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政府政务 > 列表页

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11  分类: 政府政务 手机版

篇一:2009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朱明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4日在泉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朱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和我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市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市委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海西战略部署和"科学发展、四求先行"要求,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00亿元(预计,下同),增长14%;财政总收入263.6亿元,增长1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7.17亿元,增长19.7%,基本实现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成效最好的大型体育盛会,有力地促进了泉州各项工作,提升了泉州的形象,扩大了泉州的影响,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我市还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直面困难积极有为应对,力促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针对严峻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要求,深入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和基层、企业调研,掌握情况,与企业界人士分析困难、研究措施、共商对策。按照“稳住大盘、固本培源”工作思路,强化阶段性预测预警,逐季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逐月跟踪经济发展情况,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和经济运行调度。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需求,5月份出台《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6月份出台《关于加强企业上市服务协调工作的通知》,9月份下发《关于做好第四季度工作和及早谋划2009年工作的通知》,11月份研究《关于扶持规模以下成长型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试行)》,12月份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召开千名企业家大会,鼓励企业增强信心,优化管理,化“危”为“机”,战胜困难。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企业加强互助合作。支持帮助纺织、服装等行业争取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优惠政策,增加退(免)税7.23亿元,全年办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达39.6亿元。推动政银企携手,召开全市金融工作座谈会,成立全省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推荐94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全市新增银行贷款225亿元;新增上市企业5家,融资30.8亿元。加强用地监管和保障,抓好房地产用地调控,出台居民购房支持政策。认真落实外来员工“十项待遇”,努力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和市直各有关部门也结合实际,强化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市经济大盘基本保持稳定。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大“三农”投入,全市支农支出增长18.5%。落实粮食订单收购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兑付粮食、生猪、渔业等生产补贴资金5.07亿元。抓好178个省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和83个扶贫工作重点帮扶村,加强镇村规划建设,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十件实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增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和6家,农业“三品”认证38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组织实

施《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及泉州龙眼展示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外走马埭围垦海堤工程、晋江下游防洪岸线(二期)金塔段、山美灌区、南渠改造整治项目及“六千”水利工程和深沪、祥芝、崇武三大国家级中心渔港年度建设任务。扎实做好防汛工作,战胜“海鸥”、“凤凰”等台风暴雨袭击。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逐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七大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强化自主创新,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191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制(修)订企业分别达2家、23家、10家和12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工商总局认定)3件、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8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落户泉州。加强产学研合作,“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成功对接项目665个。继续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4.8%,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86家。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6亿元,增长20%;旅游总收入198亿元,增长15.1%。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出口额(海关口径)58亿美元、出口交货值119亿美元,分别增长16%和11%。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7亿美元,增长56.7%;新批投资总额(含增资)超千万美元项目83个。深化泉台经贸合作,和谐光电、创辉光伏等一批重点台资项目顺利推进。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147个年度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5亿元(不含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占年度投资计划101%。泉州晋江大桥、泉三高速公路泉州至永春段等64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福厦铁路泉州段、晋江燃气电厂、泉州船厂修船等一批项目实现年度建设目标。中心市区城建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泉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报省政府审批,东海、洛秀、北峰丰州和城东分规控规及专项规划基本编制完成。海峡体育中心、泉州迎宾馆投入使用,(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金浦水厂(一期)、泉州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顺利实施。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得到加强,市区4座人行天桥建设、106条市政道路路面修复和13条主干道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改造完成,市区主干道市容市貌及景观整治取得成效。城东、东海、桥南三大片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增至91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55%。亿吨大港建设扎实推进,港口完成投资10.7亿元。肖厝、斗尾等重点港区和肖厝、秀涂港后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惠安青兰山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泉州湾深水航道、石湖4#泊位、围头防波堤等一批港口项目基本建成。围头、深沪港区通过国家口岸开放验收。泉州中心港区、肖厝港区被列为两岸海运直航港口,泉州港实现对澎湖和台湾本岛海上双向货运直航,泉金航线客货运量分别增长38%和93%。全市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达7220万吨和119万标箱,分别增长16.2%和16.8%。 不断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文教体卫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全市投入教育经费41.43亿元,增长18.1%,其中落实“两免一补”经费3.03亿元,投入近1亿元改造中小学校危房7.77万平方米、改造扩建新建校舍10.05万平方米。中小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洛江区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5.24%。继续开展赴省外招才引智工作,博士后工作站新进站博士15人,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000多人。加强卫生工作,市第一医院新院急诊部建成投入使用,泉州医疗中心(一期)传染病院完工,市人民医院新院续建工程完成建设,手足口病、霍乱等疫病得到有效防控,20个重点乡镇卫生院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套建设顺利完成。继续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个,泉州南音列入国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正选项目。泉州提线木偶参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我市运动员在北京残奥会、第六届全国农运会上分别获得1金1铜和17金14银4铜的好成绩。全市人口出生率11.12‰,政策符合率95.15%,保持低生育水平。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开展建筑物抗震安全评估,全市改造危旧房93万平方米。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组织防灾防空应急演练。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做好支援四川灾区及对口支援彭州恢复重建工作,全市累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款物4.19亿元。

