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第四课练习题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7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练习题

一、选择题: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填涂在答案卷相应的位臵。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2009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把这些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条件是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制定详细的环保计划 C.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D.一切顺从自然

3、近年来,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 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 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相信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这个观点

A.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B.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 C.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D.主张科学研究应该脱离知觉主体

6、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7、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党的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⑥ D.②③⑤

8、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

高二政治第 1 页 共 6 页 10/24/2014 L 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10、“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1、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1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14、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绝对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③符合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的运动,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15、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D.②④⑥⑦

16、为保证残奥会闭幕式的顺利进行,2008年9月17日,北京进行人工消雨作业,达到了预期效果。2010年11月广州亚运会官方组织者表示,如果开幕式当天有雨,也将进行人工消雨作业,保证亚运会的正常开幕。这说明 A.人能够改造规律 B.规律具有客观性

高二政治 第 2 页 共 6 页 10/24/2014 L

C.人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D.人能够消除规律的影响

17、下列成语中都蕴涵着一定的哲理,请选出与其它三个成语所蕴涵的哲理完全不同的成语是

A.一念之差 B.先入为主C.心想事成D.沧海桑田

18、2010年10月,台风“鲇雨”登陆台湾,虽然台湾方面积极应对,但还是给台湾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造成了在台湾旅游的大陆游客数十人下落不明,被宣告死亡。可见

A.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化害为利 D.人类可以对自然现象产生影响 19、与“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包含的哲理意思相近的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0、在“神州七号”航天员出舱过程中,曾出现误报“轨道舱有着火点”的情况。但当时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可没有电视机前的观众那么紧张,因为他们清楚,在没有空气、没有氧气的真空环境中,是不可能着火的,那肯定是一个误报。可见 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需要条件的

C.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 21、“嫦娥二号”绕月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22、2009年2月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展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加快发展,就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这是因为

A.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科学把握了发展的规律,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D.运动和规律是不可分割的

23、传统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从哲学角度看,循环经济模式

A.遵循了规律的客观性 B.建立了新的联系,改变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C.在实践中坚持了重点论 D.人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高二政治第 3 页 共 6 页 10/24/2014 L 24、陈水扁执政台湾时,人为地制造两岸同胞之间的隔阂。马英九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在两岸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开启了两岸关系的新时代。2010年10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正式开始实施。进一步增进了海峡两岸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了有利于海峡两岸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两岸关系的改善说明 ①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②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的支配 ③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 ④事物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5、下列说法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6、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那么,“稳如泰山“该怎样理解?

27、暴雨、台风给我国一些省份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渔业、农业、旅游业等行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对于暴雨、台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预报,做好应对措施,减少损失。同时人们也可以利用台风进行风力发电、利用雨水蓄积进行灌溉等。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哲学道理?

高二政治 第 4 页 共 6 页 10/24/2014 L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答案

26.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泰山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所以它是在运动中存在着。所谓的“稳如泰山”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4)科学研究表明,泰山是几百万年前地壳运动的产物,其由于内部分子的运动,使它升高了几百米,并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在运动.离开了运动,不仅没有泰山的形成,也不会有它在地球上的继续存在。 27、

答:(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暴雨、台风等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体现了这一点。

(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至今无法对暴雨、台风灾害完全避免,就说明了这一点。

(3)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人们可以利用台风进行风力发电,利用雨水蓄积进行养殖、灌溉等,这说明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高二政治第 5 页 共 6 页 10/24/2014 L《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答案

26.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泰山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所以它是在运动中存在着。所谓的“稳如泰山”就是看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4)科学研究表明,泰山是几百万年前地壳运动的产物,其由于内部分子的运动,使它升高了几百米,并随着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在运动.离开了运动,不仅没有泰山的形成,也不会有它在地球上的继续存在。 27、

答:(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暴雨、台风等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体现了这一点。

(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至今无法对暴雨、台风灾害完全避免,就说明了这一点。

(3)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人们可以利用台风进行风力发电,利用雨水蓄积进行养殖、灌溉等,这说明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高二政治 第 6 页 共 6 页 10/24/2014 L

篇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工诱变”是生物育种工作中创造新类型的方法之一,即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生物遗传性变异。“人工诱变”获得成功的客观物质前提是 ( )

A.要掌握高科技知识 B.被选择的生物有机体的客观存在

C.人所耗费的时间和劳动D.有意识地改造事物的属性及规律

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2009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把这(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哲学生活第四课练习题)些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条件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B.制定详细的环保计划

C.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D.一切顺从自然

4、“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此处的“物质”是指 (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5、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

①人脑 ②党的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B.②④⑥C.③⑤⑥ D.②③⑤

6、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客观存在性 C.运动D.可知性

8、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神灵天意决定社会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 )

A.都承认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B.都肯定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都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都否认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

9、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10、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 )

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1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 ( )

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

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 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运动

12、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这说明 ()

A.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 B.世界上的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

C.世界上的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的物质D.辩证法就是又动又不动

1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看(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绝对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③符合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的运动,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14、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D.②④⑥⑦

15、与“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包含的哲理意思相近的 (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6、传统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从哲学角度看,循环经济模式 ( )

B.建立了新的联系,改变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C.在实践中坚持了重点论D.人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7、下列说法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8、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

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发展

19、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

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20、 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

为治理水患,倡导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

这说明 ()

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作出预测

C. 自然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向导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1、右图漫画启示我们( )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二、简答题

22、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同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设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联系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分析,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要倡导节约环保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公共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三: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 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无规律可循

5.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

A.前者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后者依赖于人的意识 B.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暂时的 C.前者具有客观实在性,后者没有 D.前者是可知的,后者不是 7.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

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1.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13.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④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4.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C.“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衰皆自然” D.“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15.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建筑毁坏。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16. 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B.③④⑧ C.⑦⑧⑩ D.②④⑥⑦

17.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无情”,或者“细水润田”。我国兴建三峡工程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极为有利的。这说明() A.人们发挥自觉能动性,就可以改变水流动的规律,变害为利 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坏作用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

18.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

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19.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2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22.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体现的哲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规律的惩罚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错误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3.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到2009年建成后,将避害趋利,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上述材料还充分说明 ()

①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②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③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是服从规律 ④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4. 地震是岩石圈受力所致。某些地震学家认为,断层两侧岩体由于受力的作用,会在两侧岩石上产生单性变形,当岩体继续受力,单性变形越来越大,会积累其变形能,断面上的摩擦力不能维持这种变形时,沿断面两侧的岩体就发生滑动,弹性变形也随之消失,变形能转变为位能,此时,就发生地震。这表明 ( )

①运动是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③事物的联系引起运动变化④物质有时不是运动的主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D. ①②③ 2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二、非选择题

26.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2008年全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干旱.洪水.飓风.地震等极端天气状况比以往更为严重。据此,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有服从它。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以上观点的认识。

27.背景材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因此,有人认为,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请用哲学有关知识加以分析。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参考答案

1 -13B B D C D B A B A C D D B 14 - 25 C D D D A B C C A A D B

26.(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作用的形式和条件,造福于人类。

(3)题目中的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7.(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抗拒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辨题的观点是片面的。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参考答案

1 -13B B D C D B A B A C D D B 14 - 25 C D D D A B C C A A D B

26.(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作用的形式和条件,造福于人类。

(3)题目中的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7.(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抗拒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辨题的观点是片面的。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练习题 参考答案

1 -13B B D C D B A B A C D D B 14 - 25 C D D D A B C C A A D B

26.(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作用的形式和条件,造福于人类。

(3)题目中的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7.(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抗拒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辨题的观点是片面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