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5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

小组成员:

——斯宾诺莎 邓娟41023019 戴若菲 41023086 王佳妮 41023077 向毅41023009

目录:

前言-------------------------------------------------------------- 3

心态-------------------------------------------------------------- 4

爱 -------------------------------------------------------------- 6

谦虚-------------------------------------------------------------- 8

幸福之完善自我 -------------------------------------------------- 11

小组分工-------------------------------------------------------- 16

前言

《哲学的故事》这本讲述了很多哲学家(像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等)的事迹,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代表作的解读。

正如作者威尔·杜兰特在本书开头致读者中提到,《哲学的故事》并不是一本完整的哲学史,它是一种尝试,用集中描写某些主要人物纯理论思维的故事的手法使知识人情化。哲学,在我们的一贯的认识中,是高深莫测,不可触碰的。仅仅是那些伟人的的只纸片语都会让我们去回味许久,更何况是他们一生的心血之作。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及他们的思想是怎样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影响。逐步引导我们走向哲学的世界。

斯宾诺莎,我们小组对于这样一位哲学家是没有听说过的。作者既然将他写入书中并且给予同样的篇幅,那么他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见解。于是我们小组选择以斯宾诺莎为主来展开这次的读书报告。

我们的水平或许在从事哲学的人的眼中太过浅显,但这都是我们每个人尽力去做到的最好。也非常感谢老师的这一次的作业要求,给了我们一个接近哲学的机会。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会有所帮助。

心态

1.心态与道德

决定论使我们能够以同样平静的心情预料和面对好运和厄运,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天意,很多东西并不是人的自由意志能完全决定的。正如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一样,人总是在某种规则下寻求自身最大的消极自由。而这些规则往往是导致事件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才会有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这些不公平的现象又会引发道德风险,但我并不是说道德风险都是由不公平引起的。所谓的法律,社会规则仅仅只能限制人的行为,却无法限制人的思想。这时候,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便发挥了作用。但(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哲学的故事读书报告)社会公认的道德观,价值观能否发挥维持社会运行的功效却是取决人的心态。也许决定论还教给我们“上帝理智的爱”,从而使我们愉快地接受自然规律,并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寻求自我满足。其实从宗教的层面上来说,心态与道德并不与宗教所提倡的真理相违背。宗教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宗教的建立旨在带离人们脱离某些人生的苦难,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慰藉。心灵的寄托能缓解人生的痛苦。尽管某些宗教的条例并不是那么客观,甚至有的有些极端,但在极端之下总有回转的余地,譬如相信天命的人也可能反抗,但决不会埋怨,因为他知道,从全局来看,自己的幸运或不幸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世界永恒序列和结构的必然结果。这样,他就会将一切事物都看成永恒秩序和过程的要素,从而超越激情

所产生的动荡不定的愉悦,达到平和宁静的境界。他会以微笑面对死亡,不管是现在死去,还是再活一千年,他同样心满意足。在历史长河中,不管是偏激的心态还是平和的心态都是智慧道德的基础,就是在心态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智慧道德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2.心态与幸福

斯宾诺莎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但他的哲学依然表现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犹太人的长期漂泊史构成了斯宾诺莎的思想背景,并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犹太人。尽管他的思想与荷兰人的基督教相悖,并且犹太人当时是寄人篱下,不得不屈服于基督教,才被开除了教籍。在他发表言论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必须要承担的风险与责任。在被开除教籍之后,他平静而勇敢地接受了被驱逐的命运。他说:“这件事不能迫使我做任何我不愿意做的事情。”失去了宗教的庇护,一个人的信仰注定是孤独和悲哀的,失去心灵的慰藉,他只能默默承受。贫穷饥饿随之而来,他静静的接受,但当路易十四这位大国君主也表示要给他一笔丰厚的年金,斯宾诺莎不卑不亢地谢绝了。从接受漂泊,到开除教籍接受命运,虽然贫困却默然接受,斯宾诺莎的一生表面上是大起大落,但这仿佛没在他心底勾起一丝涟漪,正是这些道德人生的积淀,他才说出了“幸福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不要一味的埋怨,而应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对待,试着放开心怀,思维也会开阔很多,对过去不必太纠结,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人才不会有那么多痛苦和过不

篇二:哲学的故事_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四

《哲学的故事》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

书中讲到,康德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将科学从以休谟为代表的

怀疑论者那里解放出来,将宗教从神学“唯理论”者那里解脱出来,从而拯救了科学与宗教。但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绝不局限于此。今天它对我们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

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我们的认识都只适用于现象,至于物自体,我们的认识达不到。

这个结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荒谬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现象和物自体中间没有绝对的、必然的一条鸿沟,它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跨越的。怎么跨越?

