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1  分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手机版

篇一:古诗词的哲学寓意

【高中政治学习】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认识论部分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 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考点透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该句出自唐王翰«凉州词»,其意为:喝醉了躺倒在沙场上,请不要见笑,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活者回来? 考点透视:不同的价值 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有很需要影响,该名句反映了守边卫国的将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

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篇二:文化哲学的含义

文化哲学的兴起、发展及其理论定位

摘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善与恶的二律背反,是文化哲学兴起的深刻历史条件。将文化哲学视为对以传统本体论哲学和意识论哲学为标志的思辨哲学的超越和反叛,是西方哲学对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定位。中国的文化哲学兴起和发展相对较晚,但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哲学;兴起;发展;理论定位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及其造成的世界范围的人类文化碰撞和交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善恶二律背反,是文化哲学兴起深刻的历史条件;就理论发展自身而言,哲学必然面向世界文化的历史潮流,冲破理性主义传统的藩篱,完成由思辨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向。将文化哲学视为哲学自身发展的 “文化转向”,是西方哲学对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定位。中国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比较晚,文化哲学的理论生态更加多样,学者们对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本文分析了文化哲学兴起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条件,概要梳理了中外文化哲学的发展,探讨了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

一、 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得以兴起和发展也是如此。14世纪的欧洲,以意大利为代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酝酿、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这样,欧洲就撕破了中世纪的黑幕,开始了由

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开始了现代化进程。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是文化哲学兴起的最深刻的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生产方式,它以扩大再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化生产,释放了史无前例的生产力,积聚了数量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式,塑造着与先前迥然不同的人类文化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后深刻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工业原料的取得和产品的消费需要都跨越了本国界限,成为世界性的了,所以,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描述和论断,揭示了蕴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现代性”冲动,指明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必然趋势,也预言了一种突破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 “世界的文学”的诞生。的确,冲破了中世纪文化禁锢的人性的解放,追求利润和财富的内在冲动,不可遏抑的消费需求的升级,使市场如滚雪球般地不断扩大,地域间的封闭和隔绝已渐成过去,历史不断冲破它原有的尺度,向宏阔的世界历史迈进,从而使世界范围内的人类交往以及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和潮流。这样一来,处于现代化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必将面临自身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碰撞,面临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和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适应和变革。对文化的思考和研究也就成了必然。

另一 方面,历史的车轮 总 是 在 现 实 生 活 中“善”与 “恶”的二律背反中前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无疑使这一规律更加赤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创造了震天撼地的物质文明,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文化钳制中解放出来,一方面又到处打破田园诗的温馨与宁静,用物对人的统治取代中世纪人对人的依赖,把人抛掷到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场和利己主义冰水之中。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残酷与血腥、社会秩序的混乱已经昭示出这一切。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是愈加严重的劳动异化,劳动者 “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 “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2]资本的统治不但造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日益尖锐的对立,而且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弱

小民族和国家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血腥的殖民主义统治了世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得到更长足的发展,许多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居上。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并未真正带来人类的幸福,反而导致了更加残酷的竞争和掠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喧嚣的资本主义近代史的必然结果。战争使资本主义列强重新排定座次,开始了对世界的新一轮掠夺瓜分。所以,随之而来的世界现代史不过是一个新的轮回,其间虽然有红色革命号角的动人旋律,有世界人民团结一致战胜法西斯恶魔的正义凯歌,但最终结局也不过是铁幕之下两大阵营的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对峙和勾心斗角。

可以说,资本主义几百年来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造就了世界文化形成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人类世界的异化和分裂,进而促使人类对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类文化境遇进行反思。“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发问代表了现代人类的迷茫,也预示了现代人类的警醒。

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文化自觉的需要,也是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古希腊哲学素有两大传统: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理论思维以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基础,面向外部自然界,旨在说明外部世界以及人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代表,形成了具有科学主义特征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苏格拉底和智者派开创的实践思维,以人的伦理道德、日常生活的发展为基础,面向人的社会生活,指向人的生活价值和意义,揭示人的生命存在及

