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试题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5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习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实战演练】

【1998 年,单选】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唯物史观

B.剩余价值学说

C.科学社会主义

D.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答案】C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实战演练】

【1992 年,多选】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统一

B.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1994 年,单选】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性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1995 年,单选】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1998 年,单选】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答案】1.BCD 2.C 3.D 4.B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核心考点】

第一节 哲学

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1992 年,单选】1.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993 年,多选】2.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答案】1.B 2.ABDE

【命题规律】 着重考核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着重把握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性质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二、哲学研究的问题(世界观)

【高频考点】 两大观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两大运用——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实战演练】

【1992 年,单选】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1995 年,单选】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1997 年,单选】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都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答案】1.D 2.C 3.C

【命题规律】

本部分着重考核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涵以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四、哲学思想的发展

(一)唯物主义

【实战演练 】

【2000 年,多选】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答案】BCDE

【命题规律】 本部分着重考核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形态。

【1993 年,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E.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答案】ABCE

【命题规律】 本部分着重考核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

【高频考点】 物质是东西还是不是东西?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不是东西,是所有东西中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唯有这个共性、唯一特性,体现了世界的统一性。

(二)唯心主义

【实战演练】

【1997 年,多选】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2001 年,单选】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993 年,多选】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要领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996 年,多选】4.《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2000 年,单选】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 1.ABDE 2.D 3.AB 4.AB 5.A

【命题规律】

本部分着重考核主观唯心主义中主观精神的表现形态。

【1994 年,多选】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答案】CD

【命题规律】本部分着重考核客观唯心主义中客观精神的表现形态。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哲学物质范畴的演变

唯物主义的发展(内容详见第一章的相关内容)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一切实体的总和。(√) 【高频考点】

【1994 年,单选】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内涵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002 年,多选】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2002 年,多选】3.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2005 年,单选】4.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1.A 2.ABE 3.DE 4.B

【命题规律】 本部分考物质范畴,最根本要考核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审查题干时,要明确考的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联系。

三、哲学物质范畴的意义

【高频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强调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纳入对物质的理解,既把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又深化了对自然物质的理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一、运动范畴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二、运动与物质的不可分割

【实战演练】

【1999 年,单选】1.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带答案及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 B、规范化C、理想化D、社会化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宗教唯心主义 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 B、机械性 C、形而上学性 D、不彻底性

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D、唯我论

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星云假说

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资本论》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辩证性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可知性 C、多样性 D、系统性

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 B、静止 C、发展 D、矛盾

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 B、是否承认运动 C、是否承认发展 D、是否承认物质

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 B、生物运动 C、化学运动 D、机械运动

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 B、生物进化 C、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

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其正确含义是()。

A、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世界的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统一于()。

A、意识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说明,事物是()的。 1

A、变化发展 B、普遍联系 C、运动变化 D、充满矛盾

1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一典故说明,事物是()的。

A、客观实在 B、变化发展 C、充满矛盾 D、相对静止

19、人们常说,做事要注意把握分寸,这里的分寸就是()。

A、质 B、度 C、量 D、变化

度: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20、质变的特点是()。

A、微小的变化 B、飞跃 C、不显著的变化 D、渐进

21、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2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要重视()。

A、质变 B、量变 C、限度 D、分寸 23、关于辩证的否定的错误说法是()。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辩证的否定就是抛弃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D、主观性和客观性 25、关于矛盾的同一性,正确的观点是()。

A、矛盾双方相互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相互分离 26、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A、联系 B、矛盾 C、运动 D、实践 27、事物变化的根据是()。

A、外因 B、内因 C、规律 D、运动

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 2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现了矛盾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29、事物的性质是由()决定的。

A、主要矛盾 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次要矛盾 D、矛盾的次要方面 30、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新陈代谢规律 3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直接性 B、具体性 C、间接性 D、生动性

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32、下列不属于感性认识形式的是()。

A、感觉 B、知觉 C、判断 D、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

33、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错误的说法是()。 A、二者相互依赖 B、二者相互渗透 C、二者相互排斥 D、二者辩证统一

34、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科学实验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生产实践 D、社会实践 2

35、不属于实践的基本特点的是()。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客观规律性 D、社会历史性

36、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性表现为()。

A、二者相比较而存在 B、二者相斗争而发展

C、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7、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劳动者