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270元和7970元,分别增长12%和10%。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0%,涨幅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至66.5万、57万、46.5万、49.8万和44.09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互助42万人。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67万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全市参合人数增至495.17万人。享受城乡低保12.09万人。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增签约认捐善款6.58亿元。全市企业劳动合同覆盖率95%,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88%。城镇新增就业1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2%。完成中侨公司等一批国有企业和5家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及职工安置工作。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市在建、拟建保障性住房项目27个,完成建筑面积33.19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550套、2.75万平方米。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认真开展乳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做好“侨居造福工程”。推进“五五”普法。深化“平安泉州”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好信访、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工作,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提高1.29个百分点。启动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安全生产综合指数同比实现“三降一升”。

不断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0个,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结构调整项目270个,预计可实现全年的节能减排目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两江”上游水资源保护项目26个,晋江干流上游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全市投入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整治资金10.2亿元,完成项目77个。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市、区)建成一座以上污水处理厂,全面开征垃圾处理费,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3%和99%。规范国有土地出让,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全市共清理闲置土地174宗,面积253.8公顷,基本完成中心市区土地出让金清缴工作。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植树造林13.8万亩。

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议案决议。深入贯彻《监督法》,完成“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执法检查,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开展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425件,办结率均达100%。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晋江、石狮、南安三个县级市率先获省政府批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第八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全程式网上审批拓展深化,行政服务中心运作进一步规范。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规范公务员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津贴补贴。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开展市场中介组织专项整治。加强机关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估。持续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处理违法违纪政府机关工作人员93人,挽回经济损失423.21万元。完成省下达的3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市委、市政府11件2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各位代表,面对复杂多变和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支持监督,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来泉务工人员及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泉州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海内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人民给予政府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国内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的影响,对外经贸发展呈下滑趋势,部分企业和行业经营困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中心市区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交通间歇性拥堵现象仍然存在;土

地、水等资源紧缺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仍较严峻;社会保障工作任务艰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繁重,政策外生育和性别比失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仍较严峻;基层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仍需完善;个别行政部门的权力运行不够规范,个别公务人员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仍有发生;反腐倡廉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此外,200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48项任务有2项尚未完成,17个年度预期指标有3个未达到预期要求。上述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可能是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但又蕴含重要机遇的一年。从国际环境看,世界金融危机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国内环境看,国家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两岸“三通”正式实现,泉台交流合作正处于新的起点。从我市实际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泉州新一轮发展的基础日趋厚实,企业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我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坚信,在市委领导下,泉州一定能够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妥善应对危机和挑战,把握机遇,奋力先行,突破风险,迎难而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四求先行”实践主题,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目标,着力推进产业发展、港口发展、城市发展,坚持稳住大盘、固本培源、项目带动、奋力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致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在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中走前列。