自由本性,逐渐形成具有实践特征的人文主义哲学传统。不过,在古希腊时代,这两大哲学传统并没有那么壁垒森严。因为那时还不存在完全脱离人之存在、以自然为对象的抽象科学。哲学和科学仍浑然一体,人文和科学保持着原始的统一,人的自由是两大哲学传统秉持的根本理念。两大哲学传统的断裂和冲突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哲学在近现代的发展出现了 “自然科学化”的趋向,这使得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追求理性逻辑、绝对真理、普遍规律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范式相结合,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世界观开阔了人类视野,增强了人类征服和战胜自然的信心,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但同时,随着理性主义的僭越,人类的生活世界、伦理道德世界却被剥夺了特殊性,自由逐渐失落,意义和价值的世界被冰冷的规律性所替代,人的主体性在哲学体系中丧失了立足点。随着人的复杂性在资本主义时代的不断凸显,人们逐渐认识到,人并非仅是理性的存在物,也是感性的存在物,理性不能成为人的唯一的形而上学标志。所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不能不表现为对长期统治哲学领域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叛。

自觉意义上的文化哲学可上溯到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维科主张用非理性方法和诗性智慧代替理性主义哲学对人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一主张奠定了西方文化哲学的基调,开辟了不同于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新路径。康德则更为自觉地认识到人的理性认识的

篇三:几个哲学概念

几个哲学概念:

1、本体论: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然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来源于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

2、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英文为epistemology。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亦称知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在哲学史上人们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认识论。I.康德曾用 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i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英语中的 t

哲学的含义

heory of knowledge

一词,是德语Erkenntnis Theorie一词的英译;epistemology一词则是由苏格兰哲学家J.F.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1854)一书中首先使用的,他把哲学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部分。

人类从它形成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认识。但是,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和研究,并形成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认识论,则是同哲学的产生相联系的。认识论的任务是揭示认识的本质,揭示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力求使人们的认识成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因此,认识论必然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而且将其贯穿于全部认识论的内容之中,由此引出不同的认识论结论。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认识论并不是按照认识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认识的,往往用不同的方式对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歪曲的解释。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辩证地、历史地按照认识本身的过程考察认识,才真正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也才真正能使认识的自觉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3、宇宙论(或宇宙学)译自英文之“Cosmology”。宇宙学是对宇宙整体的研究,并且延伸探讨至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虽然宇宙学这个词是最近才有的,人们对宇宙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牵涉到科学、哲学、神秘学以及宗教。形而上学的第三部分就是宇宙论,探讨世界,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在时空中的限制,世界在变化中的形式的规律,以及人类的自由和恶的起源。

该词最早由德国沃尔弗使用,认为宇宙论相对于神学与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等问题。18世纪已经普遍运用沃尔弗关于宇宙论的提法以分析哲学史问题,如康德把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归纳为宇宙论证明。

黑格尔认为宇宙论的研究包括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有限性、规律性、人的自由和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宇宙论的问题均由哲学世界观决定,没有单独的宇宙论。

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区别在于:宇宙论探求这个世界什么是真实的,而本体论则探求对任何世界都有效的关系与原则。(源于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

4、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解释1】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解释2】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解释3】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通常指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既是一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则(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各门社会科学的根本出发点。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部分,不了解它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把一般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思想正确地应用于社会历史的认识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了社会的物质关系对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为各门社会科学奠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从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从生产力说明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说明上层建筑,以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说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路线,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各门社会科学只有遵循这一认识路线才能正确地概括经验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详细解释:《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的影响,有人曾说:欧洲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笛卡儿主义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论的影响,而不是指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

笛卡儿在方法论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

1.永远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说要尽量避免鲁莽和偏见,只能是根据自己的判断非常清楚和确定,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的真理。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这就是著名的“怀疑一切”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曾下结论说,女人比男人少两颗牙齿。但事实并非如此。

2.可以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

3.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

4.将所有问题解决后,再综合起来检验,看是否完全,是否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机械到人体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的,对西方近代科学的飞速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体功能,只是各部位机械的综合,而对其互相之间的作用则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罗号登月工程的出现,科学家们才发现,有的复杂问题无法分解,必须以复杂的方法来对待,因此导致系统工程的出现,方法论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综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统工程的出现对许多大规模的西方传统科学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环境科学,气象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等。

笛卡儿在方法论中还第一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第一次引入笛卡儿坐标系。对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理论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已影响