发挥的个人脚法,你同样不应忽视德国战车精准传接中所饱含的睿智。在他们脚下,足球运动不再是个人的杂耍,而成为集体的和谐。他们用行云流水的组织书写着自己的诗篇,用疏密相间的韵律奏响了贝多芬的名曲。以理性的眼光审视过往,用简洁和秩序把握永恒,激发的是人类无穷的审美潜能。也许你从中品味出的是

乏味,也许你就能从中体味到那种刚毅的美感。

执着的追求者

自从德国足球进入低谷之后,给德国足球支招的方法就不胜枚举,但是德国人以自己的方法分析自己足球进入低谷的原因,那就是基础培养出了问题,所以德国人开始了德国足球的改造。可惜这种改造是长远性质的,所以一直以来德国的改造不是那种立竿见影的,即使是2006年世界杯这种在很多人看来是千载难逢的夺冠机会,德国人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改造计划,依旧没有为了夺冠,改变自己的计划,这就是可怕的德国人的执行力,绝不急功近利,德国队的这种做法,让德国队失去了很多支持者,但是德国人也不会为了支持率改变自己的计划,即使被人不理解,被人指责,也不去做过多的解释,一心按照自己的计划改造德国足球,德国人的精神文化是什么?纪律和团队性!德国人的纪律性是举世闻名的,所以造成了德国人的执行力相当高,一旦有了标准和准则,绝对不会讨价还价,一切都仰赖于整体的协做,所以德国人有最稳定的发挥,虽然也会出现明星,但明星只是添彩,即使失去明星,整体也不会受到过多的影响,几年的改造下来,德国人已经在U17,U19,U21,U23等几乎所有的基础球队中取得了冠军,德国人对基础的改造加以时日,终于见到了效果。

德国的哲学和足球德意志的哲学,追求的是绝对理念,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精神,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高僧的寺庙,是没有前途的,精神的力量或许不是那么容易被一般人理解,就像这个世界知道比尔盖茨的年轻人一定比知道黑格尔尼采的人多一样,德国球员的技术也许像许多人说的不是很好,但是德国球员的战术纪律则是绝对一流的,正如德意志的精神一样:有领袖做出决定,下属不折不扣的完成,球星的闪光是暂时的,而整体的战术确是对成绩的最有效地保证。许多人都会说德国队没技术没速度没意识,可是始终无法解释一种现象就是为什么德国队世界杯的成绩始终那么好,即使在球员“老迈”时期,德国世界杯最差的成绩也是八强,这可能正是源于德意志哲学的结果。

姓名:陆嘉玮

学院:基础学院

学号:20100810080111

篇三:西方哲学名词解释(古希腊到德国古典)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爱利亚派

克塞诺芬尼

理神论

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的最高对象。

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

元素派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是可以分割的。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自然说”:“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该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说”(希庇阿斯)等。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是民主制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

3、“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名词解释)

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德性就是知识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知识。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刚好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知道这件事的善,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一切恶性都是因为无知,因为不知道善而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

2、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助产术 (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对话中,他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话让人否定自己已有的成见,让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这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理念论

“理念”的含义

1、理念(eidos),来自动词“看”(ide)原义为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理念”其他的特征: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不变性和永恒

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追求目的。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事物是不同的。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因高于质料因。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论述题)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理念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而且他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上理念型相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却不能据此肯定其理念;再如污秽之物也没有理念。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这种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造成的。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论述题)

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