38、最典型的政治结构就是()。

A、阶级 B、政权 C、国家 D、政党

政治结构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3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文化标准 C、经济标准 D、历史标准

40、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是()。

A、自然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思想 D、生产方式

4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英雄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42、关于杰出人物的作用,错误的说法是()。 A、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策划者 B、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决定者D、能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43、人的本质属性是()。

A、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自私属性

44、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政治关系 B、法律关系 C、生产关系 D、伦理关系

45、关于人的价值,错误的说法是()。

A、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B、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对社会的索取

D、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

46、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有其因必有其果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47、“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蕴含的哲理是()。

A、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事物的质变B、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中实现的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局部和整体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48、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有人说:“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满天朝霞(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试题)呢!”这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9、“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3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普遍性存在与特殊性之中

51、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B、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质和量相互统一的原理

5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无 )。

A、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由实践到相对真理和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C、由否定到肯定和由肯定到否定之否定

D、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53、“刻舟求剑”这句成语说明的哲理是()。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应该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D、应该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4、生产力反映的是()。

A、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然界中物与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

55、下列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思想相符合的是()。

A、顺天意者,必得赏B、物是观念的集合

C、存在即是被感知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56、《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5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变化是否显著D、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58、“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典故反映的道理是()。

A、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B、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C、真象反映事物本质,假象不反映事物本质D、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59、“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60、“居安思危”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次要之分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二、判断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认为正确的在括号里写A, 4

认为错误的在括号里写B) 1、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阵营。( B )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B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B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

4、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做世界万物的本原。( B )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B )无产阶级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论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A )

8、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实在。( B )

9、世界上有些物质是运动的,有些物质是不运动的。( B )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

1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不同。( A )

1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条件。( A )

13、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A )

14、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A )

15、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A )

16、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A ) 17、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A )

18、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表现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 )

19、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 )

20、规律的属性包括必然性、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21、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B )

22、矛盾的斗争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B )

2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首要原因。( B ) 内因

24、内因和外因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 B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5、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常说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B )普遍性

26、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共性,个性只能存在于共性之中。( B )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B ) 对立统一 28、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B ) 二

29、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主观性。()

3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B)实践有联系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31、辩证的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B ) 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5

篇三: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题及分析(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

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C)(1997年)

【解读】本题考查第一章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

源,或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

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用正选法选出C即可。

2.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A)(1993年)

【解读】本题考查第一章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主要

组成部分的地位与关系的识记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它

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必

然的逻辑的结论,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马克思创立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故

正确答案应为A。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知识点的记忆,使用正选法

即可选出正确选项A。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无产阶级革命

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应用。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

一(C)(1994年)

【解读】本题属于第一章的内容,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的本质特征的理解。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也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对其本

质特征的记忆,A、B、D有一定的道理,但最符合题意的选

项是C。

4.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D)(1995年)

【解读】本题考查对第一章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

的基础与关键的识记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

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使用正选法选出D即

可。A选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B、C选项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

关键。

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

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

理论体系(B)(1998年)

【解读】本题考查第一章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据。

1998年的考试大纲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

是在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革命性的高度统一。什

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各种教材的阐述不完全一致,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作出了权威性的解释,江泽民在报告

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

根据。??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显然本题是根据这一阐述而

出的试题。

考生只要学习过十五大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就可以采用

正选法选出B,A、C、D都是不准确的干扰项。

6.1894年1月3 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

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

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

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

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

《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

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

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

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A)(2010年)

【解读】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

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的识记。

(2)本题通过恩格斯给卡内帕的回信中关于未来社会

发展的阐述来考查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恩格斯

的这句话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730~731页)。同时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有马克

思、恩格斯用这段话来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基本面貌。

(3)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实

际人手,立足于现实,展望未来社会的合乎规律的前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基本方面作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和赞美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里,人的劳动本质复归于人自身,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各个个人都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真正开始了真正人的生活历史。共产主义作为对以往的以盲目必然性统治着人类的那种社会的否定,同时又是对人的解放的社会的肯定。但是,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是人类下一段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或最后理想。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由人→非人→人的发展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因而,共产主义使人类在真正意义上进入自身的历史,乃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闪耀着彻底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故本题采用正选法,正确选项是A。B项和D项属于资产阶级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C项属于封建主义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故都不选。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