2009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7%;工业增加值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

1.1%。

三、稳住大盘,固本培源,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是今年我市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和任务。要有效落实国家、省、市扩大内需和扶持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竭尽全力“保企业、保市场、保要素供给”,全力稳住工业经济大盘;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年”活动,集中加快建设和启动一批促进结构优化、完善基础设施、支持“三农”、改善民生、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加大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培育力度,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

推进现代产业发展。强化项目带动。全年计划实施167个在建重点项目,实现年度投资300亿元以上。五大传统产业要突出抓好79个产业升级项目,实现年度投资36亿元以上;五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要重点推进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中化重油深加工、石狮PTA、泉州船厂、钧石能源、三晶阳光、金保利电子、泉州微软技术中心、修正药业、太古飞机维修制造等51个项目建设,实现年度投资109.8亿元,尽快形成规模生产力。强化产业协作。

抓好18个产业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5.3亿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改制上市、品牌营销,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互补配套、合作共赢机制。抓好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和50家省级新增长点企业,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符合产业导向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继续实施规模以下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政策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用好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构建国企投融资平台。科学、依法安排用地指标,启动外走马埭围垦工程垦区建设,完善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机制,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强化自主创新。认真实施4个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和200个科技计划项目,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3.43亿元,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充分发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作用,继续抓好签约项目落实。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步伐。强化节能减排。抓好六大节能领域、十大节能工程、20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百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继续推进建陶行业水煤气综合整治和造纸、制革行业污染治理,加快石粉利用等项目开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消费拉动,积极培育城市商业圈,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加快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抓好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等30个服务业项目,实现年度投资17.7亿元。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旅游资源整合提升和推介力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着力抓好南少林寺片区改造、泉州木偶剧院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培育旅游新增长点。加强招商选资工作。发挥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和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及各地工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强化跟踪服务,督促已签约项目尽快建成投产。重视发挥海内外泉商和127家异地商会的作用,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努力保持出口增长。用好出口退税、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建好纺织服装、鞋业、石材出口基地,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综合试点。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重,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营销网络,开发新市场,有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推动泉台经贸深度合作。积极扩大“三通”效应,认真实施《泉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大力推进洛秀组团、泉港台湾石化专区等载体建设,承接台湾电子、机械、石化、物流等产业转移,推进台资企业生产性原料及设备零部件配送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台资聚集区。继续跟踪台商投资区申报工作。推进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做大对台小额贸易,办好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努力打造两岸农产品贸易平台。同时,要不断提高泉州与香港、澳门和东盟的经贸合作水平;加强侨务工作,密切与海外侨胞侨亲的联络联谊,做好华裔新生代和华文教育工作,继续推进华侨农场的改革发展,关心贫困归侨、侨眷生产生活。

推进港口建设发展。积极争取《泉州港总体规划》和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获批。加大港口投资力度。抓好石湖5#泊位、泰山石化码头、中化库区码头、惠安小岞万吨级散杂货码头等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围头湾通海航道工程,完善新建码头的装卸设备和堆场。启动湄洲湾南岸疏港铁路和海铁联运项目。继续推进石湖港石材物流园区建设。全年完成港口及疏港通道建设投资25亿元。用心培育航运市场。认真落实港口生产优惠政策,扶持发展航运、港口物流、集装箱联运、船货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吸引本外地货源从泉州港进出,努力提高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不断扩大港口业务。巩固内贸集装箱区域枢纽港地位。促请中远集团加大投资,适时增加开通泉州直航台湾及波斯湾集装箱班轮等航线。抓紧做好与台湾港航企业的业务对接工作,扩大对台海上货运直航成果,深化与金门、澎湖海上客货直航合作,把泉州港打造成为两岸直航的重要通道。完善大通关机制。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实行更加便捷的查验通关服务。深入开展打击走私活动。提升防范和应急处置海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的能力。

