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5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选择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选择题及答案 一.重点单项选择题(15道)

1.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空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中介

4.有人指出:没有产品的广告,又怎么能知道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这说明: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5.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曾经是新中国引以为自豪的大型水利工程,然而由于该工程没有考虑到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可能会造成三门峡水库的淤塞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门峡水库泥沙日益淤积,库容不断减少,对下游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因此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个根本要求是

[A]世界是多样性 [B]世界是统一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一切从实用出发

6.专家指出,如果春季前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于地表干燥、土质疏松,这样就为形成沙尘暴天气提供了大量沙尘源,当西伯利亚冷空气爆发形成大风时,空气对流形成强风垂直切变产生上升流运动,强迫将地面沙尘卷至高空形成沙尘暴天气。此外,他们专家强调沙尘暴的形成还有许多更复杂的因素,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的研究。这说明

A.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地表干燥与沙尘暴是能相互转化的因果关系

C.因果联系是没有时间顺序的

D.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比较简单

7.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8.2002年,中国空军从俄罗斯进口了5架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米格31战斗机,在试飞的过程中中国飞行员发现了这种战斗机有许多不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设计。于是有些专家提出停止使用这些战斗机;而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这种飞机先进,坚持要使用原机型;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将两者的理由进行总结,对战斗机进行了必要的改装,最终被我国飞行员完全接受。中央军委这个决定反映的哲学原理的本质含义是

[A]将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B]对事物的纯粹否定

[C]对事物的纯粹肯定

[D]对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和惠施有一次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鱼从容出游,是鱼之乐也。”惠施则回答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庄子反问道:“子非吾,安知吾之不知鱼之乐耶?”惠施马上说:“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也。”惠施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反映论 [B]先验论 [C]不可知论 [D]可知论

10.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

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1.1991年冬天,英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伦兹教授用计算机模拟天气预报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他使用同台计算机和相同的计算程序,仅仅是第二次输入数据时四舍五入了小数点后的一个小小数值,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令罗伦兹教授目瞪口呆:一个是晴空万里,一个是倾盆大雨。这种细微的误差造成巨大差异的结果会反复重演,真所谓“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这一事实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截然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D]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

12.从特定的社会环境来说,先进生产力有其特定的表现形态。比如火的发现与应用,骨制工具、石器、青铜器、铁器,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蒸汽机、电气、原子能、计算机,等等,都曾经是先进的生产力。今天的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集成化和时空一体化的生产力,是高科技、高集成且具有全球时空一体化特征的先进生产力,也即当代的先进生产力。这一切说明,生产力具有

A.客观性 B.时代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13.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全方位控制,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IT行业也已经走过了泡沫、疲软期,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来源。对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关系、信息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属于经济关系的一种,是社会基本关系

[B]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社会的发展

[C]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是新型的社会关系,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D]网络关系和信息关系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14.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其中,“第二种方式”指的是 [A]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B]科学技术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

[C]科学技术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推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15.公元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3万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摆脱了俄罗斯军队和哥萨克骑兵的追击。经过半年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并付出的巨大牺牲后回到了中国。他们作出这种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

B.各民族间的交往

C.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D.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

二.重点多项选择题(15道)

1.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提出,“理在事先”,“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柏拉图则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下列对黑格尔、朱熹以及柏拉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A]都属于唯心主义  [B]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C]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都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2.“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305页)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有

[A]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树上一支不结果的花

[B]旧唯物主义都是愚蠢的

[C]聪明的唯物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只要存在聪明的唯心主义,就能实现聪明的唯物论

3.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的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A]牛顿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B]牛顿认为时间、空间、外在情况这三者是相互独立、无关的

[C]牛顿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牛顿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4.大家都知道在太阳系这个空间内有九颗行星在围绕太阳运动,天文学家们也准确算出了所有行星自转和公转的时间。而当我们面对广袤的宇宙时,才发现宇宙的时空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天文学家根据天体恒星光谱渐渐向低频端(红光端)移动的现象(红移现象)及星系间的距离在逐渐增大的现象,指出宇宙在膨胀。远在1亿光年处的星系,离去的速度达每秒1500公里。60亿光年处的星系,退行速度可达每秒9万公里。当星系飞离速度加速到光速时,我们将看不到它的光辐射了。这说明

[A]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

[B]宇宙的膨胀是无限的,无法测定其有限性

[C]任何有限的星系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

[D]超出时空有限即趋向时空无限

5.中国大跃进时期党中央提出了1959年钢产量比1958年翻番的口号,于是全民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各地出现了许多土高炉,并大量砍伐树木用作燃料,这个口号和与之相应的措施使得1959年钢产量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然而这些钢却有近一半质量不合格。这件事情反映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要正确发挥这种能动作用必须

[A]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

[C]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D]不顾一切完成党提出的高指标

6.孩子:“爸爸,小华的爸爸游泳游得可好了,你怎么不会呢?”