康德没有提供跨越的手段,因为这个鸿沟是不可调和的,现

象和物自体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但他暗示了跨越的方式,就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个希腊词,在康德哲学里,我们把它翻译成“辩证论”。康德把“辩证论”作为一种消极的存在看待,是贬义词,它在我们遇到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出现。辩证论对人类的理性来说是一个警告,就是说,不要再跨出一步了,再跨出一步你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但这恰好有一种暗示,当你从现象跨入物自体的领域,或者说从现象进入本质的时候,就

会出现辩证法,出现矛盾。康德认为这种矛盾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对它进行了一种消极的评价。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把这个矛盾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如果你认为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积极的,那么,它就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从现象跨入本体的方法。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的,自在之物通过人的能动的实践,可以变成为我之物。

所谓通过能动的实践就是要通过辩证法。通过能动的实践

变成为我之物,说明自在之物并不是不可超越的。辩证法强调的是能动性,人的能动性,以及能动的实践。康德已经提出人的能动性了,因为在人的认识领域,他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的能动的统觉、综合统一。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是被动接受的,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人的能动性,哪怕是在感性的层次上,人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不是洛克所讲的“一块白板”。人心并不是一块白板,人心有它固有的结构,有它的主体,有它的主动性。

康德提出了人的主体这样一种能动性,但他把它限制在认识

的范围,不能超出,超出范围就到了物自体的领域。物自体的领域有另外一种能动性,就是人的自由。康德认为人到了物自体的领域就到了自由的领域。自由不可认识,但是,自由当然是一种能动性,你可以去做,你可以不顾一切自然规律按照自己认为应当的去做。所以除了认识有主体的能动性以外,人在实践中也有一种能动性,这又是康德的一个暗示。

为什么不把这两个能动性合二为一呢?认识的能动性不就

是实践的能动性吗?认识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嘛。但康德始终试图把这两方面区分开来,现象是现象,物自体是物自体,这只说明他的思想还局限在以往的形式逻辑的二分法的领域,虽然他已经在某些地方突破了形式逻辑的二分法———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康德在范畴表里已经提出了第三项———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已经开始突破二分法了。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他还是采取二分法,只有现象和物自体,没有第三者。所以,有人说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在于他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不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怎么样的定论。

我们说康德处处存在矛盾,但实际上,康德的好处就在于他展示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不是胡言乱语,都有它深刻的哲学含义,有它的启发性。这种巨大的启发作用一直到今天还在引发人们思考,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道德、法律领域,人们在不断地回到康德,看看他怎么说的,看看他怎么提出问题的,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最深刻的,虽然他自己解决不了。他解决的方式无非就是把现象和物自体区分开来,不让它们接触,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矛盾了。他恰好暗示了后来的人,推动了辩证法的产生。积极意义上的辩证法的产生就是从康德那里脱颖而出的。

篇三:哲学的故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阅读篇名:哲学的故事(第二章)简要背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出生在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阿门塔斯的朋友和医生,阿门塔斯是马其顿的国王和亚历山大的祖父。亚里士多德在医学的氛围中长大,而后来的许多哲学家却是在神圣的氛围中长大,所以他自然有机会和勇气发展科学的思维倾向,为他最终成为科学的奠基人打基础。

主要内容:作者首先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观点的信仰。另外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雅典的情况,再接着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的相识以及他对亚历山大人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逻辑学,科学和美学方面的著作。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于逻辑学的创立过程和对逻辑学的简单介绍。第四部分讲述了他对于科学的整理。再接着讲了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以及他所认为的上帝的本质;第六部分则阐述了心理学和艺术的本质,第七部分讲了伦理学和幸福的本质。再接着讲了他对政治学的理解。最后,作者对于他的观点进行了评价,以及介绍了他的死亡。

典型观点:在逻辑学上,亚里士多德的独特性贡献就是三段论。三段论是三个论点,其中第三个论点(结论)紧跟着前两个被确认的真实的论点(大前提和小前提)。在科学上,他在自然科学,生物学上均有建树。自然科学方面,他不同意毕达哥拉斯关于太阳是我们星系的中心的观点,他提出地球是重心;其次他在气象学方面也有研究。生物学上,他发现了可以用一种连续的顺序来排列和组合这些无限多种的生物,生物见也存在微小的渐进和发展,但他并没有得出进化论。其次他还创立了胚胎学,并且在遗传学上做了许多新颖的实验。他的形而上学观点也来自于他对生物学的探究。他认为世界上每一件事都自然的朝着一个特殊的目标发展,在所有的决定因素中,最后的那个,决定目的的因素,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关于上帝,他将上帝描述为有自知之明的精神。在心理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上,亚里士多德也有许多的观点。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