推进城市空间拓展。进一步完善城市大交通体系。完成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机场扩建年度投资56.7亿元。确保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全线通车、福厦铁路泉州段建成调试,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泉厦和福泉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泉州段、沈海高速公路复线南安(金淘)至厦门泉州段实现年度建设目标。做好泉州环城高速公路晋江至石狮

篇二:2015年泉州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3月17日在泉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郑新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市委“三大战略”,出台并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方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我们把保稳、求进、攻坚作为工作主线,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见事早、出手快,有力应对、有效调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33.36亿元、增长10.1%,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首位,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夯实。

——我们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海丝”先行区建设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国家级金融改革得到深化和拓展,民营经济综合改革提升为全国性试点,“企业全方位创新、政府全方位服务”全面展开,跨越发展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我们把建设“影响东亚、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作为重要任务,圆满完成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海丝”国际艺术节,出色完成文化外交责任,“文都”、“海丝”唤起了海内外泉州人最广泛的文化共鸣和倾情参与,闽南文化和泉州文化的世界性、影响力进一步彰显,跨越发展的软实力大幅提升。

——我们把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作为重中之重,启动实施“54321”计划,突出抓好140个、总投资近7000亿元的战略性项目,中化乙烯、富德新型能源化工、莲花汽车等重特大项目成功引进,跨越发展的后劲持续增强。

——我们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财政民生支出354.02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4%。城东、东海、江南三大学园先后启用,中医联合医院、第三医院、医大附属二院新院、儿童医院新院区相继开诊。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跨越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

这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收获比预想的大。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突出多措并举,经济增长平稳健康

坚持“三个一”协调调度机制,加强研判预警,务实政企互动。出台拓展民综改革、稳定工业增长、扶持小微企业等惠企措施,建立政策传递、对接、兑现“一条龙”服务机制,落实帮扶企业资金45.9亿元;争取上级各类补助106亿元。建立企业资金应急处置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置33家企业的资金链问题;设立企业应急周转专项资金6.58亿元,累计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75.07亿元;全市新增信贷资金投放1160亿元。加强项目调度,市政府按月召开协调调度会,320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30亿元。狠抓市场开拓,深化企业“手拉手”行动,推动对接产能650亿元;持续开展“电子商务在行动”,电商交易总额1420亿元、增长33.7%;举办泉州商品博览会和品牌泉州境外行系列活动。

(二)突出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统筹用好创新资源。整合市、县各项创新资金13亿元,集中扶持400家重点企业。抓好全国“数控一代”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启动百个示范项目、百家示范企业。扎实推进中科院泉州装备所建设,引进设立中国工程院国家数控泉州分中心、华中科大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9家和中国驰名商标31件,制修订各级标准87项、授权专利11456件。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九连冠”。开展“人才服务年”活动,为重点项目定制人才政策,创新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评选工作,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省级以上引智

项目6个。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推动中化炼油、恒安智能化、晶安光电(二期)等90个大项目建成投产,完成技改投资637.66亿元,新增百亿企业1家、亿元企业17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超千亿产业增加到5个。轻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优化,重工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完成海洋生产总值1605亿元、增长13.5%。突出上门招商、产业链招商,务实组织和参加多场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389个,总投资4200多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落实扶持商业模式创新、工业设计、快递业发展等政策。“第三产业发展年”433个项目完成投资728.6亿元,国际轻纺城(一期)、南安公路港、EC产业园数据中心等建成,海峡石化交易中心开业。获批筹建“中国海洋产权交易中心”、“中国茶业交易中心”。快递业务量达2.59亿件、增长66%。全市接待游客4428.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28.65亿元,分别增长18.7%和18.3%。