爸爸:“小华的爸爸总是吃鱼,所以就会游泳,爸爸我不常吃鱼,怎么会游泳呢。”

孩子:“可是,爸爸你总吃鸡,你会下蛋吗?”

这则笑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联系是客观的

[C]主观想象的联系不能够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

[D]并不是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

7.大跃进时期,许多生产队长向上级领导汇报水稻亩产量时,相互攀比,四川某公社生产队向上级汇报时甚至说他们生产队的水稻亩产达到创记录的13万斤;改革开放以后,水稻专家袁隆平通过反复试验提出了我国水稻能够实现亩产过吨的目标,在袁隆平的指导和广大农技人员的努力下,2003年,我国栽培出了亩产900公斤的水稻,从而为进一步实现亩产吨级的目标奠定了基础。以上事实表明

[A]提出“水稻亩产13万斤”的人混淆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之间的区别

[B]袁隆平提出的目标和实践成果体现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互转化的关系

[C]“亩产过吨”的目标与“水稻亩产13万斤”的提法都具有抽象可能性

[D]“亩产900公斤”是朝着“亩产过吨”目标发展过程中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

8.地球是由无数个循环系统组成,例如地球水循环系统:水被蒸发,又以雨雪的方式降落下来,不听反复。水生生物循环系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以鱼的排泄物为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断加强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9.伊拉克与美国的各种矛盾冲突持续了多年,2003年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美伊之间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局是萨达姆政权的垮台,美国掌握了伊拉克的主权。这反映出来的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是

[A]使伊拉克国家军事实力下降

[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C]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

[D]支持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10.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首次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中,由实践来检验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D]追求真理也是为了创造价值

11.《春秋?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的人将国家的职能概括为祭祀和战

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职能也日益丰富和复杂。下列选项属于现代国家职能的有

[A]我国政府与越南政府完成北部湾海域的划界工作

[B]商务部决定将进口光纤反倾销调查延期6个月

[C]工会组织企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D]我国企业积极应对国外的反侵销调查

12.鉴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残害生命、牟取钱财,扰乱社会正常的秩序,我国运用法律手段,取缔这些非法组织,并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其展开斗争。个别国家却以“人权”“宗教自由”等理由横加指责。无独有偶,对类似邪教组织的打击取缔活动在世界各地都存在。近年来发生的美国“大卫教派事件”、瑞士“太阳圣殿教事件”、日本“东京地铁沙林事

件”等,也确确实实让欧美日发达国家感到了“邪教”的严重性,各国纷纷运用法律手段,

甚至借用武力来铲除这些“毒瘤”。这一现象说明

[A]现实社会中的社会意识状况比较复杂

[B]不同社会制度中落后的、旧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打击的对象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

[D]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会对社会和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

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唯物主义B.辩证法

C.可知论D.认识论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C)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磨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6.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7.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1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 "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D)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20.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篇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7)人工智能

(8)主观能动性

(9)实事求是

(10)实践

(11)一元论

(12)二元论

(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

(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著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

(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联系

(2)发展

(3)规律

(4)矛盾

(5)矛盾的同一性

(6)矛盾的斗争性

(7)矛盾的普遍性

(8)矛盾的特殊性

(9)基本矛盾

(10)主要矛盾

(11)矛盾的主要方面

(12)质

(13)量

(14)度

(15)量变与质变

(16)肯定和否定

(17)辩证的否定

(18)否定之否定

(19)扬弃

(20)本质与现象

(21)内容与形式

(22)因果联系

(23)必然与偶然

(24)可能与现实

(25)系统与要素

(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题答案

(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3)规律: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关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5)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

(8)矛盾的特殊性: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脉动星制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

(9)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规定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10)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多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1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12)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某物是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13)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14)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

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

(15)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不显著的、渐进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根本性质的变化。

(16)肯定和否定: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的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1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18)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9)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即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0)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

(2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

(22)因果联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的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

(23)必然与偶然:必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也是规律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既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4)可能与现实: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趋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

(25)系统与要素: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组合。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局部。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一) 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 旧唯物论反映论

(3) 唯心主义先验论

(4) 不可知论

(5)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6) 实践

(7) 感性认识

(8) 理性认识

(9) 非理性因素

(10)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

(11) 真理的客观性

(12) 真理的两重性

(13) 谬误

(14) 价值的本质

(15) 价值原则

(16) 真理原则

(二)练习测试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

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2) 旧唯物论反映论:旧唯物论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

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不了解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旧唯物论反映论的特点是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

(3) 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

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4) 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因为人的

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在感觉之外什么也不知道。它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

(5)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指被认识者,即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

(6) 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

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7)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

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8)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

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9) 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认识论上非逻辑化、非规范化的因素,如意志、情感、欲

望、动机、直觉、灵感、顿悟等等。

(10) 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

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1)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性是指真理

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2) 真理的两重性:真理的两重性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任务看具有至上性,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的方面、层次、程度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相对的。

(13) 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14) 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是客观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15) 价值原则: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

(16) 真理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原

则。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社会有机体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