(三)突出先行先试,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金融改革持续深化。出台落实金融业发展五年规划等政策文件,获准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等3项试点。完成金改项目46个。入选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率先建成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达31.9%,比上年末提高6.9个百分点,比金改前提高16.9个百分点。消费金融公司、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开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获批筹建,金融租赁公司申报筹建。新增上市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07家。出台民间融资管理规定,推动民间融资登记备案。严厉打击逃废债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05%,全省最低。民综改革不断拓展。制订民综改革三年实施计划,突出抓好10个方面182项改革,推进各县(市、区)主题改革。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9.6万家、增长48.2%。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成民间投资2084.55亿元、增长24.7%。出台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的处理措施,盘活存量土地1793公顷。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完成外贸出口181.81亿美元、增长10.4%,位居“中国外贸百强市”前列。关检“三个一”等便利通关模式全面推行。完成港口吞吐量1.12亿吨、集装箱188万标箱,新增外贸集装箱航线5条。泉州港石井作业区口岸获准对外开放,中化斗尾30万吨级码头建成。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78万人次,新增国际航线2条。出台加快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的意见。多方位拓展和深化与台港澳侨的交流合作。

o (四)突出文化弘扬,名城效应日益凸显 “文都”建设全面铺开。坚持“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全民参与、全域联动”,组织中韩日交流活动37场、重大文化活动近300场、群众文化活动2万多场。启动实施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建成文都“大麦仓”、泉州木偶剧院,筹备建设市公共文化中心。抓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20个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新增国家级“非

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遗”项目3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扎实推进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惠民项目,加强档案、社科、方志等工作。文化产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15%,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洪山文创园等项目建成,永春获评中国香都。“海丝”战略率先启动。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编制“海丝”先行区总体方案、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策划实施“海丝”项目180个。成功举办“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首届中阿城市论坛等,牵头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和商务合作机制倡议。携手国内“海丝”城市,签署联合申遗“泉州共识”。积极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实现贸易总额157.6亿美元。

(五)突出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市建管同步加强。深化“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427个项目完成投资477亿元,环湾建成区面积197.6平方公里。加快完善环湾区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开展规划督察员试点。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00公里,沈海高速复线泉州段、机场连接线建成通车,泉州湾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厦沙高速泉州段开工建设,泉州动车站开通始发列车。中心市区新增和优化公交线路12条,新增车位1万多个。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开展晋江洛阳江两岸景观整治规划编制,江滨北路绿道慢线全线贯通。完成市政提升“五千工程”787.5公里,建成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示范片9166亩。综合治理 “两违”,拆除面积422.3万平方米。环湾建成区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整治,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开。晋江新型城镇化工作获中央肯定并成为国家级试点,石狮全域城市化、德化统筹城乡、泉港和南安沿海“三镇”产城联动等试点取得新进展。16个镇列入全国重点镇,5个中心镇获批省级“小城市”试点,省市试点镇建设完成投资390.6亿元。启动

石结构房屋五年改造计划,完成拆迁1807万平方米、基本建成1103万平方米。新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117.9万张,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62.9%。

“三农”基础得到夯实。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88亿元,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15万亩;建成设施农业重点项目80个;远洋渔船总吨位和捕捞产量跃居全省第二。115个水利项目完成投资45.1亿元,白濑水利枢纽项目被列为国家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七库连通”山美至惠女水库段全面动工,晋江防洪工程、桃溪流域治理等项目部分建成。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公路安保工程953公里,提级改造农村公路137公里,建设升级农村配电网828公里。250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完成投资6.35亿元,永春获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集中帮扶30个重点乡镇、300个重点村,实现年度脱贫5万人的目标。完成省市造福工程危房改造3434户。加强老区工作,安南永德列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六)突出标本兼治,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通过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园林城市复查,获评省级森林城市。实施节能项目100个、减排治理项目1281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泉港石化园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深入开展重点流域、跨境流域污染整治和小流域“赛水质”活动,新建污水处理厂6座、污水管网391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2万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大力推进山美水库生态保护国家试点项目建设,加强惠女水库周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市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基本关闭或拆除。做好PM2.5监测发布,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20个,市区空气优良率达95.3%。完成植树造林11.5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8.48万亩、矿山恢复治理698.6万平方米。

(七)突出民生优先,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社保继续提标扩面。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城镇职工“五险”参保人数累计增加38.2万人次。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5%和99.96%。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救助困难群众7.19万人,惠及低保对象13.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2%。新增养老床位9000张,建设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20个,建成江南老年颐乐园和市福乐家园(一期)。加强老龄、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工建设

篇三:泉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泉 州 市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2月22日在泉州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

市长 李建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泉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领导下,各级政府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支持海西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五年,是泉州经济大发展、大跃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3564.76亿元、400.28亿元、181.53亿元和1250.81亿元,是2005年的1.98倍、2.6倍、2.4倍和3.5倍;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分别达88.6%、41.6%,比2005年高18个和3.2个百分点。荣获“转型·2010中国经济十大领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七连冠)、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等称号。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过去五年,是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的五年。城市发展从沿江时代步入环湾时代,《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005年70平方公里,拓展到环湾区域建成区1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49%提高到60%。累计投入“三农”资金266亿元,创建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889个,支持各级扶贫开发重点村370个。完成公路、电网、水利、通信投资分别达370亿元、100亿元、97亿元、113亿元,城乡基

中国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

础设施大为改善。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过去五年,是泉州对外大开放、大收获的五年。泉三高速公路、福厦铁路、斗尾30万吨级码头等重大交通设施投入运营,泉州港、肖厝港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服务海西的东出西进综合通道初步建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企大成长、大提升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保持政企一心、攻坚克难的好传统,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连续召开4场千名企业家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民营企业在危机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地位更加突出。亿元企业、上市企业、驰名商标数量分别达1096家、61家和54件,比2005年增加713家、41家和38件。荣获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称号。过去五年,是泉州民生大投入、大改善的五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155元和9296元,比2005年增长77%和51.8%。累计投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分别达214.02亿元、50亿元、26.55亿元和60.42亿元,建成海峡体育中心、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等重大社会事业设施;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农运会、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泉州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等称号。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我们围绕“两个加快”,按照市委“项目带动、转变提升、和谐进步、奋力发展”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年来,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致力打好“五大战役”,发展基础更加厚实。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组织实施“五大战役”项目1628个,完成年度投资803.1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战役,245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39.8亿元,其中泉厦和福泉高速扩建、石狮鸿山热电厂、晋江燃气电厂、500千伏泉州东通道工程、15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泉州湾跨海大桥、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莆永、仙金、晋石、南石高速公路及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

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等项目开工建设,南惠高速、肖厝作业区5#和6#泊位工程、泉州晋江机场改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泉州湾、湄洲湾南岸、安永德三大增长区域完成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8.3亿元。城市建设战役,完成年度投资88.6亿元。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完成年度投资171.3亿元。民生工程战役,组织实施580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63.7亿元。这些为泉州新一轮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致力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出台落实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技改项目253个,新增亿元企业171家,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3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重工业产值分别增长25%和38.8%;联合石化全面投产达产,海峡轨道客车、中国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园、玖龙纸业等项目开工建设,中化炼油等项目加快推进,石狮PTA、钧石能源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等项目竣工投产;央企对接会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1175亿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完成财政科技投入4.72亿元,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获国家创新基金2623万元支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26家;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9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企业64家。成立科技创投基金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6家企业投产,永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制订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等政策,安排35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成功举办“6·16”泉州人才交流大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02.91亿元,增长1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455.37万吨和集装箱136.95万标箱;东海总部经济区确定15家入驻企业;泉州软件园确定10家入驻企业;完成旅游总收入252.6亿元,增长13.4%;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13.71亿元、贷款余额2717.12亿元,分别增长21.9%和25.8%。

致力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32.11亿元。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全年支农支出增长25.6%,兑现补贴资金2.32亿元。完成粮食种植面积任务,创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20个,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个。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农业“三品”认证48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12家。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农

中国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汇编

产品采购订货会。获批成立国家级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海峡两岸(安溪)茶产业合作示范区被确认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崇武中心渔港等项目基本完工,2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解决;提级改造农村公路100公里;完成130个村电气化建设;有效防抗台风及强暴雨,完成421户受灾农房建设;家园清洁行动扎实开展,完成改厕5.2万户,新增沼气用户6950户;完成“造福工程”搬迁8000人和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319户;植树造林14.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8万亩。

致力拓展城市空间,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加快片区建设更新,编制完成中心市区城市景观、公交线网等专项规划;东海、城东、北峰、江南、晋江滨江等5个片区实现投资43亿元;龙头山、云山等8个旧城改造项目实现投资6.1亿元。万达城市综合体开工建设。加快完善市政设施,福厦高铁泉州站建成投入使用;站前大道、江滨北路改造基本完工,东海隧道、后渚至城东通道、站前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完成道路沥青化改造18.5公里;完成中心市区电力线路缆化52公里;新增绿地191公顷,城市景观整治有序推进。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启动“数字城管”建设;整治城市机动车“冒黑烟”现象,500部新型环保公交车、400部出租车投入运营;建成30个社区服务中心,市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69.3%;遏制“两违”取得成效,市容市貌有所改观。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出台落实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意见,确定3个省级、12个市级试点镇,完成试点镇总体规划修编,安排市本级专项补助金4500万元。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593亩,有偿转让1502亩、交易金额3.07亿元。

致力开展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列入国家级、省级节能扶持项目分别达18个和50个,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29家。强化水资源环境保护,扎实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组织实施近海水域污染整治项目76个,完成投资8.88亿元,水质达标率75%;组织实施重点流域整治项目112个,完成投资10.6亿元;启动崇武至秀涂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完成年度目标;率先成立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调配和监控。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增(修建)污水管道187.09公里,晋江(二期)、安溪和惠安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日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分别达62.25万吨和5450吨,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5%

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和99.5%。强化企业环保责任落实,开展落实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自查自律行动年活动,对1359家污染企业实施集中停产整顿。

致力推动泉台合作,改革开放大步迈进。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泉州开发区、高新区获批为国家级园区,洛江开发区实现扩区;修订出台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意见,组织实施“121工程”,新增上市企业16家;出台鼓励金融业发展意见,新增商业银行分行4家,筹建泉州农村商业银行、安溪村镇银行;组建市交通运输集团和4个省级重点出口商品基地商会。不断深化泉台合作,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机构挂牌成立;全市新批台资项目31个,实际利用台资2.37亿美元;4家企业赴台投资;泉州晋江机场成为两岸直航新航点,泉金航线客运量突破10万人次,对台海上货运直航实现常态化,泉澎签订交流合作协议11项。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际利用外资24.91亿美元,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100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成功举办泉州商品博览会、“品牌泉州香江行”、赴台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及首届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世界泉商大会暨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

致力建设和谐泉州,社会保持安定稳定。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7万人,培训各类劳动者25.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18%。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职工“五险”人数增加34.26万人次,参加新农合人数、城镇居民医保人数分别增至548.6万人和161.37万人,新增低保参保人数0.4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职工医保实行市级统筹,制发社保卡202.2万张。坚持教育优先,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泉州八中、泉州四中完成校园置换并分别合并到培元中学、泉州七中;盘活医高专、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旧校区,扩大市实验小学、幼师附属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面积112万平方米;完成创建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306所;校园及周边安全有效加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成功举办首届闽南文化节、第六届中国航海日活动、第二届海峡印刷技术展览会;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50个、展示点199个;泉州中山路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泉州数字图书馆和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组织实施9项基本、5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有公立基层医疗机构都配备使用基本药物;7个县(市、区)实施药品零差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